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課及閱讀筆記分享─
【四十二章經】
第一章的”四真道行”是漸次修正法門。
第二章的”非修非證”是頓悟法門。
以前在印度和中國,出家必須要向父母辭別,到佛法僧道場裏邊出家,永遠不再做世俗人的事了。出這個世俗家,也叫出三界家,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家,安住在自性菩提心上。
出家行二百五十戒持戒清靜了就「進止清淨」,如同高峰妙祖師言:「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我們在動的時候,無論身口意三業都是清淨的,則所作所為都是善法;在靜的時候,更是寂靜,心中一念不生,清楚明白,不打妄想,時時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心上,「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心性本具,非外物賜與,非造作所得,一切現成,心性沒有實體,沒有形相,不生不滅即是心源,中道實像即是心源,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道也是本具的,無需外求,實相就是指當前這一念心性,實實在在的心境,起善念是光明相,起惡念是黑暗相。不攀緣、不對立、不打妄想、不起煩惱、不顛倒迷糊、不造作,能時時作主,當下寂照無為才不會被五陰世界所障蔽。明白了「識自心源」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依他起性皆是虛幻的。
真正的一念不生是不起心、不動念,清楚明白,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菩提心、涅槃性,涅槃就是空性,要把清清楚楚這念心安住在空性上,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為法。悟無為法,猶如修善是本分,是自然流露的,不需執著於表現,執著就是相對,就是貪,是攀緣,就是「有為法」,修善不執著善法,才是無為,是不生不滅。破除煩惱與執著的清靜心,也是放下的功夫,是不貪,沒有相對,沒有分別,是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頓悟與漸修是互相融通的,「漸修」是從事入,由事到理;「頓悟」是從理入,由理到事。頓悟有因緣,沒有因緣無法當下體悟這念心性,但是可以用漸修的方式來修行。
頓悟法門→心不繫道(不假方便)→為究竟法門
漸修法門→心繫道→為方便法門
心繫一境,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為修行的方便法門,如念佛號、誦經、打坐禪修,為淨業,是修出世善法,出淨土也要受報。業是從”造作”而來。
黑業是起貪嗔癡而造十惡業,受地獄果報。黑白業善惡參雜,受人、畜生、惡鬼、欲界天果報。
白業(善業)是修世間善,修四禪八定的不動業及修出世善法的淨業,出淨土,受色界、無色界的果報。
唯有證悟空性,漏盡無明,頓悟自心,當下即是,一念不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用繞遠路,不需摸索,才能離苦得樂不結業。
第三章”去世資財,乞求取足”
上乞佛法以資慧命
下乞飲食以養色身
出家人捨下世間名利,上求佛法,在道業上求進步,以長養法身慧命;另一方面,要放下身段,破除驕慢,乞求飲食維持色身並讓世人有機會供養得度。(印度、泰緬出家人吃葷食,是因為托缽化緣是隨喜受食,中國出家人是自炊素食)。
佛在世的時候,制定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出家人所取得來的,應該滿足,這也是對治五欲。不過,佛教傳到中國,出家人的生活形態改變,必須耕作,很消耗體力,所以不但吃早餐,也吃晚餐,稱為「藥石」,也是力求簡單的,不貪求、執著。
世間的苦,皆由愛欲而來,愛欲使人愚痴,得不到就起了煩惱與怨恨,於是想盡辦法要去佔有,無法佔有就去偷、去搶,造了惡業,就要墮落、受苦。這些都是愛欲的副作用,因此我們要把愛欲的貪念轉化,不再執著,讓自己的身心遠離,事上遠離,時時檢討反省,懺悔修正,積極修善,擴大心量,用慈悲平等轉化求不得的苦。心無所求,習氣轉化了,心就定下來了。
《楞嚴經》: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佛陀在本經對戒律的指導中,以持守「不淫戒」為最先的指導。
淫,不完全是一般男女的情色愛欲,也是一般人對「我」的執著。有的人醉心於男女的情色,有的則汲汲營營於名利,不擇手段巧詐爭奪,而造惡業,因此,面對任何境界,如果產生貪愛執著,就可以說是起了淫心。惟有其心不淫,才能解脫生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