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澤臨:論循天理正道,慎始而慮終。
蠱之上六,高尚其事,主事者必親躬以臨。故序卦傳云:「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韓康伯云:「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而盛大。」所以次蠱。
卦象-
兌下坤上;兌為澤,坤為地。
臨卦四陰二陽,陽居於下,陰居於上,二陽漸進四陰漸消,君子道亨,小人自退,為陽長陰消之象。
卦德-
說而順。坤,順也,外有柔順之德,兌,悅也,內有喜悅之情,相合相得。
心法:
一、周易集注:臨者,陽進而臨逼於陰也。天下之物密近相鄰者,莫如地與水,故〝地上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
二、臨卦與泰卦皆由坤宮變化而來,坤一變為復,二變為臨,三變為泰。
三、臨卦以二陽臨四陰,陽雖長而陰猶盛,非協力不足以勝,故人君不貴獨臨,而貴得賢臣以共治。由是司牧有人,司教有人,而敦臨之治,可以垂衣而長享也。
四、地勢卑而下順,澤水浸而上悅,水土本相親近,由人主平易而近民,民皆歡樂而附上也,臨之所以為臨也。
五、周易禪解:從世道看,蠱害經過治理後,便是臨民以治理天下。從佛法看,弊端既已革除,教化之道又回到人間。從觀心看,疑惑沒有了,所以有順利的開始。不論世間法、佛法還是觀心法,必須開始順利而結果圓滿。如果因為時勢所趨,一昧向前鑽營,不知回頭,放任而走向極端,就像十二月的臨卦,到了八月盛極必衰,或是臨卦之綜反卦觀卦時,便會有災害了,因此凡事必先做預防。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
臨卦具備了根元、亨通、利益、貞正四種君子德性,君子之道方盛之始,已有大行亨通之勢,小人可以盡去,當此之時,利於守正,並慎始而慮終,以預防八月陰長陽消之時的凶災。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卦兑下坤上,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名為臨。卦辭言陽道之方行,而又戒其當慎始而慮終也。
二、臨卦是周文王借十二辟卦,來證明天道循環,物極必反之理。臨卦綜反為風地觀卦,觀為八月卦,八月居秋,有殺機,凶之象。陰長陽消,陽消則凶,此八月不利於臨,故「有凶」,臨之凶即為「時之災」也,需未雨綢繆,慎始而慮終,以趨吉避凶,亦為君子退避小人之道。
三、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乾,為天,臨民者也,宜法乎天,故臨亦備此四德。
四、日講易經解義:蓋禍患之形,即伏於方盛之日,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變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而至於不可救也。惟及其盛而戒之,何患保泰之無術乎?
五、高島斷易:曰「至」者,未至而預防其至之謂也。曰「有」者,未有而預慮其有之謂也。若已至焉,已有焉,凶既臨身,雖欲避之,則已晚矣! 臨民者先於時機防微杜漸,必於未亂而防其亂,未否而慮其否,亦即「履霜堅冰」之意也,則萬事能有吉而无凶,天下可長治矣。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彖辭曰:臨卦為陽氣復生由下漸長,二陽並進,雖挾陽剛之勢,而有內悅外順之德,九二剛中與六五柔中相應。元亨為天道的根元,利於固守貞正,順應天道而行,以此臨人臨事,莫不大亨通,天道之自然法則為陰陽消長,寒暑往來依時序循環變化,臨卦的時運是陽氣逐漸生長,而陰氣消損又豈會長久,天道運行至八月,陰氣漸長而生肅殺秋氣,如果不預先加以防範必有凶。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言當臨之時不可忘戒懼也。 君子宜預為之戒,而思患預防,豈可諉之天運之自然哉?
二、「浸」、「不久」:皆為漸之意。剛浸而長,「剛」指兑下二陽。 「剛中」指九二。應,謂六五應之。
三、高島斷易:人事之害,不失於剛,即失於柔;剛之長能濟以柔,柔之長能濟以剛,剛柔相濟相得,和悅巽順,則萬事亨通,是人事之至善也。
四、高島斷易:「浸而長,說而順」,是道之得其亨;「剛中而應」,是道之得其正,所謂盡人事以合天也。
五、周易集注:「說而順」者,內說而外順也。說則陽之進也不逼,順則陰之從也不逆。雖剛浸長逼迫乎陰,然非倚剛之強暴而逼迫也,乃彼此和順相應也。剛浸長而悅順者,大亨也。剛中而應柔中者,以正也。「天之道」者,天道之自然也,言天道陽長陰消,原是如此。然陰之消豈長消哉?至「觀」,陰復長而凶矣。
六、日講易經解義:蓋陰陽之消長繫賢奸之進退,聖人深言消之不久也,以見君子難進而易退,小人難退而易進。為君子者但當嚴別邪正,固守其貞,勿使小人得混雜其間,則陽道常亨矣。
七、高島斷易:陽長陰消,以天道言,則謂寒暑之往來;以治道言,則謂君子小人之進退。陰陽消長,天道之循環,在轉移之間,固非人力所能挽,而人事之吉凶伏焉矣。惡未著時,而不自檢攝,則惡必浸增,至惡大而不可復改;邪未盛時,而不自防閑,則邪必浸熾,至邪極而不可復治,皆凶道也。善惡邪正,亦一轉移間耳。
八、高島斷易:陽悅而長,陰順而消,於是天時正,人事和,上下同德,熙熙皞皞,而天下治矣。是誠臨民之極則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大象傳曰:地高澤卑,以上臨下,兌澤滋養萬物,坤地厚德載育萬物,親合相近使萬物生長,這就是臨卦的現象。君子觀此象而效法居上臨下之道,教養萬民,以至誠之思,無窮的澤德教化萬民,則無一人不安其性,用坤地般寬厚無疆的承載德性,保護百姓皆得其養,則無一人不遂其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君子法臨之道,而克盡教養之功也。教思容保,皆臨下之事。臨下不可無教,教思無窮者,兌也。臨下不可無養,容保無疆者,坤也。
二、高島斷易:夫臨下之道,不外教養二者。兌取夫悅,教而能悅,以集其思也。坤取夫順,養而能順,足以容其眾也。
三、高島斷易:教而有思,如澤之浸得其潤;容而又保,如地之厚而能載。「無窮」者,澤之長也。「無疆」者,地之廣也。兌為口,是以能教。坤為腹,是以能容。
四、日講易經解義:按彖言君子臨逼小人,象傳以教民養民為言者,蓋小人之害不啻蟊賊之害稼,君子欲逼而去之,皆為斯民計也。故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在上能盡教養之道,則在下之賢人必多,世皆君子而無小人,道其可以大行矣。
初九,咸臨,貞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初九陽剛位得其正,凡陰柔小人皆其所臨,然居臨卦之始,恐其剛而過進,應守正自持,慮事慎密,動出萬全,則可獲吉。
小象辭曰:初九居臨之始,其力猶微,臨逼小人的措施當以君子之正自持而得吉,初九具剛正之德,位居其正,與六四相應而進於輔佐六五,能自治嚴謹,慮事周全,循理無私,志之所行,莫不正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見臨人者,必先自正其身也。咸,皆也。
二、中爻震,為足,有行之象。「志行正也」,初九陽爻居正位,其志之所行,莫不正也。
三、初九爻動變卦為地水師卦。上坤,先天八卦位居北方。下坎,後天八卦位居北方,形成先後天同位。猶如兩人同心,互相契合,故有「咸臨,貞吉」之象。師卦,為領導群眾之象。團結志同道合之士,同心協力,成為錯卦天火同人卦之象。同心協力,必須外比于賢,接近賢人,互相合作,而成為綜反卦水地比卦之象。
四、「志行正也」,君子臨逼小人的出發點和措施都循乎正道,非發於意氣之私。嚴於律己,以正自持,則無可議之疵;慮事周密,動出萬全,則小人無可乘之隙。不亂於小人之群,亦不至為己甚之行,這就是君子志行之正。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陽剛得中,為剛中之臣,上進臨逼之勢更盛,然所行合宜無私,則可感化小人之心,小人盡去,君子之道大行,是吉祥,且無不利。
小象辭曰:九二陽居陰位,具剛中之德,能循天理正道,所行無私,遍臨天下無不順而從之,得吉無不利,然九二其位不當,如果挾陽剛之勢直臨進逼,小人必暗中破壞,不盡順於君子之命,而正道不伸,故不得不屏絕去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陽道得勢上進,而臨人之功益盛也。未順命,謂所臨之小人未順天命。
二、九二以陽居陰位,得中道,有剛柔相兼的德性,為本卦之成卦主。
三、九二陽剛之德漸長,象徵一位文武雙全的青年有臨民臨事的志節,感動六五之君,得其信任,正如賢者得其位,行其德以臨天下,得人民愛戴,天下莫不順之,故吉無不利。
四、上兌綜為巽,有命之象。二與五相應,受五倚任以成治功,九二君子循天理而行,君子之命即天命。
五、高島斷易:直臨必有咎,宜靜待上位之君長,感我才德而後臨之,然後可得吉。
六、九二變為地雷復,下震「卦德」為「奮動」,與臨之本卦的下卦「兌」,「卦德」為「愉悅」,形成下卦為動而悅,象徵二與五相應,故有「咸臨,吉,无不利」之象。
七、九二爻動變卦為地雷復卦,象徵復興事業,必須團結一致,慎防小人進入,變成錯卦天風姤卦之象。如果與小人交往,難免會受剝削禍害,又變成綜反卦山地剝卦之象。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九三居下卦之極,陰柔不中,無實德以臨人,而用甘美喜悅的言詞取悅臨人,以求上進,這樣無誠心實意是得不到好處的,既然得不到好處而產生憂患意識,終究不至有災咎。
小象辭曰:六三陰占陽位,處在不中不正之位,只會用甜言蜜語的方式去諂媚求進,而有失德之慮,如果能知其非而憂之,並反躬自省,去惡從善,就不至繼續犯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無德者不可以臨人也。
二、臨卦六三以陰柔居陽剛之位,不當位,與上六不相應,六三居下卦兌之極位,兌為口,有「甘」之象,象徵用甜言蜜語臨人以求進取,是失德的行為,對六三毫無益處。
三、六三既然了解這種口是心非,是造綺語之過,這樣有知危之憂,而自我反省,何咎之有?
四、五味之中,以「甘」最能悅人。「位不當也」,指六三陰居陽位,其位不正。「咎不長也」,謂六三能有憂患意識,反省改過,就不至於再繼續犯錯。
五、周易集注:「位不當」者,陰柔不中也。「咎不長」者,改過也。
六、臨卦六三爻動變卦為泰卦,泰卦二、三、四互卦為兌,「卦德」為愉悅,「人象」為口舌,故有「甘臨」之象。泰卦象徵和平安泰之象,物極必反,如果泰極否來,就變成錯卦及綜反卦為否卦之象。若是能實踐「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就會恢復為泰卦的現象。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四以柔順之資尊賢尚德,下應初九剛正賢士,陰陽相得,這樣以至誠之情守正任賢,臨事臨民,自然沒有交疏間隙之咎。
小象辭曰:六四以柔正之德上承六五君王,以至誠之心下應剛正初九,共謀國事,情投意洽,而得无咎,是以其柔居正位,處位得當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見相臨之切至而靡間也。
二、六四以柔居柔,得柔之正位,上承六五之君的信任,又以至誠與初九剛賢之士相應,是以无咎。
三、臨卦上坤為眾、為柔順,下兌為口、為喜悅,象徵用柔順喜悅之至誠以臨事臨民,為臨之至者也,故曰「至臨」。六四以陰居陰,居正位得正道,具柔正之德,故曰「位當也」。
四、六四變為雷澤歸妹卦,歸妹上震,「卦德」為奮動;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動而悅」。
五、六四當坤兌之交,地澤親比,陰陽相應之至,故曰「至臨,無咎」。
六、六四爻動變卦為雷澤歸妹卦,象徵善惡必有終結之時,若能實踐「君子以永終知敝」之道,那麼無論任何事情都會漸漸轉好,此時能實行「君子以居賢德善俗」之道,就變成錯卦與綜反卦都是風山漸卦之象。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六五柔中居尊位,是具有智慧的君王,能屈己下賢,知人善任,以合天下之智,任天下之事,利益萬民,這是大君的德性,當然吉祥。
小象辭曰:六五君王具有柔中之德及知人善任的智慧,倚重九二剛中賢臣,以輔己一人之力所不及,君臣上下剛柔相濟,行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足成知臨之功,則君道得而大業成。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臨天下者不自用,而任人所以成其為大智也。知臨,是有任賢以臨下之智。
二、「知臨」:知者,智也,言聰明睿智足以臨事臨民。
三、六五以柔居中,具有柔順中正之德,能知九二剛中賢臣而善用,以明智臨天下,君臣剛柔相濟,上下同心,故有「大君之宜,吉」。
四、高島斷易:所謂「聰明睿知,足以有臨」,此爻得之矣。
五、六五變為水澤節,上坎,「卦德」為智,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君臣相互輝映,故有「吉」之象。
六、高島斷意:六五地澤正應,有智者樂水之象,故曰「知臨」。
七、臨卦六五爻動變卦為水澤節卦,有節制之意,為人處世若不知節制而為非作歹,將造成流動不定之勢,變成錯卦火山旅卦之象。若是漂泊渙散,流離失所,又成為綜反卦風水渙卦之象。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上六居卦之終,坤順之極,志在從陽,能降高而就下,以敦厚之至親賢取善,這是大吉祥的,當然不會有災咎。
小象辭曰:上六以柔居正位,得其正道,又處臨之至極,臨道之善已成,別無他求,只以敦厚之德從陽尊賢為其志,而無過極之慮,當然吉祥無災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上六之能下賢,始終相與而無間也。敦,厚也。內,指下二陽。
二、周易禪解:以佛法解釋,只有從最深沉的妙定中,才能產生最真實的妙智慧;既然明白心外無法的道理,當然不必在心外另求別法了,因此內心敦厚的意志一定會得到無咎的結果。
三、上六為坤之極,爻本坤土,變為艮土,敦厚之象。志在內卦二陽,曰「志」者,非正應也。
四、陰爻志在從陽,上六之志在內,能屈高就下,以陰求二陽,以柔順和悅尊賢臨下,這是臨之道最至極的敦臨,不會有過極的憂慮,故曰:敦臨,吉,无咎。
五、臨卦上六爻動變卦為山澤損卦。損,上艮,「五行」為土,有敦厚之象。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敦厚喜悅以上臨下之象。損卦,象徵受到損失之時,必須虛心求教,相互感應,達到錯卦澤山咸卦之象。既然相互感通,必能有益,就變成綜反卦風雷益卦之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