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蠱卦—論除弊止亂之道。

山風蠱—論除弊止亂之道。

蠱,繼隨卦上六而來,隨之而往則蠱,故隨之上六要拘繫之。
序卦傳:「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卦象-下巽,為風。上艮,為山。巽在艮下,山下有風之象。蠱為風燥於山下,遇山而止,無法暢行,在內鬱塞以致物腐而生蟲。山下風亦稱落山風,落山風強,把果子(艮為果)披靡摧落至地上而內腐生蟲,草木也被撓亂的敗壞之象。

卦德-巽而止,在上者止息不動,在下者巽順無違。內治不決,外行不健
彼此委靡因循,此所以蠱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見亂極當治,所以治之,在人之有所事也,是教人竭力承天,不可自失機會,以責人治蠱。蠱者,事也,乃蠱而治之之事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當蠱之時,不可苟安,要必剛柔得中,乃可轉禍為福。剛而不中,則急治而失之,柔而不中,則緩而不治失之。

三、周易禪解:蠱是指久不使用的器皿中生了蟲,或是長久沉溺在安樂中,缺乏進取活動而生疾。亦或長治久安下的社會,秩序崩壞,產生了弊害。

四、蠱卦巽下艮上,風入於內,山阻於外,無法暢行,風燥不通則物易腐生蟲。艮為覆碗,巽為臭,如臭物藏於覆碗中而腐敗生蟲。

五、序卦傳曰:「蠱者事也」,飭蠱必有事。雜卦傳曰:「蠱者飭也」。故凡遇腐敗之事物,必須整飭修治以治亂。是以卦名取敗壞之義,爻辭用為事之義也。

六、敗壞之事皆由內而生,日久成弊,猶如水果內部生蟲而腐敗、木朽則內生蛀蟲。蠱卦在一開始時就要探究原由後加以整飭,因此初六為蠱卦之成卦主。

七、蠱者,惑也,事情複雜,最易受蠱惑、迷亂、無事生非。

八、從人象觀之,上艮為少男,下巽為長女,長女煽動蠱惑初出茅廬的少男。少男缺乏經驗,心性不定,沒有主見,受迷惑而隨之,以至敗事發生,故蠱者,女惑男也。

九、高島斷易:一蟲化為三,愈生愈多,蟲在皿中無所食,遂至同類相食,是亂之意也。蠱字從三蟲在一皿中。故春秋傳曰:「皿,蟲為蠱。」 

十、蠱卦告誡為人處事,如果盲從跟隨,易患疏忽之過,致使腐敗之事發生,必須要身體力行的整肅治腐,即時悔悟改過,方能成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當蠱之時運,整飭積弊必遇艱難險阻,應任用賢才以圖治,然治蠱之才需毅然勇往直前,力挽狂瀾,以利於渡過困境,撥亂反治,而至元亨。然行事之前要先窮究往昔過中之事,以撥亂革新,做為未來治蠱的依據,之後還要謹慎檢討,修正缺失,才能預防禍端,這樣前後兼顧,先甲救蠱之所以然,後甲治蠱之將然,則前弊可除,後治可長,達成中道治世的理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卦巽下艮上,上下不交,積弊叢生,故名為蠱。

二、甲日之前三日為辛日,甲日之後三日為丁日。辛日與丁日皆為吉日。辛同新,有革新,改過自新之意,丁日則取叮嚀之意,即治理事物的態度要小心謹慎,反覆叮嚀,方能圓滿成事。

三、「甲」為十天干之首,引申「甲」為事之始,為整飭革新,「前三日」與「後三日」意喻行事前要了解原因,加以策畫執行,事後還要檢討得失,以修整改革;這也是告誡行事要慎始善終,才能亨通。「三日」喻多日、一段時間。

四、周易禪解:既然太平久了會帶來混亂,混亂久了也會帶來太平,所以蠱運仍有順暢的希望,但是沒有大勇大猛,敢涉大川的健將,也很難做到除舊布新,因此要把握時間,在開始的前三日催促自己自新,後三天則要檢討得失,才能力挽狂瀾。

五、高島斷易:蠱為後天之卦,艮巽與乾坤易位,是父母年長而由子執事,故六爻中,五爻皆言「家事」,不及治國,上爻則曰「王、侯」,乃國事。

六、周易集注:「先三」、「後三」者,六爻也。「先三」者,下三爻,巽也;「後三」者,上三爻,艮也。先之三爻乃巽,為柔懦,所以成其蠱也,因其柔懦,而矯之以剛果;其後三爻乃艮,為止息,所以成其蠱也,因其止息,而矯之以奮發,斯可以「元亨」,而天下治矣。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彖辭曰:蠱卦,由泰卦而來,泰卦初九往上為蠱卦之上九,泰卦上六往下為蠱卦之初六,陽上陰下,上亢下卑之情乖隔停滯,苟且偷安,日久漸積憂患,事必敗壞成蠱。當蠱之時運敗極之際,實有轉亂為治之機,治蠱之人,能不畏艱難,不辭其濟難之責,撥亂反正,以剛毅果敢對治縮避於下者,以發奮不怠對治在上荒廢止息者,使蠱敗得以整復,蠱塞得以亨通,天下自然大治。往而治蠱必有事,事必有險,這樣勇於承擔整飭腐敗之事,即使艱險如涉大川,也無往不利。治蠱之道,必於事前不荒於策劃革新,事後不怠於檢討改進,則蠱亂不致終亂,亂之終即治之始,皆仿效天道運行之理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蠱彖辭,原所以致蠱之由,與所以治蠱之道也。天行,天運也。

二、蠱是由泰卦變來,泰卦初九往上為蠱卦之上九,泰卦上六下而為蠱卦之初六,即變泰為蠱之象。

三、艮陽剛止於上,為上者因循止息,無必為之志;巽陰柔藏於下,在下者退縮畏避,無敢為之心,兩情隔睽,上下停滯不通,所以積弊成蠱。故曰:「剛上而柔下,巽而止」。

四、就人事而言,我巽而從,彼艮而止,彼我之意氣不能相通而無法成事,因循苟且,則日久內部生弊,勢必敗壞成亂。就物而言,久不用容易腐壞,就身體而言,久不動則抑鬱生疾,都是日積月累而來;因此,無論人、事、物,都需要立即檢討整飭,去弊革新,把握時機,起而行之以撥亂反正。 

五、治蠱之道,有始必有終,有亂必有治,乃泰否循環之理,亦是大自然運行之道,故曰「終則有始,天行也」。

六、「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先、後,即終始也。為蠱卦告誡慎始善終的重要,行事之前要周詳計畫及探討未來的發展,必能防患於未然,事後也要回顧過程,並且上通下達,共同檢討缺失並盡速修正,自然不會有敗壞之事發生。

七、周易集注:「剛上而柔下」者,剛上太尊而情不下達,柔下太卑而情難上通。巽則諂,止則惰,皆致蠱之由。造化之於人事,窮則變矣。治必因亂,亂則將治,故蠱而亂之終,乃治之始也。終始即先後,「成言乎艮」者,終也。「齊乎巽」者,始也,「終則有始」者,如晝之終矣,而又有夜之始;夜之終矣,而又有晝之始,故亂不終亂,亂之終乃其治之始,治亂相仍,乃天運之自然也。

八、周易集注:治蠱者必原其始、推其終,知蠱之為始、為先者乃巽也,則矯之以剛果;知蠱之為終、為後者乃艮也,則矯之以奮發,則蠱治而元亨矣。

九、高島斷易:凡用才以圖治,由用舟楫以涉川,《書》曰:「若涉大川,用汝做舟楫。」此之謂也,故曰「利涉大川」。

十、高島斷易:艮一陽在上,二陰在下,巽二陽在上,一陰在下,內外陰陽不交,內志不決,外行不健,因循作誤,此所以漸積而成蠱也。蠱則安得元亨?故後世君臣,思艱圖治,當凜「先甲、後甲」之懼,守「成始成終」之道,用震之動,以天行之健,不畏艱難,斯「元亨而天下治」矣。

十一、學易筆談新編:易之爻,兼三才而兩之故六,陰陽不過六而盡矣。蠱先甲後甲,亦六日之義。先甲三日者,蠱之先也。新之終而弊之始也。後甲三日者,蠱之後也,蠱之終而新之始也。是為蠱之反也,相與循環而已。甲即蠱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傳曰:山下有風,萬物草木受到撓亂而敗壞,是蠱卦的現象。君子體會蠱之時運,教化衰微,民風萎靡,人人苟且偷安,不知弊端逐漸醞釀,久必生亂,當此之時,應振民如風,育德如山。然振興民德,君子必先涵養自己的智慧與德性,以推己及人,教化人民,並提振萬民的危機意識,培育仁義道德,人人皆能振起而為,除惡遷善,必能整飭蠱敗。

心法:
ㄧ、日講易經解義: 此象傳是言君子體蠱之象,盡自新、新民之道也。振者,興之謂也,猶風之鼓為號令也。育者,涵養之謂也,猶山之養成材力也。

二、振民之本在於自新,育民必先自新己德,上位者有德方能振民,百姓日新其德,天下必有治,此君子飭蠱之能事也。

三、周易集注:「振民」者,鼓舞作興,以振起之,始之日趨於善,非巽之柔弱也,此新民之事也。「育德」者,涵育德性,非艮之止息也,此明德之事也。當蠱之時,風俗頹敗,由於民德不新。民德不新,由於己德之不明。故救時之急在於「振民」,「振民」又在於「育德」,蓋相因之辭也。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初爻象徵為人子者,為重振先考所敗壞的家業,使其不受愆咎,而承擔起克家之責,當此之時,雖蠱壞未深,但處勢見危,需保持戰兢警惕之心,竭盡所能的整治革新,即使過程艱辛,最終能得到吉祥。

小象辭曰:蠱勢之初,幸好有子擔負起整飭敗落的家業之責, 承續先考重振家聲以補過之遺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幹蠱於初者,易為功也。蠱,為前人已壞之緒。幹,如木之主幹,為枝葉所附以立者。

二、蠱卦上艮,人象為少男、為小子,下卦為巽,巽為不果,有失敗之象。初六爻動,下卦成乾,乾為父。

三、「幹」,如木之主體,為骨幹,有負重、承擔、整治之意。故人能任事負重曰「幹事」。「幹父之蠱」,謂承擔先父手上衰敗的家業。

四、初六如大禹治水,承續父業,居外八年,發憤圖強,過門而不入,開創九州,通九道,整飭先父治水圍堵之弊,讓水道通行無阻,大功告成以補父之過而光宗耀祖,萬古流芳。

五、「考」者父也,父歿曰考。蠱者,謂腐敗非一朝一夕而來。

六、初六陰居陽位,不中不正,但是能夠剛柔雙兼,勵志擔當重振家業的大事,為蠱卦之成卦主。

七、周易禪解:蠱害不是一天造成的,需有長時間的醞釀才會顯現,所以蠱卦談害,是假借父子關係來說明。初六是剛開始,傷害不深,先父即使有錯,也過去了,兒子檢討父親的過失,不是批評,而是要夕惕若厲的繼承父志,光揚父德。

八、日講易經解義:按幹蠱之時,與天下更始,不得不反前人之覆輒,豈可姑息不容己者以遂先人之過,貽宗祀之憂乎?

九、初六爻動變山天大畜卦,象徵畜功畜德,才智具足,自然不會有狂妄的行為,這是綜反卦天雷无妄卦之象。若是沒有狂妄之事發生,自然心清神朗,精氣匯聚,變成錯卦澤地萃卦之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在艱難困苦中也要發憤自勵,整飭弊端和過失,最終能蓄積能力得到成功。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蠱卦九二象徵為人子者,要整飭母親持家的過失,當以柔順勸導,不可堅持己見而矯枉過正。

小象辭曰:九二居中正之位,剛而得中,要整飭母親所蠱敗的持家過失,如果剛強上諫會傷害母子之情,不匡諫又恐家風日益敗壞,故治母之蠱不可過剛,亦不可過柔,需秉持中正之道,婉轉周旋,方為治母之蠱的善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幹蠱者以得中為貴,幹母之蠱尤難於幹父之蠱也。母,指六五,柔順在上,有母象。初言考,二言母,為父歿而母存也。

二、貞為堅定,堅持之意。「不可貞」,謂不可堅定此事。九二剛中,以陽剛承六五之柔,恐過於直遂,故戒之以「不可貞」及「得中道」的重要 。 

三、蠱卦九二陽爻居陰位,為陽剛之子,能剛柔相兼,與六五顛倒相應,象徵替柔弱的母親處理蠱敗的家風,應當從容和順的勸告,不可堅持己見,亦需自正其身,克盡孝道,不能過分指責,才不會傷害母子之情。

四、高島斷易:此爻剛而得中,故能衡量損益之宜,有用剛之實,無用剛之跡,以柔濟剛,彌縫得法,不致蠱之復熾,故曰:「得中道也」。

五、蠱卦下巽為長女、為婦,上艮為少男,有婦與幼子主家政之象。二為大臣,則五為幼主或母后。

六、九二爻動變卦為艮卦,艮之卦意為「門闕」,象徵家內事務錯綜複雜,故有「幹母之蠱」的現象。艮卦亦象徵性命雙修之人,動靜合宜,自身剛柔雙兼,能得自性的甘露而無限喜悅,這是錯卦兌卦的現象。若能身性合一,不生無明。剎那間一陽震動,豁然貫通,震出妙智慧,又變成綜反卦震卦的現象。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九三過剛不中,為改革其父積累之蠱敗,更張之心難免過急而失序,以至有小小悔吝,所幸居陽剛正位,又處巽順之體,得以抑制剛愎之心,補處事不中之失,而沒有大的過咎。

小象辭曰:九三陽爻居正位,具陽剛之才,承擔整飭父之蠱敗重責,雖然個性剛直急躁,但是非肆意妄為,在修補改革蠱敗之弊,以掩蓋父親過失的過程中,雖然小有事親不周之悔吝,最終沒有大過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急於幹蠱者,雖有小悔而終無深咎也。悔,以心言。咎,以理言。

二、九三處多凶之位,爻動成坎,坎為心病、為加憂,象徵「有悔」。

三、九三陽剛居陽位,得其正,不得中,重剛而失中,有過剛之象,又與上九不相應,處理父親蠱敗的過程中,難免執拗而發生悔吝之事,但是上有六四、六五姊妹良友的協助,最後沒有大的過咎。

四、九三志氣剛強,具陽剛之才,努力挽救父親敗壞已深的家業,但是過剛不中,做法偏執,而小有悔恨之事,還不至於有大過咎。

五、蠱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山水蒙卦,蒙卦,互卦二、三、四爻為震,震為長男,下卦為坎,坎為中男,上艮為少男,形成長男、中男、少男三兄弟能治理父親敗壞之事,故有「幹父之蠱」的現象。

六、蠱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山水蒙,象徵蒙昧不清之時,需要啟蒙改革,變成錯卦澤水革卦之象。改革蒙昧必須實踐「君子以經綸」之道,又變成綜反卦水雷屯卦之象。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六四柔弱無能,對於治理父之蠱敗日深的家業,用寬容偷安的方式進行整飭,因循怠惰,以至讓蠱敗的狀態更顯羞吝。

小象辭曰:六四柔弱無才,已處於蠱壞過半之位,需救蠱急切,雖然有心整飭父之蠱敗,但是缺乏果敢智慧,不足以擔當治蠱大任,如果不知己身不足之失,仍以寬容苟且的方式進行整飭,緩不急事,蠱敗只會日甚一日,無法得治。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怠緩者不能幹蠱之失也。

二、蠱卦六四以陰柔之質居陰位,雖得其位,但是治蠱之道,必需剛柔相濟;六四陰柔又居艮止之地,柔弱無力又寬容怠惰,非治蠱之才,故有「裕蠱」之象;四與初不相應,沒有應援,如果執意前去治理父親的蠱敗之事,必然立見羞吝,故曰「往見吝」,

三、高島斷易:「裕父之蠱」者,謂因循苟且,憚於整治改革,是寬容其蠱而致蠱亦深也。 

四、蠱卦至四爻已過半,腐敗積累日久,需要迅速整飭,但是六四陰柔,氣弱力薄,不能振作有為,因此「見吝、不得」。初六同為陰柔,因為居蠱之初,蠱敗不深,其功易成,因此「終吉」。

五、蠱卦六四爻動變卦為火風鼎卦,鼎是烹煉的器具,象徵修德之士,能治理繁雜之心,實踐「君子以經綸」之道,而變成錯卦水雷屯卦之象。最後自然雜念革除怠盡,又變成綜反卦澤水革卦之象。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六五以柔中居剛,正值蠱敗傾頹之時,當承擔起治理蠱敗之事,並虛己任賢以輔助其振興祖德盛譽。

小象辭曰:六五柔居尊位,具柔中之德,能虛己尊賢,任用具剛中之德的九二輔弼整飭蠱敗,九二承順六五,剛柔相濟,上下同心協力,擔起匡救蠱敗頹勢之責,以成重振祖德榮譽之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君能任賢以幹蠱,光大業而永令名也。譽,聞譽也。

二、六五以柔居剛,剛柔相濟又得尊位,下應九二,內外相得,能任用陽剛之賢,以輔助幹父蠱敗之事,可整飭成功,重振家風,所以六五以剛柔相濟之德,成幹蠱用譽之功,故曰「用譽」。

三、六五爻動,上卦成巽,巽為市利三倍,五為多功位,故「譽」。

四、周易集注:「用」者,用人也。「用譽」,因用人而建立好的名聲。 「二多譽」為譽之象。周公曰「用譽」,孔子「二多譽」之言蓋本於此。

五、九二以五為母,六五又取子道,可見《易》為面面觀,沒有恆常不變的準則。

六、九二以剛中之才居巽體,承順於五,以剛建大中之德治蠱,可得聞譽,五非自能譽也,用人而得其譽也。 

七、高島斷易:五爻君位,爻辭曰「父」,知帝王必有父也。五不特其父無過,且因而得譽,善補其過,更揚其名。惡歸己、善歸親,其曲委彌縫,非善者不能臻此。「幹蠱」可以才濟之,「用譽」則必以德成之,故曰「承以德也」。 

八、蠱卦六五爻動變為巽卦,三、四、五爻互卦為離,離為明,形成萬物文明相見,象徵聲譽揚名昭著,故有「用譽」之象。巽,入也,和順之意。以和順行事,也要震起實踐道德行為之事,方能達到兌卦的喜悅之象,而變成錯卦及綜反卦皆為震卦之象。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上九居蠱敗之極,雖有陽剛幹蠱之才,然上有用譽治蠱之君,下有剛中幹蠱之臣,因而無需承擔整飭國家蠱敗之責,得以優游事外,只頤養自身德性,以尚行道德之事。

小象辭曰:上九處蠱運之終,整飭蠱敗已成,其雖有陽剛之才,亦不復從事天下之治,淡泊名利,從容無事,而以道德潔身自守,其功雖不及於治蠱之君、幹蠱之臣,其高節之志足以教化人心,震醒頹廢,成為天下後世的榜樣。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無幹蠱之責者,可以超然事外也。

二、蠱卦上九以陽居陰柔之地,淡泊逍遙,自身清淨,不貪求高官厚祿,超然於功名利祿之外。「可則」,可為法則、榜樣也。

三、上九爻動變卦為地風升卦,下巽上坤,坤錯為乾,乾為君,有「王侯」之象。巽為命令,有「從王命」之象。蠱卦上為艮,艮為靜止,有「不事而高尚」之象。以上合而言之,故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象。上「事」者,為事王侯,以治蠱也。下「事」者,以高尚為事也。

四、周易集注:初至五,皆幹蠱。以家事言,上為父、五為母,眾爻為子,故諸爻以幹父之蠱、幹母之蠱言,可知矣。以國事言,則五為用譽之君,二為剛中之臣,上爻為不事之臣,故上爻以王侯言可知矣。

五、高島斷易:上九以剛明之才,居艮止之極,逍遙於外,不關事之毀譽榮辱,其高尚志節,足以振起頹勢,激勵人心,不僅治一時之蠱,實足治萬事之蠱也,其志可則,故曰「志可則也」。 

六、高島斷易:上九居極位,獨以「不事王侯」言之,蓋非君非臣,亦非子,是身居父位者也,故高尚其志,不復事天下之事,而其志之所存,實足為天下法則矣。

七、蠱卦上交互卦為山雷頤卦;治蠱已成,當修身養性,節制生活,行道德之事,致力於培養高尚品德為志,記取過往的弊端教訓,以免蠱壞再生。

八、上九爻動變卦為地風升卦。升,德性升高必無妄念、妄想之心,這是錯卦无妄卦之象。既然无狂妄之心,能精神聚集,與道合真,而變成綜反卦澤地萃卦之象。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隨卦--論相隨之道。

澤雷隨:論相隨之道。
豫樂之道,必有喜隨。故序卦傳曰:「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能謙以致豫,則能悅以隨時,此隨之所以次於豫也。

卦象:
震下兌上,震為雷,兌為澤,形成雷震於澤中,雷一震動,雨則隨之,為隨之象也。
震之人象為長男,兌之人象為少女。上下相從,內外相應,內剛外柔,陰陽和順,為喜悅相隨之象。猶如長男對少女能屈居其下,少女亦悅而唱隨,少女隨長男,相從相比,隨之義也。

卦德:
下震,為奮動,上兌,為愉悅。內動以德,外悅以言。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隨,取悅從之義,此動彼悅得名。蓋上有徽柔之德,則剛明之臣來而下也。卦德之所謂隨也,大抵物之相隨,與己能致物之隨,以德孚則一於貞,以私合則難免乎咎。隨卦言「物隨」,爻言「隨物」,所指不同。 

二、隨之卦中卦為風山漸,巽為風、為不定,隨時會變。

三、高島斷易:隨卦六爻,各以隨人立義,取「相比、相從」,不取相應爻。其義其象,皆取以陽下陰,陰必悅隨,以高下卑,物來隨我,我亦隨物,是隨之象也。

四、隨卦,由下而上,初、二、三為震,初至四為大離,四、五、上為兌,三至上為大坎,為春、夏、秋、冬四時之象,四時相隨,隨之意。

五、周易禪解:從觀心處看,既然法喜充滿,便能隨順進入諸法真實非妄的法性,這都是順暢必經的道路,然而必須看結果是否成功,才算功德圓滿,否則便會有害。

六、隨也有追逐之義,兌為毀折,震為動、為足。然「隨必有事」,如果追隨到不好的就會失足有咎事。聽信甜言蜜語就放任追隨,易敗壞、墮落,因此緊接在後的就是蠱卦。

七、謙卦告戒大有之君子當自省修身,卑以自牧,豫卦是樂而有制,居安思危。隨卦則在於時,適時而變,當順時推移。

八、高島斷易:君能虛己以從臣,臣能恭順以從君,是以初爻則「有渝」而不失其正,二爻有「繫」則不免於私,三爻以「居貞」而「有得」,四爻則以「有孚在道」而無咎,九五「孚於嘉」則吉,上爻則以「從維」而「用享」。

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之道,為上者能虛己從善,以高下卑,順理無私,上下感悅,以誠相隨,可以致大亨通。相隨相從,利出於正道,不徇人以枉己,無愧於隨之時義,何咎之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隨,從也。元亨,以事言。無咎,以理言。

二、高島斷義:人臣隨君,以誠相通,是以「元亨」;事必在道,以正相從,是以「利貞」。 

三、日講易經解義: 按天下之為隨不一,而莫大乎君臣之相隨。君之致人隨,固貴乎正,而臣之隨君,尤宜審擇天命之所歸,人心之所向。若所隨非正,則為非道以相與,雖可致亨,而亦未免有咎也,可不慎哉?總之,從正則吉,從邪則凶;非隨之咎,其所以隨者自取其咎也。

四、雜卦傳曰:「隨無故也」,上下各從其所處而安,不待有所為也。無故則無事,無事則何咎之有?然苟於柔順,或過於容悅,則失之貞正,必致枉道徇人,易於有咎,亦足戒也。

五、高島斷易:隨之時義甚大,推之天地造化,各隨其時而動。天下之理,不動則無所隨,不悅則不能隨,是隨之義也,人事莫不皆然。其動其悅,悉隨夫時,內不失己,外不失人,隨得其正,咎何有焉!故曰「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彖傳曰:隨卦,是由否卦陽剛上九,以高卑下,居柔之後,陽剛自下震動,陰柔喜悅相隨,動靜相合,措時得宜,此動而感乎彼,彼悅而從乎我,上下悅而相隨,就是隨卦與時追隨的意義。君子適時而動,所行必合乎正道,所為無不通達,沒有災咎,而致隨之道,惟出於正,順其理、當其時,從宜適度,則天下人無思不服,皆悅而相隨,隨之時義如此,豈不大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隨卦彖辭,極言隨之貴於正也。說通悅。〝隨時〞之〝時〞當作〝之〞。後〝隨時之義〞當作〝隨之時義〞。

二、隨卦從否卦來,否之上九入下坤之初爻,為震,否之初爻上入乾之上爻,為兌。為以陽下陰,以高卑下,剛來而下柔。陽動陰悅,以動而隨,不動則不能隨;以悅而隨,不悅則不欲隨,物來隨我,我亦隨物,隨之以正,隨之義也。

三、隨之道,有正有邪,從正則吉,從邪則凶。君從善、臣從君、子從父、弟子從師、事從理、邪從正,為隨之善也。隨之道利貞正,君子隨時宜而動,隨動而悅,各宜其時,守其正而隨,故所行無不亨通。反之則凶,凶非隨之咎,為隨者自取其咎,故曰:「隨,大亨貞,无咎」。 

四、在人事而言,若能以剛下柔,以高卑下,不專己之私,捨己從人,取人為善,措置得宜,內不失己,外不失人,眾人必隨,隨得其正,不過亦無不及,事業必成,何咎之有? 

五、周易禪解:天下事都含有「與時相隨」的警惕,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中庸「君子而時中(時時居於中道)」,或是佛法中「時節若到,其理自彰」所說的話,凡事皆有時間與感應的結合,便是「時機」,因此「與時相隨」的意義極為重大。

六、高島斷易:隨時之義甚大,推之造化,則震者春也,萬物隨之而生;兌者秋也,萬物隨之而成,故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藏之,各隨其時也。總之,隨之道,宜合時而動,從宜適度,隨之以正,並處之以誠,以動感悅,以悅應動,上下相隨,天下隨時之義,豈不大哉。

七、周易集注:「動而悅」者,下動而上悅。

八、周易集注:「時」者,正而當其可也。言「大亨貞」而「無咎」者,以其時也。「時」者,隨其理之所在,理在於上之隨下則隨其下,在於下之隨上則隨其上,惟其時則通變宜民,近悅遠來,故「天下隨時」。此與日講易經解義之〝時〞當作〝之〞,〝隨時之義〞當作〝隨之時義〞的見解不同。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大象傳曰:陽氣之動是隨著節氣變化,藏伏於地中蓄勢待時,雷一奮動震出,雨澤隨之,這是隨卦的現象。君子從卦象體會,當效法天地的造化循環,應時而行,一動一靜皆與天道運行相符,日出奮動而作,日落則宴安而息,起居適時之宜,以養精蓄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象傳是言君子隨時靜養之道也。嚮晦,日暮之時。窮冬閉塞,雷隱澤中,造化之宴息也。日入冥晦,君子處內,人事之宴息也。故日出群動皆作,則以作為正。日入群動皆息,則以息為正。 

二、周易集注:〝嚮〞與〝向〞同。〝晦〞者,日沒而昏也。宴通安,〝宴息〞者,宴安休息,即日入而息也。雷藏於澤,此〝嚮晦〞之象也。造化之理,有晝必有夜,有明必有晦,故人生天地,有作必有息,有出必有入。其在人心,有感必有寂,有動必有靜,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當然也。

三、隨卦兌上震下,兌為澤,震為雷,雷主動,澤主靜,震居澤下,為澤中有雷之象,雷動雨施,有澤水滋潤萬物。後天八卦,震在東方屬春,兌在西方屬秋,帝出震動則發雷,秋則雷藏,故震雷藏伏在兌澤之中,隨其時而奮動或止息,是隨卦的現象。

四、雷發於下,雨水隨之而降,是澤隨於雷,上隨於下,上下相隨必合時宜,推之天下,陽剛陰柔,莫不皆然。

五、高島斷易:澤中有雷,不曰雷之動,而曰雷之伏藏,故君子不言動,但言「冥息」。以形息者,民之所同。以心息者,君子所獨。君子雖才德兼備,亦當隨時適宜,否則亦必有咎,是以遇隨之時,韜智藏德,辭祿不居,養晦以遵時,抱道而伏處。

六、雷之藏伏在寒冬,人之安息在「嚮晦」,為向晚、日暮。宴:通「安」。「時」是時間、時機,也是天道,隨時就是隨著天道之法則、自然的推移而動。

七、隨之互卦三、四、五為巽,巽為入。二、三、四為艮,艮為止,即入而止息之象。

八、隨卦六爻,專取相比相從,不取相應。

九、得隨卦,凡事宜清靜無為,若是造作虛假,必有咎,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初爻陽剛得正,以剛卑下,為隨之主官,能虛己從人,趨時從變,從之惟以正道則吉,隨之時運初始,應出門廣結善緣,有正則從,博聞多見而事無不成,業無不就。

小象辭曰:初九處隨之時運初始,應以正為善,隨時宜而變,選擇跟從居中守正的六二,而得相比相從之益,是吉祥的。當隨之初,應不溺己私,見善則隨,隨不失正,以此出外交天下之士,得廣見多聞之功,無有所失。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隨人者不可不正,而又當廣其集益之道也。官,猶主也。

二、「渝」,變也,趨時從權也。震為奮動,有「渝」之象。震為長子,主器,有「官」之象。初九陽剛居正位,渝而不失其正,出門交亦有功,為隨卦之成卦主;主者不可隨人,故初九言「交」不言「隨」。

三、高島斷易:「官」,謂心之官,凡人做事,皆以心官主之。

四、從佛法觀之,人之初始,本具清淨自性,自性起妙用而生心,心遇緣則變出生滅、邪正、善惡、悲喜、取捨…等二元對立的有為法,因此,本自清淨的這念心當時時作主,不思善、不思惡,不隨外境起伏,遠離戲論,於諸法無所住,認知世間有為法進入本心,皆是鏡中花、水中月,如夢幻泡影,本來無一物;如是觀,則能心淨、心明,心能作主,所行必不失正,自然無咎。

五、「震」利於動,初九陽爻主動,動則下卦成坤,全卦成萃,萃為聚、為匯集。二、三、四爻為艮,艮為門、為止;三、四、五爻為巽,巽為柔順、為伏入,上卦為兌,兌為喜悅。象徵出門在外,能存巽順虛己之心,和悅待人,韜智藏德,惟善是從,以此廣交天下,必得人隨,故曰「出門交有功」。

六、官貴在有守,處隨之時運,當權衡應變,只要變而不失其正,就能吉祥。

七、隨卦六爻,隨人立義,專取相比相從,不取應爻。故初隨二、二隨三、三隨四、四隨五、五隨上。六二陰爻居中得正,與初九陰陽相隨,同為正道,隨不失其正。

八、陽為主,陰為從,陽爻主進,進而被陰爻所阻,應適時權宜而變,變主為從,以陽從陰,是虛己從人之象,從人則人必從之,故:「出門交有功」。

九、隨卦初九以陽居下,為剛來下柔,是震之主,亦為全卦主。卦主無凶。官有渝,也有官場多變之象,只要固守正道,自然吉祥。

十、隨卦的錯卦和綜反卦都是山風蠱,如果自心無主見,盲目跟隨而受人主使,或所行違反道德之事,終必因蠱惑而受害,形成隨的錯卦和綜反卦蠱卦之象。

十一、初九爻動變卦為澤地萃卦,萃卦下為坤,坤的後天八卦方位在西南。上為兌,後天八卦方位在正西,形成卦氣交接,兌為秋收,說言乎兌,必有收穫的喜悅,為「交有功」之象。

十二、初九爻動變卦為萃卦,象徵聚集之意。譬如修行之人,匯集精氣神,蓄功、蓄才、蓄德,蛻變成錯卦山天大畜卦之象。如果精氣神養足,德性升高,得人和,又成為綜反卦地風升卦之象。

六二,繫小子,失丈夫。
象曰:繫小子,弗兼與也。

隨卦六二陰柔沒有遠見,選擇與身旁初出茅蘆的初九小子,維繫比從關係,從所當捨,捨所當隨,顧此而失彼,以致失去九五大人的正應提攜。

小象辭曰:六二雖陰柔得正位,但是沒有耐性等待遙遠的九五大人正應提攜,而和權位尚微的初九小子苟合牽繫,顧此失彼,因小失大,無法兼與。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之失其所隨為不正也。繫,牽也。小子,陽之微者,指初爻。丈夫,陽之壯者,指九五。

二、天地之道,無兩全之義,六二本與九五相應,但在「隨」卦的六爻關係不取正應,而以相比相隨為先,六二與初九小子比鄰而繫,失隨之正。孔子告誡為人處事要謹慎取捨追隨的對象,當以邪正為取捨,不可以遠近為親疏,若選擇與小人為伍,就會失去正人君子的提攜。

三、初九陽猶微小,謂之小子;陰陽為夫婦,六二陰爻為婦,九五陽爻中正有德有位,為六二之丈夫。

四、周易禪解:六二柔順中正,但是沒有慧力,難免有棄大取小的錯判。

五、日講易經解義:六二柔順中正,與五應之,則為孚嘉,而六二情牽初九,情之所牽,必以私廢公,以欲滅理,而所得者微,所失者巨,推而廣之,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或小不忍則亂大謀,或貪近功而忘遠害,孰非此一念致之哉?

六、中互巽為繩,有「繫」之象。六二爻動下卦成兌,兌為毀折,故有「失丈夫」之象。

七、周易集注曰:陽大陰小,陰爻稱「小子」,指六三。陽爻稱「丈夫」,指初也。六二中正,當隨之時,義當隨乎六三,然三不正,初得正,故繫三而失初,有「繫小子失丈夫」之象。 

八、另一說,六二與六三為同類相牽相繫,而失去了正應的九五大人,陰為小,故為「繫小子」而「失丈夫」,譬如與小人為伍,就失去跟隨君子的機會,因此為人處事,必須戒慎。繫所非正,雖無凶咎,其不吉可不言而知。

九、高島斷易謂:初、四、五,剛足以自立,不言繫,故謂之隨。二、三、上皆柔,不足自立,謂之繫。隨則公,故無失,繫則私,故有失。

十、高島斷易:初為卦主,何得曰小子?五為君位,何可曰丈夫?且陽爻為丈夫,初陽爻也,曰為小子,其說亦反。

十一、綜合上所言,可知易之面面觀,不限一隅。惟以中道,君子貞固。

十二、六二爻動變卦為兌卦,兌為喜悅,人逢喜悅之時,要避免樂極生悲,當知「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變成錯卦艮卦之象。若能依正道而行,就能一帆風順,這是綜反卦巽卦之象。

六三,繫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繫丈夫,志捨下也。

六三追隨九四丈夫維繫關係,為近之所從,無暇及於初九小子而捨棄。六三不中不正,雖然向上追隨有權有勢之九四,所求必得,所欲必獲,亦應固守正道,不苟且僥倖,攀緣富貴。

小象辭曰:六三與近君之權臣九四相繫,毅然捨棄非其當隨之初九,這樣舍下從上,志在隨順於上,以求貴得貴,求富得富。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之得其所隨,而又戒之必出於正也。丈夫,謂九四。小子,亦謂初。

二、六三以陰爻之質居陽剛之位,下有初九已被六二所繫,因而去親比同處人位,陰陽合一的陽剛權臣九四,六三承載九四為順為吉,這種捨棄尚無權勢的初九小子,而順從君子權臣之九四丈夫,所求必得。(小子指尚未成氣候,而非小人)

三、周易禪解:六三近九四,以他為丈夫,六三的位置剛好進入中互之巽卦,巽為「近利市三倍」,故「有得」,得到從上則順」,「隨有求得」的好處,因此周公卦辭告誡六三要「居貞」才會有利。而孔子象辭則讚美他的志向,能捨棄偏遠,反而得到更好的東西。

四、六三的「隨」,應取「追逐、跟隨」之義,追隨優秀對象而有得。

五、六三失正、失位,又居三多凶,應追隨正道,自己也要堅守正道。

六、周易禪解:六三雖不中不正,卻還聰明,懂得棄小取大的道理,不過,他怎能真的看輕簡易的東西,而不力求在生活上的堅貞正道呢?

七、隨卦雖為剛來而下柔,在爻則為:陽爻曰「隨」,陰爻曰「繫」。陽為動,陰為靜,故六三陰爻不中不正,有攀緣的嫌疑,應固守正道,故曰「利居貞」。

八、隨卦爻與爻之間以前後相隨為優先,故捨下而隨上,六三承載權臣九四為順為吉,牽繫而隨,求而可得,故「繫丈夫,志舍下也」。

九、隨卦爻動變成澤火革卦,革為改革、變革、革新之意,革卦彖傳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隨眾人之心革命皆有得。

十、隨卦爻動變成澤火革卦,革,象徵改變革新之意,如果沒有守住爻辭的原則,就成為錯卦山水蒙卦之象。啟蒙要有茍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方能成為大器之用,成為綜反卦火風鼎卦之象。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四具陽剛之德,能獲得天下人心,眾人皆來隨之,權勢上陵九五,引起君王的猜忌,九四雖然剛柔雙兼,所行皆出於正,亦不能免凶,若是能心存誠信,以天理正道自守,以明其率眾人隨君之志,何咎之有呢?

小象辭曰:九四以柔居剛位,位高權重,能大有為於天下,受眾人所追隨,所圖無不獲,但是近君多懼之地,其震主之勢,難免下得民心,上失君心,知其義有危疑之凶。幸而九四剛柔並濟,其內心所存,竭誠信以事君,外之所行,奉正道以自守,洞見所處時勢而得保身之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為臣者不可以權勢上陵,惟當盡誠正之道也。在道,以理自守。明,明哲也。

二、卦辭有元亨利貞四德,四德有前後之分,為內貞、外悔;下三爻重「利貞」,九四已在外卦,又在互卦巽之中爻,居後天八卦春夏交接之位,春夏為元亨,應由內往外,才會得吉,如果還是守正則凶,利貞在秋冬,應由外往內,則宜固守。 

三、隨卦九四陽爻居陰位,雖不當位,卻具有剛柔相兼之德,九四居上兌之初,是第一個得到眾人心悅誠服的大臣,故曰:「隨有獲」。(二、三、四互卦為艮,艮為手,為「有獲」之象)

四、九四變爻,上卦為坎,有孚之象(兩陰爻孚一陽爻),下為震,震為大塗、為道,坎錯卦為離,離為光明,故有「有孚在道,以明」之象,為告誡之辭,隨道而行,何咎之有?

五、上交互卦有澤風大過之象,大過為棺槨,象徵有滅身之凶。

六、「有孚」為九四的為臣之道,為臣之道無他,惟有內心以誠相孚,誠則明,明則無疑,外則堅守正道,守正則無凶,故曰「在道」。

七、九四如私據隨之所獲,而不歸於五,有失臣道,雖為陽剛賢才,位高權重又得人心,不免有挾功凌上之嫌,而致上下猜忌,必遭凶禍,因此要誠信守正以防凶,故曰「貞凶」。

八、周易禪解:九四雖剛不正,地位高,身負弘法的重任,卻心存名利,雖有收穫,卻暗藏災難,他必須堅守正道,以明心志。

九、高島斷易:「有孚」,是有孚於九五。「明」者,謂自明其志、明哲保身。自古人臣處功名之際,不能保持中道最後的原因,多是心無誠信,又不能自明其忠心之志,久則積疑生嫌而不免禍。若得民之隨,相率而共隨於君,足以成君之功,致國之治,皆在此相孚有道耳,復何有咎?

十、隨卦九四爻動,變水雷屯。上坎,為陷險,陷入險難之意。

十一、九四爻動變卦為水雷屯卦,象徵君子謀略經營,要實行屯卦的真理,方能達到革故鼎新的精神,成為錯卦火風鼎卦之象。如果相反的情況之下,則效法君子以果行育德之道,就不會受蒙蔽,這是綜反卦山水蒙卦之象。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九五剛健中正,為天下之主,秉持中正誠信以悅從天下之善,對賢臣之嘉言嘉行,從善如流,聽而不疑,用而不二,九五尚賢以誠,上下同心,必得吉祥。
小象辭曰:剛中九五居天下尊位,具中正之德,以至誠至信從天下之善,得上六維繫,又與六二同居中正之位,從善之善,自然吉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君誠信任賢,而見上下同德之盛也。嘉,美也。

二、九五居天位,天者孚於萬物,君者孚於天下。孚者,疼惜、照顧、陰陽相孚。嘉者,善也。君王言孚不言隨,孚於嘉,謂以至誠之心隨嘉言善行以從之。

三、周禮:「以嘉禮親萬民」。嘉禮的「嘉」為美好之義。朱熹曰:「陽剛中正,下應中正,是信於善也。」程子曰:「嘉,善也。自人君至於庶人,隨道之吉,唯在隨善而已。下應二之正中,為隨善之義。」

四、周易禪解:九五剛健中正,自利利他,對他的追隨者有信心,所以吉祥。

五、周易禪解:周易的原則,二、五是合法的配偶,六二陰柔中正,確是佳配。

六、高島斷易:此爻以陽剛,親比上六之柔正,謂上六以柔居陰,有女子之象。九五孚之為婚,是取婚禮為嘉禮之義。蓋隨之道,莫切乎夫婦,天下之政化,始於閨門,故曰「孚於嘉」,亦通。 

七、高島斷易:人主之尊,其所隨之可否,悉繫國家之休戚,尚賢而信之,擇善而從之,從其善者,非隨其人,其所以吉也。

八、隨卦九五陽爻居尊位,得其正道,具有誠信至德,又能執中而行,所以得嘉善之吉。

九、隨卦九五爻動變卦為震卦,後天八卦,震象徵陽氣初動,天地生萬物之機,故有「吉」之象。震為震動,動盪之時,應以和順、和悅之真理,隨順因緣,這是錯卦巽卦之象。若是能夠「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即為綜反卦艮卦之象。

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繫之。上窮也。

上六居隨之極位,象徵隨道已成,不能再任由發展,應拘繫其妄念,而後可維繫天下之隨,就如文王大業功成之後,用至誠之心於岐山設宴以謝天地山川,祭享宗廟,慰勞臣民,以鞏固天下百姓順隨之心。

小象辭曰:上六來到上窮之位,前進無路,已無所隨從,被迫適時而變,以陰隨陽,下從於九五誠信之君,約束其窮極思變的妄念,以穩固天下之隨。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隨道之極,誠意固結者也。拘繫之、從維之,皆固結之意。亨,作享。西山,即岐山。享於西山,取誠意之象。

二、「亨」應作「享」,為享祀、祭祀,通饗,饗宴或祭祀的意思。

三、上六陰爻乘陽剛之上,不順從於陽之象,需加以約束,「拘繫」,為拘束、規範。「從維」,維繫人心。之,指上六。繫之又維之,為繫而又繫,固結而不可解也。

四、「王用亨于西山」,上六爻動變為乾卦,乾為君、為王,指周文王。隨卦上兌,後天八卦在西方。兌錯為艮,卦中卦亦有艮,艮為山,西山亦指岐山。

五、卦中卦為巽、為繩,有「繫、維」之象。上交互卦為澤風大過卦。本卦上兌,為毀折、決絕。下震,為動。上兌為靜止,現因下震而動盪,要用繩子繫住,才不致有大過發生。

六、上六變而成无妄卦,為妄想、妄念。陽剛居上六陰爻之下,亦符合剛來而下柔,動而悅,九五用誠心誠意,感化位極思變的上六,喜悅相隨。

七、高島斷易:至誠之極,可以孚君心,可以享鬼神,是隨之極則也。

八、周易禪解:用佛法解釋,隨卦有三陽、三陰,三陽須有追隨者,說明時機的道理;三陰必須依附於人,說明了隨順的道理。

九、上六爻動變卦為天雷无妄,在無狂妄行事的狀況下,能蓄財蓄德,就變成綜反卦山天大蓄卦之象。自然人格、地位也會漸漸提升,成無錯卦地風升卦之象。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豫卦:論處豫之道

雷地豫:論處豫之道
序卦傳:「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有之時仍能保持謙遜,
必然得人和,而能富裕、喜悅。

卦象—
下坤,為地。上震,為雷。陽氣潛藏於地中,順天應時而動,奮出於地
上,陽氣宣發,震動有聲,陰陽之氣鼓動,萬物生長順暢而和悅,為豫之象。

卦德—
順以動。下坤,為柔順,上震,為奮動。

卦中卦為水山蹇(進退兩難)。因此聖人告誡,對內要柔順,對外則勤奮
不懈怠,更不可得意忘形,以免限於險難之中。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豫,取和樂之義。所以致和樂者,九四一陽統眾陰,其志得行而卦德又順理以動也。然豫有二義,卦之豫,乃萬方和樂之徵,雖建侯行師而亦利。爻之豫,為一己晏安之事,有吉凶悔吝之不同。故天下之豫不可無,而一身之豫不可有。若初鳴其得意則凶,三溺於久安則悔,五處尊位耽樂而致疾,上居震體之極而始渝。皆過於逸樂者也。豫樂當以有備無患為根本,如果沉溺於豫樂,而怠惰鬆懈則凶。 

二、高島斷易:豫卦是「利建侯行師」之卦,「順以動者,就卦象之自然釋之;以順動者,就人事之作用而說」,豫之時義,大矣哉。 

三、象傳:「豫,先王以作樂崇德。」豫亦為預備、準備。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即取預備,有備無患之義。禮記中庸:「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告誡世人,豫之極,危之基也,無論言行處事,都需做好周全的準備,謀定而後動,不懈怠疏忽,就不會陷入困窮之境。

四、周易六十四卦談的都是時機的問題,既有時機,必有時機的意義,時義必然是大的。故曰「時義大矣哉」。傳中用到「時義大矣哉」的共有豫、隨、遯、姤、旅,五個卦。

五、高島斷易:處豫之極,遂至縱情逸欲,流連忘返。聖人憂之,故未豫而先者為「鳴」豫,不動者為「介」豫,坐而觀者為「盱」,當豫而順者為「由」,過豫而不忘者為「疾」,極豫而忘返者為「冥」。「鳴」、「盱」、「疾」、「冥」四者,居豫之咎,所謂失豫者也。

豫,利建侯行師。

當豫之時,萬眾歸心,天下和樂,萬事順暢,利於建立修文備武的公侯基業,君立而民順,以之統馭行師,征伐惡人。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坤下震上,有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之義,故名為豫。蓋天下事以得人心為本,人心未得而妄有作為鮮克濟矣。

二、豫之動必須順天時而動,順應民心,行師征討惡,使其改惡從善,才能建立公侯的基業,建立侯國必有善惡賞罰,這是安天下之道。

三、坤為邑國,震為長子,主器,為「建侯」之象。下坤為眾,九四一陽統眾陰,為「行師」之象。坤為眾、震為行,亦有行師之象。日講易經解義:建侯,謂立君。行師,謂命將。 

四、高島斷易:豫,和悅也,震動也;坤,順也。上動而下順,故「利」。主萬邦,集大眾,非豫不能也。

五、高島斷易:上卦震之方伯。動而俱進,下卦坤之眾民,悅而順從,謂之「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彖傳曰:豫卦的意義在順而動,所動不順,則人心不應,人心不應,則志不能行,九四陽剛大臣,上與六五之君陰陽相合,下應民心,以剛適柔,得人和則朝野順服,這樣順天應民,而建侯行師之志得行,坤順震而動,就是豫卦的現象。豫卦之順以動,是主豫者九四之所念所行皆順理而動,事得宜則人心和樂,天地亦順自然之定理而動,更何況建侯、行師呢! 日月升降之晷、四時節候往來,皆順應天地陰陽作用而動,長短闔辟沒有絲毫差錯,古聖先賢依天理常道,制定刑獄之準則,用以教化百姓,善賞惡罰,不偏不過,則刑罰自清而萬民悅服。豫卦順時機而動的諄諄深義之大,真是讚嘆不盡啊!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是言豫之時義為大也。剛,指九四。應,為上下人心應之。志行,謂九四之志得行。不過,以晷刻言。不忒,以節候言,忒,差錯。

二、九四一陽居全卦之中,有剛明之德,上下廣結善緣,一動而上下順從,可志行無阻。故曰:「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三、「順以動」是以卦象之自然而言,以順為重。 「以順動」則是就作用而言,以動為重。凡動順乎天理,動无過則,所以豫也。

四、周易禪解:順以動,雖豫之德,實所以明保豫之道也。豫卦的特色是順自然而動,周易六十四卦談的全是見時而動的問題,既是時機,必有時義,說到時義,當然是大不是小,哪裡只有豫卦如是呢?豫是歡悅和樂,容易流於懈怠荒忽,需警惕。

五、高島斷易:九四一陽當坤之爻,靜極而始動,閉極而始宣,不先不後,應時順動,故曰豫。夫天下之事,逆理而動者,其心常勞,其事多難,唯以順動,從容不迫,此心安和,故「剛應而志行」,全在順以動之也。

六、高島斷易:順而動,在天則「四時不忒」,在人則動止和順,其「建侯」也,屛藩五國,其「行師」也。

七、高島斷易:易中單稱「聖人」者,即指天子,蓋必有聖人之德者,而後富有四海,尊為天子,是謂順命。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大象傳曰:雷得時機而奮出地上,陽氣宣發,鼓動天地之太和,萬物甦醒而通達和暢,為豫之象。古聖先王取法於雷動出的暢悅之聲,作鐘鼓之樂以宣邦國之盛,法坤之順以崇揚天地之德,用豐盛祭禮敬獻上帝於宗廟,並以祖考配祭同享,是何等悅樂。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先王法豫道也。殷,盛也。

二、周易集注:奮者,奮發而成聲也。作,乃制禮作樂。作樂以崇德,故聞樂知德。作樂乃朝廷邦國之常典,各有所主,其樂不同。人本乎祖,故有廟,是其用樂之最大者,故曰「殷薦」。故冬至祀上帝於圜丘,而配之以祖,必以是樂薦之。秋祀上帝於明堂,而配之以考,必以是樂薦之。

三、殷鑑,說文曰:「作樂之盛稱殷」。「薦,薦蓆也」。殷,有隆重、盛大之義。古代祭祀時進獻祭品,需墊置草蓆,故薦有進獻、供奉之義。

四、中互為坎,坎為樂律,為「樂」之象,坎為「隱伏」,祖宗之象。中互為艮,為「門闕」,《易》常用之為「宗廟」,宗廟供奉祖先,故曰「祖考」。豫卦九四居臣位,為配角,故為「配」之象,九四陽爻變到比卦時,成爲九五之尊,故追溯稱為「先王」。

五、「配」指祭祀時之配享,以利主享受祀。君王祭天,以先祖配祭,祭宗廟則以功臣配祭,稱「配享」。「殷薦之上帝」,以「祖考」為配,故曰「以配祖考」。

六、制禮作樂乃天子事業,以祀告上帝。帝出乎震,為「上帝」之象。 五陰崇一陽德,為「崇德」之象。

七、震為蕃鮮,此為豐盛祭品之象。

八、日講易經解義:昔儒有言,觀上天下澤而禮定於履,觀雷出地奮而樂作於豫。然禮猶可因時制宜,而樂之作必在治定功成,和人心和悅之後,人主當深思豫之為象,而精求作樂之本,豈可徒事於聲音文貌之間哉?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豫卦初爻,象徵小人倚仗九四權臣的支援,而自鳴得意,肆意妄為,沉溺於富貴悅樂,不知盈滿之憂,一旦勢衰,必反樂為凶。

小象辭曰:初六為陰柔無才之小人,處於豫之時運的開始,自恃九四權臣的愛眷,所求無不得,而志盈意滿,肆無忌憚,像這樣一得志就大鳴大放,不知收斂,志已先窮,其凶可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趨炎附勢之小人自取凶咎也。窮,極之謂。

二、豫卦初六,陰居陽位,不中不正,與九四正應,然而九四大臣,任天下之重,豈能只和初六唱和相應,初六逞一己之私,其凶可知。

三、豫之吉在於節制,並防患未然,忌淫逸放縱。初六無才無志,想依靠相應之九四而自恃無恐,於豫之時運一開始,就志窮意滿,不知虛懷自制,因此有凶。

四、鳴人之謙吉,鳴己之豫凶,故曰:「謙可鳴,豫不可鳴也」。「鳴豫」者,自鳴得意之意,猶如炫耀財富,財之露白,必有凶。

五、初六陰爻主靜,處靜宜守,故不可鳴,鳴則有凶。

六、日講易經解義: 按豫卦得名,本為和樂。然樂同天下則吉,樂專一身則凶。小人附權依勢,逞一己之私,肆無忌憚,馴至凶禍而不悟,聖人之垂戒深矣!

七、初六爻動變卦為震,震為雷,卦德為奮動,故有「鳴豫」之象。震卦告誡在進退之時,應當機立斷,順合時宜,而達到錯卦為巽卦(巽順)之象。同時更要實行艮之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而變成綜反卦艮卦之象。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豫卦六二居中得正,其中正之節操堅如磐石,對於安逸豫樂之沉溺,能見始知末,不待悅豫至終日,當下決斷,這樣堅守正道,必能吉祥。

小象辭曰:六二能堅守節操,淡然於外物,不耽溺於悅樂,見機獨斷,不延宕終日,這樣以中正之德自守,則辨理甚明,避禍甚速,自然獲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守正之君子能超於流俗,炳於機先也。不終日,謂見機之速。

二、介為耿介、節操之意。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三、介為柔草。六二陰柔卻節操如石之堅,又無相應相比,不受外物牽絆誘惑,能及早見機而作,且堅貞不移,自立自強。

四、六二互卦為艮,艮為石,故有「介於石」之象。

五、豫卦六二與九四權臣非應、無比,能獨守中正節操,堅定如石,故吉。

六、豫道以節制為吉,六二居互體艮之下,有「止」之象。故「不終日」喻有所節制,不俟延宕終日即止。

七、互卦二、三、四爻為離,離為日、為明。六二在離日初爻,為早上,還未終日,故有「不終日」之象。

八、蘇東坡:六二以陰居陰,又處在上下二陰爻之間,是晦暗之極,也是靜之極。動爻變離明,以暗觀明,以靜觀動,吉凶禍福和長短黑白,會看的一目了然,介如磐石是靜的結果,終日奔忙是動的結果,從一動一靜中就能看出的時機,不需要延宕整日的時間。

九、六二告誡沉溺於富豫安逸,怠則失正,會好逸惡勞而致禍患,要及早覺悟。

十、六二爻動,變卦為雷水解卦。象徵解決一切困難,遇到困境時應當與家人團聚,變為錯卦家人卦之象。如果再冒險就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又成為水山蹇卦的現象。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豫卦的六三無才無德,張大眼睛仰瞻有權有勢的九四,諂媚攀緣以求親比趨附,把豫悅的希望寄託在九四身上,這種心態必須幡然悔悟,如果執迷不悟,遲疑不決,難免會有悔吝之事。

小象辭曰:六三窺探竊視九四以求豫樂,以致有悔吝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六三不中不正,無才無德,只想攀附權貴以恣所豫,為九四所鄙,所以有悔。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附勢之小人,望其及時改過以自新也。盱,上視貌。

二、「盱」:張大眼睛企望。有討好或謟媚之意。如「盱目環伺」、「盱衡」,謂張大眼睛瞻望。盱,誇張之義,故「盱豫」有誇張豫樂的樣子。

三、卦之則;內貞外悔。時過位移,不正則有悔。「豫」以節制為吉,過於誇張的豫樂宜及早停止,否則悔恨莫及,故曰「遲有悔」。「遲」一字如當頭棒喝,提醒及早悔悟。

四、爻辭中的第一個悔是勸戒之辭,即告戒悔改。後一悔字為吉凶之判斷,即悔吝、悔恨。「悔」介於吉凶之間,雖有瑕疵,還不至於凶。若能夠及時改過諂媚求豫的醜態,可轉為吉,否則為凶。

五、豫非溺人,人自溺耳。六三陰居陽位,不中不正,其所盱目環伺的是九四之權勢,而諂媚攀援,其窺探醜態,被九四鄙視,六三若能知悔,並幡然改過,效法六二之介于石,不俟終日,夫復何悔?

六、六三爻動互卦為巽,巽為不果,有遲疑不決之象,故六三知悔而不改,必有悔吝。

七、人到無求品自高。六三無德而居君子之位,不中不正,為圖豫悅安樂,而盱目環伺九四的心意,以求趨炎附勢,這種諂媚攀援的行為,與其位不配,須及時悔改,如果再執迷不悟,等時過位移之後,就後悔莫及了。

八、豫卦六三爻動,變卦為雷山小過。小過二三四互卦為巽,人象為多白眼(討好上面的人,向上看時眼白多),故有「盱豫」之象。小過卦象徵為人處事若有小過,需及時改過,用誠信之心,行中正之道,而變成錯卦中孚卦之現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就不會再陷入小過之中。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豫卦九四負天下之豫的重任,六五君王及萬民所享豫樂,皆由其所致,九四能保天下之豫而大有所得,是賴於聚合同道之朋,開誠布公,不互相猜忌疑慮,群策並效,共同達成致豫之志。

小象辭曰:九四陽爻占陰位,能剛柔相兼,得六五君王的倚任,是天下致豫所望之權臣,任大責重,九四上承君德,下聚同道群才,得行豫國豫民之志而大有所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大臣當國,宜得人以致豫也。

二、「由豫」為豫樂之所由來。九四為成卦主,為豫卦唯一的陽爻,一陽得時勢,是眾陰爻之所豫求,又得六五君王的倚重,任大責重,能群聚眾陰爻上奉君王,因此大有所得,故曰「由豫,大有得,朋盍簪」。

三、四多疑懼,故「疑」,中互卦為上坎、下艮,坎為疑,艮為止,有止而不疑之象。九四是全卦主,為君王倚重,群眾所求,當此易招懷疑忌妒,應開誠佈公,率眾柔以奉上,自然沒有疑慮,故曰「勿疑」。

四、卦中卦為坎,坎為疑,凡事疑則生隙,隙則生亂,亂則眾叛親離,何來太平豫樂?故九四爻告誡:「勿疑」。上下群聚團結,堅貞不疑,得以行豫國豫民之大志。

五、九四一陽統五陰,在豫卦是應時運。一陽專權獨貴,剛柔相兼,陽主動(震之主爻),九四一動,上下眾陰皆悅從,故曰「由豫」。

六、盍:合也,簪:髮簪,用以整束頭髮,引申為聚集的意思。朋:即眾陰爻,九四陽爻居陰位,與眾陰爻為朋相聚,故曰「朋盍簪」。朋:亦為「朋貝」,是古代的貨幣錢財,朋盍簪:亦有錢財匯聚之意,也是豫樂大有得的象徵。

七、九四為全卦主,五陰助一陽,一陽統領五陰,九四上得天時,下得人和,如能在外努力奮動,內心仍保持柔順和悅,就能畜功、畜德、畜財(才)、畜物,而成為錯卦小畜之卦象。

八、九四爻動變卦為坤,坤之大象辭曰:「君子以厚德載物」,故有「朋盍簪」之象。坤卦告誡為人處事要和平柔順,剛健中正,已達乾坤合一之道。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恆不死,中未亡也。

六五當豫之時,以柔居尊,將大權委以九四強臣,眾人皆歸附於致豫的九四權臣,因此君威反受制而勢孤於上,猶如芒刺在背,痛疾在身,而戰兢恐懼,如果能堅守中道,不安逸豫樂,雖失君權,其位猶存。

小象辭曰:六五陰居陽位,以柔乘剛,將大權交付給陽剛九四,不免憂懼受制於專權之臣,成為長疾之患。六五雖然柔弱失權,若能固守中道,戒慎恐懼,不耽溺物欲宴樂,其君王之位猶可虛存,不至逮亡。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君之道,不可過柔,因豫以致疾也。貞疾,猶言痼疾。

二、六五互卦為坎,坎為心病、加憂,為「疾」之象。六五爻動變為兌,兌為毀折、傷害,亦有「疾」之象。

三、當豫之時運,六五柔弱之君,大權委以強臣九四,自己耽溺豫樂,又疑慮受制於九四專權,如痛疾在身。六五只要節制豫樂享受及消除疑慮的心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堅守中道,仍可存其位不至滅亡,故曰「恆不死」。孝經云:「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四、二與五各以中正居其心,都沒有耽溺於豫樂,六二離九四較遠,動靜不失其分,而六五有乘剛之嫌,陰居陽位,優柔寡斷,有賢臣在旁進諫糾正,豫樂會有所節制,而不致失位,但是將大權委託強臣,自己怎麼不會戰戰兢兢因疑生病呢?

五、高島斷易:按六二與六五,並貞者也,貞者不志於利,故不言豫,然其貞不同,六二介於石,本不屑從四,可則進,否則退,故吉;六五陰居陽位,力不能以制四,而心甚疑忌之,故其貞適足為疾而已。六五之貞雖為疾,因守中而未亡,故「恆不死」,可見居貞的重要。

六、高島斷易:夫昇平之久,人主恆耽逸豫安樂,非以剛暴失勢,必以柔懦失權。勢孤於上,權移於下,雖未逮亡,而國事日非,幾乎將至於亡之危矣,為人君者,安可不戒哉!

七、六五爻動變卦為澤地萃卦,萃卦二三四互卦為艮,艮為靜止,故有「恆不死」之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爻動變卦為萃卦,象徵聚集,也是畜財畜德,為錯卦風天大畜卦的圓滿之象。人、財、物畜多了,自然氣勢向上升高,變成綜反卦地風升卦之象。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卦上六縱情於逸樂,昏昧沉迷,醉生夢死,如不知幡然悔改,必將樂極成悲,上六豫卦已成,忌在耽溺不覺其非。必須及時醒悟並改過遷善,才不會有災咎。

小象辭曰:上六陰柔居豫樂之極盡之處,昏冥縱情於逸樂,樂極衰生,已無前途可言,甚至離災禍不遠,如果仍不覺醒悔悟,改過自新,歸於正道,逸樂之豫如何能長久呢?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之終溺於豫,而勉其遷善也。

二、渝者變也,凡「易」曰「渝」者,皆以變卦論。上六豫道已成,就要變,變可免於災咎,變則成火地晉卦,晉為光明,而无咎。

三、上六爻辭不責其「冥」之凶,而稱「渝」之「無咎」,是告誡豫之「何可長」,應反省自新,改惡向善,變則去凶而無咎。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後代子孫如果耽溺於坐享祖產,縱情逸樂,不知反省悔改,終將樂極生悲,敗盡家產。

四、下卦為坤,坤為暗、為冥,上卦為震,震為動,動則變,變可無咎。

五、「冥」象徵昏沉,迷暗;上六陰爻居豫卦極位,以陰柔之性,沉溺於豫樂之極,縱欲悅樂,揮霍無度,渾渾噩噩,昏昧不知節制悔悟,猶如居幽冥之境。

六、卦極必變,上六沉溺於追求最大的富裕利益,當知樂極生悲,物極必反,要順應時勢,反省自新,從沉迷中覺醒,改惡向善,回歸正道,才能避免災禍。

七、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上為離,離為光明(冥豫是昏暗,變象為明,則無冥暗之咎),故有「成有渝,無咎」之象。

八、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象徵往光明晉升,當事業升高進展之時,會需要飲食宴樂的交際及頤養生活,變成錯卦水天需卦之象。如果過份浪費及享樂,就會樂極生悲,則易墜入黑暗的深淵,又變成綜反卦之地火明夷卦之象。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謙卦:論謙遜處世必吉祥亨通


地山謙:論謙德之通達,非徒於一卑

卦象—
地山謙,下卦為艮,卦象為山,上卦為坤,卦象為地。卦象山高地卑,形成峻高的大
山能遜居於坤地之下,是以至高屈於至卑,為有而不居之義。以崇高之德性,能屈居
於卑下,乃謙遜之德,故名為「地山謙」。

卦德—
下艮,卦德為「靜止」,上坤,卦德為「柔順」。形成艮止於內,謙卑斂,其德深
藏不露;坤順於外,以虛己寬厚,包容一切。

心法:
一、謙卦是繼大有卦而來,序卦傳:「有大者,不可盈,故受之以謙。」盈滿必敗,故
大有卦之後就是謙卦。

二、內卦為艮卦,艮為止,外卦是坤卦,坤為柔順包容,止於其內而收斂不伐,順乎
其外而卑以下人,為謙之義。

三、君子能卑下自處,守之以謙,行之以遜,內心收斂靜止,如如不動,其德深藏不
露,對外以虛己寬厚容納一切,必得永遠亨通。

四、謙卦之君子指九三。九三勞謙為卦主,全卦唯一的陽爻,為君子終日乾乾,剛健
自強,又能保持謙虛,與人和樂相處,自然得萬民信服。

五、夏朝連山易,以艮山為首卦,重人道。商朝歸藏易,以坤地為首卦,重地道。周
文王推演卦辭之時,將坤艮合卦(連山、歸藏二易之首),以定人倫道德之本,故稱謙
卦為吉祥之卦。

六、周易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卦的卦、爻辭皆有吉凶消長之象,唯獨謙卦是六爻皆
吉,反此則凶。由此可見,謙遜之德是重要的處世之道。

七、孔子啟示:「為人處事 以忍讓謙虛為德行之把柄。」孔穎達曰:「謙者,屈躬下
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

八、謙卦並非要我們消極退讓,而是要用平和的態度,找出有益的方式,積極的有所
作為,只要為人處事做到恭讓、謙遜,何處不通達?

九、日講易經解義:君子德以謙著,天下莫能掩其光。望以謙崇,群品莫能加其上。由
其秉心抑畏,盡人道而合德於天地,乃為君子之終,而非以退為進,以屈為伸者所可
擬也。

十、高島斷易:初六謙之始,卑以自牧也。六二謙之中,積中以發也。九三謙之至,以
功下人也。六四謙之過,不失其則也。六五謙之尊,以武服柔也。上六謙之極,反而
自治也。蓋自初至三,自謙而進之;自四至上,自謙而反之。進至三而止,能濟險、
能揚善、能立功,一以謙行之,有以進為退之象;反至六而止,能順則能服人,能克
己,自上反下之象也。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所行無不通達。君子謙虛內斂,卑下不亢,有德而不以德自居,有功亦不以功
自恃,能夠始終堅守謙遜之德,尊而能卑,高而能下,始似屈居於下,終必伸展其
志,通達無阻。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二、後天八卦艮居於東北,依一年四季來分,正是一年之終的冬季。艮成始成終,謙
卦主爻為九三,九三為下艮之終成,因此說「君子有終」。

三、高島斷易:坤曰「大終」,艮曰「厚終」,故曰「君子有終」。在謙卦不言吉,而
吉自在也。君子心愈小而道愈宏,志彌顯,能屈高而居卑,守之以虛,行之以遜,故
亨也;反此則凶。

四、「謙,敬也。」是恭敬、謙虛、謙遜的意思。古人說「謙受益,滿招損」,滿者
難保其終,上一卦是大有卦,告誡生活富裕了之後就容易有不良的敗壞習氣,一定要
保持謙遜,收斂鋒芒。

五、高島斷易:謙者,卑退為義,屈己下物也。止內而順外,謙之意也。屈高而居卑,
謙之象也。

六、艮居內卦,堅厚篤實;坤居外卦,謙柔寬容。形容君子外表和坤地一樣謙和,內
在的德性如山一般的堅實。其德深藏不露,內斂不矜,這就是君子的謙遜之德。

七、周易禪解:凡此皆亨道也,君子以此而終如其始,可謂果徹因源矣。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彖傳曰:謙道至大,亨通無礙。猶如天道彰明,其氣下降,普施萬物以化育生成而光明
昭著。地道卑順,其氣上行交於天,承天時以長養萬物,天生地承,生生不息。於天
道法則,日月之晦明,日中而昃,月盈則虧,四時往來屈伸,盛極必衰,衰極必益反
生。於地道法則,山川河嶽,盈滿則傾陷變動,卑下則流注積聚,皆是天地自然之道
也。於不可測之禍福,驕盈貪滿必多禍害,而謙遜守分則多福佑。於人道法則,盈滿
亢高者必遭人怨懟,謙遜之人則受人喜好。所謂「謙受益、滿招損」,無論天地鬼神
或人事,皆循環自然,損有餘補不足,豪不偏私。因此君子能以謙卑自處,不自以為
尊而越光顯其德,不自以為高而越顯其崇高,無可踰越,這就是君子戒盈守謙,終
奉行不渝的謙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彖辭明天地之道,以謙而亨,而造化、人事俱不外乎謙道也。光
明,謂化育光顯。上行,謂承天時行。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

二、先天艮位,後天乾居之,形成下乾與上卦坤為天地交泰,天施地受,坤地應合天
時而承受順天,乃能資生萬物,使之光明昭著,萬物生生不息。天道乾陽在上,今謙
卦之艮屈居坤下,為天道下濟之象,地道坤陰升至上體,為地道上行之象。故曰:「天
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地自然之道,如虧益、變流、害福、惡好,皆是
自然循環。

三、日講易經解義: 按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據其跡之可見者言之。若人則可知者,故
直言其情之好惡。以其不可知,故常尊而遠之,以其與人無以異,則修吾人事而已。
志自滿,則九族乃離。德日新,萬邦惟懷。人心之所順,則天地鬼神亦豈能外是也
歟。

四、周易集注:〝虧盈〞、〝益謙〞以氣言。〝變盈〞、〝流謙〞以形言。〝害盈〞、
〝福謙〞以理言。〝惡盈〞、〝好謙〞以情言。此四句統言天地、鬼神、人三才皆好
其謙,見謙之所以亨也。流者,流注卑下之地而增高也。逾者,過也,言不可及也。
尊者有功有德,謙而不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天之光明也。卑者有功有德,謙而不
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地之上行也。夫以尊卑之謙,皆自屈於其始,而光不可逾,
皆自伸於其終,此君子之所以〝有終〞也。 

五、謙而不自尊,而人愈尊之,故其道光也;卑而不自高,而其道彌高,故不可逾
也。吳澄:「謙德是當你把人推崇到自己之上,你更顯光彩;自己謙卑地居在他人之
下,則更剛強的不可逾越,這是君子始終秉持的謙道。」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大象傳曰:地處卑下,而蘊藏如山甚高,卻不自以為高,此為謙遜之象。君子效法地中
有山的謙道,為人處世能減損盈滿外露的驕衿之心,增益謙己卑下之德,並且運用在
萬事萬物上,稱量人己之間的貧富與事物輕重,截長補短,減損多餘,增益不足,使
不足者不致大損,有餘者不致過盈,而各得其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君子治世使謙之象也。裒,謂損,減去之意。益,謂
增。

二、日講易經解義: 按古之帝王皆有謙德,如堯之允恭克讓,舜之溫恭允塞,禹之不
自滿假,皆此意也。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
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斯深得乎裒益之道者歟?

三、周易集注:上下五陰,〝地〞之象也。一陽居中,〝地中有山〞之象也。五陰之
多,人欲也。一陽之寡,天理也。裒人欲之多,益天理之寡,則廓然大公。物來順
應,則物物皆天理,自可〝稱物施平〞,無所處而不當也。 

四、高島斷易:夫地至卑也,百步而上丘陵,人以為高,此咫尺之見而已。四隅八極,
相距萬里,高山峻嶺,不知其幾也。千仞之山,自百里之外而視之,已沒為平地,豈
山之不高哉? 以地之能謙也。蓋其謙也,非以不足而謙,正以有餘而用謙也。故君子
之謙,非委靡也,器大而識遠,基厚而養定。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卦初六以柔居下,是謙中至謙的君子,篤行謙道,能自抑其才,自謙其德,就算是
遇到如涉大川般的險難,也能化險為夷而吉祥。

小象辭曰:謙中至謙的君子,安處卑下,用謙德自養和克己復禮自我約束,不與人爭
先,不求聞達。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謙德能濟險也。牧,養也。

二、初六陰爻居於謙卦之初,是最謙卑自處的一爻,是篤行謙遜之德的君子,能克善
其始,亦克盡其終,有謙遜至極的「謙謙」之象。

三、此爻以謙卑寬容為吉,反之,則如涉水過河,知道危險還輕率急進,蠻橫硬闖,
就會遭至滅頂之災。卦中卦為雷水解,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就可以化解災難。

四、初六陰爻居陽位,能剛柔並濟。是至謙的君子,自知地位卑微,能以謙道克善其
始,自然可以趨吉避凶。

五、高島斷易:夫牧牛馬,守之不使奔逸;君子之牧心,亦猶此也,能安其卑,不與人
爭先。

六、初六也象徵在能力和經驗方面都有所欠缺的階段,一定要以謙卑自我約束,不求
聞達,就算遇到險難也可以順利度過。

七、「用涉」:用謙道以涉之。「牧」:蓄養德性,謙遜自制。「自牧」為君子自修謙
卑之德以牧心。

八、周易禪解: 「牧」是蓄養能力德性,以備而待用的意思。

九、謙卦初六爻動變成地火明夷卦,明夷二、三、四互卦為坎卦,坎為水,有「大
川」之象。三、四、五互卦為震,五行為木,形成木行水上,為舟之象,舟能行大
川, 故有「用涉大川」之象。

十、謙卦初六爻動變成地火明夷卦,明夷象徵光明受到傷害之意。一但受到傷害必有
爭訟,變成錯卦天水訟卦之象。需守住爻辭的原則,用謙遜化解爭訟之事,謙則無事
不通,能有光明進展,又變成綜反卦火地晉卦之象。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謙卦六二柔順中正,其謙遜之德蘊積於中,能上從六五之柔,亦與勞而能謙的九三君
子親比共鳴。六二固守謙道之正,其不沽名干譽之謙德名聞於外,何往而不吉。

小象辭曰:六二具謙遜之資,能固守謙道之正,其謙德盛積而名揚於外,非沽名干譽,
而是發自中正至誠的謙遜之心,不驕不亢,自然蓄積而得,故吉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謙德之盛而得其正也。

二、鳴:宣揚,傳播。六二爻動,二三四爻變為兌卦,兌為口,為鳴之取象。鳴謙:
宣揚謙虛的美德,並且能相互共鳴。

三、學易筆談:爻有動靜,卦有貞悔。論卦體,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論占卜,靜貞而
動悔。

四、高島斷易解:謙卦以山之高,下地之低,故曰謙。以人擬之,為功高而居卑的高節
君子,不顯於世之象。

五、卦之內貞外悔,內卦宜守正才有吉,陰爻為退,主靜,六二陰爻占陰位,得中且
正,德性主靜,乃不失其貞,能固守貞正為謙德之本,是大吉祥矣!故有「鳴謙,貞
吉」。

六、謙卦六二爻動,變為地風升卦,下巽為風,風能鳴,能傳播;三、四、五爻互卦
為震,震之「動物象」為善鳴,故有「鳴謙」之象。鳴者,陽唱而陰和也。荀《九
家》以〝陰陽相應,故鳴〞。 

七、謙卦六二爻動,變卦為地風升,人格品德提升之時,已無妄念、無妄想,天真純
樸,真實不虛妄,成為錯卦无妄卦象。守住爻辭的原則,能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之
人,就變成綜反卦澤地萃卦之象。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九三大臣是建功於天下,仍能以謙遜自處的君子,雖德盛業著,亦不自矜,始終保持
謙恭遜順,必然吉祥。

小象辭曰:九三陽剛居正,任重而量宏,有功亦不自覺其功盛,不恃功驕恣,是始終保
持謙恭厚德的君子,其器度之大,識量之高,足令天下萬民所順服。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大臣有功能謙而常保其盛也。勞:指勛勞。有終:指最
終結果。自古有功之臣,恆不能以謙自處,令終者鮮,皆由器小易盈,恃功而矜所
致,故謙則終吉,不謙則終凶。

二、周易禪解:勞,謂功勞,九三位於下艮之極,又在上坤之下,其責任沉重可想而
知,但是他寂然不動的謙德,可謂登峰造極! 他安履謙順,勞而不怨,有功不居,恆
久不變,其德至盛,是謙恭最完美的表現,所以彖辭稱他為君子,有好結果。

三、蘇東坡說:謙卦之所以能謙恭,全靠謙卦唯一的陽爻九三這位「勞謙」的君子。

四、謙卦下互卦為坎卦,說卦傳:坎者,水也,勞卦也,故曰「勞乎坎」。

五、九三陽爻居陽位,得其正道,本卦五陰一陽,以陽為貴,為謙卦之成卦主,上為
君所信任,下為萬眾所信服而尊敬,有功卻不居其功,這樣的謙遜不矜,恆久不變,
則天下莫與之爭,其位可終保,自然大吉。故曰:「君子有終,吉。」(以周公為代表)

六、九三陽剛,入坤而為謙,故曰「君子」,艮者萬物成終之象,故曰「有終」。

七、有勞而不自居其勞者,故曰「勞謙」。謙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坤。坤卦後天八卦
居西南,「致役乎坤」,故有「勞謙」之象。二三四爻互卦為坎,卦意為「勞」,亦
有「勞謙」之象。

八、陰為眾、為民。謙卦五陰有「萬民」之象。五陰從一陽,故曰「服」。
 
九、謙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坤。坤以柔順和平處事,也要實行剛健中正之道,就變成
錯卦之乾卦。若能乾坤一致,剛柔相濟,萬眾一心,最終就能達成大同世界的理想目
標。

六四,無不利,撝謙。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六四陰居柔位,位得其正,上近謙德之君,又凌於九三功臣之上,能謹慎戒懼,發揮
謙恭自守的美德,恪盡輔臣之道,亦不敢以陰承陽,而謙讓退避九三勞謙之賢,使上
無所疑而嘉其謙,下無所忌而服其謙,自然無往不利。

小象辭說:六四德不及六五而輔佐之,功不及九三而位過之,卻能無所往而不利,是因
為六四柔而得正,深知所處多懼之位,對上不慢不欺,恪盡臣道,亦不敢自安於九三
功臣之上,以有容之度,發揮尊賢讓能的謙遜美德,六四之撝謙,未違背謙道的原
則。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大臣之能謙而合乎道也。撝,謂發揮。

二、撝者,亦有謙抑、輔佐、開裂之意。

三、六四處多懼位,和六五君臣無陰陽相合,又有乘九三陽剛之嫌,但是她陰居陰
位,至柔至順,只要發揮謙道之美德,不會有什麼不利。

四、六四陰居陰位,得其正道,在上卦最下位,與九三親比,以陰順陽,合乎陽尊陰
卑之道。三、四在三才的人位陰陽合一,是全卦最吉祥之兩爻,所以「無不利」用於
爻辭之前。

五、周易集注:〝撝〞者,裂也,兩開之意。六四當上下之際,有開裂退避之象。〝撝
謙〞者,以撝為謙也。凡一陽五陰之卦,其陽不論位之當否,皆不違尊其陽而卑其陰
之原則。

六、說文:「撝,裂也。從手爲聲。一曰手指也。」 指者,有配合、輔佐之象。六四
柔居正位,為近君之輔臣,有柔順謙遜之德,以謙恭自守恪盡臣道,故「無不利」。

七、謙卦第四爻動,變成雷山小過卦。如果沒有守住謙道的原則,為人處事難免會有
過失,若要去除過失,必須用發自內心的誠信,小心警慎的作為,就變成錯卦風澤中
孚卦之象。以免再發生綜反卦小過卦之象。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六五以柔中之德居尊位,不自恃君位的崇高富厚之力,而以寬厚之謙德安定臣民諸
侯,天下無不順服相從,同心圖治。對於輕慢不服者,則用征伐以誅暴去惡,何不利
之有。

小象辭說:六五柔居尊位,能用溫和寬厚之謙德安天下,不但得眾心所歸,無往不利,
亦以剛濟柔,威德並著,對輕慢冥頑者,則不得不用侵伐之道,以征其不服。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居尊能謙而得人心之用也。鄰,眾也。此爻以征伐為利
者,蓋師出無名,謂之黷武。師加不道,謂之義兵。為君者能以謙德綏諸侯,而不以
力征天下,則師之所至,有如時雨。始雖崛強跋扈,終未有不帖然馴伏者。

二、六五陰爻居尊位,又居上坤之中爻,具柔順之德,厚德載物,不以尊高自富,而
以謙德擔起天下「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的責任,臣民莫不順服,但是君王有謙德,
還需有威儀,以防謙柔之過,失去威望,以致有輕慢不服者。

三、高島斷易:謙雖美德,專尚柔和,致有輕慢不服者,故柔宜濟之以剛,則「利用侵
伐」。威德並著,然後能懷服天下,安往而不利哉!(謙卦之上交互卦為地水師卦,為
勞師動眾的征伐之象。)

四、謙卦六五爻動變卦為蹇卦。蹇,上為坎,先天八卦方位居西,下為艮,先天八卦
方位居西北,故有「鄰」之象。對六五而言,眾陰爻皆為鄰,而九三以全卦言是勞謙
君子,於六五則為過剛不服之外臣。

五、周易禪解:攻伐不守法的敵人,也是「裒多益寡」的一種謙道。

六、謙卦初六謙謙,六二鳴謙,九三勞謙,六四撝謙,皆謙遜有禮,六五則擔起「裒
多益寡,稱物平施」的工作,能使人臣順服的理由是她的「不富以其鄰」。但是不得
已時,需要利用侵伐,使那些貢高自大,不知謙虛自愛的人能實踐謙遜之道,也不會
損害她的謙德,因此「无不利」。

七、上坤為眾,六五爻動,變離,為戈兵,眾動戈兵,有侵伐之象。

八、六五爻動變卦為水山蹇卦,蹇卦,有災難之象,發生災難時必遭乖異離散,為錯
卦火澤睽卦之象。乖異不和之時,需求解決方法,實踐「君子以赦過宥罪」,就能解
決一切困難,成為綜反卦雷水解卦之象。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謙卦上六陰柔得正,居謙之極位,謙德之名聲卓著,要宣揚可令天下太平之謙道,但
高而無位又質柔力薄,只能對驕橫不服的封邑,利用行師的力量去傳揚感化,使其了
解謙道的重要。

小象辭說:上六柔居謙之極位,謙德卓著,要宣揚謙道於天下,但高而無位,質柔力
薄,欲借助陽剛九三勞謙君子之力,相應相和,而九三心在親比之六二,因此上六宣
揚謙道的志向不可得,只能利用行師的方式,向不知謙道可貴的封邑宣揚謙道真理。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美其謙德而惜其限於才位也。邑國,謂己之私邑。上六位
極則變,柔極則變剛,而用謙以行師。但質柔無位,才既患其不足,而力又不足以有
餘,故志未得而至於行師也。雖可用行師,亦不過可征己所治之邑國,而不能以及遠
也。

二、上六與六五爻皆用行師去征不服謙德的人,但是六五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利用
行師,征伐不服謙道的鄰國,上六則是利用行師(團隊)在封邑境土廣宣謙道。

三、謙卦上六陰爻居陰位,得其正道,居上卦之高位,為謙德之終的「外鳴之謙」,
與六二謙德之始的「內鳴之謙」不同,上六為謙德之終,名聲遠播(三四五爻為震,震
為雷,為鼓,有鳴象),因此謙德可以宣揚於天下,無所不應,若有不應者,只好利用
行師的力量去宣揚,使不行謙道之封邑諸侯,知道謙德的可貴,而謙虛自處,互相謙
讓,這樣才能達成利人利己,己達達人之世界大同的理想志向!

四、日講易經解義: 按謙之功用,不特可以處常,而正可以濟變,觀初之用涉大川,
五之利用侵伐,上之利用行師,可見謙道非徒一於卑。

五、謙卦上六爻動,變成艮卦,艮卦二三四爻互卦為坎,坎之「卦德」為陷險,故有
「未得志」之象。

六、謙卦上六爻動,變成艮卦,艮為止,為人處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必得成功
而喜悅。喜悅時當知自制,以免樂極生悲,致驚恐動亂之事發生,而有錯卦兌卦之
象。故君子當以恐懼修省,變成綜反卦震卦之象。守住爻辭的原則,宣揚倡導謙德,
讓人人都發揮謙讓美德,自然能和悅相處而天下太平,不會有動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