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聖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宇宙本體在萬物未生之前,是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善無惡、無得無失的絕對真理,是形而上的道之本體,寂然不動的最高境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一動則產生相對的力量,露出形而下,盈於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皆有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道一動而生陰陽,易經之成象首卦為乾。一劃開天,三劃成乾,幹道運轉,生生不息,為氣之聚,為無中之有,而成象。 坤效法乾,順承乾道的生機,為氣凝而形,以成物。乾坤運轉更迭,生生不息而變易無窮,宇宙的一切道理都包含在內了。
一、
第四章曰:「易无體」,「易」雖然没有可見的實體,而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天地萬物皆是易的實體,一陰一陽就是易的大道,有繼往開來的力量,讓陰陽變化無限延伸,就是「善」。
二、
此章所述之「繼善成性者」、「見仁見智者」、「顯仁藏用者」、「成象效法者」、「極數通變者」,凡天下萬事萬物皆不離一陰一陽之道也。 孔子亦教導我們,道就存於心中,是主窄人的中心點。
三、
「顯諸仁」:即天地顯露如如不動的本性、本體,仁慈無私,恩澤普施於天下,雖然內斂卻無處不顯。
「顯仁」,陽也,顯其所藏之仁。
仁者,德也。顯仁為德之發也。由顯仁以言盛德,德盛於內也。
「藏用」,陰也,藏其所顯之用。
用者,業也。藏用為業之本也。由藏用以言大業,業大於外也。盛德大業,互為體用,表裡、陰陽互根。 (出自:日講易經解義)
五、
陰陽變化無限,無限中含有限,有限是可以預測的未來,充滿變數,只要瞭解易經的陰陽法則,知道「窮則變」,「變則通」的原則,觀察卦爻的陰陽變化,在將變未變之時,把握卦爻的原則,不需占卜預測,也不受陰陽所制,亦可趨吉避凶,即所謂「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六、
變易是由乾坤而出,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而有不同的通變之法。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二氣上下不交,以至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到地天泰卦這樣的吉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若是卜到火澤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審慎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無論吉凶,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守中用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與時俱進,必能化險為夷。
七、
人生短短幾十年,當大覺大悟,並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要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 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將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並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又新的精益求精,以達至高之盛德。
八、
易用九、六之說明,請點擊《易經心法筆記part4》。
占卜之老陰、老陽的變化,以及文王卦的卜筮方法將在《易經心法筆記之繫辭上傳第九章》有詳細介紹。
「藏諸用」:天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而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雖外露,也隨處皆可隱藏。
一顯一藏循環無端,一出一入變化莫測,這就是一陰一陽之道,已互為表裡含藏。 君子之道以顯仁藏用為修持,行仁德於天下,天下莫不歸仁焉。
宇宙一切現象的互變互換錯綜複雜,都是陰陽相互對應的作用,由相對的相輔相成變化而來,萬物未生之前是宇宙的本體、真理,即是無極,為太極之母;无形无體,為一,絕對,不變,是形而上的道。無陰無陽,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得無失,寂然不動,為體,是道的本體最高境界,道的用和象都在易經裡面,道一動,一陰一陽相對的力量就跑出來,有自然規律,為形而下的道,就是器,就是用,就有象,道的用與象都包含在易之中。天以陰陽之道化生萬物,充滿在萬事萬物之內,有繼往開來的力量,就是善,天道存在人性中,人要替天地闡揚善的真理,人人都能崇善,讓陰陽之道無限延伸,達到登峰造極的至善,這就是本性的功能。君子體悟道就在本性中這個道理,持之以恆的修為本性以修心立德,而由本性自然流露出仁慈博愛。對於陰陽之道的了解,見仁見智,有仁心的人體悟天道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悟天道是智慧,而一般百姓每天都用於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曾離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經常運用卻沒有發現,所以能夠體悟道的君子實在太少了(全面了解易經真理和變化無窮的人太少了) 。有智慧的人在本性中發出惻隱之心,即是性善中的仁,發現是非的分別,則是性善中的智,就像天地一樣顯仁藏智,大智若愚,天顯露仁慈無私的心,恩澤普施於天下,對萬物一律平等,又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效法天的功能,進一步呈現具體的象,天地之道能鼓動萬物賦予生機,生生不息的神妙功能卻又自然流露,這和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而悲天憫人憂慮天下眾生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具有崇高的德性,和普施天下萬物的盛德大業,已經達到至善至美了。
人生短短只有幾十年,要自心中大覺大悟,並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能夠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讓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如果能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又新的精益求精,達到至高的盛德,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一劃開天,三劃成乾,易經的成象一開始為乾卦,乾卦的自強不息就是天的運轉現象,坤的厚德載物之功能就是繼續效法乾而成象,以推乾坤之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把數字的變化無窮,發揮到極至,易用九
(老陽)、六(老陰)極數之動爻變化作為占卜,以推算過去預測未來,用方法器具及智慧判斷加以通變運用以了解吉凶悔吝。變易是由乾坤而出,在將變未變之間要把握住變通運用的原則及觀察卦爻陰陽演變的跡象,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氣上下不交流,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運用,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道泰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卜到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以智慧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通運用。陰陽運行周流不息,沒有形體,神奇奧妙的境界難以揣測,元神、佛性、本體、本性皆已超出陰陽之外,無法預測,要把心回復到本性,回復到心性合一,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就能跳出吉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