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 (第八章)


第八章
章旨 : 
聖人設卦、立象、繫以文辭,以盡擬天下之變化,研究易經的人當觀其象,效法卦、爻辭的變化法則,萬事都先擬、議而後行,以應對世事之進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聖人想深入瞭解存在宇宙之中,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又無從可知的玄奧真理,見天下的萬事萬物這麼紛繁雜亂,就類比、揣測萬物的形態和容貌,用最合於真實形貌的象,畫出八卦符號以表徵萬物所合宜之形象,讓世人藉此瞭解萬物的作用,即所謂的卦象。
聖人見到天下萬事萬物,錯綜複雜,變動無常,因而統觀萬象,體會其中的變化,明白所變各有其可通之理,於是建立典章禮法,作為行事依循的準則規範,並設卦立象,系以文辭,說明吉凶禍福的變化訊息,讓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明辨進退,能順行者吉,悖行者兇,這就是爻辭。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沿,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是那麼繁雜、幽深奧妙,但繁雜中有一定的陰陽規律,易經八卦把必然的陰陽之理經過整理、排列后,讓研究易理的人不會感覺煩惡。 陰陽不亂則太極不亂,太極不亂則易理不亂。 宇宙中錯綜複雜的變化都不出陰陽,即使動蕩無常,依舊井然有序,因此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原則可循不會紊亂。
君子在人事的複雜動蕩中觀察出和易象相似之處,用易理揣度琢磨爻辭其中的玄妙變化,以修身立德,利益眾生,才會有所言。在行事之前必研究討論計畫目標,再行合宜之動。這樣經過模擬推測卦、爻之辭,行所研議之計劃,以成就事物的變化皆與天道契合。能明白這個法則,就可以瞭解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變化之道了。

心法:
一、
賾:玄妙深奧之意。
擬:裁度、擬定。議: 計劃、討論。

二、
象:像也。比擬萬物所宜之型態和容貌,為宇宙萬象,兩眼所見皆有象,皆為相對。
如:乾為天、為父、為君、為良馬...。坤為地、為母、為吝嗇、為大輿...。艮為山、為止、為少男...。

三、
易理的「時與位」,即「時機」與「所處之位」 。

四、
以本卦為「體」,動爻為「用」,體用合一,從動爻看吉凶,守住卦爻辭的原則,以不變應萬變。

五、
孔子曰:觀象玩辭、觀變玩佔。 君子有所言、有所動之前,必先斟酌所占之象及爻辭的變化,擬議裁度而後言、後動。

六、
我們為人處世應當遵循易理之道,找出最正確的定位和目標,類比分析與研議後再付諸行動,才能因應變化,做到己利利人、己達達人而有所成就。當然所有的計劃行動都必須以誠信開始,才能得到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化解障礙,並且一開始就用謹慎柔順,謙謙君子的風度,有始有終的努力工作,才會有吉祥圓滿的結果,如果只勞不謙,恐怕招致亢龍有悔的殺身之禍,若是沒有用白茅般的謹慎態度行事,就難免會有疏忽而至的凶災,因此做人處事能自我節制不踰矩,言行一致,坦坦蕩蕩,才是君子的德性。接下來就是孔子舉例的七個卦,每一卦取其中的一個爻辭加以解釋,作為「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的示範說明。


卦一、中孚卦九二

擬議此爻辭,當知言行之貴在誠信,君子節飲食、慎言語,言語誠信才能得到同類的感應與附和。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秋天時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子鶴和它呼應。 我這裡有好東西,我要與你共用。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孔子引用中孚卦之九二爻辭說:君子深居於室,隱密不出,但是說出來的至善哲理,有益天下萬事萬物,就算是千里之外的人也會聞聲感通,而從善如流,更何況是在身邊的人首先聞及善道,哪裡會不感動共鳴呢? 如果深居不出,說出來的話卻違背天理人心,遠在千里之外的人都會排斥而不願與其為伍,更何況是首當其衝的比鄰之人呢?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君子的言行舉止雖是自身的作為表現,卻會影響到天下百姓的觀感,一言既出,即在眾人身心產生作用,從開始就可知其影響深遠,無法收回或掩蓋。所以一言一行是君子之道的關鍵樞紐。關鍵一動,榮耀恥辱的事情就會自然發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

君子的言行可感應天地之氣,善則百姓呼應相從而得祥和榮耀,不善則人人背離而羞辱鄙棄,能不謹慎嗎?

心法:
一、河圖中央為五、十。五為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人無信不立。

二、不偏不倚之謂中,孚為誠信,中孚代表守中用中、誠信篤實。

三、風澤中孚卦,上卦為巽,巽為風,為伏入,為木。下卦兌為澤、為潭、為秋天、為口。

四、卦中卦為山雷頤,上卦為艮,為山、為少男、為小子,故九五為幼鶴之象。九二居下卦震之中爻,後天八卦震為木,與巽木皆有樹蔭之象。九二亦居中孚卦下兌之中爻,兌為口,有鳴之象。

五、九五為回應的幼鶴,二五相應,故九二為鳴叫子鶴的母鶴。

六、卦之六爻皆錯綜複雜,綜觀中孚卦六爻之取象為秋天時母鶴在山下的樹蔭中鳴叫,山上的幼鶴和聲回應。

七、「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為誠信感通之理而感通莫大於言行之誠信。意喻:我有神妙的修道哲學,要和你共同參悟真如本性,也表示做人有誠信才能得到同類的感應。

八、爵,為爵位、美酒美食之意。「吾與爾靡之」,我要與你分享,為人與人之間互相回應之意。

 九、「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跡」,聞其言,即可見其行為品德,故不可謂言微行小而疏忽,當知言善行端,可召天地之祥,反之,足以召天地之災,怎能不戒懼謹慎呢?

十、
取卦中卦,請點閱心法筆記part5卦爻的基礎關係。


卦二、同人卦九五

擬議此爻辭,應當與人同心同德。君子之道,其相同之處不在於表現,而是存乎其心,只要同心至誠,不受利誘,也不受讒言離間,則心意至堅足以斷金。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同人卦,九五君王憂心天下百姓不能同心同德團結一致,而感傷的嚎啕大哭,至誠之心感動世人,終至天下大同,君王破涕為笑。

子曰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孔子引用同人卦之九五爻辭曰:君子立身之道,就行止而論,或有出世兼善天下者,或有避居而獨善其身者,不論是保持緘默或積極發表論辯,行事態度雖然有所不同,只要彼此誠信,同心一氣,不為權祿利益所動。亦不受谗言奸邪所離間,同心之力足以斷金。同人之道不在行事的表現方法是否相同,而是在於心之所向皆歸於君子之道,其同心所發之言論,就如深山芝蘭那樣散發出馨香之氣。

心法:

一、天火同人卦為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同位,先天乾,後天離,在同一方位,可逢凶化吉(火天大有卦,也是先後天同位)。

二、同人卦為異中求同、求同存異。火澤睽卦則是以異求同。

三、九五與六二陰陽正應,雖然心志之所向相同,但是六二陰爻軟弱,又受三、四爻之隔,無法遽同,九五以哀兵之策感動六二,故同人卦九五先號咷而後笑,與六二始睽而終合。

四、卦中卦為巽,巽為風,為不確定之象。

五、同心亦如「金剛心」,君子心志堅如金剛,能克服外在的對立與誘惑,即始受到艱難阻礙,也能斷除煩惱,終能達到與天地萬物和諧運行的境界。


卦三、大過卦初六

擬議此爻辞,言敬慎之道,貴在「慎始」。 大過卦初爻,借柔軟的白茅草鋪墊,做為安置器物的保護。 象徵以敬慎小心的態度,在事前做好萬全準備,自然沒有過失之慮,即擬議而後動,慎始才有善終。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大過卦初六爻,以柔居巽卦之初,象徵敬慎小心的行事態度。古禮祭祀時會將祭祀用的器皿,藉著柔軟的白茅草鋪置於下,小心翼翼地保護,祭祀器具才不會有翻覆損壞之慮,這樣謹慎穩當的行事,不會有過失。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孔子引用大過卦之初六爻辭說:祭祀時隨意將祭品安置在地上也可以,但是借用柔軟潔淨的白茅草鋪墊在地上,更能莊重穩當的保護祭祀用品,怎麼會有過失呢? 這是極至謹慎啊!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白茅草輕薄柔軟也不貴重,卻可以承擔起保護重物的作用。 為人處事能用謙虛謹慎的態度以柔克剛,效法這樣的原則擬議而後動,就不會有所失誤了。

心法:

一、澤風大過卦,上兌為秋,下巽為柔木,兌、巽之萬象皆為白,秋天禾本科植物的甜根子草和芒草皆呈現出白色景象。 

二、借:為憑藉之意。 「藉用白茅」是比喻為人處事能以柔軟謙卑的態度,小心謹慎委曲周到,自然不會有過失。

三、聖人教導世人,在容易疏忽之處,要更加謹慎小心,勤勉惕勵自己,時時刻刻保持警覺。預防憂患,無不在事前就有所謀劃,有萬全之策才能做到事無一失,這就是行事的最佳法則,潔身自好的要訣。(文參考:日講易經解義)

四、大過卦,巽木在下,澤水在上,為澤滅木,澤水把樹木淹沒,久之樹根必會腐爛。卦名有「大」者,必有乾卦,陽為大,然陽爻多則陽剛過度,有過剛之象,過剛易折,必有大過。雷山小過卦則是陰爻多,陰為小,是為小過。小過卦之卦中卦存在大過,當誡小過不斷而釀成大過。易經講中正之道,過與不及皆為病因。

五、大過卦卦象為澤滅木,不是一個吉祥的卦,但是動爻在初六時,能謙虛謹慎,以柔克剛而得無咎。無咎者善補過也。 無咎,為沒有大過失之意,要時時保持謙遜謹慎,反省並改正自己的過錯,才能達到真正的無咎,否則到上六就成滅頂之災了。

六、初為基,是發端萌芽階段,應虛心勿用。 

七、六爻之階段象徵,請點閱心法筆記part5,卦爻的基礎關係中有詳解。

八卦象徵之萬象,請點閱心法筆記part6繫辭上傳第一章。


卦四、謙卦九三

擬議此爻辭,當知居功之時,貴之在「謙」。謙卦六爻沒有不謙者,第三爻象徵君子,勤勞努力,成事有功卻能守謙退之德,最是難得可貴。

「勞謙,君子有終,吉。」

謙卦第三爻,引用乾卦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因為處在三多凶的位置,君子用謙讓的態度,勤奮努力,小心謹慎並且始終如一的堅守謙恭之德,這樣的為人處事是吉祥的。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孔子藉謙卦九三爻辭曰:君子勤於政務任勞任怨不自誇,有功績也懂得功成身退,不自我標榜,這樣的德性氣度是敦厚到了極點。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有人讚揚君子勞苦功高,仍謙居人下不自傲。君子己身所存之德性可謂盛大,所言也存謙恭禮讓之心。這樣懂謙退的人,為人處事皆擬議以謙恭之心對待,必受人尊重,因此名譽地位也能保不失。

心法:

一、地山謙卦,坤地在艮山之上,是山屈降到地面之下,象徵謙卑至極。

二、乾卦六爻純陽,以龍作代表,惟三、四爻居人位不言龍。故謙卦九三稱君子,是人中之龍。

三、六十四卦唯有謙卦六爻皆吉。但是一定要守住謙卦的本義,才能事事得吉九三陽爻居陽位,當位。居下卦之終極位,為有終之象,且君子行事必始終如一。

四、九三居三多凶之位,應懂謙退之道,有功勞又能保持謙讓德性,且事事小心謹慎,有始有終。這是用「善終」保護「善始」的態度,也是「果」貫徹「因」的源頭。

五、執守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也可以貫徹謙道之因源。

六、道德經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七、天地人三才之位,請點閱心法筆記part5卦爻的基礎關係中有詳解。


卦五、乾卦上九

擬議此爻辭,當知持盈之道。告誡不要過分追求高位,在高位時更要保持謙虛,懂得降貴忘記,謙卑自處,否則驕傲盈滿,高亢不下,就會有悔吝之事。

「亢龍有悔。」

乾卦上九居最高位,處亢之時,如果不知盈虛消息、物極必反之理,一動則悔吝隨之而至。 乾卦上九居最高位,處亢之時,如果不知盈虛消息、物極必反之理,一動則悔吝隨之而至。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孔子引用乾卦之上九爻辭曰:「上九居乾之極位,地位尊貴但無權無勢,地位高卻得不到臣民百姓的擁護,雖然有賢能之人在下面,也不能來輔佐上九,因此處極位之時當功成身退,否則曲高和寡,不知謙卑低調,仍亢高妄動就容易有悔吝之事。

心法:

一、乾卦六爻纯陽無陰,稱為龍。易經講「時」與「位」,上九居陽盛之極,時機已過,其位超過君王,高而無民是貴而無位的太上皇位,最忌高亢自大,曲高和寡不知變通。

二、九三居人位,陽爻代表賢才,和上九陽爻對陽爻不相應,不能輔佐上九。

三、上九爻動變卦為兌,兌為毀折、喜悅,喜憂參半,動有悔,不動則無悔。

四、盛衰迴圈為陰陽消長之道,物極必反,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是必然之理,當此之時若能識時觀變,持盈保泰,不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則可長享尊榮與富貴。

五、孔子告誡居亢之時,宜靜不宜動,勿過分追求地位,切勿處亢而妄動,否則想要無悔都難!不可不慎。


卦六、節卦初九

擬議此爻辭,當知凡事需縝密並有所節制。告誡做人處事要縝密有分寸,有所節制,當止則止。

「不出户庭,无咎。」

節卦初九象徵外面有陷阱之險,不可隨便往外行動或表現,要向內修習學問。君子應謙虛處事,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才是明哲保身最好的方法,不會有災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子引用節卦初九爻辞曰:口舌不守節制是禍亂之端,而言語不慎密就是禍從口出的根源。君王言語輕率則無法君臣互信而失去輔佐之臣,致使奸佞小人趁虛而入,臣為君謀事不能守口如瓶,則易失去職權或遭殺身之禍,其利害關係均藏於細微之處,成敗亦繫於毫釐,不慎密所言,易招致小人破壞而功敗垂成,所以君子當以此為戒,言語需周詳慎密不可向外宣揚。

心法:

一、節卦,上卦為坎,為陷險,下兌為澤水,如水庫、水塔,能裝多少就裝多少,不能超量,應畜之則止,如果不自量力,不懂節制,就會發生潰散之險,形成綜反卦渙卦之象。如用水不節約,則會發生無水可用的困境,成為澤水困卦之象。因此,節卦、渙卦、困卦,三者息息相關。

(畜:音蓄,蓄積之意)

二、初九居節卦之初,不可貿然行動,言行需節而知止,言在行前,節於言就能慎於行。卦中卦三四五爻為艮,艮為門戶,為止,外卦為坎,為陷險。初爻在內卦,是15、16歲應安居家中讀書的階段,出外易有被誘惑的危險。

三、兌為口,口舌為禍亂之端,然其慎密之事必出於至公至正,不可有私心。為臣者必如司馬光雲:「吾生平所為無不可對外人言者,然後慎以將之,密以濟之,庶不失聖人立言之旨隸!」

四、各爻之時與位的關係,請點閱心法筆記part5。


卦七、解卦六三

擬議此爻辭,當守其本分之德,居其所宜之位。雷水解六三爻喻「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是咎由自取。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孔子曰:作易的聖人難道知道盜寇的動機嗎?易經解卦六三爻辭曰:販夫走卒,不守本分,懷著小人的心思,卻擺出君子的架式,就像小人背負著金銀財寶,乘坐與身分不相當的馬車招搖過市,亂無分際,必會招來盜賊的算計奪取。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扛負重物是販夫走卒的生計本分,馬車是有德君子乘坐的工具,販夫走卒不守本分,乘坐非其身分所宜之君子車駕,引起盜寇的奪取心思。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為臣者當衡量自己的德行,固守本分所宜之處,不可妄居高位,或橫行霸道,不仁不義。為君者亦當適才適用,不可傲慢而輕待賢臣,否則必引致賊寇四起侵伐。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不低調的隱藏財物,必引起他人的覬覦,這是自己不謹慎而招來的盜賊。或裝扮妖冶,搔首弄姿,必會引人側目,這也是間接鼓勵別人生出邪淫之心。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易經所言:六三不中不正,無才無德卻不守本分,慢藏冶容以致招來盜寇,這就是作易的聖人之所以瞭解招來盜寇的起因,都是自己咎由自取。

心法:

一、雷水解(音謝)。上卦震,為雷,下卦坎,為水、為雨。卦中卦為離卦,離為電、為火。雷電之後的雨水可以化解旱象、沖刷污穢。

二、坎,為輿。輿:為可載人載物之車。離,離中虛,亦為車像。

三、慢藏,輕慢不謹慎以致暴露之意。

四、六三陰爻占陽位,不正位,小人平民,無功無德,非居其所宜之位。

五、負者,背負重物為小人、販夫走卒之生計本分也。乘者,乘駕之物,為君子所合宜身分之器也,喻階級之分。

六、陰爻在陽爻之上為「乘」,有乘剛之象。陰爻在陽爻之下為「承」,為承載、背負之象。

七、器者,為古代所制定身份地位的配置,不可輕褻。




繫辭上傳 ( 第九章)


第九章
章旨: 河圖的數理及大衍之數十八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為奇數,代表陽,代表天,代表動,地數為偶數,代表陰,代表地,代表靜,天地各有五數相合各有得。
河圖天數一、三、五、七、九,相合為二十五,地數二、四、六、八、十,相合為三十,即河圖天地生成之全數五十有五,為化生萬物之數。宇宙之間由天地生成之數的陰陽動静而千變萬化,四季運轉為陰陽二氣之盈虛消息更替運行。陽主變,陰主化,在天為變、為神,在地為化、為鬼,天地之數奧妙無窮,應用於理數推算及判斷未來,皆不出河圖五十五數的演化範圍,連鬼神之變也不離這個運行的空間,瞭解易經河圖的數理變化也就能貫通鬼神,判斷未來了。

心法:

一、
圖講陰陽,陰陽合數在東西南北,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之謂道。河圖內圍12345都是生數,外圍678910都是成數,一生一成兩相(河圖共有五組陰陽相合數,16合,27合,38合,49合,510)

二、
變化者,指水火木金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為五行之生數,五行交錯結合,生成萬物而言。鬼神者,指陰陽之屈伸往來,生生不息造化無窮而言。

三、
河圖之一、六合居下為北,二、七合居上為南,三、八合居左為東,四、九合居右為西,五、十合居中,一生一成兩相合,成水火木金土五行。

奇數在先,偶數在后,萬物起源於北,萬數起源於1。
天一水,地六之。(六在,合成北方水,一六同宗)
地二火,天七之。(二七居南,合成南方火,二七為朋)
天三木,地八之。(三八居東,合成東方木,三八成友)
地四金,天九之。(四九居西,合成西方金,四九同道)
天五土,地十之。(五十居中,合成中央土,五十相守)

奇偶數每一方相減皆為五,五在中央。
河圖天地生成之數五十有五,鬼神都不出55,每個人的55歲也有關煞,要特別注意。

四、
河圖內圍一、二、三、四、五都是生數,為「來而伸」也。外圍六、七、八、九、十都是成數,為「往而屈」也。來往相倚,屈伸相始終,河圖十數不出天地,天地運行於無窮,變化默移而無跡,皆本乎天理自然流行。

五、
用十,代表先天數,五十有五為萬物之體,不能變,代表宇宙間之元素從無到有,分化於宇宙森羅萬象之中,無所不包,無所不貫。

洛書用九,代表後天數,為四十有五,見五不見十代表世間的好壞變化,以盡萬物變化為用。
天地數合為100 (河圖55+洛書45=100)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都不離這100數。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
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之數是取河圖洛書之天地總數的一半,故蓍策之數為五十,是陰陽的演化與流行,也是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的變化所用之數。 宇宙萬事萬物不離河洛之數,五十為中道,奧妙無窮。 虔誠取一支置於前端中央,象徵太極之體,為道的原始,故虚而不用,只用其四十九。

將四十九支一分為二以象徵陰陽兩儀,左象天、右象地,故為「分而為二以象兩」。將右手的蓍草擱置右方,從中取出一支,掛在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為掛一,象徵人,與天地合一,為三才,故為「掛一以象三」,將左手的蓍草每四支撥揲一組,為揲四,代表春、夏、秋、冬四時循環,故為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撥至最後剩餘的必為一到四支,將此剩餘的蓍草掛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為歸奇,代表農曆三年一閏,故為「歸奇於扐以象閏」。再將擱置在右方的蓍草,同樣以四數一組的撥算後,把最後剩餘的掛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以象徵五年再閏,共二個閏月,為「再扐而後掛」。至此完成初爻的第一變。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乾坤之數的推算為乾用九,每爻四策,六爻216策,為乾之策。坤用六,每爻四策,六爻144策為坤之策。乾坤陰陽相合為360策,相當於一年之日數,多出的五又四分之一為閏月之數。易經上下二篇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二篇之策。陰陽爻各佔一百九十二爻,每爻四策,陽用九,共6912策。陰用六,共4608策,易經上下二篇合為11520策,為萬物之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因此由「分、掛、揲、扐」四個運算步驟而成易數的變化,重複三次為三變,三變成一爻,六爻共十八變而成一卦,聖人根據天地萬事萬物的現象而作八卦,為三爻之小成卦。各有陰陽,陰陽互變而伸展擴大,觸其類而重疊為六爻之大成卦,演變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斷吉者驅、凶者避。 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盡含其中,可以作為觀察世事,裁度事理之得失,以掌握「時與位」的進退契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

用天地之數的變化可以顯揚形而上的道,領會神明出於自然之道的至高德性,然「神無方,易無體」,世人無法預知的變化方向就可以藉著聖人所制的蓍草之法虔誠交流,以指點迷津,因此世間的繁雜動靜,得以掌握而成天下之務,與神明共同造福人類。 孔子曰:如果瞭解形而上的道,與天地數的陰陽變化之無窮奧妙,不是就可以融會貫通神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最高境界了嗎?


心法:
一、
衍,為推演的工具。
大衍之數,為推演天地之用數,占卜推算之法。
揲,音什,用手撥數之意。扐,夾之意。

二、
依據《天五地五》天地各半的原則,古人用河圖洛書天地總數的一半,五十作為卜筮之蓍草用數,除去一支不用,以象徵太極,表示本體的「用中之道」。餘四十九支,行四營之變化以成卦。
亦有所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是以河圖天地全數五十五除去中央五,河圖中央為太極,不参與演算,故大衍之數為五十,以一為體,代表太極,四十九為用之說法。

三、
四營,即「分、掛、揲、扐」四個運算步驟。
大衍之數是天地全數100的一半陰陽的演化流行也是推演天地的變化所用之數宇宙萬事萬物不離河洛之數,50中道,奧妙無窮。一象(一支)太極為道的原始故虛而不用。
49為二以象徵兩左為天、右為地(第一營)一支代表三才(第二營)四支代表春夏秋冬四時(第三營)剩下的數代表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共2閏月,所以而後掛(第四營)

「分」:一分為二,象徵陰陽兩儀。 
「掛」:掛一支代表人,合天地為三才。 
「揲」:以四四撥出,象徵四季循環。 
「扐」:餘數象徵閏月。

四、
經過四營的步驟,最後把掛在手指的蓍草全數取下,合數必為五或九,即完成第一變,將此蓍草先排放一旁。再將剩餘的四十或四十四數的蓍草,依照前面「分、掛、揲、扐」的步驟重復做一次,掛於手指的蓍草合數必為四或八,此為第二變。剩餘之數再做一次,掛在手指之合數亦為四或八,此為第三變。如此三變(即三個數)成一爻,記錄在紙上; 一爻完成後,收齊四十九支蓍草,以四營步驟再行三變,完成第二爻,如此重復共完成六爻十八變,由下往上依序紀錄,即成一卦。

五、
策,為用於卜筮的蓍草數。
四策,代表春、夏、秋、冬四時。
大衍之數,經過四營之步驟,三變成一爻後,剩餘的蓍草有四種可能:36、32、28、24。各除以四策,結果為九、八、七、六。
易用九、六,不用七、八。
乾用九,每揲四策,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共得二百一十六策。
坤用六,每揲四策,一爻為二十四策,六爻共得一百四十四策。

六、
三爻卦代表天、地、人三才,再經過陰陽互變而產生全新的組合和意義,因此三爻卦是八八六十四卦小成的開始,故曰:「八卦而小成」。

七、
酬酢,為敬神祭祖,與其交流之意。

大衍之數(即文王卦)步驟總整理

一、一為太極,故虛而不用:

取出一支放旁邊不用。

二、49支一分為二,以象徵兩儀:

剩下49支隨意分成兩組,放左右兩旁,左為天、右為地。

三、掛一支代表人,合天、地為三才:

先從右邊任意取出一支,掛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之間。

四、撥揲四支代表春夏秋冬四時運行:

把左邊這一組蓍草,以四支一組的四四撥出,直到剩下四支或是不足四支為止,把餘數掛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

五、再扐而後掛:

將右邊那一組蓍草,繼續依四四撥出直到餘四支或是不足四支為止,將這些蓍草掛在中指和食指之間。

六、完成第一爻的第一變:

至此掛在左手指的蓍草,合數不是五就是九,紀錄在紙上後,取下掛在左手指的蓍草移開單獨放在一旁(不可與其他撥揲出的蓍草混放),此為第一爻的第一變。

七、完成第一爻的第二變:

撥揲出的蓍草(非40即44),一分為二開始重復做一次,最後掛在手指中的蓍草數,不是四就是八,將合數寫在第一變數字的右邊,再取下這些掛過的蓍草和第一變的放在一起,此為第一爻的第二變。

八、完成第一爻的第三變:

將第二變撥揲出的蓍草,再從一分為二開始,重復一次,最後掛在手指中蓍草數,同樣不是四就是八,將合數寫在第二變數字的右邊,再取下這些掛過的蓍草和第二變的放在一起,此為第一爻的第三變。至此完成三變為一爻。

九、成卦:

重新集合49支蓍草,依照四營之步驟再繼續由下往上完成六爻十八變,即「十有八變而成卦」。「女大十八變」即源出於此。

十、老陰、老陽:

將各爻三變之數相合,在老陽、老陰之數做o、x記號,即為動爻,依據動爻,陰變陽、陽變陰,錯綜變化。

十一、老陽、少陰、少陽、老陰四象的算法:
易用九、六,不用七、八。
乾用九×四=36數 49數-36數=13 -老陽(o)
少陰八×四=32數 49數-32數=17 --少陰
少陽七×四=28數 49數-28數=21 -少陽
坤用六×四=24數 49數-24數=25 --老陰(x)

十二、
乾之策:乾用九,9*4*6=216
坤之策:坤用六,6*4*6=144
當期之數:乾坤之策相合,216+144=360(即一年之數,365天又1/4,多出的51/4閏月之數)

二篇之策
六十四卦共384爻,陰、陽各192爻。
陽爻,192*9*4=6912
陰爻,192*6*4=4608
萬物之數:二篇之策的總數為6912+4608=11520


文王卦(十八變)範例:

本卦為目前现象,動爻是未來吉凶,爻動卦就變,錯卦為應對之道











繫辭上傳( 第七章)


第七章

章旨 :

本章讚易道之崇高偉大,是聖人效法天地之德以修身立業,是人類道德  大業的根源。


子曰 : 「易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者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孔子讚美說:易經真了不起啊! 廣大備悉,已經登峰造極,無以復加,是智慧中的大智慧,哲學中的大哲學,聖人之德業與天地參,無不是易理所包含的範圍。
易經卦爻的文辭無一不是至理,聖人體悟於心,窮其理而崇其德,卑其禮而廣其業,以啟發智慧和禮儀之道德大業。
德業崇高者莫如天,聖人以智慧仁慈的德性,效法天無私覆,無量無邊,自強不息,發育萬物而超乎萬物之上的崇高至德。謙卑低下者莫若地,聖人則效法地無私載,謙卑包容、厚德載物,至精至微無一遺漏的無私德性。(知:音智)
乾天設於上,坤地設於下,天地定位,乾健坤順,二氣運行,為天地造化之本,陰陽變化,往來不窮。易與天地準,天地既成,易道存於其中,貫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都在易道的範圍內。
孔子領悟道之本體,為一,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最後歸於一,才能回歸自身的自性本體,如果能瞭解自性本體的真如實性,是如如不動,沒有生滅,永遠常存於天地之間,無得無失,不離相對,又跳出相對之外。達到聖人這樣的領悟,能隨順其本體自性的自然之道,不因一念而失崇德禮卑之義,才算是進入易經大道的門徑。


繫辭上傳 (第四章)


第四章
章旨:
本章論至大者莫天地,凡覆載於天地之中的萬物,除了易經,沒有可以與天地齊準比擬的。 以及述明易經對萬事萬物中陰陽對立與互變的哲學,瞭解神無方、易無體的真諦,和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以曲成萬物之心。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陰陽之道無不包括在卦爻的文辭之中分陰分陽之理皆有脈絡條理,和天地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萬物並育互不妨害的自然法則一樣,渾然不漏,井然有序。中庸言天地之所以為大,是「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而易之道,大能彌滿六合、小則藏於密,可以和每一部經典融合貫通,各種宗教都包含在裡面,卻能跳出宗教之外,天下所有的科學、哲理、法度、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教育倫理,都在易經的範圍內,不僅小可獨善修身,亦可大而兼善天下。
古聖先王用易理仰觀日月星辰的循環移轉俯察山川河海大地,草木萬物,凡兩眼所見皆為形而下之器,皆為陰陽對待,深觀細查各種奧妙變化,豁然貫通,了解晝明夜暗也是陰陽變化的原故。
天下萬物從形而上的無到形而下的有,由有至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都是陰陽對立與互變。 要瞭解從萬事萬物的開始可以推測萬事萬物的結果,如同圓滿周詳的計劃為始,就能預測執行的結果,慎始才能善終。 生命的輪迴也是終始迴圈,生死流轉無始無終,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以易理探究精與氣可以凝聚成無形無體的能量,能量自無而有,集結為有形有體的物質,為神之來也,為伸,是陰變陽。精氣神消散就變成遊魂,沒有形體,自有而無,為變,為鬼之往也,為屈,是陽變陰。由此可知幽明為陰陽之顯晦、死生為陰陽之消息、鬼神為陰陽之聚散,皆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所謂的鬼神不過是人的吉凶禍福之心態,沒有假體形狀可見。
易理效法天地之道,大智慧大覺者的德性能和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和天地自然法則相似不會違背陰陽的原理法則。
孔子在易經系辭傳中流露出妙智大慧的文學哲理,盡乎其知的貫通天文地理,對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窮究其極,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教化眾生匡濟天下,非淪於空虛或騖於高遠,因此不會招致過失。
瞭解真理的人,遇旁門左道也能固守原則不同流合污,樂天道,知天命,自然不會有憂愁顧慮。 瞭解易經的法則,就能安住在中央戊己土的中心那一個「信」上,即中道、中理, 「信」可統四端,用「信」流露出的仁慈敦實之心安定國土,就能普施大愛於天下黎民百姓。
天地萬物演化的原理法則都在易理的陰陽二氣範圍之內,在天成象,在地成行,無不適中而不過,猶如鑄金造器有其範,疆土城郭溝池有其邊圍,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而無所遺露。
易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圓通一切的相互關係,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委曲周全而沒有遺缺,因此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二氣的法則。
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都要顧及一體兩面和相對的層面,如果能徹底了解晝夜的原則,就能豁然貫通死生、幽明、鬼神、光明黑暗的變化,都是陰陽相對之道。
因此鬼神沒有時空、沒有方位、沒有形體,既在此又在彼,忽於陽又忽於陰,無所在亦無所不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易理也沒有形體,就像不生不滅,無得無失的真靈性,是形而上,如如不動的本體、本性,看不到,摸不著,為動亦為靜,無為而無不為,變化莫測,奥妙無窮。

心法:
一、
易與天地「準」,易經法天地之道,為易之道,故曰「準」。
二、「彌」為聯合、圓滿之意。萬物合一,渾然不漏,為自其外以統觀。
三、「綸」為條理之意。萬物燦然有序,為自其內而細觀。
四、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中的「知」,為智慧的「智」。
五、精重濁者為陰,氣輕清者為陽。 
六、「遊」為散去之意。
七、大能彌滿六合(為東南西北上下)、小則藏於密(為玄關竅) 。
八、「原始反終」:始為終之發端,終為始之歸宿。 陽之變即為陰,陰之變即為陽。 無形無象到有形有象,最後還會歸於無形無象。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九、安土:為所處的環境,安居之處。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
中庸:「知、仁始於好學力行。 」
孟子:「知者、仁者,無不知、無不愛,必以當務為急,親賢為務」。
十、萬物,為陰陽之形。 萬物賦形,難以周遍,如有缺失或遺漏,聖人則以曲成之。
曲成:委曲以成周到,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沒有遺缺。

道德經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如果能做到物欲革除盡淨,無私無我,與萬物萬事相輔相成,補缺彌新應用自如,天理自然流行,不易之易自存於心中。

十一、「樂天道,知天命」,命非宿命,而是規律,天道運行有其規律,知命即知規律,有規律就有預見性,但是規律也有相對的失序,當下的作為就埋下未來結果的種子,因此凡事要有預見性,知規律,知道未來的發展,也會計劃並處理好以防後患。 所以知命就能樂天道,不會憂慮不安。



繫辭上傳 (第六章)


第六章
章旨 : 
本章叙易之道極其廣大及奥妙,皆源於乾坤動静之變。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易書這部經典,是依據生生不息的陰陽易理而作,所包含的學問,森羅萬象廣闊無窮,偉大奧妙且變化莫測!往遠處而言,伸展開來可以彌滿整個宇宙,遠至蒼穹之外無邊無止,沒有範圍可禦。
從近處而言,無所不載而含蓄其中,收攝起來,可以藏在最隱密、靜默的地方,甚至心中的意念也瞬息可現,說它縱橫貫通在天地之間,包藏天道、地道、人道,皆一理可通。 萬事萬物無不完備俱足。
孔子說到易經的乾,乾代表天、為陽,為震動伸展。乾道始物,動靜生焉。乾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萬物在萌芽之初是寂靜專注的,受乾陽之氣慢慢向上突破,生長壯大而茂盛,從這個道理可以了解「靜極必動,動極必靜」,動由靜生,皆是大自然一切萬事萬物的生息法則。
關於坤,坤代表地、為陰,為靜。坤能順從乾而安然內斂,也能順承乾而化育萬物,坤至大至廣,無所不載,有養育群生的德行。
易的廣大備悉具乾坤之德,與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的天地德性相配,易的陰陽變通和四時變化的循環不斷也是配合一致的,乾坤代表天地代表陰陽,陰陽代表日月,也代表晝夜,這些現象一看就明白,易理就是這麼簡單平凡,和乾坤至高至廣的德性一樣相配。

心法:

一、

易之為書,廣大備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放諸東南西北上下的萬事萬物之中,沒有比易經包括的範圍還大的,也沒有比易經更細密精微的。

二、

易理一陰一陽之謂變,變而不窮之謂通,變通即「變易」。

三、

易之廣大,莫如天地,乾坤之理,生化萬物。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配乎天地,一陰一陽配乎四時,變而不窮。

四、

「易廣大配天地」,即「易與天地準」之義。

五、

「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就像種豆芽一般,在靜態的培育中,專一而發生作用,誕生萌芽,並向上突破生長。

六、

翕:順合、收斂之意。 闢:伸展之意。「其靜也翕」:坤靜的狀態,就像飛鳥休息時把羽翼安然柔順的翕合起來。「其動也闢」:坤動的狀態,就像飛鳥要翱翔時,會向外開展羽翼用力拍打。

七、

天道運行,日為乾、為陽,月為坤、為陰,天地的動靜即陰陽,易之卦爻稱陰稱陽。陰陽之義與日月配合,乾坤配合天地至高無上的德性。至高之德,就是最簡單平凡,最自然,最容易實行的。 因此,天道、地道、時序、處境、人的德性修為,乃至因果,無一不包含在易書裡。

八、

易簡為盛德之根,易簡之善配置至德。道德經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易簡之道也。 (一:即"道") 九、

夫:音"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