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 ( 第十章)


第十章
章旨: 
本章說明聖人精研宇宙的深密奧妙,以及錯綜複雜之變化,以「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尚其占」,應用於修身治事之道,也是易經整個的精華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聖人本道作易以修身治事,易有聖人之道,即「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尚其占」,聖人以道繫於辭,商榷事物之深淺詳略,所發之言都是以卦、象、爻所繫的文辭做為準則聖人以道裁度事物,行事之時,必觀察陰陽變化,不拘泥於一,窮則變,從而掌握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時機。而下的宇宙森羅萬象,陰陽各異,動即生變,聖人觀察研究陰陽動靜之象,而制定萬事萬物不變之易理,並製作卜筮器具,盡物之用形成卦象,以成天下之務,遇疑惑不明之事需要決斷時,即以卜筮之法,斟酌揣摩陰陽變化及卦爻決斷之辭,以洞察吉凶得失。

孔子非常讚歎易理的智慧,是大千世界所有事物的原理原則,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君子己身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之時,會先虔誠透過卜筮問易,以指示不可預知的吉凶禍福。其所思所惑也會立即得到回應,不論何時何地不分古今遠近,還是幽冥鬼神,都不出易經的範圍,一切都能感應通達,未來的變化也無不周知,如果不是上窮天道之深蘊奧密,下至萬事萬物之精微博大的易經,還有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心法:

一、 器,指一定之理。 變,為老陽老陰之變,即奇偶數陰陽之變。 象,指陰陽動靜之象。 命,為占卜者所問之言。 如向,向即響,為回應之意。

二、 爻動則卦變,心動則五官變、鬼神知。 如果能融會貫通易理,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心念如如不動,就可以觀象即知禍福,感而遂通,達到「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的境界,進而安守中正之氣,不動如山,亦可跳出陰陽之外,不受鬼神所制。

三、卜筮時需一事一問,不可一事一問再問,在請卦之前,要先擬好所問之事的時、地、物、求卦之人的基本資料,心存正念,虔誠祈請四大聖人賜卦解惑,所得之卦必不會答非所問,結束時再感謝賜卦。

四、卜卦恭請文範例:恭請八卦祖師、四大聖人及諸天神聖上。今天弟子(姓名、虛歲年月日、住址)有一事(事由重點) 吉凶禍福未明,祈請賜文王卦(或金錢卦)以明示,請賜初爻、再賜二爻... 再賜上爻。

1.金錢卦:取三個銅錢,先決定好正面(為陽爻)、反面(為 陰爻)。

2.搖一次為一爻(共搖六次,從初爻開始往上紀錄)

3.老陽(做○記號)、老陰(做x記號),老陽和老陰皆為動爻,再做變卦(請點閱第九章範例說明)。

4.文王卦:請點閱第九章大衍之數的步驟說明。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卦始于一變,六爻十八變皆以参伍之法,開始分左右,各揲蓍其數,繼而將扐數相合,多則八九,少則四五,而變出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三變成一爻,皆此參伍以變,雖然參酌相錯,其數仍然行列整齊,不影響錯雜變化的排列。

六爻錯綜複雜,陽變陰、陰變陽,六十四卦非覆即變,卦中卦、上下交互卦,左右、上下、八方四面圓通無礙,萬事萬物之理,無不存於通變之中,如此老少四象相雜,如天地經緯燦然成章。

天地極數的陰陽動靜,遂萬物之演化而定天下萬象。若非天下至為完美圓通的變易原理,還有甚麼能做到如此成文定象呢?

心法:
一、
参,為彼此錯綜参酌之意。
伍,為行列整齊互合之意。

二、
錯,為卦爻相反變化,陽變陰、陰變陽之意。
綜,為卦爻上下顛倒覆置的變化,錯綜亦即「非覆即变」。

三、
九六為老陽老陰,七八為少陽少陰,老少四象各有不同的動靜。

四、
九為天數之極,六為地數之極。

五、
老陽老陰之數與錯綜變化,請點閱第九章,大衍之數範例。


易无思也,无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易的本體是形而上的道,為體,至純至靜不複雜,自然不造作,如如本體寂然不動,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聖人以道作易,易書既成,道即存於易書之中,然易无思而无不思,无為而无不為,寂亦不終寂,只要虔誠透過揲蓍之法與天地萬物合一,而感應貫通,從蓍策所回應的徵兆,就能判斷出隱於無形而未可知的吉凶禍福。如果不是至精微神妙的易理,誰又能做到呢?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孔子說易學是宇宙最深奧莫測的至理真諦,所以聖人對宇宙根本的奧秘,極深入的專研探究到最精微之末。唯有這樣細研深究到最難測識之處,才能融會貫通到天下所有的志業。
唯有觀察到最精細微末,難以剖析的地方,才能成就天下所有的事物。深奧莫測、精細微末皆出於自然,然神無方、易無體,唯有全神貫注達到這樣神妙的境界,雖然看不到疾行變化也能很快速的感而遂通不需行動也可以從細微徵兆,劍及履及的知道結果,以防微杜漸,慎始而善終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孔子说:易為聖人修身治世之道,以无思无為,寂然不動為體,以「辭、變、象、占」四焉為用,體用合一,唯深、唯幾,感而遂通。 就是這樣的道理。

心法:

一、萬物有心則有思有為,易无心,自无思无為,因此,未蓍策求卦之前,辭、變、象、占皆寂然无跡。

二、深,為天下吉凶禍福之理,隱於無形,難以測識謂之深。幾,為陰陽老少徵兆微渺,極難剖判,謂之幾。深之難測,而易之卦爻無不備也,幾之難判,易之蓍策則無不具也。(日講易經解義卷十六)

三、寂然不動是完全靜止到極點,是形而上如如不動的本體,修道之人能革除物慾,精、氣、神三寶集聚,性、心、身合一,頓悟「无思、无為」的奧妙,流露真如實性的妙智慧,愈悟愈深入,即可達到感而遂通的境界。

四、「唯深、唯幾,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下萬事萬物之深奧莫測、精細微末之處皆出於自然,能將易理細研深究到最難測識之處,觀察到最精細微末難以剖析的地方,就能對事物的現象感而遂通。

以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作最簡單的比喻; 如雙腳踏在霜雪上,立即知道結冰的日子馬上要到了,要防範於未然。這麼簡單自然,不需占卜就能知道結果。

五、本章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義、周易禪解、易經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