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文言曰:坤德至柔至順,以柔順為體,以剛健為用,能順乾之剛健而動。坤性至靜,寂然無形,承乾之德而化育群生,萬物各具其性、各定其體。凡屬陽者,以居先主義為常,屬陰者,以順從陽主利為常。坤先行則迷,若居乾之後,順乾而動,能安守其分,為所當為,以順為貞,就像臣從君,婦從夫而有所遵循,乃陰柔之常道法則。坤順乾道,陰陽相合,生機萌動,萬物生意盡含於中,能成就、化育萬物的光大作為 。坤道順乾,是承天之施而受之,一施一受,不敢先乾而行,亦不敢後而不應,乃適其時而行生化萬物之功,這就是至哉坤元的德性。
心法:
一、學易筆談:孔子之繫傳曰:「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乃此「文」字之確詁也。蓋六十二卦之爻,无不陰陽相雜。惟乾坤為純體之卦,爻不相雜, 則人將以為无文也。故特著《文言傳》以發明之。
二、動者,生物所動之機。德者,生物所得之質。方:謂乾剛坤柔、乾動坤靜,有定體也。
三、日講易經解義:柔與靜,其順也。剛與方,其健也。柔順利貞之義,於此可見矣。
四、周易禪解:此仍以地的行為申贊坤之德,讚揚乾,必須維持元、亨、利、貞的順序;讚揚坤,則需顛倒過來,是貞、利、亨、元。乾是有始有終,坤是以終見始,《文言》的文字從不含糊。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孔子再釋坤之初爻,坤卦初六為「履霜堅冰至」之啟示,天下事沒有不由積累而成。久積善功善德的人家,不獨福德集於一身,也必有無窮的福慶及於子孫。反之,則有無窮災殃流於後世子孫。其惡大至為人臣犯上弒君,為人子犯上殺父,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的事故,而是日積月累逐漸埋下的禍根。皆由於君父該辨明覺察時不及早發覺以防微杜漸。如繫辭傳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坤卦初爻的爻辭說:「履霜堅冰至」。猶腳踏在霜上就知道嚴寒冰雪要來了,無論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慢慢累積,順序發展所產生的前因後果。
心法:
一、此言因果之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持世之君子,當慎思辨微之道,以防微杜漸,才不致貽後患矣。
二、周易集注:〝由來者漸〞,言臣子也,在下者不可不察之於己。 〝辨之不早〞,責君父也,在上者不可不察於人。 〝辨〞,察也,察之早,勿使之漸,則禍不作矣。
三、日講易經解義:順,當作慎。天下事由漸而盛,由積而成。小而一家之盛衰,大而人倫之變故,未有外於此者。其至於弒逆者,非始於一日也,蓋積漸使然。防患者當於其漸,而遏萌者當於其微也。小人中藏禍心,外表柔順,彌縫之智巧則易為所欺,諂諛之術工則易為所溺。從來除惡之難不能察者,半能察而不能斷者,亦半明於易之言慎,則審辨而謹防之,自不至貽後患矣。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孔子再釋坤之二爻曰,坤六二居下卦中得正位,德具於心,內心光明至正,無偏無倚之私。其行為端方,制裁合乎義理,沒有邪曲差謬之失。心不敬則內不直,事無義則外不方,君子具直方之德,以敬愼的禮儀來匡直內心的修養,不苟且亦無雜念,用方正的義理作為對外的行為準則,是非分明,岐念不生,能行所當行,止所當止。這樣敬慎守義的情操既立,則內外一致,體用兼備,不偏於一善,德自盛大不孤。所以說,只要效法坤這樣直方大的德性,坦然順適的涵養,即使不加以修習,也沒有什麼不利。這樣依坤德而行,達到正且直、方且義的境界,行事作為從容得宜,皆依天理而行,則無可疑之慮。
心法:
一、此一節是申坤六二象傳之義。正,言體。義,言用。
二、此節講做人的原則,正直的人,心胸寬大,所作所為沒有可疑之處。
三、六二爻動變為坎卦,就落入後天,為陷險、為憂、為疑。
四、周易禪解:惟有「正」才能「直」,惟有「義」才能「方」,然而「直」和「義」是人的本性,惟有「敬」才是君子修道的樞紐,能敬才能順,能順才能「直」和「方」,使一切德行融會貫通,才夠得上「大」。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孔子再釋坤之三爻曰,六三坤陰柔順且內藏貞固之美德,可因循時機以順行治理之事,縱然有功績,也退處於後不敢居功。萬象莫大於天地,三剛莫重於君臣、夫妻。然天統地、夫統妻、君統臣,六三處在和地道、妻道、臣道ㄧ樣的輔佐位置,以盡己之力,守己之分,皆不敢自主先行,不謂自己的成就與功勞。而天能始物,不能終物,然地道至柔至靜,惟順承天道造化萬物的使命,依時序行,終天之所未終而有終,六三為臣,亦當如此。
心法:
一、講輔佐者應有的美德,是謙遜順從,不自主、不居功。
二、周易集注:陰雖有美含之,可以依時順行以從王事,卻不敢專其成,並非無才不能成,乃其順守其分而不居成之功。
三、 六三動爻變地山謙卦。有山的穩重謙遜德性,含藏不露。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 : 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孔子再釋坤之四爻曰,天地二氣交泰,陰陽之道行,草木生長茂盛,欣欣向榮。天地閉塞不通,陰陽不交,萬物不生,就像天下無道,賢人則隱藏才德遯世,謹言斂行以修身養性。
坤卦六四曰:「括囊,无咎无譽」,六四處於上下卦交接處,重陰凝結,為閉塞之象,言君子遇世運衰塞之時,宜順時而隱,謹密不出,以藏器待時,就如收束袋口般,謹慎收斂,這樣沒有過錯也沒有過譽之事。
心法:
一、六四論君子修身立德,蓄養精神並言語謹慎。
二、比喻君臣同心治國,國家才會興盛。若君臣上下不通,理念不合,則無以治世。
三、日講易經解義:變化,謂天地交閉蒙塞也。君子之出處,關乎世運之盛衰。於時太和翔洽,而賢才有不連茹而起乎?於時運數屯否,賢人皆抱道而隱,而又豈肯輕出以取咎乎?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孔子再釋坤之五爻曰,居五之君子,大中之德,渾然內含,中正之理條理不紊,無不貫通,即使位處尊位,立身處世都能居中守正於輔佐之位,ㄧ言ㄧ行都不離柔順謙遜的美德。六五這樣的柔順美德不但蘊藏在內,一理通萬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還能像通暢於全身四肢一樣,發揮到治理天下大業,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才是坤道六五至妙至美的境界。
心法:
一、喻居高位也不可忘記自己的身分本位。
二、坤為土,中央戊己土,以黃色為中央正色,六五得中,得正,黃裳元吉。陰居陽位,不離坤卦德性,能剛柔雙兼,六五雖居尊位,在坤卦是代理王,輔佐為其本位,以下之裳代表輔佐的身分。
三、日講易經解義:黃中,德也。通,貫通。理,條理也。位指尊位,體,指輔佐之位。
四、周易集注:〝黃〞者,中德也。〝中〞者,內也。〝黃中〞者,中德之在內也。〝通〞者,豁然脈絡之貫通,無一毫私欲之滯塞也。 〝理〞者,井然文章之條理,無一毫私欲之混淆也。六五爻變為坎,坎為通, 〝通〞之象,未變,則坤為文, 〝理〞之象也。 〝體〞為乾坤之定體也,乾陽為上體,坤陰為下體,言雖在尊位而居下體,故不曰〝衣〞,而曰〝裳 〞。以人事論,有居尊位而能謙下之意。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孔子再釋坤之上六曰,坤卦上六陰爻凝聚到了極位,氣勢高亢,陰盛剝陽,疑無陽而以陽自居,以無陽之嫌,故稱其為龍。上六不安其為陰,而陰必無常勝之理,仍未脫離陰類之屬,故稱其為血,以分別其他同類。玄黃指陰為陽所敗,陽亦為陰所傷,陰陽交戰兩敗俱傷,天地之色相雜不分,天玄而地黃,天不得下同於地,地不得上擬於天,天地定位,豈因一時勝負之勢而混淆陽尊陰卑之常理。
心法:
一、疑者,敵也。有疑必有爭,疑通於凝,積聚集結,因為坤上六爻是極陰,陰極陽生,陰長陽就消,而陽必無終絕之理。
二、其類,指陰類。先天坤為後天坎居之,坎為血,坤體有坎血,血屬陰類。
三、周易集注:陰本不可與陽戰,上六陰盛,敢與陽敵,故以戰言。陰盛已無陽矣,本不可稱龍,而不知陽不可一日無也。故周公以〝龍〞言之,以存陽也。上六雖稱為〝龍〞,猶陰之類也,故稱〝血〞,以別其為陰。 〝血〞,陰物也。曰〝其色玄黃〞,則天地之色雜矣,疑於無分別,陰陽皆傷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