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遯-論進退出處之道。必視其所際之時,與所處之位,因時制宜。
遯:隱遯(暫時的退避),不言退而曰「遯」,退為退止,無避禍之義;遯則為知止不進,不利於行外,故遠避而去。
道德經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謂成功之時, 絕不可留戀在功勳名望之上。
序卦傳:「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久則變,變則去,為常之理,故次恆。但萬物不可永遠退縮,而有屈極必伸之理。故遯卦之後是大壯卦。
卦象-艮下乾上。天下有山,山雖高,其性本止。乾為天,亦為遠,有遠遯之義。乾陽性上進,遠避而去,亦有遯去之象。
卦德-下卦為艮,為山,為止,卦德為靜止。上卦為乾,為天,卦德為剛健,亦有遠之義。
心法:
一、二陰生於下,陰漸長,為小人漸盛,君子善用其遯,退而遠避,以靜止善藏為大用,與時行而適得其宜,為處遯之義也。
二、遯運時期不可做大事;因君子不得時運,暫時不能發揮。此時期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小人在內漸得其勢,君子漸失其位。如不知隱遁,必受其害,所以要明哲保身,隱身遠退以養精蓄銳謀定而後動,情勢若身不能退則心退。
遯,亨。小利貞。
遯之時運,為小人漸長之勢,君子應見機而作,暫時隱,以明哲保身,再謀後圖,方得亨通。而小人藉漸長之勢,雖一時得志,終非小人之福,惟利於以正道自守,勿恃勢迫害君子,方為小人之計。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遯卦,艮下乾上,邪道漸長,正人宜避,故名為遯。
二、高島斷易:遯為隱遯,二陰自下而生,為陰長陽消之象,陰陽不兩立,君子當此,若不隱遯,必受其害。當遯則遯,遯而後通,故曰「遯亨」。喻君子因時制宜,不同階段要以不同的策略對應,保持堅定意念,剛正之志,隱藏光芒,身雖退而道亨,以修身養性,充實真理,靜待時機扭轉時勢。
三、遯卦,剛而能止,不以進為進,而以退為進者也,故亨。世間法則,久則變,變則通,有時也宜以退為進,懂得退讓,方能持久。
四、日講易經解義:遯卦辭言,君子當避小人,又告誡小人勿害君子。亨者,其道亨也。小利貞,小者,為陰柔之小人也,指下二陰爻。言小人當存正道,不可恃勢凌迫君子,若害君子,小人亦不利。
五、二陰之長,非二陰為之,乃時之為也,君子審時度勢,而與時偕行,遯而去之,身遯而道亨也。
六、日講易經解義: 自古君子小人,互為消長。君子往往以疾惡過嚴,而不知遯。小人則往往以比匪害正,而不能貞。卒之,君子既罹其災,小人亦終不能自保,以至於兩敗。遯卦雖二陰已見,猶未及盛而逼陽,君子雖不可遽求退避,坐觀陰長,而形跡之間猶貴善藏,使小人潛消悍然害正之心,則上可安國,下可明哲保身矣。
七、由上可知,君子見陰長之初,即當因時制宜,漸退遠避,善藏其用,並韜光養晦,以待扭轉時機,故曰「遯,亨」。而小人方進,未至橫行,猶利於守正,不可恃勢進迫君子,使君子既罹其災,小人亦不能自保,以致兩敗俱傷,故曰「小利貞」。此為聖人於陰長陽消之際,對君子與小人之告誡。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孔子釋彖辭曰:順時而退,才能達到遯之大用而亨通。君子雖位當其正,尚有可為之勢,小人於下亦有順應之心,然小人之氣日盛,君子當防患於未然而順時退避,明哲保身,正志自守以待時機。而小人當權,其勢日漸滋長,必至凌逼君子,危害國家,終非小人之福,惟有利正以自守,勿侵迫君子,方為小人保貞之計。君子因時而應,知止而隱,韜光養晦,觀察時機,進退綽然,方能亨其道並亨其身,這才是因應遯之時運最大的時機意義。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彖辭,以明君子因時而退之義也。彖傳專言九五,五為四陽之統,能善用其遯而有致亨之道。遯而後亨,所以君子為戒。小必利貞,為小人之戒。
二、日講易經解義:六爻惟四陽當遯,初與二本屬陰爻,而爻辭仍主陽。初言遯之機,貴早見。二言遯之志,宜固守。初、二與四陽同義,可見聖人於陰長陽消之際,為君子謀者至切也。
三、孔子釋彖辭明君子因時而退之義,「剛」,謂九五。「當位」,以德而言。「應」,謂六二。「時」,謂二陰浸長之時。「浸」者漸也。
四、高島斷易:蓋「遯而亨」者五也,「浸而長」者二也。君子不敢與時違,時當其遯,不遯不通,遯乃亨也。二陰之長,亦非二陰為之,時為之也,君子審其時之當然,見機而作,預遯而去之,遯而道亨也,否則及其既盛,退則晚矣。二陰尚小,雖漸長未至橫行,猶利於正,故曰「小利貞」。
五、周易集注:「時行」言順時而行,身雖在位,而心則遯,此所以謂之時行也。「浸而長」,漸而長也,言二陰之勢必至於害君子,故戒以「利貞」。「時義大」者,陰雖浸長,尚未盛大,然五與二陰陽相應,其陽漸消,皆人之所未見而忽略者,是以苟且留連,不能決去,當此之時,如不審時度勢,則不知遯,眷戀祿位,則不能遯,惟有明哲保身之智,又有介石見機之勇,方為遯之重要時義。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孔子釋象傳曰:遯卦上乾為天,下艮為山,天雖無意遠於山,而天與山相隔甚遠,山自不能及乎天,是遯的現象。君子體會天體無窮,山高有限,是天遠山,非山遠天,而嚴以律己,以禮義廉恥,正大光明為立身之本,儀表自然威嚴,望之可畏,凜然難犯,不必厲聲吝色,即使無心於遠小人,而小人自敬而遠之,不敢近矣。
心法:
一、周易集注:「遠」,去聲。「惡」者,惡聲厲色,「不惡」者,待彼之禮。「嚴」者,以禮律身,守己之結。「遠小人」,艮止象。「不惡而嚴」,乾剛象。「天下有山」,天雖無意絕於山,而山與天相隔甚遠,自不能以及乎天,為遯之象也。故「君子以遠小人」,則君子無心於遠小人,而小人自遠,與天之無心於遠山,而山自絕於天者同矣。
二、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言君子守正遠邪之道也。
三、 高島斷易:「不惡而嚴」,為待小人之善法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象曰: 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初六居艮卦之初,遯卦之尾,時與勢皆不可往,如果妄進,不免危厲,應順艮止勿用的德性,奉身以退,靜以待時。
小象辭曰:遯尾之厲,以不能早遯而妄進,雖然初始還未受到傷害,若能因時機未到而隱藏實力,靜處待時而不往,這樣還有甚麼災禍呢。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遯以早為貴,而惕其不可有為也。周公繫遯初爻曰:君子與時偕行,時當可遯,即以早遯為貴。孔子釋初象曰:遯之機,貴先不貴後,遯之理,宜守不宜進。
二、日講易經解義: 遯尾,言不能早避,失事機之宜。厲,謂禍及也。
三、初六處境:
1.忍辱負重,守靜待時,不可流連名利,否則來不及退避。
2.剛開始不知輕重,妄動前進就會遇到危險,不可優柔寡斷,錯過退的時機。遯卦小人藏於內,如被小人誘惑,影響退的心志,而失去時機。
四、「尾」者,初也。初六居下位,為遯之尾,下卦為艮止,因此初六唯有順艮止之義,依尾厲之戒以免其災,故曰「遯尾,厲」。
五、初六居地之位,地宜靜為潛之用,艮德為止,止而勿用,故曰「勿用」。六二至九四互卦為巽,有巽順之用,和上乾為姤卦之象。姤有遇合,代表行則有合,故曰「有攸往」。
六、高島斷易:初六居艮之始,艮為穴居,又為尾,故曰「遯尾」。遯尾,乃謂避地遠遯時,宜深藏遯去,不宜有所往,若遯而不藏其尾,非真遯也。古今往來高隱不終,功猶未成,失即隨之,其危厲,皆自取之耳。故戒之曰「勿用有攸往」,謂其宜遯而不宜往也。「不往何災」,蓋往則災來,不往則無災,言之以阻其往也。乃賢者避地,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不欲使人尾其後者也。
七、周易禪解:運用遯卦,需依自己能力的高下作為進退的判斷,才會亨通吉祥。遯初六柔居下,才華和地位都不理想,宜退守,以免妄自逞能,自取災害。
八、周易集注:初六居下,當遯之時,亦危厲矣。但時雖危厲,而當遯者非初之人,故教占者勿用遯去,但晦藏以俟時則可也。
九、初六爻動變卦為天火同人。集合志同道合之人,需有師長領導,若不知艮止就會有錯卦地水師卦之憂。有賢者領導,才能得火天大有之勝。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 : 執用黃牛,固志也。
六二陰居隂位,有中順之德,本與九五正應,當遯之時,有進升驅逼之勢,九五審時退藏,六二牽制挽留,不欲其遯,就像用堅韌柔軟的黃牛皮束縛其歛藏之心,不能解脫。
孔子釋象辭曰:遯之進退不在跡而在心志,其志不堅,則韜光晦藏不深,不免受小人柔順的籠絡之計所束縛,就像用柔軟堅韌的黃牛皮固縛其與時偕止的心志,使之不遯。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執中順之德以遯,見遯之守宜堅也。
二、艮與坤土,五行皆為土,後天可通用,因此艮之六二即坤之六二,不過多為艮止之功用,故曰「執之」;六二陰爻居陰位得中且正,與九五相應君臣合一,陰陽互相牽制。
三、革,皮革。執者,執縛也。黃,中色,指六二。勝者,任也,音升,能夠之意。說,音脫。坤土正位在中央為黃色,坤為牝牛,順之象。
四、 「執之」、「莫之」,兩「之」字,皆指遯者言。艮為皮,故曰「革」,艮為手,故曰「執」,二得坤位,坤為黃牛,故曰「黃牛」。
五、二三四爻為巽卦,為柔木、為繩子,初二三爻為艮卦,為手,九五要遯走時被六二用牽制,讓九五不能脫離。以「執之用黃牛之革」擬其執留之堅,言六二以黃牛皮革執止九五之遯,使九五不能逃脫,故曰「莫之勝說(脫) 」。
六、「固志」者,二籠絡五,執而使之不遯,以固縛五之志也。
七、高島斷易:二為成卦之王,上應九五,陰長陽消,應五而實消五,五即因之而遯,諸爻亦相隨遯去。諸爻皆言遯,二爻獨不言遯,而驅之使遯者,二爻也。二既驅之使遯,而復欲假意以執之,不令其遯,是小人牢籠之計也。
八、高島斷易:二爻言「執」不言遯,不欲遯者也。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乃「驅之使遯而後欲假以執之挽留」,把九五拉住,不令其遯,是小人牢籠之詭計而已。
九、在遯卦時,陽以退為志,陰以進為用,和其他卦的陽進陰退不同。
十、六二爻動變卦天風姤卦,陰陽相遇,在小人侵入時就要盡快除害,為綜反澤天夬卦之象,除害後才能恢復為錯卦地雷復。
九三,繫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 : 繫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三處陰長迫陽之界,當遯之時,與二陰相比羈絆,受利欲所困,將遯卻志未決,戀戀不去而名聲受損,惟剛正自守,夕惕若厲,以畜止在下的二陰小人,並馭制以無關輕重的臣妾之道,得其不凌上之吉。
小象辭曰:九三在遯運時如果有所牽連繫絆必疲於私欲,無法遠遯,以致受困於小人而身敗名裂。當此之時只要做些進退無關輕重的小事,則不失為吉,若當大事,必致因循苟且而坐誤。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遯不宜有所繫,而深鄙其不能決也。繫,謂心有所繫累而不能遯。以理之得失而言,有欲不能克,此行之疵也,其疾宜也。以勢之利害而言,遇患不能去,此危之道也,其厲宜也。
二、周易集注:繫者,心維繫眷戀也。繫遯者,懷祿循私,隱忍不去也。疾者,利欲為纏困苦之疾也。厲者,禍伏於此而危厲也。臣者,僕也。妾者,女子也,指下二陰也,乃三所繫戀之類也。蓋臣妾、宮室、利祿,凡出於人欲之私者,皆陰之類也,皆人之所繫戀者也。畜者,止也。疾憊者,疲憊於私欲,困而危矣。
三、九三為卦主,且為艮之主爻。陽爻占陽位,處三多凶危厲之地,剛好在陰陽交接處,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陰爻逼迫陽爻,不得時運,無法發揮,要特別小心。
四、九三居多凶之位,上陽下陰為輔弼不協,被陰爻拖累,會有危險,故有「疾厲」之象。
五、高島斷易:凡當遯則遯,貴速而遠,一有所繫,則憂愁莫定,宛如疾痛之在身,危厲之道也。故曰:「有疾,厲」。
六、高島斷易: 蓋「繫」者,三繫於二,陰為之主;「畜」者,二畜於三,陽為之主。以陰繫陽則厲,以陽畜陰則吉。「臣妾」者陰象,三陽在二陰之上,故能畜。
七、卦中互巽,巽為柔木、為繩,有繫之象,故曰「繫遯」。九三與上九不相應,與六二親比(陽喜陰),陽剛被陰柔牽絆,繫戀於身放不下,但處遯運時要退得快去得遠,不能強出頭,低調行事不邀功,退守待變才會吉祥。
八、艮之上爻以一陽覆二陰,如陽光之被,故有畜臣妾吉之象。
九、畜臣妾:猶如學習低調的大臣和順從的妻妾。
十、九三爻動變卦為天地否卦,上下陰陽阻塞不通,要用「君子以簡德避難」,自然會有錯卦及綜反卦,為地天泰卦之否極泰來。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 :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九四君子以退為志,雖下應初六,知其有私念之好,仍能不為初所籠絡,決然遠遯潛修,得潔身自美而平安吉祥。小人貪戀於名利,必有否吝。
小象辭曰:九四君子陽居陰位,剛柔相兼,心性剛明,以理制欲,樂天知命,雖心有所好也寧可遯退,不被功名利祿羈絆,小人溺於名利權勢,徇欲忘返,而浸長不退,終會迷失其中而受到否吝之辱。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能絕富貴之念,而勇於遯者也。好遯。為捨其私好而決然以遯。「君子吉、小人否」者,蓋營私之念盡人之所同,而制欲之功君子之所獨。惟君子明于時之不可為,能絕所好而必遯,小人則牽於私情,何能以果遯乎。
二、遯卦君子以遯為志,心性明,決機先,超然於物類之表,故君子吉。小人貪圖名利權勢之一切,而不至於道為不吉,故曰小人否。
三、四入乾,乾為君子。初處艮,艮為小子,故曰小人。
四、周易集注:君子剛果,故「好」而知「遯」,必于其遯。小人陰柔,故「好」而不知其遯,唯知其「好」矣。
五、九四爻動變卦為風山漸卦,漸卦為徐徐進展、按部就班,就會有好的歸宿,為錯卦及綜反之雷澤歸妹卦。
九五,嘉遯,貞吉。
象曰 : 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九五陽剛中正,下應亦柔順,看似美好無須遯藏,然九五能洞察先機,知時審勢,而在最佳時機選擇退遯,不會眷戀不捨,這樣堅守處遯之正道是吉祥的。
小象辭曰:九五能灼見先機,在最合宜的時機及時遯藏,這樣堅守處遯之道,自正其志,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為嘉遯之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見機而遯,有審時合宜之道也。嘉遯,謂遯合其宜。正志,謂所志者正。九五當位而六二應之,似猶可以有為,但二陰浸長於下,有小人勝君子之漸,苟不稍隱藏,必身中其禍,故宜善自退避。形於外者,不使嫌隙或乘,默之維持。主于中者,自得吾道之不屈。蓋遯則能亨,不遯則不亨也。
二、九五陽以退為志,以正位在外卦,能反求諸內,以守正道為志,以剛健中正隱退在世俗中,這樣洽當得體的處理退遯而沒有牽掛,才能成為美好的嘉遯。
三、陽本志於行,今求其止,代表外卦用內卦之德,固守貞正而得吉。故曰:貞吉。
四、九五爻動變卦為火山旅。流浪在外沒有立足之處,需處處節制,為錯卦水澤節卦之象。能做到當止則止,未來才有豐盛之果,為綜反卦雷火豐卦之象。
上九,肥遯,无不利。
象曰 :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上九陽剛已達遯位之極,有必遯之志,又居外無應,不為世俗所累,這種置身度外的退遯,已達最高境界,德高望重,可兼善天下,何不利之有。
小象辭曰:上九之時位已超出世俗的名利權勢情慾之外,其心不為物所累,無牽無掛,無所疑慮,心胸寬闊,胸中丘壑自在天地間,當然不會有不利的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超然物外者,所以嘉其自得也。
二、乾主行,可上可下,行動來去自如,自由自在,遯卦上九陽剛居外,離內卦之陰柔最遠,無所繫應,亦無所疑,此心超然于物外,故有「肥遯」之象,這樣綽有餘裕的退遯,無所不利。
三、乾與艮先後天同位,故天德可從山,乾道可從艮,上而能下,剛而能柔,與乾卦上九之亢龍有悔不同,而曰「肥遯」。
四、西北位之艮與乾先後天八卦居亥宮,亥宮為豬,肥遯則豬肥之時,是遯卦大功告成之日也。
五、日講易經解義: 蓋人心有所疑,于中即不能決,于外而利害禍福之念攖之(亂擾),斯進退出處之道失矣。士君子出處之道,必視其所際之時,與所處之位,不宜有一毫偏滯之心,可行則行,可止則止。
六、周易集注:諸爻皆疑二陰之浸長,心既有所疑而戚,戚則身亦隨之而疾矣,安能「肥」乎?惟上九獨無所疑,此心超然于物外,故有「肥遯」之象。
七、高島斷易: 「肥」者,饒裕也。卦中諸爻欲遯而多所繫累,上九無應無比,故無繫累,不復勞顧忌,飄然遠引,進退綽有餘欲,故曰:「肥遯,無不利」。
八、遯卦窮極變為大壯卦,壯與肥之義相同,有把肥譬如為潤,猶如修道之人以德潤身,德性廣布天下,使天下萬民能得安和樂利,而天下太平矣,故曰「无不利」。
九、上九爻動變卦為澤山咸卦。人以至誠相感自然就能恆久,為綜反雷風恆卦之象,否則會有錯卦山澤損卦的摩擦及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