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章旨:本章論至大者莫天地,凡覆載於天地之中的萬物,除了易經,沒有可以與天地齊準比擬的。 以及述明易經對萬事萬物中陰陽對立與互變的哲學,瞭解神無方、易無體的真諦,和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以曲成萬物之心。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陰陽之道無不包括在卦爻的文辭之中分陰分陽之理皆有脈絡條理,和天地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萬物並育互不妨害的自然法則一樣,渾然不漏,井然有序。中庸言天地之所以為大,是「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而易之道,大能彌滿六合、小則藏於密,可以和每一部經典融合貫通,各種宗教都包含在裡面,卻能跳出宗教之外,天下所有的科學、哲理、法度、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教育倫理,都在易經的範圍內,不僅小可獨善修身,亦可大而兼善天下。
古聖先王用易理仰觀日月星辰的循環移轉俯察山川河海大地,草木萬物,凡兩眼所見皆為形而下之器,皆為陰陽對待,深觀細查各種奧妙變化,豁然貫通,了解晝明夜暗也是陰陽變化的原故。
天下萬物從形而上的無到形而下的有,由有至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都是陰陽對立與互變。 要瞭解從萬事萬物的開始可以推測萬事萬物的結果,如同圓滿周詳的計劃為始,就能預測執行的結果,慎始才能善終。 生命的輪迴也是終始迴圈,生死流轉無始無終,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以易理探究精與氣可以凝聚成無形無體的能量,能量自無而有,集結為有形有體的物質,為神之來也,為伸,是陰變陽。精氣神消散就變成遊魂,沒有形體,自有而無,為變,為鬼之往也,為屈,是陽變陰。由此可知幽明為陰陽之顯晦、死生為陰陽之消息、鬼神為陰陽之聚散,皆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所謂的鬼神不過是人的吉凶禍福之心態,沒有假體形狀可見。
易理效法天地之道,大智慧大覺者的德性能和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和天地自然法則相似不會違背陰陽的原理法則。
孔子在易經系辭傳中流露出妙智大慧的文學哲理,盡乎其知的貫通天文地理,對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窮究其極,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教化眾生匡濟天下,非淪於空虛或騖於高遠,因此不會招致過失。
瞭解真理的人,遇旁門左道也能固守原則不同流合污,樂天道,知天命,自然不會有憂愁顧慮。 瞭解易經的法則,就能安住在中央戊己土的中心那一個「信」上,即中道、中理, 「信」可統四端,用「信」流露出的仁慈敦實之心安定國土,就能普施大愛於天下黎民百姓。
天地萬物演化的原理法則都在易理的陰陽二氣範圍之內,在天成象,在地成行,無不適中而不過,猶如鑄金造器有其範,疆土城郭溝池有其邊圍,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而無所遺露。
易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圓通一切的相互關係,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委曲周全而沒有遺缺,因此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二氣的法則。
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都要顧及一體兩面和相對的層面,如果能徹底了解晝夜的原則,就能豁然貫通死生、幽明、鬼神、光明黑暗的變化,都是陰陽相對之道。
因此鬼神沒有時空、沒有方位、沒有形體,既在此又在彼,忽於陽又忽於陰,無所在亦無所不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易理也沒有形體,就像不生不滅,無得無失的真靈性,是形而上,如如不動的本體、本性,看不到,摸不著,為動亦為靜,無為而無不為,變化莫測,奥妙無窮。
心法:
一、易與天地「準」,易經法天地之道,為易之道,故曰「準」。二、「彌」為聯合、圓滿之意。萬物合一,渾然不漏,為自其外以統觀。三、「綸」為條理之意。萬物燦然有序,為自其內而細觀。四、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中的「知」,為智慧的「智」。五、精重濁者為陰,氣輕清者為陽。 六、「遊」為散去之意。七、大能彌滿六合(為東南西北上下)、小則藏於密(為玄關竅) 。八、「原始反終」:始為終之發端,終為始之歸宿。 陽之變即為陰,陰之變即為陽。 無形無象到有形有象,最後還會歸於無形無象。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九、安土:為所處的環境,安居之處。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中庸:「知、仁始於好學力行。 」孟子:「知者、仁者,無不知、無不愛,必以當務為急,親賢為務」。十、萬物,為陰陽之形。 萬物賦形,難以周遍,如有缺失或遺漏,聖人則以曲成之。曲成:委曲以成周到,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沒有遺缺。道德經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如果能做到物欲革除盡淨,無私無我,與萬物萬事相輔相成,補缺彌新應用自如,天理自然流行,不易之易自存於心中。
十一、「樂天道,知天命」,命非宿命,而是規律,天道運行有其規律,知命即知規律,有規律就有預見性,但是規律也有相對的失序,當下的作為就埋下未來結果的種子,因此凡事要有預見性,知規律,知道未來的發展,也會計劃並處理好以防後患。 所以知命就能樂天道,不會憂慮不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