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下傳( 第一章)


第一章
章旨:本章說明天下事物變動複雜,萬變不如一貞,聖人憂心世人不知變通趨時,而效法天地之德,作易以教導百姓變通之道。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伏羲法象天地,設卦立象,將宇宙大自然的乾坤之純陽純陰,及兌、離、震、巽、坎、艮陰陽相雜之象,都在八卦中次第成列而顯露無遺。因為世人生活的演變日益複雜,伏羲先天八卦已不足以盡顯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周文王將八卦兩兩重疊,相盪相推,演成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為一百九十二爻,在卦中相互交錯變化。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爻之陽剛陰柔在往來推移中產生變化,由陽變陰、由陰轉陽,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包含在卦象裡面了。聖人再根據陰陽相推相應的變動繫以文辭,進一步說明萬事萬物的一切動靜得失吉凶悔吝就是由剛柔相推的變動中產生之卦象可以做為世人行事的進退準則。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
吉凶悔吝是由剛柔相推相應之變動而生出的卦象,也是人的言行意念所生之象,心一動,善惡立見而吉凶生,因此聖人將吉凶悔吝繫以文辭文句,讓世人做為動靜取捨的判斷依據。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錯綜複雜,所有的變化都是從陰陽剛柔變易而來,所以,陽剛陰柔是萬物之本,也是易理的根本。

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
易經的變通之道為窮則變、變則通,趨順時機以進退取捨才能逢凶化吉。所謂的吉凶是无常的,只要瞭解吉凶的原理原則,就能善於變通運用在處理事物上,堅守正道不怕逆境就能長勝不敗。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天剛地柔、陽健陰順,為天地之德,雖盈虛消長不同,皆固守其正道規律以變化四時,能讓世人長久的觀察效法。日月之道,晝夜更迭,光明普照,運轉不息而萬古長明,就是永恆不變的貞正之道。天下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動,繁雜不定,唯一貞固不變的真理,就是天地恆久不變的規律。

心法:
一、八卦成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二、陽為剛、為奇,陰為柔、為偶,剛柔相推而陽變陰,陰變陽,爻動卦就變。

三、六爻之位固定,但時機不定,能應天順時而變通,並固守貞正之道,自然吉无不利。

四、爻者,交也。變,指陰陽變化。動,指卜筮者所占之爻的變動之象,爻動卦就變,而吉凶生。因此孔子說明:易理盡於吉凶,吉凶則寓於象爻之變動,雖有萬變,不外一貞,每一個人的吉凶悔吝是隨著個人的環境和自己的一念之動而產生,因此守貞則吉勝於凶,不貞則凶勝於吉。

五、趣時:為趨時、適時、識時務之義,即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貞:為正、為堅守之義。一:為永久不變之理。勝:為得到、不敗之義。

六、天无私覆、地无私載、日月无私照、霜露无私墜、四時无私行,皆為貞固其德,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息,何況為人處世,更要與天地合一,心誠无二、固守正道,才能長勝不敗。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關於這個乾的法則,其性剛健專一,單純平易不複雜,无為而无所不為,造化自然成就萬物,无不以剛健中正之道示於人。坤的法則,則順應乾的自然,其性靜翕動闢,不管事物多繁雜簡單的單的以安靜柔順之道示於人,天地之道就是這麼簡單平易的顯示給天下人觀察效法。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爻的相應變化是效法天地之動,剛柔相雖千變萬化亦不離正道,六十四卦的卦象代表乾坤各種不同的現象,都和所象徵的萬事萬物相似。爻象的陰陽變化都在揲蓍求卦時的四營之內,所產生的吉凶悔吝,就呈現在所卜筮之卦之爻辭上。

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世人只要加以善用這些變化,在目前所處的位置上配合時機,順時運作,功業也可做到應變求通,聖人設卦立象繫辭,以教化世人處世的道理,需順天應時,固守正道以建功立業,聖人仁民愛物的情操都顯現於卦辭彖辭和爻辭裡。

心法:
一、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從爻辭可知吉凶禍福。

二、確然,為剛健、信實、堅定之意。隤然,為柔順之意。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天地最偉大的德性是无心而成化,寂然无為,而无所不為,陰陽合和生機流行不已而萬物得以生生不息。聖人最大的珍寶在於有崇高的功業地位,可與天地並立,並效法天地之道,贊育群生。
而聖人如何恪守其位呢? 他們貫徹天地之德,以仁心仁德施惠天下,利益眾生,教導百姓恪守本分,修身立德,人人富足安寧,則其位可守。聖人何以財富聚集眾人。用法令及正當方式教導百姓錢財的用度,禁止非法斂財,這就是有德有位的聖人,效法天地以仁德治世的道義之學。

心法:

一、天地无心而生化萬物,德之所被无所不覆,无所不載,故言天地之大德。聖人要效法天地之德,必以身處君位為大用,才能與天地並立,行安邦富國,遠近歸心之功業,故言地位為聖人之大寶。

二、夜子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泰,陰陽二氣自然合和,天降甘露,萬物得以生生不息,永續不斷。

三、易之大用,在天地為造化,在聖人而言為功業。

四、孔子自知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其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古聖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五、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從爻辭可知吉凶禍福

繫辭下傳 (第二章)


第二章
章旨:本章說明聖人瞭解制器尚象的原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及引用十二個卦教導百姓為人處事的原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上古時代的仁德聖君伏羲氏,以通曉宇宙萬事萬物各有其本體造化的大智慧治理天下,仰觀日月星辰經緯之象,及四時的自然變化,俯觀山海大地的自然法則,觀察鳥獸的行為習慣及生存文化,了解萬事萬物都是順應天時地理,與天地合一,以制人類生存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近則取象於諸身的形體性情,遠則取象於諸物的飛潛動植,驗證陰陽消息之理、剛柔動靜之用,無不具備於天地萬事萬物中,於是依此而設先天八卦,以不同性質卦象的符號代表,融合貫通天地造化之德,以相似的形象來比擬萬事萬物的實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上古時代禽獸魚類多而人民少,伏羲因應百姓生存需要而教以編繩結網,做為狩獵及捕魚之用,結繩網是取象於離卦的離中虛之象。

心法:
一、文,指羽毛,比喻飛禽的生活文化及習慣。
例如:觀察鳥頭的朝向就知風向,從羽毛的脫換,就得陰陽消息。觀察老虎平時柔軟的爪子,遇到獵物時就變剛強,就了解剛柔並用的道理。

二、日講易經解義:觀天地之宜,春夏則陽之息,秋冬則陰之消,高者陽之息,下者陰之消。

三、天有日月、人有兩眼,宇宙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年有12個月運行、人有12經絡,一年有365天、人有365塊骨節,宇宙星斗有84000粒、人有84000毛細孔,人就是小宇宙。

四、離為目,網罟為兩目相接而成網。
離中虛,外實中空可盛物,離卦的卦中卦為上兌下巽,巽為柔木、黃麻皮結成繩子,做成網罟,用以獵獸捕魚。兌為喜悅,百姓捕到魚獸而喜悅之象。

五、佃,為耕種之意。古同「畋」,打獵之意。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較天下,蓋取諸益。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開啟農耕時代,把硬木砍削成銳利的犁頭,再將木頭以火槁彎曲做成犁柄,以利除草耕作,教導天下百姓種植五穀之法,使生活所需不于匱乏,這是取象於風雷益卦。

心法:
一、神農氏發明農業、做生意,嚐百草以藥草治病。

二、風雷益卦上巽為風,為伏入、插入、為柔木。下震為震動、為震木。初爻為陽爻,象徵硬木做成的犁頭插入土中翻動鬆土,並將秧苗種入土中。

三、斲,為削木之意。耜,為鏟土除草的犁頭。揉,以火槁彎曲之意。耒,為犁柄。耨,為鋤草之意。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嗜嗑。
神農時代,由漁獵生活發展到農業生活,人民有的得到漁獲獵物,有的得到雜糧穀物,以致餘有或缺無,缺者无處可取,餘者無處可散,於是神農氏教導人民以日中之時開始市集的商業活動,讓天下百姓各自準備貨物器具,趨集於市,以物易物,互通有無,各自換取所需之物後就退散回去,以解決生活問題,這是取象於嗜嗑卦。

心法:
一、嗜嗑,食也,為頤中有物,象徵口張開咬物,和吃食有關。民以食為天,食乃斯民之大命,生養乃王致之大端,聖王圖治,沒有捨此而以他為先圖者。(日講易經解義)

二、嗜嗑,上卦為麗明、為日,象徵日中之明。下卦為震、為動,象徵市集之交易活動卦中中艮為山、坎為水,有山珍水產等貨物

三、風雷益卦上卦為風,為伏入、插入,下卦為震動、初爻為陽爻,象徵硬木做成的犁頭插入土中翻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神農時代,人民的糧食貨物足以生養,但是社會的風氣型態及人心已開始變化。神農氏歿,軒轅黃帝、堯、舜三皇相繼接管天下,隨時代的文明演化,及因應人民所需,將神農時代製作的器具和制度加以變通修改,功能也化陳腐簡陋為神妙,使百姓生活所用更加適宜便利,不再奔波疲憊。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就是聖人效法易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黃帝、堯、舜三聖因時制宜,因勢而通變,變而合乎易理,即合乎天理,人民受到生活便利之宜的鼓舞而勤奮不倦,因此自然能得到天助之庇佑,一切都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了解易經的變通及運用,革除上古簡陋蔽體之俗,定上衣下裳之制垂之於身,並分上下尊卑貴賤訂禮儀制度,這是取象於乾坤之天尊地卑,訂立教化人民的禮法而天下大治。

心法:
一、乾為衣,是上衣。坤為裳,是下身輔佐的衣服。黃帝妻嫘祖教人民養蠶製衣裳,黃帝時代發明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曆法,分12月48節氣,四時八節、羅盤等,以供百姓日用。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由於大地有山川澤水的阻礙,聖人恐典制禮法與風氣文化無法通傳天下,於是教導百姓將木頭中間剖開挖空做成舟,用以載物,將硬木兩邊削平作為槳,用以行舟於水上,利用舟楫之便,兩地能互相往來流通,以利天下,這是取象於風水渙卦。

心法:
一、風水渙卦,上卦為巽、為風、為不定,下卦為坎、為水,如水上行舟,隨風飄渙沒有目標。

二、刳,為挖空。剡,為削銳。弧,為弓。

三、卦中卦山雷頤之上卦為艮卦、為手,下卦為震卦,為震木,可製成堅實的舟楫。

四、渙,為渙散、飄渙之意。巽卦在外卦,會受外界影響,沒有主見。渙卦是修行卦,要有目標的整合,使渙為和,轉渙為喚。喚,為喚醒之意。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雖然有舟楫的便利,可以流通兩地的人文及貨物,仍有曠野山林難以行遠,於是馴服牛馬作為載物及乘坐的工具,可以負載重物跟隨人行走遠地,讓百姓享安驅之便,以利於通行天下,這是取象於澤雷隨卦。

心法:
一、隨卦上卦為澤,本屬乾體,為乾馬之象。下卦為震,屬坤體,為坤牛之象。上兌為喜悅,下震為動,有馴服之牛馬負重而動,人在上安驅而悅之象。卦中卦巽為股、兌為金(馬鞍)、為背(馬背),乘馬可致遠。

二、隨卦之一爻~四爻,可看作離卦,離為車,卦中卦(三~五爻)之上卦為巽、為繩,下卦為艮卦、為手、為鼻,本卦上兌為金,為用手拉鼻環的韁繩以牽制牛馬之象。


重門擊柝,以代暴客,蓋取諸豫。
遠近便利通達之時,難免人事複雜,或有盜匪小人趁機作亂,需要把門戶加上重重門鎖和木閂,夜晚以敲木梆示警,做好禦外的準備,以對付惡人盜賊的侵入,這是取象於雷地豫卦。

心法:
一、雷地豫卦,上震,為木。卦中卦上艮,為門。下坎,為盜、為陷險;艮之上爻為陽爻,象徵門栓。豫,為預,預備之意。豫則立,不豫則廢,喻先做準備,有備而無患。

二、柝,為古時巡夜人敲擊的木梆。暴客,指強盜土匪。

三、雷地豫卦,豫為富裕。豫不可明,財不可露白,有錢不能對外顯露,因此要把門關好,以預防盜賊。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耒耜已開五穀之原,但是人民不知脫粟的好處,於是教導百姓削斷木頭做成舂米的杵槌,挖地作成舂米的臼,臼杵的便利在於舂穀為米,益於萬民之濟養,這是取象於雷山小過卦。

心法:
一、雷山小過卦,上震,為木,為震動,下艮為石、為土、為止,用震木做杵,用石土做成平穩的臼,上動下止,為舂米時,杵動臼止之象。

二、卦中卦為大過卦,小過不改會累積成大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社會風氣日益文明,人心反而慾念叢生,奸詐狡猾,行巧取豪奪之惡,百姓雖然對外有了重重的門衛,仍不足以防範更危險的賊寇,於是又用堅韌柔軟的繩子綁在曲木上,做成弧形的弓,將木桿削尖做成箭矢,弧矢是用以狩獵及對抗賊寇和敵人的武器,利於威嚇天下不軌之人,這是取象於火澤睽卦。

心法:
一、火澤睽卦,上卦離,為中女,下卦兌,為少女,卦中卦為坎,為中男,有二女搶一男之象,喻不同心。上火下水,火性向上、水性向下,亦為背道而馳之象,因此應該要反睽為和,以異求同

二、火澤睽卦之上交互卦,上離為戈兵,下坎為弓輪、為陷險。製作弓輪時,需用火烤,使木彎曲,再浸水以冷卻定型,為弧之取象。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百姓生活日用之事物,由生至死,無一不與易理有關;上古時代的人類冬藏於洞穴,夏則宿於野外,游移不定也無法躲避颶風暴雨,後世聖人為了讓百姓有安寧的居所,於是改變居住方式,教導百姓建築屋宇宮室,上有屋頂棟樑,下有覆蓋屋舍的簷宇椽木,居室堅固可以遮蔽風雨以安寧生活,這是取象於雷天大壯卦。

心法:
一、易,為變通、改變之意。棟,為屋脊。宇,為屋簷。書,指文字記載。契,為合約。

二、大壯卦,上震,為雷、為木,震卦上面二陰爻為覆蓋的茅草。下乾,為天、為堅,為堅固的房屋。雷在天上震動,雷雨交加,堅固的房舍可以避風雨之象。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宮室既成,生者得到蔽蔭,而往者喪葬,只用樹皮樹枝覆蓋包裹,置於荒野空地,不造墳、不樹立墓碑,也沒有守喪的期限,後世聖人觀察這種現象後制定出喪儀禮法,改變以棺槨殯葬,讓逝者入土為安,這是取象於澤風大過卦。

心法:
一、大過卦,上兌為喜悅,下巽為伏入,有入土為安之象。全卦二三四五爻為陽爻,象徵棺槨,內為棺、外為槨,初爻和上爻為陰爻,似抬棺之人。

二、澤風大過,上澤為水,下巽為木,澤滅木之象,如樹浸泡在死水中,必然腐爛。

三、大過卦,陽為大,陽爻過盛則過剛,易有大過錯,需以柔克剛。

四、後世守孝三年是孔子訂的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古時代的百姓生活簡單,沒有文字時,是靠結繩記載以治理事物,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風氣複雜,為了避免小人無信,巧詐欺善,後世聖人根據伏羲氏所創的八卦符號,發明文字,刻在竹板上代替結繩記事作為書契證明,由此百官用以紀錄制度、稽查功過,做為推行政務治理百姓的依據,百姓則用以決斷日常事務的依據,這是取象於澤天夬卦。

心法:
一、澤天夬,夬為決定、決斷之意。上兌,為金、為毀折、為言語,下乾,為金。

二、初九到九五均為陽爻,象徵竹板,上六陰爻象徵在竹板上刻字,作為信守的決定,即書契簡策,簡記小事,策記大事。



繫辭下傳( 第三章)


第三章
章旨:
說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變動複雜,皆在易之彖、象、爻及文辭中。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天地萬物的複雜變化皆在易經的彖、象、爻及辭中,聖人觀象玩辭以知趨避。易的卦爻不外乎象,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各有其陰陽之象。象者,像也,象是易經重要的特徵,因此研究易經的關鍵在於觀察卦象、爻象
所包含的意思,及了解卦爻的文辭文句
彖是對全卦六爻所作的論斷說明,彖辭是裁決肯定文王之卦辭,包含卦德、卦象、卦義、動靜之變。六爻是模擬天下事物的一切動靜變化,依遠應近比、愛惡相感、陰陽互變而動,爻動卦就變,而生出吉凶悔吝,悔則吉、吝則凶,都顯露在六爻之動裡。

心法:

一、易理最重要的關鍵都在卦象和爻辭之中,要了解易理,就要先了解觀象玩辭。

二、彖辭是裁決卦象的文辭,說明全卦的意義。觀象要先了解文辭文句以及動爻之變,玩辭必先明白四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傳是研究易理學問的重要途徑,研究易理的真正目的在於修德及提升處世之智慧。

三、六爻之應為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為相應關係,親比則為比鄰關係。

四、著:為顯著之意,明顯的表現出來。

五、

卦辭:文王拘羑里七年作。

彖辭:孔子寫。在卦辭後面,講全卦,是裁決論斷卦體、卦象、卦德、卦義、卦變的文辭。

象辭:孔子寫。為事象的模擬,大象辭講一卦六爻的象,小象為一爻的象,解釋爻辭

爻辭:周公作。講萬事萬物的動靜變化之得失、吉凶、悔吝。

十翼:至春秋晚期孔子作, 對周易予以全面詮釋。

繫辭下傳 (第四章)

第四章
章旨:本章說明陽卦多陰,君子之道,陰卦多陽,小人之道。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八卦分出震、坎、艮三個陽卦,皆為一陽爻、二陰爻。巽、離、兌三個陰卦,皆為一陰爻、二陽爻。陽卦陰卦為何以此而分呢? 奇數代表陽卦,偶數代表陰卦。陰卦、陽卦的德行是如何呢?
陽卦多陰爻,如一君王二臣民百姓,代表一君統二民,象徵萬民歸心,其道大公義正,國家容易治理,這是君子之道的展現。
陰卦多陽爻,代表二位君王爭一個臣民,氣焰過高,一民從二君,讓臣民無以為主,其道小而私,不知所從就會天下大亂,這是小人之道啊。


 心法:
一、陽爻為乾,為君,為父、為君子。陽尊貴而統陰,有君之象。
陰爻為坤,為臣民百姓、為母、為小人。陰卑賤而從陽,有民之象。

二、一陽為一畫、一陰為二畫。

三、三陽卦,為震、坎、艮,皆一陽二陰,合三畫為奇,為陽卦多陰之陽卦,本屬坤體一陽二陰,小人雖多,君子執事,小人為君子所制則治,其象為陽。

震卦:陽爻入坤體之初爻,為長男。
坎卦:陽爻入坤體之中爻,為中男。
艮卦:陽爻入坤體之上爻,為少男。

四、三陰卦,為巽、離、兌,皆一陰二陽,合四畫為偶,為陰卦多陽之陰卦。二陽一陰,君子雖多,小人執事,君子受小人所制則亂,其象為陰,本屬乾體

巽卦:陰爻入乾體之初爻,為長女。
離卦:陰爻入乾體之中爻,為中女。
兌卦:陰爻入乾體之上爻,為少女。

繫辭上傳 (第五章)


第五章   
章旨 : 
本章敘易理與天道無他,一陰一陽而已,陰陽之道無所不在,為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聖人以「顯仁藏智」教化人心,以及陰陽變易無窮為來者可佔之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聖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宇宙本體在萬物未生之前,是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善無惡、無得無失的絕對真理,是形而上的道之本體,寂然不動的最高境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一動則產生相對的力量,露出形而下,盈於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皆有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
宇宙一切現象的變換互移,錯綜複雜,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相輔相成變化而來大則一闔一闢,小則一呼一吸,天理流行,動靜相續,能化生萬物,就是善。萬物各具其道,人之為人,物之為物,各有其所生之理,所賦之命。天道存於如如不動的本性中,人要繼承天道,替天地闡揚善的真理,以成登峰造極的至善。
君子悟出道就是本性中這個道理,持之以恆的效法,以修心立德,有仁心的君子體悟「道為仁」能從本性流露慈悲博愛之心。有智慧的大覺者,體悟「道是智慧」,皆以仁愛、智慧教導眾生修身立德。而一般百姓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之中運用它的道理卻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能夠象君子一樣體悟易經真理和變化的人太少了。
陰陽化生之道,為天地之仁,仁在內,自內而外顯,天顯露仁慈無私的天地之心,恩澤普施於天下,如春夏鼓動萬物生機,一本散萬殊,無一私覆。用在外,自外而內藏,天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如秋冬之收斂,萬殊歸一本。
天地之道能鼓動萬物,賦予生機,生生不息的神妙功能自然流露,這和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而悲天憫人,並憂思天下眾生福祉的仁德是不同的,天地之道於顯仁見盛德,於藏用見大業,盛德大業,表裡互根,皆無為而無所不為,是至高善德啊!
天地藏用之時,萬物一一歸根覆命,靜斂生化之機,然萬象已具,大業何其富於有啊!其顯仁之時,萬物生機勃勃,源源而出,自強不息,以日新現盛德。
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道一動而生陰陽,易經之成象首卦為乾。一劃開天,三劃成乾,幹道運轉,生生不息,為氣之聚,為無中之有,而成象。 坤效法乾,順承乾道的生機,為氣凝而形,以成物。乾坤運轉更迭,生生不息而變易無窮,宇宙的一切道理都包含在內了。
易用極數九、六的動爻變化作為占卜推算之用,以預測未來之變。將未定之事,從觀察卦爻之陰陽演變的跡象,判斷事物的發展變化,在將變未變之前,把握住易經卦爻通變的法則,以適趨吉避凶之宜。
道無所不在,道之本體、本性皆超出陰陽之外,其用為陰陽運行周流不虛,沒有形質,神奇奧妙的變化難以測度,道之妙,乃天下之至神也。因此,要把心回復到本性,體用合一,如如不動,一念不生之時,即可跳出吉凶悔吝。

心法:

一、

第四章曰:「易无體」,「易」雖然没有可見的實體,而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天地萬物皆是易的實體,一陰一陽就是易的大道,有繼往開來的力量,讓陰陽變化無限延伸,就是「善」。

二、

此章所述之「繼善成性者」、「見仁見智者」、「顯仁藏用者」、「成象效法者」、「極數通變者」,凡天下萬事萬物皆不離一陰一陽之道也。 孔子亦教導我們,道就存於心中,是主窄人的中心點。

三、

「顯諸仁」:即天地顯露如如不動的本性、本體,仁慈無私,恩澤普施於天下,雖然內斂卻無處不顯。

四、
「顯仁」,陽也,顯其所藏之仁。
仁者,德也。顯仁為德之發也。由顯仁以言盛德,德盛於內也。
「藏用」,陰也,藏其所顯之用。
用者,業也。藏用為業之本也。由藏用以言大業,業大於外也。盛德大業,互為體用,表裡、陰陽互根。 (出自:日講易經解義)

五、

陰陽變化無限,無限中含有限,有限是可以預測的未來,充滿變數,只要瞭解易經的陰陽法則,知道「窮則變」,「變則通」的原則,觀察卦爻的陰陽變化,在將變未變之時,把握卦爻的原則,不需占卜預測,也不受陰陽所制,亦可趨吉避凶,即所謂「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六、

變易是由乾坤而出,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而有不同的通變之法。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二氣上下不交,以至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到地天泰卦這樣的吉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若是卜到火澤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審慎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無論吉凶,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守中用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與時俱進,必能化險為夷。

七、

人生短短幾十年,當大覺大悟,並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要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 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將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並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又新的精益求精,以達至高之盛德。

八、

易用九、六之說明,請點擊《易經心法筆記part4》。

占卜之老陰、老陽的變化,以及文王卦的卜筮方法將在《易經心法筆記之繫辭上傳第九章》有詳細介紹。




「藏諸用」:天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而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雖外露,也隨處皆可隱藏。

一顯一藏循環無端,一出一入變化莫測,這就是一陰一陽之道,已互為表裡含藏。 君子之道以顯仁藏用為修持,行仁德於天下,天下莫不歸仁焉。






宇宙一切現象的互變互換錯綜複雜,都是陰陽相互對應的作用,由相對的相輔相成變化而來,萬物未生之前是宇宙的本體、真理,即是無極,為太極之母;无形无體,為一,絕對,不變,是形而上的道。無陰無陽,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得無失,寂然不動,為體,是道的本體最高境界,道的用和象都在易經裡面,道一動,一陰一陽相對的力量就跑出來,有自然規律,為形而下的道,就是器,就是用,就有象,道的用與象都包含在易之中。天陰陽之道化生萬物,充滿在萬事萬物之內,有繼往開來的力量,就是善,天道存在人性中,人要替天地闡揚善的真理,人人都能崇善,讓陰陽之道無限延伸,達到登峰造極的至善,這就是本性的功能。君子體悟道就在本性中這個道理,持之以恆的修為本性以修心立德,而由本性自然流露出仁慈博愛。對於陰陽之道的了解,見仁見智,有仁心的人體悟天道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悟天道是智慧,而一般百姓每天都用於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曾離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經常運用卻沒有發現,所以能夠體悟道的君子實在太少了(全面了解易經真理和變化無窮的人太少了) 。有智慧的人在本性中發出惻隱之心,即是性善中的仁,發現是非的分別,則是性善中的智,就像天地一樣顯仁藏智,大智若愚,天顯露仁慈無私的心,恩澤普施於天下,對萬物一律平等,又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效法天的功能,進一步呈現具體的象,天地之道能鼓動萬物賦予生機,生生不息的神妙功能卻又自然流露,這和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而悲天憫人憂慮天下眾生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具有崇高的德性,和普施天下萬物的盛德大業,已經達到至善至美了。
人生短短只有幾十年,要自心中大覺大悟,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能夠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讓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如果能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新的精益求精,達到至高的盛德,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一劃開天,三劃成乾,易經的成象一開始為乾卦,乾卦的自強不息就是天的運轉現象,坤厚德載物之功能就是繼續效法乾而成象,以推乾坤之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把數字的變化無窮,發揮到極至,易用
(老陽)、六(老陰)極數之動爻變化作為占卜,以推算過去預測未來,用方法器具及智慧判斷加以通變運用以了解吉凶悔吝。變易是由乾坤而,在將變未變之間要把握住變通運用的原則及觀察卦爻陰陽演變的跡象,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氣上下不交流,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運用,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道泰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卜到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以智慧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通運用。陰陽運行周流不息,沒有形體,神奇奧妙的境界難以揣測,元神、佛性、本體、本性皆已超出陰陽之外,無法預測,要把心回復到本性,回復到心性合一,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就能跳出吉凶。

繫辭下傳(第六章)

第六章
章旨:聖人作易,以明乾坤陰陽造化之理,以及世間之盛衰、善惡、邪正、得失之報。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孔子說:學易的人首先要把乾坤兩卦研究清楚,易理在乾坤之前,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易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故乾坤是打開易經奧妙深遠的關鍵!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為剛健,代表天及所有陽剛物質,是道的本體,看不到、摸不著,不生不滅、不得不失的自性,貫乎天地,永遠存在。坤代表地及所有陰性物質,是假體,有生有滅。陰陽交錯往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互相並存而合其德乾坤交泰變化出六十二卦,剛柔相互對待,以具體之形,象徵天地所創造的萬事萬物,以健動順止貫通天地造化的奧妙之理,以達到神明的德性。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六十四卦的名目雖然繁雜,卻有條不紊,不論物象或事類都不出乾坤往來的範圍,從大小、善惡、邪正的特性稽察分類,所盡不外陰陽之變。在商殷末期的衰亂世代,百姓迷謬愈甚,聖人憂心後世之意深切,因此畫卦作易繫辭,以明示吉凶,萬事萬物之變皆包含其中。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閳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關於易道的應用,既能彰顯過去的善惡之因,又能預測未來的演變結果,讓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的細微事務變得容易察覺,將幽深奧秘的理數也闡敘盡明
擴大來看,天下不可亂者為君臣父子之名份,上下尊卑貴賤各當其位,天下不可混者為物類,各有其分辨之象,易書所有的卦象和卦名無不代表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所言皆中正不偏以明卦爻之義,所繫皆以得失之情決斷吉凶的文辭,無不圓滿完備啊。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易經三百八十四爻的名稱雖然都是平常所見的小事小物,但是所取象的都是本於乾之陽、坤之陰,何其廣泛。因為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盡在各卦和各爻辭之中,蘊含了內聖外王之學,宗旨極為高遠,從古至今都可通用,爻辭文雅巧妙,敘事條理分明,卻又似顯而隱,要用心體會捉摸,所說的事理委婉恰當且合乎中庸之道。


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書所敘述一切事物的道理都具體顯見,但是所蘊含的易理卻隱藏幽深要用心體會。因為後世生活演變複雜,人心善惡難分,事物吉凶相雜,聖人了解百姓疑慮而不知所從,於是作易以定吉凶,行善則吉,行惡則凶,作為人民的行為準則,幫助人民明辦因果得失之報,以避凶就吉。

心法:

一、周易禪解:雜,為大小善惡邪正吉凶,各有不同。

二、日講易經解義:一卦有一卦之名,一爻有一爻之名,或言物象,或言事變,其稱名,可謂紛然雜出,而總不出陰陽之變,稱名雖雜,而未有逾越。

三、日講易經解義:孔子曰:易既雜而不越,則理無不備,如天道之已然者謂之往,人事之未然者謂之來。易書卦爻之變象,於陰陽消息已然之理皆有以彰之,易書卦爻之占辭,於吉凶悔吝未然之幾,皆有以察之。

四、肆,為陳顯之意。貳,為疑慮不定之意。


 

繫辭下傳(第五章)

第五章
章旨:孔子引用十個卦中的十一個爻辭,闡述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法則。


一、咸卦九四爻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咸卦,咸者感也,為無心之感,天心流露,沒有私心。九四處於心之位,心之所感,貴出於正,然九四以陽居陰位,存有私心,心之所繫,則情有所偏。
易曰:「九四想要往上與九五同其類,卻被相應的初爻牽絆,又想退下來與九三同其類,來來去去難以抉擇,層出不窮的心思變化,也因為九四所處環境而朋比應和,反覆不定」。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孔子釋曰:「天下萬事萬物一感一應的往來不止,皆天地之道、自然之理,只要順應天理,哪裡需要我們用心機反覆思慮。然天地無私,天地之道本於太極,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既然天下萬事萬變,皆屬自然之理,雖然所思所慮不同,發展的路徑方向也有所不同,而心無二心、理無二理,只要道心與天地一致,順理而行,即使各有心思慾望和利益得失的打算,
最後的結果還是同歸一理,哪裡需要反覆思慮、來回盤算。」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日往月來,月往日來,運行不紊、周行不怠,日月相推相繼才能光明照耀天下。寒往而暑來,暑往而寒來,寒暑二氣推移,才會有春夏秋冬四時更迭而形成一歲,皆為宇宙自然循環的道理。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日月寒暑相推相繼,氣機消息屈信往來,二氣互相替換的交感作用,造化不已而有明生歲成之利,皆為自然常理,非人之思慮所能及。如爬行蟲類一屈一伸的前進,必先弓屈然後才能伸展,龍蛇的暫時蟄伏冬眠,亦是養精存息於身,以待機而出伸展抱負,皆為萬物的生息常道,不需思慮而順天時以動,也是以退為進、能屈能伸的策略。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理亦是自然之理,研究易經要精研其義,洞察萬事萬物變化之道,臻於貫通奧妙之境,知見通彻,以致用於萬事之上。天下事物各有所感,而殊途同歸,用於處事可迎刃而解,用於接物可隨遇而適,足以安身立命及增崇修德。
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無論是未發生的或已知的,皆有待天機自至,絕非人之思慮所能及。這樣至精至微的研究透徹往而屈、來而信的自然規律,洞察萬事萬物的變化之道,自然能夠順天應時,把握進退的趨勢,即是神妙不可思議的最高境界了。
 

心法:

一、咸卦之九四爻以陽居陰位,不正位。與陰爻占陽位之初六,為顛倒相應。三、四爻屬人位,九四居人心之位,心之感,貴在公正無私。

二、「朋」,為同類、同性質、很多之意。來為進、往為出。憧憧往來是指心思上下不定。信同伸。

三、咸者,感也。為無心之感,天心自然流露,起心動念不存私心,無私則無慮。

四、憧憧往來是指心意不定,六神無主,來為進、往為出

五、「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之理本無二,理根於人心,一但涉及事物,所感所思則有百慮殊途,然途雖殊而歸同,慮雖百而致一。理無二理,心無二心,順理而行,無不是感應自然之常理,猶如日月為二,致一而生明,寒暑為二,致一以成歲,屈信為二,相感則利生,各有其存在的價值,何需「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六、信:同伸,為出、為伸展之意。屈信之動,一感一應為無心相感,往來皆出於自然,非思慮所及,而天地萬物運行推動之理,莫不皆然。

七、屈信往來,不有所屈,則不能有所信,可作為處世借鏡,未來的前途充滿不可知的變數,應修整養息之時,則屈身反省,可伸展發揮之時,就要把握時機。

八、周易禪解:心的功能在於思考,但天下本無可思之事,無思的思,蘊含千百種的思慮,看似思實則不思,用「無思」把思慮隱藏起來,是「屈」的極致。在「無思」中思想,就是咸卦的無心之感,了解「無思」的微妙,就能明白「無思無慮」的相感境界。

九、上古所謂的「德」,是指得到,為成果的意思。崇,為高、重視、推崇之意。「德之盛也」,意指達到最高的成果。

十、所謂「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正是佛法所說的因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來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能夠主宰因果的是自身的業力。

十一、「窮神知化」,將神妙的最高境界研究透徹,就是「窮神」。「知化」是智慧到了最高層,知道如何轉化適應環境,以契合天機。「精義入神」,精研其義,洞察萬事萬物變化之道,自然能夠應付一切變化,到達神妙不可思議的境界。



二、困卦六三爻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易曰:六三被困在堅石之中,又被有刺的藤草絆住而處境窘迫,進退不得,自身都已難保,就算勉強回到家中,也不見妻室,真是悲慘。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孔子釋曰:六三不自量力,想傾陷九四,趁隙奪其位,反而自作而自困,本不該受困,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不知變通所製造出來的局面,必遭非議以致名聲受辱。
六三又想盤據在九二之上,以控制九二,反而被剛銳的九二像荊棘般纏住,六三的處境就如站在纏滿有刺藤草的石頭中,如此身陷險境而危機四伏。這樣惡意算計不屬於自己的,不但遭來屈辱又命在旦夕,死期都快到了,哪裡還能與妻室團圓相見呢?

心法:

一、困卦六三爻辭,告誡心懷不軌之小人,自不量力,以陰柔之質,欲困其上下陽剛君子,反受其困,作繭自縛。

二、澤水困卦,上兌,為澤、為不流動的水、為水庫、水塔、為裝水之器。下坎,為流動的水、為江、海。水器之外,被大水包圍,處於困境之象。

三、六三爻陰爻占陽位,不中不正,上六又不與其相應,無貴人又居三多凶位,是無才無德,不自量力的小人。

四、澤水困卦,上兌錯卦為艮,艮為門,第三、四、五爻為巽卦,巽為長女、老婦,第二、三、四爻為離中虛,家中無妻之象。

五、蒺藜,為有硬刺的藤草。九二陽剛居柔位,剛柔相兼,有蒺藜之象。

六、本卦上兌,錯卦為艮,艮為石。卦中卦第三、四、五巽為柔木,為藤草。九四、九五陽爻,足以壓制六三小人,亦為石之象,六三前進有巨石之阻,身處蒺藜之困,後退又有坎水之險,進退不得,無法動彈。

七、困卦之卦中卦為風火家人卦,卜到此卦,可以找家人商量協助以脫困。

八、周易禪解:萬法惟心,如果錯計心外有法,甚至執意去追求心外之法,就像攀爬在荊棘之中,自入絕境。以此告誡世人,缺乏智慧必招來屈辱,缺少定力遲早會遇到傷害。

九、日講易經解義:按君子有不幸之困,非其所自致,身雖危而名不辱。小人欲陵君子,卒必自困,以致名辱身危。何不安分自守,而人我兩全,為人處事當行正道,才能突破困境。可知易不唯為君子謀,亦為小人謀。



三、解卦上六爻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易曰:「上六王公站在最高的城牆上伺機而動,一箭命中惡鳥,這樣藏器于身,做好十足的準備,時機一到,就可以化解危難,達到目的,不會失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鷹隼是凶猛的禽鳥。弓和箭是射禽的工具。操作弓矢射鷹隼的是人。就如解除悖逆,需靠有所準備的君子才能成功,而君子當累積經邦濟世的才德智慧和實力,並暫時收歛鋒芒,深藏不露,籌謀策畫以伺機而動,這樣完備其身,怎麼會沒有利呢?
不動則已,一動就要全面掌握,豪不遲疑,沒有罣礙這樣就能萬無一失,動出必有收穫。所以說君子要成就一番事業,必先審視自己具備的實力和位置,謹慎戒備小人的環伺,並且不動聲色,藏器以待,時機一到便全力以赴,就能成功於頃刻之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君子說的才華實力完備其身,就只待機而動。 

心法:

一、解卦,上震下坎,為雷一震動,就有雨水紓解乾旱之象。強風暴雨碰到打雷,雷電的作用會把氣流排開,雨變小風也散了。

二、荀九家:震為鹄(惡鳥)。卦中卦下離,動物象亦為飛鳥,為鷹鳥。

三、上六王公與六三相應,上六陰爻占陰位,當位。六三陰爻也代表小人,上六於高牆之上往下射六三惡鳥,容易射中,喻能解除小人之惡。

四、藏,有收斂隱藏之意。器,解卦下坎及卦中卦上坎,均為弓器之象。藏器,隱喻為智慧、能力、才德。

五、弓和箭是射獵的工具,也代表君子具備的實力和才華。

六、公,為地位高的王侯將相,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分公、侯、伯、子、男五個階位。墉,用土堆起來的高牆。

七、上六爻辭,喻君子當藏器於身,設立目標、擬定計劃,做好完善的準備,在適當的位置上待時而動,動必有成。

八、卦中卦為水火既濟,為圓滿成功。



四、嗜嗑卦初爻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孔子說:小人心中無仁義道德,也不知羞恥,無所畏懼,橫行不義。無利可圖就驅策不動,如果不用威刑懲誡不會改過。
小人剛開始行不仁不義之時,就要施以當受之懲罰,如果輕的刑罰,可以告誡小人警惕在心,不致犯下滔天大禍,這實在是小人的福氣。

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孔子借易經周公爻辭,嗜嗑卦初爻曰: 「給罪犯的腳戴上刑具以致傷到腳趾而行動不便,如果這樣受傷流血的輕刑懲罰,能讓他心生警惕而改過向善,以恢復仁義道德,未來才不會有更大的過咎」。這就是小懲大誡的意義。

心法:

一、火雷嗜嗑卦上離下震,為頤中有物。初爻象徵初犯,過錯剛開始比較輕微,當予以懲戒,使其遠離罪惡,改過自新。

二、震為足、為趾。離中虛,為鞋履之象。校為刑具,坎為桎梏、為毀折、為滅。

三、震錯為艮,艮為止。

四、小人,指一般人。恥,難堪羞辱之意。

五、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般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促使他向善的力量,無論是法律、輿論,或是宗教,心中有所畏懼才會上進向善,這也是孔子的因果觀。

六、「小懲而大誡」,用於人生的道理,碰到一點小挫折,反而是增加磨練、提升智慧的好事,假如永遠都在好運中,人生的格局反而不會大,遇到大災難時反而會一蹶不振。



五、嗜嗑卦上九爻

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孔子說: 善行沒有累積到大善的境界,尚不足以揚名,為非作歹不到罪大惡極的地步,還構不成殺頭之罪。小人認為小善沒有好處就不願去做,以為小惡無傷大雅也不願止惡改過,以致到惡貫滿盈無法掩飾,罪大惡極而無可救藥。

易曰:『何校滅耳,凶
嗜嗑卦上九曰: 「肩上背荷著加在頭部的刑具,磨到耳朵都流血了。這都是因為小過不改,以至釀下罪惡深重的殺頭大罪,大凶」。

心法:

一、上卦離錯為坎卦,坎為耳、為桎梏、為血。

二、初九滅趾之災不引以為戒改過向善,以至於上九有滅耳之大凶。喻要防微杜漸

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善者,成名之機也,小善可積為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者,滅身之媒也,小惡可積成大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不可因小善無名而不為,以小惡無傷而為之。



六、否卦九五爻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孔子說:危機往往是在生活安逸富足,沒有居安思危的怠惰狀況之下發生的。國土傾亡是國君自恃國家強盛,可以長治久安的享樂太平而放鬆警惕,疏於防範。天下動亂的治理要有安內攘外的萬全策略。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因此君子深以為鑒,居安不忘思危,即使天下安定也要保持戒懼,社稷穩固也要常慮滅亡的危機,太平長治時,不忘預防動盪萌生亂世,所以國君當居安思危以安其位,才能鞏固國家的長治久存。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否卦的九五爻辭曰:『國君不警惕防危,國家就要滅亡了,好像繫在桑樹的纖細樹枝上,搖搖欲墜那麼危急』。

心法:

一、治世之君應常存戒慎警懼之心,才能天下太平。若驕傲盈滿,放逸享樂,就會導致社稷不寧,所以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二、做到謹慎戒惕則能變卦為火地晉卦,否則成為綜反卦地火明夷卦;凡事皆一體兩面,要守住爻辭的原則。

三、苞桑,為桑樹之本。孔穎達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

四、程頤:「桑之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著,其固尤甚。」是說只有時刻不忘危亡,才能有如繫結於苞桑之固而未亡。

五、何楷解「苞」為「柔細」,「繫於苞桑」,危以甚矣,是說國家就要亡了,就象繫在柔弱的桑樹枝上那樣危險。


七、鼎卦九四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子曰:德望不夠卻貪居尊位,智慧不足卻想籌謀天下大事,力薄量小卻要去擔負治國重任,這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昧,鞏固尊位而好大喜功,空言謬想,不衡量其力之所不及啊。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鼎卦九四爻辭曰:『初六為鼎足,陰爻無力,負荷不住堅實的鼎身而折斷,打翻王公的山珍海味,廚師的形象狼狽淒慘,這是凶險之兆。』所謂才德不足,力有所不逮,無法勝任治國重任而傾土覆國,身名俱喪。

心法:

一、鼎和烹飪有關,初爻為鼎足。鼎卦上離,為離中虛,可盛物。陽爻為實卦中卦二、三、四陽爻為堅實的鼎身。

二、周易禪解:告誡處高位的人宜修德,有大計畫的人應發展智慧,想成大事的人需充實能力。

三、火風鼎為大器之用,九四爻為廚師,陽爻占陰位,不中不正,力有不逮,無法勝任其位,又判斷不清,沒有衡量自己的斤兩火侯就貪功。喻自不量力,無才德而貪功圖位,以致貽患於家國,甚至覆國亡身。

四、日講易經解義:凡居位必視乎其德,謀事必視乎其知,責任必視乎其力。夫德薄者位亦宜卑,知小者謀亦宜小,力小者任亦宜輕,此理之常也。

五、綜反卦為澤火革卦(去故)。



八、豫卦六二爻
子曰:知幾其神呼!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孔子曰:能運用自己的妙智慧,了解到最細微最奧妙的徵兆,從事情的開端就能預知結果,真是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啊! 君子和上位的人交往不會諂媚巴結,和地位低下的人交往也不會輕慢不敬,這就是君子處世能事理權衡,察微知漸的自覺性!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從起心動念的細微變化就可以知道結果,這是吉祥的先見之明。當君子一察覺到細微的機會先兆,會立即開始行動,不會終日等待,以免坐失良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易經豫卦六二爻:「六二堅如磐石,長久堅持不為物欲所動,會預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了解趨勢見機而作,不會終日等待機會或猶豫不決,只要堅守正道自然就會吉祥。」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君子無欲而靜,如巨石般堅穩,終日以貞固之道獨立不倚,結果可以斷然而知。天下之事理需從細微處看出端倪。君子的定慧能觀察入微,別人看到的地方,他看得更清楚透徹,行事當柔則柔,當剛則剛,成為天下人所尊崇仰望的目標。


心法:

一、豫,為預作準備之意。幾,為萌動之意,其動至微,兆而未明。

二、六二爻動,卦中卦為離卦,離為日,六二在離卦初爻,是太陽初升之位,亦為外臣位,宜守正則吉。

三、周易禪解:察微知漸是人人本具不可思議的自覺性,照著自己的真如本性做事就是「覺」,是吉祥的先兆。

四、知幾:了解到最細微處,為察微知漸,為預測之意。事務的發展不明顯,不容易看清楚,所以要觀察了解到最細微處,在事前就預測趨勢而做好準備,以順適其幾,沒有不吉祥的。出現徵兆當立即趨之,如果稍微遲疑,就會失去機會,遲疑是因為起心動念還沉溺在名利物欲之中,無法靜觀其幾,決斷行事,當知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慧則事圓。

五、震為木,本卦之二、三、四爻為艮、為石,六二在艮卦初爻。

六、六二動爻變卦為雷水解卦,守住爻辭的原則就能化解阻礙,否則成為水山蹇卦。

七、日講易經解義:天下之理有隱潛而微者,有顯設而彰者。人之處事有巽順而柔者,有勇決而剛者,人知乎,方能知幾。今君子既知其微,又知其彰,既知其所以柔,又知其所以剛。四者既知,則無所不知,所以為萬夫之望,此真所謂知幾知神也。

八、豫卦九四為卦主,陽爻居陰位,不中不正,四與初應,與六三親比,初與三為陰爻占陽位,不當位,皆諂於九四,惟六二居中且正,中正自守,上不諂於六三,下不輕慢於初六。不諂不瀆,這就是君子處世能事理權衡的自覺性。

九、日講易經解義:知易之理,不外知幾,而知幾實難,必靜止之功成於內,然後光明所燭,能得於易理之精微,應事接物無少過差,動與吉會,始為知幾之君子也。



九、地雷復初爻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孔子讚揚顏回:顏回是察微通達的君子,他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幾乎已達到至善的境界!行事有不合宜之處,不會蒙昧不覺。一發現就立即反省思過不會再犯。
易曰:『偏離正道時要趕快回復,不能等到時日久遠,事過境遷時才思改過,及時悔悟不再犯,才不致發生更大的後悔之事,是大吉大利的。』

心法:

一、 復卦,由剝卦而來,山地剝上九為碩果僅存,陽爻不能剝盡,要反下回復,為一陽來復而為復卦。

二、日講易經解義:人之善以能復為功,復之學以知行為要。初九一陽來復,為復之最先,所謂不遠之復,不至於悔,大善而吉者,即顏回之學也。

三、周易禪解:復卦是從剝卦淪喪後重新振作。初爻一陽來復,任重道遠,要有躬身實踐的精神和自我改過的自覺性,才能慢慢恢復再生,喻知錯能改。

四、顏氏之子,指顏回。殆,大概之意。庶幾,為近乎之意。



十、山澤損卦第三爻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夜子時天地
泰,陰陽二氣絪緼,交互作用凝成雲霧,天降如醇甘露,萬物得以滋潤才能生長。男女精氣陰陽交感,均勻調和,造化人倫,生男育女生生不息。
易曰:『從泰卦三陽爻比喻三個人共同參事,如果意見不同,就要放棄一人的成見。損卦上九一個人單獨行事,則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謂天地造化之生機與人倫之事,皆是合二為一,以盡變化而完成其造化之功,這是合而一致的道理。

心法:

一、致一,專一不二、合一之意。喻兩兩相遇時要專一。

二、損卦由泰卦來,地天泰九三爻與第六爻易位而成山澤損卦。損卦上九為一陽爻,與下陰爻陰陽相合為友。

三、損,為損下益上。損泰卦之下卦九三,益上九。(泰卦下乾為三人行,損九三一人)四、日講易經解義:三人行,損一人,為兩也。得其友,亦為兩。兩兩相與則專一,若三則雜亂不能成。

四、有失必有得,有得必失。

五、日講易經解義:山澤損卦,三四五爻為坤,坤為地,上下皆為陽爻,為乾,乾為天,有天地絪緼之象。以上下卦而言,上艮為少男,下兌為少女,上艮為靜止、認真,下兌為喜悅,有男女構精之象。損卦六爻各陰陽相配,無非致一也,此造化之生機,人事之功用所不能外也。



十一、風雷益上九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子曰:君子去除妄念私欲,治理事務必循中正之道,做為安身立命的基礎,先了解清楚立身之處的狀況及文化,才會有所作為。先平心抑氣,思慮周全才會從容發表適當的言論與政令。君子愛民如子,上下感通奠定威信,以利國利民之用建立稅負制度才會有所求,君子能以這三點修持,動則民悅、語則民信、求則民與,不求益而自益,處事治世可圓滿周全。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如果還存私心欲念,行事偏頗,本身還不安定就想有所作為,是不會有人來參與跟從。如果以言語告示恫嚇百姓,則天下人不會響應附和,平時沒有澤被天下,與百姓交流,就有所求,則不會有人供與所需。若危以動、懼以語、無交而求,不但得不到,反而傷害凶險也將隨之而至。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易曰:『上九已在極位,陽爻居陰位不正位,上九應該要行損上益下之道,如果一味的求利於己,這樣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甚至遭受到別人的打擊,如果能以仁德、智慧、並持之以恆的利他,則利益自來,益之道,貴在持之以恆,若這樣利他的心不能恆久堅持,無恆則無益,自然有凶』。


:

一、益卦由天地否卦變來,否卦之九四陽爻降為初爻變為風雷益卦,為損上益下。

二、風雷益上九是孔子教導世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重點,和朋友交往要先奠定交情才求交誼互動。

三、有恆者,益之本也。益之道,在於遵循損上益下的正道,並持之以恆,修養智慧,平心靜氣,言行坦適從容,才能轉凶為吉。

四、君子言必因時而語,當言時則有語,行必循理慮善而後動,不會偏頗行事,平日待民如子,利益百姓,上下感通,因治國需要而制定稅賦,才向人民求取,故君子不遽動、不遽語、不遽求,以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

五、周易禪解: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語,惟力可以定交。仁是仁德、知是智慧、力是利他。

六、周易禪解:懂得損,才有益,益卦認為「增道損生」的原則是自利利他的開始,有仁德、有智慧、能忍耐的人,不求利益,利益自來。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卦中卦之關係

卦中卦之關係
請點閱YouTube2021正是時候讀易經心法筆記,皆有圖文詳解。

不在此重複

#2021正是時候讀易經--目錄:請複製、搜尋
#易經心法筆記part1開啟易經的第一把鑰匙#先天八卦歌及掌中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2後天八卦掌中訣#方圓圖掌管宇宙次序
#易經心法筆記part3上古星圖河圖密碼#河圖天地數的生成
#易經心法筆記part4神秘的369九九方陣圖#洛書九宮數排序秘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5爻位的特徵與相應關係#卦中卦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