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地豫:論處豫之道
序卦傳:「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有之時仍能保持謙遜,
必然得人和,而能富裕、喜悅。
卦象—
下坤,為地。上震,為雷。陽氣潛藏於地中,順天應時而動,奮出於地
上,陽氣宣發,震動有聲,陰陽之氣鼓動,萬物生長順暢而和悅,為豫之象。
卦德—
順以動。下坤,為柔順,上震,為奮動。
卦中卦為水山蹇(進退兩難)。因此聖人告誡,對內要柔順,對外則勤奮
不懈怠,更不可得意忘形,以免限於險難之中。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豫,取和樂之義。所以致和樂者,九四一陽統眾陰,其志得行而卦德又順理以動也。然豫有二義,卦之豫,乃萬方和樂之徵,雖建侯行師而亦利。爻之豫,為一己晏安之事,有吉凶悔吝之不同。故天下之豫不可無,而一身之豫不可有。若初鳴其得意則凶,三溺於久安則悔,五處尊位耽樂而致疾,上居震體之極而始渝。皆過於逸樂者也。豫樂當以有備無患為根本,如果沉溺於豫樂,而怠惰鬆懈則凶。
二、高島斷易:豫卦是「利建侯行師」之卦,「順以動者,就卦象之自然釋之;以順動者,就人事之作用而說」,豫之時義,大矣哉。
三、象傳:「豫,先王以作樂崇德。」豫亦為預備、準備。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即取預備,有備無患之義。禮記中庸:「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告誡世人,豫之極,危之基也,無論言行處事,都需做好周全的準備,謀定而後動,不懈怠疏忽,就不會陷入困窮之境。
四、周易六十四卦談的都是時機的問題,既有時機,必有時機的意義,時義必然是大的。故曰「時義大矣哉」。傳中用到「時義大矣哉」的共有豫、隨、遯、姤、旅,五個卦。
五、高島斷易:處豫之極,遂至縱情逸欲,流連忘返。聖人憂之,故未豫而先者為「鳴」豫,不動者為「介」豫,坐而觀者為「盱」,當豫而順者為「由」,過豫而不忘者為「疾」,極豫而忘返者為「冥」。「鳴」、「盱」、「疾」、「冥」四者,居豫之咎,所謂失豫者也。
豫,利建侯行師。
當豫之時,萬眾歸心,天下和樂,萬事順暢,利於建立修文備武的公侯基業,君立而民順,以之統馭行師,征伐惡人。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坤下震上,有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之義,故名為豫。蓋天下事以得人心為本,人心未得而妄有作為鮮克濟矣。
二、豫之動必須順天時而動,順應民心,行師征討惡,使其改惡從善,才能建立公侯的基業,建立侯國必有善惡賞罰,這是安天下之道。
三、坤為邑國,震為長子,主器,為「建侯」之象。下坤為眾,九四一陽統眾陰,為「行師」之象。坤為眾、震為行,亦有行師之象。日講易經解義:建侯,謂立君。行師,謂命將。
四、高島斷易:豫,和悅也,震動也;坤,順也。上動而下順,故「利」。主萬邦,集大眾,非豫不能也。
五、高島斷易:上卦震之方伯。動而俱進,下卦坤之眾民,悅而順從,謂之「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彖傳曰:豫卦的意義在順而動,所動不順,則人心不應,人心不應,則志不能行,九四陽剛大臣,上與六五之君陰陽相合,下應民心,以剛適柔,得人和則朝野順服,這樣順天應民,而建侯行師之志得行,坤順震而動,就是豫卦的現象。豫卦之順以動,是主豫者九四之所念所行皆順理而動,事得宜則人心和樂,天地亦順自然之定理而動,更何況建侯、行師呢! 日月升降之晷、四時節候往來,皆順應天地陰陽作用而動,長短闔辟沒有絲毫差錯,古聖先賢依天理常道,制定刑獄之準則,用以教化百姓,善賞惡罰,不偏不過,則刑罰自清而萬民悅服。豫卦順時機而動的諄諄深義之大,真是讚嘆不盡啊!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是言豫之時義為大也。剛,指九四。應,為上下人心應之。志行,謂九四之志得行。不過,以晷刻言。不忒,以節候言,忒,差錯。
二、九四一陽居全卦之中,有剛明之德,上下廣結善緣,一動而上下順從,可志行無阻。故曰:「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三、「順以動」是以卦象之自然而言,以順為重。 「以順動」則是就作用而言,以動為重。凡動順乎天理,動无過則,所以豫也。
四、周易禪解:順以動,雖豫之德,實所以明保豫之道也。豫卦的特色是順自然而動,周易六十四卦談的全是見時而動的問題,既是時機,必有時義,說到時義,當然是大不是小,哪裡只有豫卦如是呢?豫是歡悅和樂,容易流於懈怠荒忽,需警惕。
五、高島斷易:九四一陽當坤之爻,靜極而始動,閉極而始宣,不先不後,應時順動,故曰豫。夫天下之事,逆理而動者,其心常勞,其事多難,唯以順動,從容不迫,此心安和,故「剛應而志行」,全在順以動之也。
六、高島斷易:順而動,在天則「四時不忒」,在人則動止和順,其「建侯」也,屛藩五國,其「行師」也。
七、高島斷易:易中單稱「聖人」者,即指天子,蓋必有聖人之德者,而後富有四海,尊為天子,是謂順命。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大象傳曰:雷得時機而奮出地上,陽氣宣發,鼓動天地之太和,萬物甦醒而通達和暢,為豫之象。古聖先王取法於雷動出的暢悅之聲,作鐘鼓之樂以宣邦國之盛,法坤之順以崇揚天地之德,用豐盛祭禮敬獻上帝於宗廟,並以祖考配祭同享,是何等悅樂。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先王法豫道也。殷,盛也。
二、周易集注:奮者,奮發而成聲也。作,乃制禮作樂。作樂以崇德,故聞樂知德。作樂乃朝廷邦國之常典,各有所主,其樂不同。人本乎祖,故有廟,是其用樂之最大者,故曰「殷薦」。故冬至祀上帝於圜丘,而配之以祖,必以是樂薦之。秋祀上帝於明堂,而配之以考,必以是樂薦之。
三、殷鑑,說文曰:「作樂之盛稱殷」。「薦,薦蓆也」。殷,有隆重、盛大之義。古代祭祀時進獻祭品,需墊置草蓆,故薦有進獻、供奉之義。
四、中互為坎,坎為樂律,為「樂」之象,坎為「隱伏」,祖宗之象。中互為艮,為「門闕」,《易》常用之為「宗廟」,宗廟供奉祖先,故曰「祖考」。豫卦九四居臣位,為配角,故為「配」之象,九四陽爻變到比卦時,成爲九五之尊,故追溯稱為「先王」。
五、「配」指祭祀時之配享,以利主享受祀。君王祭天,以先祖配祭,祭宗廟則以功臣配祭,稱「配享」。「殷薦之上帝」,以「祖考」為配,故曰「以配祖考」。
六、制禮作樂乃天子事業,以祀告上帝。帝出乎震,為「上帝」之象。 五陰崇一陽德,為「崇德」之象。
七、震為蕃鮮,此為豐盛祭品之象。
八、日講易經解義:昔儒有言,觀上天下澤而禮定於履,觀雷出地奮而樂作於豫。然禮猶可因時制宜,而樂之作必在治定功成,和人心和悅之後,人主當深思豫之為象,而精求作樂之本,豈可徒事於聲音文貌之間哉?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豫卦初爻,象徵小人倚仗九四權臣的支援,而自鳴得意,肆意妄為,沉溺於富貴悅樂,不知盈滿之憂,一旦勢衰,必反樂為凶。
小象辭曰:初六為陰柔無才之小人,處於豫之時運的開始,自恃九四權臣的愛眷,所求無不得,而志盈意滿,肆無忌憚,像這樣一得志就大鳴大放,不知收斂,志已先窮,其凶可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趨炎附勢之小人自取凶咎也。窮,極之謂。
二、豫卦初六,陰居陽位,不中不正,與九四正應,然而九四大臣,任天下之重,豈能只和初六唱和相應,初六逞一己之私,其凶可知。
三、豫之吉在於節制,並防患未然,忌淫逸放縱。初六無才無志,想依靠相應之九四而自恃無恐,於豫之時運一開始,就志窮意滿,不知虛懷自制,因此有凶。
四、鳴人之謙吉,鳴己之豫凶,故曰:「謙可鳴,豫不可鳴也」。「鳴豫」者,自鳴得意之意,猶如炫耀財富,財之露白,必有凶。
五、初六陰爻主靜,處靜宜守,故不可鳴,鳴則有凶。
六、日講易經解義: 按豫卦得名,本為和樂。然樂同天下則吉,樂專一身則凶。小人附權依勢,逞一己之私,肆無忌憚,馴至凶禍而不悟,聖人之垂戒深矣!
七、初六爻動變卦為震,震為雷,卦德為奮動,故有「鳴豫」之象。震卦告誡在進退之時,應當機立斷,順合時宜,而達到錯卦為巽卦(巽順)之象。同時更要實行艮之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而變成綜反卦艮卦之象。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豫卦六二居中得正,其中正之節操堅如磐石,對於安逸豫樂之沉溺,能見始知末,不待悅豫至終日,當下決斷,這樣堅守正道,必能吉祥。
小象辭曰:六二能堅守節操,淡然於外物,不耽溺於悅樂,見機獨斷,不延宕終日,這樣以中正之德自守,則辨理甚明,避禍甚速,自然獲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守正之君子能超於流俗,炳於機先也。不終日,謂見機之速。
二、介為耿介、節操之意。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三、介為柔草。六二陰柔卻節操如石之堅,又無相應相比,不受外物牽絆誘惑,能及早見機而作,且堅貞不移,自立自強。
四、六二互卦為艮,艮為石,故有「介於石」之象。
五、豫卦六二與九四權臣非應、無比,能獨守中正節操,堅定如石,故吉。
六、豫道以節制為吉,六二居互體艮之下,有「止」之象。故「不終日」喻有所節制,不俟延宕終日即止。
七、互卦二、三、四爻為離,離為日、為明。六二在離日初爻,為早上,還未終日,故有「不終日」之象。
八、蘇東坡:六二以陰居陰,又處在上下二陰爻之間,是晦暗之極,也是靜之極。動爻變離明,以暗觀明,以靜觀動,吉凶禍福和長短黑白,會看的一目了然,介如磐石是靜的結果,終日奔忙是動的結果,從一動一靜中就能看出的時機,不需要延宕整日的時間。
九、六二告誡沉溺於富豫安逸,怠則失正,會好逸惡勞而致禍患,要及早覺悟。
十、六二爻動,變卦為雷水解卦。象徵解決一切困難,遇到困境時應當與家人團聚,變為錯卦家人卦之象。如果再冒險就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又成為水山蹇卦的現象。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豫卦的六三無才無德,張大眼睛仰瞻有權有勢的九四,諂媚攀緣以求親比趨附,把豫悅的希望寄託在九四身上,這種心態必須幡然悔悟,如果執迷不悟,遲疑不決,難免會有悔吝之事。
小象辭曰:六三窺探竊視九四以求豫樂,以致有悔吝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六三不中不正,無才無德,只想攀附權貴以恣所豫,為九四所鄙,所以有悔。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附勢之小人,望其及時改過以自新也。盱,上視貌。
二、「盱」:張大眼睛企望。有討好或謟媚之意。如「盱目環伺」、「盱衡」,謂張大眼睛瞻望。盱,誇張之義,故「盱豫」有誇張豫樂的樣子。
三、卦之則;內貞外悔。時過位移,不正則有悔。「豫」以節制為吉,過於誇張的豫樂宜及早停止,否則悔恨莫及,故曰「遲有悔」。「遲」一字如當頭棒喝,提醒及早悔悟。
四、爻辭中的第一個悔是勸戒之辭,即告戒悔改。後一悔字為吉凶之判斷,即悔吝、悔恨。「悔」介於吉凶之間,雖有瑕疵,還不至於凶。若能夠及時改過諂媚求豫的醜態,可轉為吉,否則為凶。
五、豫非溺人,人自溺耳。六三陰居陽位,不中不正,其所盱目環伺的是九四之權勢,而諂媚攀援,其窺探醜態,被九四鄙視,六三若能知悔,並幡然改過,效法六二之介于石,不俟終日,夫復何悔?
六、六三爻動互卦為巽,巽為不果,有遲疑不決之象,故六三知悔而不改,必有悔吝。
七、人到無求品自高。六三無德而居君子之位,不中不正,為圖豫悅安樂,而盱目環伺九四的心意,以求趨炎附勢,這種諂媚攀援的行為,與其位不配,須及時悔改,如果再執迷不悟,等時過位移之後,就後悔莫及了。
八、豫卦六三爻動,變卦為雷山小過。小過二三四互卦為巽,人象為多白眼(討好上面的人,向上看時眼白多),故有「盱豫」之象。小過卦象徵為人處事若有小過,需及時改過,用誠信之心,行中正之道,而變成錯卦中孚卦之現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就不會再陷入小過之中。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豫卦九四負天下之豫的重任,六五君王及萬民所享豫樂,皆由其所致,九四能保天下之豫而大有所得,是賴於聚合同道之朋,開誠布公,不互相猜忌疑慮,群策並效,共同達成致豫之志。
小象辭曰:九四陽爻占陰位,能剛柔相兼,得六五君王的倚任,是天下致豫所望之權臣,任大責重,九四上承君德,下聚同道群才,得行豫國豫民之志而大有所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大臣當國,宜得人以致豫也。
二、「由豫」為豫樂之所由來。九四為成卦主,為豫卦唯一的陽爻,一陽得時勢,是眾陰爻之所豫求,又得六五君王的倚重,任大責重,能群聚眾陰爻上奉君王,因此大有所得,故曰「由豫,大有得,朋盍簪」。
三、四多疑懼,故「疑」,中互卦為上坎、下艮,坎為疑,艮為止,有止而不疑之象。九四是全卦主,為君王倚重,群眾所求,當此易招懷疑忌妒,應開誠佈公,率眾柔以奉上,自然沒有疑慮,故曰「勿疑」。
四、卦中卦為坎,坎為疑,凡事疑則生隙,隙則生亂,亂則眾叛親離,何來太平豫樂?故九四爻告誡:「勿疑」。上下群聚團結,堅貞不疑,得以行豫國豫民之大志。
五、九四一陽統五陰,在豫卦是應時運。一陽專權獨貴,剛柔相兼,陽主動(震之主爻),九四一動,上下眾陰皆悅從,故曰「由豫」。
六、盍:合也,簪:髮簪,用以整束頭髮,引申為聚集的意思。朋:即眾陰爻,九四陽爻居陰位,與眾陰爻為朋相聚,故曰「朋盍簪」。朋:亦為「朋貝」,是古代的貨幣錢財,朋盍簪:亦有錢財匯聚之意,也是豫樂大有得的象徵。
七、九四為全卦主,五陰助一陽,一陽統領五陰,九四上得天時,下得人和,如能在外努力奮動,內心仍保持柔順和悅,就能畜功、畜德、畜財(才)、畜物,而成為錯卦小畜之卦象。
八、九四爻動變卦為坤,坤之大象辭曰:「君子以厚德載物」,故有「朋盍簪」之象。坤卦告誡為人處事要和平柔順,剛健中正,已達乾坤合一之道。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恆不死,中未亡也。
六五當豫之時,以柔居尊,將大權委以九四強臣,眾人皆歸附於致豫的九四權臣,因此君威反受制而勢孤於上,猶如芒刺在背,痛疾在身,而戰兢恐懼,如果能堅守中道,不安逸豫樂,雖失君權,其位猶存。
小象辭曰:六五陰居陽位,以柔乘剛,將大權交付給陽剛九四,不免憂懼受制於專權之臣,成為長疾之患。六五雖然柔弱失權,若能固守中道,戒慎恐懼,不耽溺物欲宴樂,其君王之位猶可虛存,不至逮亡。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君之道,不可過柔,因豫以致疾也。貞疾,猶言痼疾。
二、六五互卦為坎,坎為心病、加憂,為「疾」之象。六五爻動變為兌,兌為毀折、傷害,亦有「疾」之象。
三、當豫之時運,六五柔弱之君,大權委以強臣九四,自己耽溺豫樂,又疑慮受制於九四專權,如痛疾在身。六五只要節制豫樂享受及消除疑慮的心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堅守中道,仍可存其位不至滅亡,故曰「恆不死」。孝經云:「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四、二與五各以中正居其心,都沒有耽溺於豫樂,六二離九四較遠,動靜不失其分,而六五有乘剛之嫌,陰居陽位,優柔寡斷,有賢臣在旁進諫糾正,豫樂會有所節制,而不致失位,但是將大權委託強臣,自己怎麼不會戰戰兢兢因疑生病呢?
五、高島斷易:按六二與六五,並貞者也,貞者不志於利,故不言豫,然其貞不同,六二介於石,本不屑從四,可則進,否則退,故吉;六五陰居陽位,力不能以制四,而心甚疑忌之,故其貞適足為疾而已。六五之貞雖為疾,因守中而未亡,故「恆不死」,可見居貞的重要。
六、高島斷易:夫昇平之久,人主恆耽逸豫安樂,非以剛暴失勢,必以柔懦失權。勢孤於上,權移於下,雖未逮亡,而國事日非,幾乎將至於亡之危矣,為人君者,安可不戒哉!
七、六五爻動變卦為澤地萃卦,萃卦二三四互卦為艮,艮為靜止,故有「恆不死」之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爻動變卦為萃卦,象徵聚集,也是畜財畜德,為錯卦風天大畜卦的圓滿之象。人、財、物畜多了,自然氣勢向上升高,變成綜反卦地風升卦之象。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卦上六縱情於逸樂,昏昧沉迷,醉生夢死,如不知幡然悔改,必將樂極成悲,上六豫卦已成,忌在耽溺不覺其非。必須及時醒悟並改過遷善,才不會有災咎。
小象辭曰:上六陰柔居豫樂之極盡之處,昏冥縱情於逸樂,樂極衰生,已無前途可言,甚至離災禍不遠,如果仍不覺醒悔悟,改過自新,歸於正道,逸樂之豫如何能長久呢?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之終溺於豫,而勉其遷善也。
二、渝者變也,凡「易」曰「渝」者,皆以變卦論。上六豫道已成,就要變,變可免於災咎,變則成火地晉卦,晉為光明,而无咎。
三、上六爻辭不責其「冥」之凶,而稱「渝」之「無咎」,是告誡豫之「何可長」,應反省自新,改惡向善,變則去凶而無咎。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後代子孫如果耽溺於坐享祖產,縱情逸樂,不知反省悔改,終將樂極生悲,敗盡家產。
四、下卦為坤,坤為暗、為冥,上卦為震,震為動,動則變,變可無咎。
五、「冥」象徵昏沉,迷暗;上六陰爻居豫卦極位,以陰柔之性,沉溺於豫樂之極,縱欲悅樂,揮霍無度,渾渾噩噩,昏昧不知節制悔悟,猶如居幽冥之境。
六、卦極必變,上六沉溺於追求最大的富裕利益,當知樂極生悲,物極必反,要順應時勢,反省自新,從沉迷中覺醒,改惡向善,回歸正道,才能避免災禍。
七、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上為離,離為光明(冥豫是昏暗,變象為明,則無冥暗之咎),故有「成有渝,無咎」之象。
八、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象徵往光明晉升,當事業升高進展之時,會需要飲食宴樂的交際及頤養生活,變成錯卦水天需卦之象。如果過份浪費及享樂,就會樂極生悲,則易墜入黑暗的深淵,又變成綜反卦之地火明夷卦之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