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下傳(第五章)

第五章
章旨:孔子引用十個卦中的十一個爻辭,闡述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法則。


一、咸卦九四爻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咸卦,咸者感也,為無心之感,天心流露,沒有私心。九四處於心之位,心之所感,貴出於正,然九四以陽居陰位,存有私心,心之所繫,則情有所偏。
易曰:「九四想要往上與九五同其類,卻被相應的初爻牽絆,又想退下來與九三同其類,來來去去難以抉擇,層出不窮的心思變化,也因為九四所處環境而朋比應和,反覆不定」。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孔子釋曰:「天下萬事萬物一感一應的往來不止,皆天地之道、自然之理,只要順應天理,哪裡需要我們用心機反覆思慮。然天地無私,天地之道本於太極,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既然天下萬事萬變,皆屬自然之理,雖然所思所慮不同,發展的路徑方向也有所不同,而心無二心、理無二理,只要道心與天地一致,順理而行,即使各有心思慾望和利益得失的打算,
最後的結果還是同歸一理,哪裡需要反覆思慮、來回盤算。」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日往月來,月往日來,運行不紊、周行不怠,日月相推相繼才能光明照耀天下。寒往而暑來,暑往而寒來,寒暑二氣推移,才會有春夏秋冬四時更迭而形成一歲,皆為宇宙自然循環的道理。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日月寒暑相推相繼,氣機消息屈信往來,二氣互相替換的交感作用,造化不已而有明生歲成之利,皆為自然常理,非人之思慮所能及。如爬行蟲類一屈一伸的前進,必先弓屈然後才能伸展,龍蛇的暫時蟄伏冬眠,亦是養精存息於身,以待機而出伸展抱負,皆為萬物的生息常道,不需思慮而順天時以動,也是以退為進、能屈能伸的策略。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理亦是自然之理,研究易經要精研其義,洞察萬事萬物變化之道,臻於貫通奧妙之境,知見通彻,以致用於萬事之上。天下事物各有所感,而殊途同歸,用於處事可迎刃而解,用於接物可隨遇而適,足以安身立命及增崇修德。
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無論是未發生的或已知的,皆有待天機自至,絕非人之思慮所能及。這樣至精至微的研究透徹往而屈、來而信的自然規律,洞察萬事萬物的變化之道,自然能夠順天應時,把握進退的趨勢,即是神妙不可思議的最高境界了。
 

心法:

一、咸卦之九四爻以陽居陰位,不正位。與陰爻占陽位之初六,為顛倒相應。三、四爻屬人位,九四居人心之位,心之感,貴在公正無私。

二、「朋」,為同類、同性質、很多之意。來為進、往為出。憧憧往來是指心思上下不定。信同伸。

三、咸者,感也。為無心之感,天心自然流露,起心動念不存私心,無私則無慮。

四、憧憧往來是指心意不定,六神無主,來為進、往為出

五、「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之理本無二,理根於人心,一但涉及事物,所感所思則有百慮殊途,然途雖殊而歸同,慮雖百而致一。理無二理,心無二心,順理而行,無不是感應自然之常理,猶如日月為二,致一而生明,寒暑為二,致一以成歲,屈信為二,相感則利生,各有其存在的價值,何需「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六、信:同伸,為出、為伸展之意。屈信之動,一感一應為無心相感,往來皆出於自然,非思慮所及,而天地萬物運行推動之理,莫不皆然。

七、屈信往來,不有所屈,則不能有所信,可作為處世借鏡,未來的前途充滿不可知的變數,應修整養息之時,則屈身反省,可伸展發揮之時,就要把握時機。

八、周易禪解:心的功能在於思考,但天下本無可思之事,無思的思,蘊含千百種的思慮,看似思實則不思,用「無思」把思慮隱藏起來,是「屈」的極致。在「無思」中思想,就是咸卦的無心之感,了解「無思」的微妙,就能明白「無思無慮」的相感境界。

九、上古所謂的「德」,是指得到,為成果的意思。崇,為高、重視、推崇之意。「德之盛也」,意指達到最高的成果。

十、所謂「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正是佛法所說的因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來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能夠主宰因果的是自身的業力。

十一、「窮神知化」,將神妙的最高境界研究透徹,就是「窮神」。「知化」是智慧到了最高層,知道如何轉化適應環境,以契合天機。「精義入神」,精研其義,洞察萬事萬物變化之道,自然能夠應付一切變化,到達神妙不可思議的境界。



二、困卦六三爻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易曰:六三被困在堅石之中,又被有刺的藤草絆住而處境窘迫,進退不得,自身都已難保,就算勉強回到家中,也不見妻室,真是悲慘。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孔子釋曰:六三不自量力,想傾陷九四,趁隙奪其位,反而自作而自困,本不該受困,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不知變通所製造出來的局面,必遭非議以致名聲受辱。
六三又想盤據在九二之上,以控制九二,反而被剛銳的九二像荊棘般纏住,六三的處境就如站在纏滿有刺藤草的石頭中,如此身陷險境而危機四伏。這樣惡意算計不屬於自己的,不但遭來屈辱又命在旦夕,死期都快到了,哪裡還能與妻室團圓相見呢?

心法:

一、困卦六三爻辭,告誡心懷不軌之小人,自不量力,以陰柔之質,欲困其上下陽剛君子,反受其困,作繭自縛。

二、澤水困卦,上兌,為澤、為不流動的水、為水庫、水塔、為裝水之器。下坎,為流動的水、為江、海。水器之外,被大水包圍,處於困境之象。

三、六三爻陰爻占陽位,不中不正,上六又不與其相應,無貴人又居三多凶位,是無才無德,不自量力的小人。

四、澤水困卦,上兌錯卦為艮,艮為門,第三、四、五爻為巽卦,巽為長女、老婦,第二、三、四爻為離中虛,家中無妻之象。

五、蒺藜,為有硬刺的藤草。九二陽剛居柔位,剛柔相兼,有蒺藜之象。

六、本卦上兌,錯卦為艮,艮為石。卦中卦第三、四、五巽為柔木,為藤草。九四、九五陽爻,足以壓制六三小人,亦為石之象,六三前進有巨石之阻,身處蒺藜之困,後退又有坎水之險,進退不得,無法動彈。

七、困卦之卦中卦為風火家人卦,卜到此卦,可以找家人商量協助以脫困。

八、周易禪解:萬法惟心,如果錯計心外有法,甚至執意去追求心外之法,就像攀爬在荊棘之中,自入絕境。以此告誡世人,缺乏智慧必招來屈辱,缺少定力遲早會遇到傷害。

九、日講易經解義:按君子有不幸之困,非其所自致,身雖危而名不辱。小人欲陵君子,卒必自困,以致名辱身危。何不安分自守,而人我兩全,為人處事當行正道,才能突破困境。可知易不唯為君子謀,亦為小人謀。



三、解卦上六爻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易曰:「上六王公站在最高的城牆上伺機而動,一箭命中惡鳥,這樣藏器于身,做好十足的準備,時機一到,就可以化解危難,達到目的,不會失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鷹隼是凶猛的禽鳥。弓和箭是射禽的工具。操作弓矢射鷹隼的是人。就如解除悖逆,需靠有所準備的君子才能成功,而君子當累積經邦濟世的才德智慧和實力,並暫時收歛鋒芒,深藏不露,籌謀策畫以伺機而動,這樣完備其身,怎麼會沒有利呢?
不動則已,一動就要全面掌握,豪不遲疑,沒有罣礙這樣就能萬無一失,動出必有收穫。所以說君子要成就一番事業,必先審視自己具備的實力和位置,謹慎戒備小人的環伺,並且不動聲色,藏器以待,時機一到便全力以赴,就能成功於頃刻之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君子說的才華實力完備其身,就只待機而動。 

心法:

一、解卦,上震下坎,為雷一震動,就有雨水紓解乾旱之象。強風暴雨碰到打雷,雷電的作用會把氣流排開,雨變小風也散了。

二、荀九家:震為鹄(惡鳥)。卦中卦下離,動物象亦為飛鳥,為鷹鳥。

三、上六王公與六三相應,上六陰爻占陰位,當位。六三陰爻也代表小人,上六於高牆之上往下射六三惡鳥,容易射中,喻能解除小人之惡。

四、藏,有收斂隱藏之意。器,解卦下坎及卦中卦上坎,均為弓器之象。藏器,隱喻為智慧、能力、才德。

五、弓和箭是射獵的工具,也代表君子具備的實力和才華。

六、公,為地位高的王侯將相,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分公、侯、伯、子、男五個階位。墉,用土堆起來的高牆。

七、上六爻辭,喻君子當藏器於身,設立目標、擬定計劃,做好完善的準備,在適當的位置上待時而動,動必有成。

八、卦中卦為水火既濟,為圓滿成功。



四、嗜嗑卦初爻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孔子說:小人心中無仁義道德,也不知羞恥,無所畏懼,橫行不義。無利可圖就驅策不動,如果不用威刑懲誡不會改過。
小人剛開始行不仁不義之時,就要施以當受之懲罰,如果輕的刑罰,可以告誡小人警惕在心,不致犯下滔天大禍,這實在是小人的福氣。

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孔子借易經周公爻辭,嗜嗑卦初爻曰: 「給罪犯的腳戴上刑具以致傷到腳趾而行動不便,如果這樣受傷流血的輕刑懲罰,能讓他心生警惕而改過向善,以恢復仁義道德,未來才不會有更大的過咎」。這就是小懲大誡的意義。

心法:

一、火雷嗜嗑卦上離下震,為頤中有物。初爻象徵初犯,過錯剛開始比較輕微,當予以懲戒,使其遠離罪惡,改過自新。

二、震為足、為趾。離中虛,為鞋履之象。校為刑具,坎為桎梏、為毀折、為滅。

三、震錯為艮,艮為止。

四、小人,指一般人。恥,難堪羞辱之意。

五、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般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促使他向善的力量,無論是法律、輿論,或是宗教,心中有所畏懼才會上進向善,這也是孔子的因果觀。

六、「小懲而大誡」,用於人生的道理,碰到一點小挫折,反而是增加磨練、提升智慧的好事,假如永遠都在好運中,人生的格局反而不會大,遇到大災難時反而會一蹶不振。



五、嗜嗑卦上九爻

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孔子說: 善行沒有累積到大善的境界,尚不足以揚名,為非作歹不到罪大惡極的地步,還構不成殺頭之罪。小人認為小善沒有好處就不願去做,以為小惡無傷大雅也不願止惡改過,以致到惡貫滿盈無法掩飾,罪大惡極而無可救藥。

易曰:『何校滅耳,凶
嗜嗑卦上九曰: 「肩上背荷著加在頭部的刑具,磨到耳朵都流血了。這都是因為小過不改,以至釀下罪惡深重的殺頭大罪,大凶」。

心法:

一、上卦離錯為坎卦,坎為耳、為桎梏、為血。

二、初九滅趾之災不引以為戒改過向善,以至於上九有滅耳之大凶。喻要防微杜漸

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善者,成名之機也,小善可積為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者,滅身之媒也,小惡可積成大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不可因小善無名而不為,以小惡無傷而為之。



六、否卦九五爻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孔子說:危機往往是在生活安逸富足,沒有居安思危的怠惰狀況之下發生的。國土傾亡是國君自恃國家強盛,可以長治久安的享樂太平而放鬆警惕,疏於防範。天下動亂的治理要有安內攘外的萬全策略。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因此君子深以為鑒,居安不忘思危,即使天下安定也要保持戒懼,社稷穩固也要常慮滅亡的危機,太平長治時,不忘預防動盪萌生亂世,所以國君當居安思危以安其位,才能鞏固國家的長治久存。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否卦的九五爻辭曰:『國君不警惕防危,國家就要滅亡了,好像繫在桑樹的纖細樹枝上,搖搖欲墜那麼危急』。

心法:

一、治世之君應常存戒慎警懼之心,才能天下太平。若驕傲盈滿,放逸享樂,就會導致社稷不寧,所以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二、做到謹慎戒惕則能變卦為火地晉卦,否則成為綜反卦地火明夷卦;凡事皆一體兩面,要守住爻辭的原則。

三、苞桑,為桑樹之本。孔穎達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

四、程頤:「桑之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著,其固尤甚。」是說只有時刻不忘危亡,才能有如繫結於苞桑之固而未亡。

五、何楷解「苞」為「柔細」,「繫於苞桑」,危以甚矣,是說國家就要亡了,就象繫在柔弱的桑樹枝上那樣危險。


七、鼎卦九四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子曰:德望不夠卻貪居尊位,智慧不足卻想籌謀天下大事,力薄量小卻要去擔負治國重任,這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昧,鞏固尊位而好大喜功,空言謬想,不衡量其力之所不及啊。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鼎卦九四爻辭曰:『初六為鼎足,陰爻無力,負荷不住堅實的鼎身而折斷,打翻王公的山珍海味,廚師的形象狼狽淒慘,這是凶險之兆。』所謂才德不足,力有所不逮,無法勝任治國重任而傾土覆國,身名俱喪。

心法:

一、鼎和烹飪有關,初爻為鼎足。鼎卦上離,為離中虛,可盛物。陽爻為實卦中卦二、三、四陽爻為堅實的鼎身。

二、周易禪解:告誡處高位的人宜修德,有大計畫的人應發展智慧,想成大事的人需充實能力。

三、火風鼎為大器之用,九四爻為廚師,陽爻占陰位,不中不正,力有不逮,無法勝任其位,又判斷不清,沒有衡量自己的斤兩火侯就貪功。喻自不量力,無才德而貪功圖位,以致貽患於家國,甚至覆國亡身。

四、日講易經解義:凡居位必視乎其德,謀事必視乎其知,責任必視乎其力。夫德薄者位亦宜卑,知小者謀亦宜小,力小者任亦宜輕,此理之常也。

五、綜反卦為澤火革卦(去故)。



八、豫卦六二爻
子曰:知幾其神呼!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孔子曰:能運用自己的妙智慧,了解到最細微最奧妙的徵兆,從事情的開端就能預知結果,真是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啊! 君子和上位的人交往不會諂媚巴結,和地位低下的人交往也不會輕慢不敬,這就是君子處世能事理權衡,察微知漸的自覺性!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從起心動念的細微變化就可以知道結果,這是吉祥的先見之明。當君子一察覺到細微的機會先兆,會立即開始行動,不會終日等待,以免坐失良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易經豫卦六二爻:「六二堅如磐石,長久堅持不為物欲所動,會預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了解趨勢見機而作,不會終日等待機會或猶豫不決,只要堅守正道自然就會吉祥。」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君子無欲而靜,如巨石般堅穩,終日以貞固之道獨立不倚,結果可以斷然而知。天下之事理需從細微處看出端倪。君子的定慧能觀察入微,別人看到的地方,他看得更清楚透徹,行事當柔則柔,當剛則剛,成為天下人所尊崇仰望的目標。


心法:

一、豫,為預作準備之意。幾,為萌動之意,其動至微,兆而未明。

二、六二爻動,卦中卦為離卦,離為日,六二在離卦初爻,是太陽初升之位,亦為外臣位,宜守正則吉。

三、周易禪解:察微知漸是人人本具不可思議的自覺性,照著自己的真如本性做事就是「覺」,是吉祥的先兆。

四、知幾:了解到最細微處,為察微知漸,為預測之意。事務的發展不明顯,不容易看清楚,所以要觀察了解到最細微處,在事前就預測趨勢而做好準備,以順適其幾,沒有不吉祥的。出現徵兆當立即趨之,如果稍微遲疑,就會失去機會,遲疑是因為起心動念還沉溺在名利物欲之中,無法靜觀其幾,決斷行事,當知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慧則事圓。

五、震為木,本卦之二、三、四爻為艮、為石,六二在艮卦初爻。

六、六二動爻變卦為雷水解卦,守住爻辭的原則就能化解阻礙,否則成為水山蹇卦。

七、日講易經解義:天下之理有隱潛而微者,有顯設而彰者。人之處事有巽順而柔者,有勇決而剛者,人知乎,方能知幾。今君子既知其微,又知其彰,既知其所以柔,又知其所以剛。四者既知,則無所不知,所以為萬夫之望,此真所謂知幾知神也。

八、豫卦九四為卦主,陽爻居陰位,不中不正,四與初應,與六三親比,初與三為陰爻占陽位,不當位,皆諂於九四,惟六二居中且正,中正自守,上不諂於六三,下不輕慢於初六。不諂不瀆,這就是君子處世能事理權衡的自覺性。

九、日講易經解義:知易之理,不外知幾,而知幾實難,必靜止之功成於內,然後光明所燭,能得於易理之精微,應事接物無少過差,動與吉會,始為知幾之君子也。



九、地雷復初爻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孔子讚揚顏回:顏回是察微通達的君子,他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幾乎已達到至善的境界!行事有不合宜之處,不會蒙昧不覺。一發現就立即反省思過不會再犯。
易曰:『偏離正道時要趕快回復,不能等到時日久遠,事過境遷時才思改過,及時悔悟不再犯,才不致發生更大的後悔之事,是大吉大利的。』

心法:

一、 復卦,由剝卦而來,山地剝上九為碩果僅存,陽爻不能剝盡,要反下回復,為一陽來復而為復卦。

二、日講易經解義:人之善以能復為功,復之學以知行為要。初九一陽來復,為復之最先,所謂不遠之復,不至於悔,大善而吉者,即顏回之學也。

三、周易禪解:復卦是從剝卦淪喪後重新振作。初爻一陽來復,任重道遠,要有躬身實踐的精神和自我改過的自覺性,才能慢慢恢復再生,喻知錯能改。

四、顏氏之子,指顏回。殆,大概之意。庶幾,為近乎之意。



十、山澤損卦第三爻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夜子時天地
泰,陰陽二氣絪緼,交互作用凝成雲霧,天降如醇甘露,萬物得以滋潤才能生長。男女精氣陰陽交感,均勻調和,造化人倫,生男育女生生不息。
易曰:『從泰卦三陽爻比喻三個人共同參事,如果意見不同,就要放棄一人的成見。損卦上九一個人單獨行事,則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謂天地造化之生機與人倫之事,皆是合二為一,以盡變化而完成其造化之功,這是合而一致的道理。

心法:

一、致一,專一不二、合一之意。喻兩兩相遇時要專一。

二、損卦由泰卦來,地天泰九三爻與第六爻易位而成山澤損卦。損卦上九為一陽爻,與下陰爻陰陽相合為友。

三、損,為損下益上。損泰卦之下卦九三,益上九。(泰卦下乾為三人行,損九三一人)四、日講易經解義:三人行,損一人,為兩也。得其友,亦為兩。兩兩相與則專一,若三則雜亂不能成。

四、有失必有得,有得必失。

五、日講易經解義:山澤損卦,三四五爻為坤,坤為地,上下皆為陽爻,為乾,乾為天,有天地絪緼之象。以上下卦而言,上艮為少男,下兌為少女,上艮為靜止、認真,下兌為喜悅,有男女構精之象。損卦六爻各陰陽相配,無非致一也,此造化之生機,人事之功用所不能外也。



十一、風雷益上九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子曰:君子去除妄念私欲,治理事務必循中正之道,做為安身立命的基礎,先了解清楚立身之處的狀況及文化,才會有所作為。先平心抑氣,思慮周全才會從容發表適當的言論與政令。君子愛民如子,上下感通奠定威信,以利國利民之用建立稅負制度才會有所求,君子能以這三點修持,動則民悅、語則民信、求則民與,不求益而自益,處事治世可圓滿周全。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如果還存私心欲念,行事偏頗,本身還不安定就想有所作為,是不會有人來參與跟從。如果以言語告示恫嚇百姓,則天下人不會響應附和,平時沒有澤被天下,與百姓交流,就有所求,則不會有人供與所需。若危以動、懼以語、無交而求,不但得不到,反而傷害凶險也將隨之而至。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易曰:『上九已在極位,陽爻居陰位不正位,上九應該要行損上益下之道,如果一味的求利於己,這樣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甚至遭受到別人的打擊,如果能以仁德、智慧、並持之以恆的利他,則利益自來,益之道,貴在持之以恆,若這樣利他的心不能恆久堅持,無恆則無益,自然有凶』。


:

一、益卦由天地否卦變來,否卦之九四陽爻降為初爻變為風雷益卦,為損上益下。

二、風雷益上九是孔子教導世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重點,和朋友交往要先奠定交情才求交誼互動。

三、有恆者,益之本也。益之道,在於遵循損上益下的正道,並持之以恆,修養智慧,平心靜氣,言行坦適從容,才能轉凶為吉。

四、君子言必因時而語,當言時則有語,行必循理慮善而後動,不會偏頗行事,平日待民如子,利益百姓,上下感通,因治國需要而制定稅賦,才向人民求取,故君子不遽動、不遽語、不遽求,以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

五、周易禪解: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語,惟力可以定交。仁是仁德、知是智慧、力是利他。

六、周易禪解:懂得損,才有益,益卦認為「增道損生」的原則是自利利他的開始,有仁德、有智慧、能忍耐的人,不求利益,利益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