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復卦:論自內而外,修省自制,順時以進

地雷復:論自內而外,修省自制,順時以進

復卦是繼剝卦之上九,碩果僅存,方能再造之生機。序卦傳云:「物不可
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此復之所以次剝也。

卦象-下震,為雷,上坤,為地,坤上震下,一陽在五陰之下。如雷在地中,陰陽二氣相薄,震動發出的聲響,萬物隨之而復甦,所以復乃是返本還原的要義。

卦德-動而以順行。陽氣潛藏於地下,得坤柔順之德,使陽氣得以上昇,無往不利。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復,返也。即恢復、復甦,返本還原之本義。取一陽復生之義,當剝之盡而為坤,陽氣已生於下,至此一陽之體成而來復,以陰陽反復之道,其消而息,往而反者,乃天行之必然循環,非人力之所能為也,動而以順行,惟法此而已矣,則動無不亨,往無不利。豈有歧哉?故卦辭以氣數言,六爻以人事言。合氣數人事觀之,可見動靜者,天道之復也;善惡者,人道之復也。在天運有其自然,在人事宜盡其所當然,莫可究極矣。

二、剝之一陽,窮上反下,而為復也。陽氣雖生,卻仍然潛藏於地中,故又名為「伏」。

三、剝卦,一陽剝盡為純坤,坤為十月卦,是純陰之卦,表面上看來是一片死寂,卻是暗藏無限生機,也是陰陽消長的轉折點;冬至復來,返還於內,此時陽氣歸來,動得其順,則復見其道,行故道而天地之心復可見矣。復時見天心,不復時則渾是人心矣,天心惟微,人心惟危,可不慎哉!

四、高島斷易:復卦一陽反生於下,如雷藏地中,無中生有,生機發露於初。一陽居初,陽氣漸漸升長,陰氣漸漸消失,與五月卦姤卦之一陰生,皆為陰陽消長,往復循環之運行。

五、周易集注:天地雖分陰陽,止是一氣,不過一內一外而已,一內一外即一升一沉、一盛一衰、一代一謝也。消息盈虛,循環無端,所以言「剝」言「復」。

六、雜卦傳:「復,反也。」反即歸來、返回之意,復的卦義由一陽歸來而得,也是彖傳說的「剛反」。反者,言反而歸之于內也。陽為善、為君子,因此復卦有改過遷善的意思,譬如修道之人,要去除慾念,恢復自性之本體,天真流露,自然妄念不生,故復卦之後就是无妄卦。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復卦一陽復始,為君子既往而復來,有可治之才又有可為之時,能參天地之化育,澤被天下,雖然處勢甚微,然其獨復之氣機,順往漸長之勢,為復之所以亨也。天行無消而不長之理,陰陽反復,皆有一定的變化秩序,君子以順動為保復之道,必出入無疾,雖眾陰牽連於前,成朋黨而來,亦不能阻,而得無咎。天運循環,無往不復,爻數有六,要返於其道,必需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依序變化,至極而反,經天行七日之期即可回到復始之位,當剝極反復之時,正是君子道長之機,其道大行而無往不利,復之所以必亨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復卦震下坤上,是陽氣窮於上,而復生於下。一陽來復,其幾甚微,故名為復。卦辭言復則必亨,乃君子之常道,天運之必然也。無疾,無有害之也。朋,謂群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者,天行以七日為期,復之速也。七日,謂自姤一陰始生,歷二陰之遯,三陰之否,四陰之觀,五陰之剝,純陰之坤,以至一陽之復,凡更七爻,為期七日,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則剛德方長。

二、出入:往來之意。疾:謂急速、疾病、災害。復卦外坤內震,坤為順,震為動,動而以順行,順而動,則動無不亨,順而往,則往無不利,出入皆在順動之中,陰不能傷,故「無疾」。

三、日講易經解義:復言七日來復,不言月而言日,喜陽之方來而速之也。然有天道之復焉,有人道之復焉。天道之復,乃氣運之自然。人道之復,皆行事之所致。夫使氣運將復,而行事無自復之道,則其復必不固。所以古之聖王,當天命既屬,而修德益謹,行善益力,自此群剛相繼,同德協心,往無不利。庶幾來復之權在我,而不在造化矣。

四、周易集注:先言「出」,而後言「入」者,《程子》言「語順」是也。「出」者,剛長也。「入」者,剛反也。「疾」者,遽迫也 。言出而剛長之時,以漸而長,是出之時未嘗遽迫也。入而剛反之時,以漸而反,是入之時未嘗遽迫也。「朋」者,陰牽連於前,朋之象也。自外而內曰「來」。「道」猶言路,言剛反而復之道路也。 

五、以爻位而言,上為外卦,下為內卦,由內往外為「出」、為「往」,由外往內為「入」、為「來」。陽氣由內往外出,以漸長之勢上行,雖眾坤成朋黨而來,當陽復之時,亦無咎病。

六、周易集注:「七日來復」者,自姤而遯、否、觀、剝、坤、復,凡七也,即七日得之意。蓋陽極於六,陰極於六,極則反矣,故「七日來復」也。「無疾咎」者,復之亨也。「七日來復」者,復之期也。「利有攸往」者,復之占也。

七、高島斷易:姤五月卦,陰氣始生。復十一月卦,陽氣始生。陰陽反復,凡歷七月,七為陽數,故言「七日」。此為君子道長之機,故曰「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彖傳曰:復,一陽復生於下,反交於坤,乾坤通氣,生機初復,如君子久遭凋落而復反其道,日進而盛,何亨如之。君子敬畏天命之無常,了解人情之難合,於復反之初,不敢逞其銳進之氣,惟不輕於動,出入皆以君子之道順以行之,順而動,必通達無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一陽自下盛長,諸陽善朋亦附其順動而復,是以無疾亦無咎。天道陰陽變化,陰極變陽,陽極變陰,陰陽消長歷經七日來復,自然循環無始無終,乃天道運行之理。陽剛盛長,其道大行,無往不利。剝極之時,生意幾乎滅息,而窮上反下,一陽來復,至此生機發露,方可復見天地化育萬物不息之心。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詳言復道之亨,而因以見天地生物之心也。剛反,一陽復生也。天行,天之運也。剛長,既生而漸長也。

二、復卦一陽居下漸生長,周而復始,由復經臨、泰、大壯、夬至乾之秩序漸進升,為君子道長之象,陽長陰消,由復漸升至乾之純陽,其勢自然亨通無阻無礙,故曰:「復亨」。

四、周易集注:「反」者,言剝之剛「窮上反下」而為復也。「長」者,言復之剛自下進上。歷臨、泰而至於乾也。以其既去而來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長也,故「利有攸往」。「剛反」言方復之初,「剛長」言已復之後。下震動、上坤順,以順而動,所以「出入往來,無疾無咎」。「天行」者,陰陽消息,天運之自然也,故「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君子道長,所以「利有攸往」。「天地之心」者,天地無心,生之不息者乃其心也。

五、高島斷易:逆而動,動乃入惡;順而動,出惡而入善,道無不亨,疾於何有?朋以類聚,入夫善,則善朋皆來,自無咎焉。

六、高島斷易:《易》言天道,其所以為人事所垂誡者,至深且切,於復可見天心。復時見天心,不復時則渾是人心矣。「天地之心」本無所不在,無為而為,不生而生,寂然不動,無從窺測,惟生意發露之初,方得見「天地之心」,故曰:「復,見其天地之心乎?」 

七、李氏《纂疏》:「陽在初,有上出之勢,故君子道長也。陽上出,則陰下入,故小人道消也。震動而以順行,故出入无疾朋來无咎矣。」 

八、「七日來復」:天地運往,陰陽反復,歷經七個月的變化,自乾卦(四月純陽)之後算起;姤(五月卦,陰氣始生)、遯、否、觀、剝、坤,復(十一月卦,陽氣始生),此天之運行也。七日即七變,陽爻歸來歷七個階段,故曰「七日來復」。

九、高島斷易:「七日來復」,一反一復,其道循環,天行之自然也。以干支言,至七為衝,以建除言,至七為破,衝與破皆為動,是以有反復也。故人之疾病寒熱,亦往往以七日為一更,此皆陰陽剛柔之轉移,人與天無二道也。

十、陽為善。復卦有改過遷善之意,代表善心回復,萌動於初。

十一、周易禪解:從觀心處看,復有兩層意義,一為失、一為得;失者,前面剝去的惡性會隨復而再度回來;得者,剝卦掃蕩了一切愛欲我執,復而重新建設全新的世界。從中道看,從假入空是剝,從空入假便是復。從一心三觀看,用修 行去配合空無所有的性叫做剝,借真如的本性作為教化的基礎叫做復,這一念菩提的真如本性一旦啟動,修行便如順水行舟,長此以往,出入就能亨通沒有災害。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大象傳曰:雷潛藏於地中,陰陽二氣交替之始,天地生機回轉,靜寂而動,是復卦的現象。十一月冬至之日,陽氣雖生,卻仍微弱,當謹慎珍惜並靜以待之,古聖先王順承天道,在此冬至之日,令官吏百姓一律安靜休養,城門關口皆閉,商旅諸途不得通行,使外不得入而無有害之事,君王亦不朝群臣,不省察四方政事,使內不得出而無有泄之事,以養護微陽。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先王體復之義,而制為安靜之法,以養微陽也。至日,冬至之日也。省方,省視四方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 按微陽之氣,天地之根,而萬物之母也,氣方息而遂泄之。故夏有愆陽,冬有伏陰,精未聚而先發之。故人多夭扎,物多疵癘,此復之所以貴安靜也。夫寂者感之須臾之復。誠能奉若天道,深潛完密,主靜以立其極。用之於國,則寧謐而不勞。用之於躬,則沖和而不竭。壽身壽世之道,熟有外焉者乎?

三、周易集注:一陽初復,萬物將發生之時,當上下安靜以養微陽。「商旅不行」者,下之安靜也。「后不省方」者,上之安靜也。人身亦然,月令〝齋戒掩身〞是也。

四、虞仲翔注:「復為陽始,姤為陰始。天地之始,陰陽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注云:乾為先王,坤五是天子之位,是土地之象,故稱后。

五、以卦體論,陰爻「貫魚」,「商旅」之象。陽爻橫於下,「閉關」之象。陽君居初不居五,潛居深宮,「不省方」之象。以卦象論,震為大途,中開大路,「旅」之象。坤為眾,「商旅」之象。震綜艮,艮止,「不行」之象。闔戶為坤,「閉關」之象。坤為國土,「方」之象。

六、周易禪解:復卦雖然是生長和勇往直前的象徵,有如雷在地中,隨時可以爆發,然而卻必須有一段絕對安靜的時間,是培養未來行動的契機,這就是遠古先王悟到冬至深藏的意義,該日取消一切活動,閉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避開侍從,以求身心清淨,也勒令所有商旅停止,靜觀自己的心念,帝王自己當然也不宜遠行。顯然《象傳》認為復之時運不利於出行,宜靜以待之。

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初九為復道之始,不仁之心在意念方萌之時就能及時覺悟悔改,其失不遠,即復還於善,不至於有悔恨之事,是元善之吉。

小象辭曰:君子之道先修其心,必審察自治,不肆意妄動,能及早醒悟而速反,以補其缺,正其誤,使內直則外自正,不至有悔,此為君子修身之要。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復之貴早。以克全繼善之體也。祇,至也。易以不極其往而言之,善失之遠而復,必至有悔,惟失之未遠而得復,所以不祇悔。

二、復之本義為反本還原,復其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仁也,為生生之德,萬善之首,吉凶之先。「元吉」,即復乾之吉也。

三、周易集注:「不遠」者,失之不遠也。「祇」者,往也,至也。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唯貴速改,過而不改,則有悔而凶可知矣。

四、初九以陽居陽位,得其正道,又居動體而在事初,為本卦之成卦主。由剝卦之上九而來,歷經七日來復,一陽生於下,為震之初,得乾陽之正,能動而即覺,覺而即復,為復道之始。

五、爻之復,就人心言是也,凡人之妄,皆從心起,心過不改則形於身,惟過失顯形,然後思復,則未免困心衡慮而有悔。惟自此心而改之,則不遠即復,不至於悔。

六、七日即復,故曰「不遠」,初九的不遠復,即是反身而誠,有如君子之道,即人心不生,道心常存,自然無悔恨之事。

七、周易禪解:復卦初九剛健,走在智慧的正道上,不亂跑,就像顏回,顏回好學,守住正位,住陋巷,亦不改其樂。

八、初九爻動變為坤卦,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象徵小而修身,大而治國,皆宜謹慎於微小發端,故有「不遠復」之象。坤有和順之德,合和「剛健中正」之道,成錯卦乾卦之象。乾坤合一,天地萬物即生生不息。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二陰柔居中得正,才位皆柔,下近初九之仁,能見賢思齊,日進於善,而惡念漸消,以此附而順勢,同歸於復道,自然吉祥。

小象辭曰:六二上無私應,近比初九,見初九之仁,深信其為復道之賢,而從容圖改,以友輔仁,共成復道之美,雖比而下之,其功次於初九,亦為吉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二能下比於初,以成復道之美也。休,美也。仁,謂初九。

二、周易禪解:六二正定得中,與智慧絕頂、五根清靜的初九為鄰,是正定與慧的結合。

三、仁:即初九復之果仁。仁是天地之心、人之本性。

四、六二與六五同為陰爻不相應,但近於初九,陰喜陽而樂近,與初九親比而志從於陽。

五、六二爻動變成地澤臨卦。臨,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六二陰助陽(初九)為悅,故有「吉」之象。

六、六二爻動變臨卦。臨,為臨事臨民之象。臨事臨民,需要觀察各方事務,成為綜反風地觀卦之象。觀察小人得勢之時,只能退避以免受害,變成錯卦天山遯卦之象。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三陰柔居震之極位,才弱躁動,不免遇到艱難險阻,而屢復屢失,若能補過向善,越挫越勇,頻而失亦頻而復,何咎之有。

小象辭曰:六三陰居陽位,不中不正,柔而無才,志剛而妄動,難免在復道上頻頻挫敗,只要失而能知其復,屢失則屢復,隨時反省,遷善補過,於復道之義上,雖危而終可无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六三頻失之危,而又予以復善之義也。頻,屢也。

二、六三陰柔居陽剛之位,志剛而質柔,不中不正又失位,有躁進妄動而頻失復道之象。六三之幸亦在於「頻」,頻而失亦頻而復,而終能無咎。

三、周易禪解:六三在震的巔峰,動作頻頻,像子路,性鄙好勇,有暴虎馮河的衝動。從六度看,這是一個精進和策勵相互鞭策的階段。

四、日講易經解義:先儒謂頻失為危,頻復非危。聖人危其頻失,故曰厲以警之,曰無咎以勸之。夫頻失頻復,固為善補過,倘失多而偶不復,咎將何如乎?惟其弗失,方謂之能復,則勸之者正所以警之而已矣。

五、高島斷易:六三爻位不中不正,志剛而質柔,質柔則見識不明,志剛則狂躁妄動,故屢復而屢失,是以有厲。

六、六三爻動,變地火明夷卦。明夷,二、三、四互卦為坎,坎,為憂。明夷,下為離,離,為火、為急。二者形成心急而憂,故有「頻復」之象。

七、六三爻動變為地火明夷卦。明夷,明入地中,有光明受到損害之象。若受到陷害必有相爭之事發生,而成為錯卦天水訟卦之象。如果能化解爭訟之事,自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又成綜反卦火地晉卦之象。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四以陰居正位,處於動亂和太平的逆境之間,能謹德慎行,修省自歛,在眾陰流俗之中,獨自從附於仁者而行善道之復。

小象辭曰:六四居上下眾陰之中,雖才力不足以有為,其心獨與初九陰陽相應,不隨流俗之類俱靡,是群陰之中決斷獨行之士,能以大道為本,而從初復之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六四不為群陰所溺,而獨能從初以復乎善也。中行,五陰而四居之中也。道,謂初九。

二、六四處於上下卦多懼之位,下震象徵動亂,上坤象徵平和。

三、六四爻動變卦為震,震卦,「人象」為足,為行之象,「卦意」為大塗,卦之三、四皆可言中,六四居全卦之中,故有「中行」之象。「獨復」者,不從其類而從陽也。

四、高島斷易:初復於道,而四能捨群陰而從之,故曰「從道」。

五、六四爻動變卦為震,震卦,需要實行「君子以恐懼修省」之道,才能與人和睦相處,這是錯卦巽卦之象。能遵守中道,適可而止,在言行上做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就變成綜反卦艮卦之象。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六五以陰居陽,具中順之德,是能安土敦仁之君,當復之時,能以敦厚篤實的胸懷來修身復道,不會有後悔之事。

小象辭曰:六五以柔中之德居尊位,剛柔相兼,為仁德之君。以坤厚德載物之至德,推行中道,能反身自審其非,自我督促、察考,避免犯錯,以成復道之事,何悔之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六五復善之純,自無私欲之類也。敦,厚也。考,成也。

二、坤為厚。六五柔居尊位,剛柔相兼,能安土敦仁,故曰:敦。

三、周易集注:「敦復」者,信道之篤,執德之堅,不以久暫而或變者也。初之「不遠復」,為善心之萌。五之「敦復」,為善行之固也。「無悔」者,反身而誠也。六五以中德而自成其復,不資於初,故曰「自」。「無悔」者,成德之事,故曰「考」。

四、高島斷易:六五自知其非,不憚遷善,既能復之,又加以「敦」,是知之明,力之篤也,則一得而弗失之矣,何悔之有?故曰「敦復無悔」。

五、高島斷易:「中以自考也」,謂初之復,復在近,可免於悔,五之復,復於厚,悔之有無未知,時當返而「自考」也。蓋初之「不遠復」,入德之事,五之「敦復」,成德之事也。

六、周易禪解:六五志在復道,但講究敦厚的美德,從佛法上看,六五定慧俱備,又能中道而行,然而距離初九太遠,借助不到陽爻之力,必須靠自己斷惑證真的勇氣,等待開悟時機,才能得到圓滿的境界。從六度上看,這是持戒的功夫,雖距離初九太遠,但是自知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一切合乎情理,因此不會有悔恨。

七、六五爻動變水雷屯卦。屯,三、四、五互卦為艮,「卦象」為山,山篤實博厚,有「敦」之象。

八、六五爻動變卦為水雷屯,屯卦需要實踐「君子以經綸」之道,同時依「君子以果行育德」之理而行,就不受蒙蔽了,這是綜反卦山水蒙卦之象。如果蒙昧不醒之時,需要用激烈的擊蒙,才能覺醒成大器之用,而變成錯卦火風鼎卦之象。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復卦上六以陰柔居復之終位,昏昧無智,既無復善之德,又不知求教初九之復,這樣一意孤行,迷而不復,有凶之象,甚至自招天災人禍。興兵作戰終會大敗,必害於身並殃及國君,而有傾危之憂,甚至經歷十年兵禍耗損,無力再征討雪恥。

小象辭曰:復卦上六,雖處崇高之天位,卻昏昧不明,不順復道的時運變化,行事悖理,不知其凶,以致兵連禍結,皆是因為上六反復道而行,不復其見天地之心,焉能不凶。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上六迷復已極,天人交困,而無一事可為也。災,天災。眚,己之過。十,數之終也,比喻非常久的意思。

二、高島斷易:復之君,初九陽也。上六陰柔居復之終,坤之極,坤為迷,故曰「迷復」。迷而終不能復,故必有凶。復之君,初九陽也,上六昏昧,一意孤行,不奉初九之復道,反其道而行,故曰「反君道也」。

三、周易禪解:復卦上六一如坤卦上六,陰極盛,其結局是「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行師大敗是當然的事,其耗損,十年也無法彌補。

四、周易集注:坤為迷,有「迷」之象。坤本先迷,今居其極,則迷之甚矣。上六變為艮,大象為離,有「戈兵」之象,坤為眾,下震為行,有「用行師」之象。「以」者,並及之意。坤,為國、為土,「十」者,土數成於十。「不克征」者,不能出征、沒有能力出征,不能雪前恥也。「災眚」者,凶也。 

五、「有災眚」 :「災」為天災,自外來。 「眚」為人禍,由自作。

六、高島斷易:天下之禍,無不由一念之迷而來,迷在於身,則一身被禍,迷在於國,則一國被禍,深著迷復之害也。

七、周易禪解:上六是迷途中的復興,用意雖好,卻不切實際,從佛法上看,沒有中正宏觀的立場,抓住世間的小定小慧以為至善,而在迷途中追求復興,不惟於事無補,且引來天災人禍,假如讓這樣的人教化世人,法門也會被他們敗壞,如來的正法也會受到這些虛假而損傷。從六度上看,即使是布施,卻沒有智慧,過分執著於外相、因果報應,充滿了我慢、愛執和成見。這種因緣雖善,反而會招來惡果,這是不懂運用佛法造成的災害。

八、上六爻動變卦為山雷頤卦,頤,上為艮,「卦德」為靜止,止而迷,迷而不知恢復之道,故有「迷復」之象。

九、上六爻動變卦為山雷頤,頤卦有自養心性之象。如果不能修心養性,為非作歹,就犯下了大過錯,變成錯卦澤風大過之象。若能改過自新,重新做人而修養自身,又恢復頤卦之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