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 ( 第九章)


第九章
章旨: 河圖的數理及大衍之數十八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為奇數,代表陽,代表天,代表動,地數為偶數,代表陰,代表地,代表靜,天地各有五數相合各有得。
河圖天數一、三、五、七、九,相合為二十五,地數二、四、六、八、十,相合為三十,即河圖天地生成之全數五十有五,為化生萬物之數。宇宙之間由天地生成之數的陰陽動静而千變萬化,四季運轉為陰陽二氣之盈虛消息更替運行。陽主變,陰主化,在天為變、為神,在地為化、為鬼,天地之數奧妙無窮,應用於理數推算及判斷未來,皆不出河圖五十五數的演化範圍,連鬼神之變也不離這個運行的空間,瞭解易經河圖的數理變化也就能貫通鬼神,判斷未來了。

心法:

一、
圖講陰陽,陰陽合數在東西南北,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之謂道。河圖內圍12345都是生數,外圍678910都是成數,一生一成兩相(河圖共有五組陰陽相合數,16合,27合,38合,49合,510)

二、
變化者,指水火木金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為五行之生數,五行交錯結合,生成萬物而言。鬼神者,指陰陽之屈伸往來,生生不息造化無窮而言。

三、
河圖之一、六合居下為北,二、七合居上為南,三、八合居左為東,四、九合居右為西,五、十合居中,一生一成兩相合,成水火木金土五行。

奇數在先,偶數在后,萬物起源於北,萬數起源於1。
天一水,地六之。(六在,合成北方水,一六同宗)
地二火,天七之。(二七居南,合成南方火,二七為朋)
天三木,地八之。(三八居東,合成東方木,三八成友)
地四金,天九之。(四九居西,合成西方金,四九同道)
天五土,地十之。(五十居中,合成中央土,五十相守)

奇偶數每一方相減皆為五,五在中央。
河圖天地生成之數五十有五,鬼神都不出55,每個人的55歲也有關煞,要特別注意。

四、
河圖內圍一、二、三、四、五都是生數,為「來而伸」也。外圍六、七、八、九、十都是成數,為「往而屈」也。來往相倚,屈伸相始終,河圖十數不出天地,天地運行於無窮,變化默移而無跡,皆本乎天理自然流行。

五、
用十,代表先天數,五十有五為萬物之體,不能變,代表宇宙間之元素從無到有,分化於宇宙森羅萬象之中,無所不包,無所不貫。

洛書用九,代表後天數,為四十有五,見五不見十代表世間的好壞變化,以盡萬物變化為用。
天地數合為100 (河圖55+洛書45=100)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都不離這100數。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
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之數是取河圖洛書之天地總數的一半,故蓍策之數為五十,是陰陽的演化與流行,也是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的變化所用之數。 宇宙萬事萬物不離河洛之數,五十為中道,奧妙無窮。 虔誠取一支置於前端中央,象徵太極之體,為道的原始,故虚而不用,只用其四十九。

將四十九支一分為二以象徵陰陽兩儀,左象天、右象地,故為「分而為二以象兩」。將右手的蓍草擱置右方,從中取出一支,掛在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為掛一,象徵人,與天地合一,為三才,故為「掛一以象三」,將左手的蓍草每四支撥揲一組,為揲四,代表春、夏、秋、冬四時循環,故為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撥至最後剩餘的必為一到四支,將此剩餘的蓍草掛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為歸奇,代表農曆三年一閏,故為「歸奇於扐以象閏」。再將擱置在右方的蓍草,同樣以四數一組的撥算後,把最後剩餘的掛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以象徵五年再閏,共二個閏月,為「再扐而後掛」。至此完成初爻的第一變。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乾坤之數的推算為乾用九,每爻四策,六爻216策,為乾之策。坤用六,每爻四策,六爻144策為坤之策。乾坤陰陽相合為360策,相當於一年之日數,多出的五又四分之一為閏月之數。易經上下二篇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二篇之策。陰陽爻各佔一百九十二爻,每爻四策,陽用九,共6912策。陰用六,共4608策,易經上下二篇合為11520策,為萬物之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因此由「分、掛、揲、扐」四個運算步驟而成易數的變化,重複三次為三變,三變成一爻,六爻共十八變而成一卦,聖人根據天地萬事萬物的現象而作八卦,為三爻之小成卦。各有陰陽,陰陽互變而伸展擴大,觸其類而重疊為六爻之大成卦,演變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斷吉者驅、凶者避。 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盡含其中,可以作為觀察世事,裁度事理之得失,以掌握「時與位」的進退契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

用天地之數的變化可以顯揚形而上的道,領會神明出於自然之道的至高德性,然「神無方,易無體」,世人無法預知的變化方向就可以藉著聖人所制的蓍草之法虔誠交流,以指點迷津,因此世間的繁雜動靜,得以掌握而成天下之務,與神明共同造福人類。 孔子曰:如果瞭解形而上的道,與天地數的陰陽變化之無窮奧妙,不是就可以融會貫通神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最高境界了嗎?


心法:
一、
衍,為推演的工具。
大衍之數,為推演天地之用數,占卜推算之法。
揲,音什,用手撥數之意。扐,夾之意。

二、
依據《天五地五》天地各半的原則,古人用河圖洛書天地總數的一半,五十作為卜筮之蓍草用數,除去一支不用,以象徵太極,表示本體的「用中之道」。餘四十九支,行四營之變化以成卦。
亦有所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是以河圖天地全數五十五除去中央五,河圖中央為太極,不参與演算,故大衍之數為五十,以一為體,代表太極,四十九為用之說法。

三、
四營,即「分、掛、揲、扐」四個運算步驟。
大衍之數是天地全數100的一半陰陽的演化流行也是推演天地的變化所用之數宇宙萬事萬物不離河洛之數,50中道,奧妙無窮。一象(一支)太極為道的原始故虛而不用。
49為二以象徵兩左為天、右為地(第一營)一支代表三才(第二營)四支代表春夏秋冬四時(第三營)剩下的數代表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共2閏月,所以而後掛(第四營)

「分」:一分為二,象徵陰陽兩儀。 
「掛」:掛一支代表人,合天地為三才。 
「揲」:以四四撥出,象徵四季循環。 
「扐」:餘數象徵閏月。

四、
經過四營的步驟,最後把掛在手指的蓍草全數取下,合數必為五或九,即完成第一變,將此蓍草先排放一旁。再將剩餘的四十或四十四數的蓍草,依照前面「分、掛、揲、扐」的步驟重復做一次,掛於手指的蓍草合數必為四或八,此為第二變。剩餘之數再做一次,掛在手指之合數亦為四或八,此為第三變。如此三變(即三個數)成一爻,記錄在紙上; 一爻完成後,收齊四十九支蓍草,以四營步驟再行三變,完成第二爻,如此重復共完成六爻十八變,由下往上依序紀錄,即成一卦。

五、
策,為用於卜筮的蓍草數。
四策,代表春、夏、秋、冬四時。
大衍之數,經過四營之步驟,三變成一爻後,剩餘的蓍草有四種可能:36、32、28、24。各除以四策,結果為九、八、七、六。
易用九、六,不用七、八。
乾用九,每揲四策,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共得二百一十六策。
坤用六,每揲四策,一爻為二十四策,六爻共得一百四十四策。

六、
三爻卦代表天、地、人三才,再經過陰陽互變而產生全新的組合和意義,因此三爻卦是八八六十四卦小成的開始,故曰:「八卦而小成」。

七、
酬酢,為敬神祭祖,與其交流之意。

大衍之數(即文王卦)步驟總整理

一、一為太極,故虛而不用:

取出一支放旁邊不用。

二、49支一分為二,以象徵兩儀:

剩下49支隨意分成兩組,放左右兩旁,左為天、右為地。

三、掛一支代表人,合天、地為三才:

先從右邊任意取出一支,掛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之間。

四、撥揲四支代表春夏秋冬四時運行:

把左邊這一組蓍草,以四支一組的四四撥出,直到剩下四支或是不足四支為止,把餘數掛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

五、再扐而後掛:

將右邊那一組蓍草,繼續依四四撥出直到餘四支或是不足四支為止,將這些蓍草掛在中指和食指之間。

六、完成第一爻的第一變:

至此掛在左手指的蓍草,合數不是五就是九,紀錄在紙上後,取下掛在左手指的蓍草移開單獨放在一旁(不可與其他撥揲出的蓍草混放),此為第一爻的第一變。

七、完成第一爻的第二變:

撥揲出的蓍草(非40即44),一分為二開始重復做一次,最後掛在手指中的蓍草數,不是四就是八,將合數寫在第一變數字的右邊,再取下這些掛過的蓍草和第一變的放在一起,此為第一爻的第二變。

八、完成第一爻的第三變:

將第二變撥揲出的蓍草,再從一分為二開始,重復一次,最後掛在手指中蓍草數,同樣不是四就是八,將合數寫在第二變數字的右邊,再取下這些掛過的蓍草和第二變的放在一起,此為第一爻的第三變。至此完成三變為一爻。

九、成卦:

重新集合49支蓍草,依照四營之步驟再繼續由下往上完成六爻十八變,即「十有八變而成卦」。「女大十八變」即源出於此。

十、老陰、老陽:

將各爻三變之數相合,在老陽、老陰之數做o、x記號,即為動爻,依據動爻,陰變陽、陽變陰,錯綜變化。

十一、老陽、少陰、少陽、老陰四象的算法:
易用九、六,不用七、八。
乾用九×四=36數 49數-36數=13 -老陽(o)
少陰八×四=32數 49數-32數=17 --少陰
少陽七×四=28數 49數-28數=21 -少陽
坤用六×四=24數 49數-24數=25 --老陰(x)

十二、
乾之策:乾用九,9*4*6=216
坤之策:坤用六,6*4*6=144
當期之數:乾坤之策相合,216+144=360(即一年之數,365天又1/4,多出的51/4閏月之數)

二篇之策
六十四卦共384爻,陰、陽各192爻。
陽爻,192*9*4=6912
陰爻,192*6*4=4608
萬物之數:二篇之策的總數為6912+4608=11520


文王卦(十八變)範例:

本卦為目前现象,動爻是未來吉凶,爻動卦就變,錯卦為應對之道











繫辭上傳( 第七章)


第七章

章旨 :

本章讚易道之崇高偉大,是聖人效法天地之德以修身立業,是人類道德  大業的根源。


子曰 : 「易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者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孔子讚美說:易經真了不起啊! 廣大備悉,已經登峰造極,無以復加,是智慧中的大智慧,哲學中的大哲學,聖人之德業與天地參,無不是易理所包含的範圍。
易經卦爻的文辭無一不是至理,聖人體悟於心,窮其理而崇其德,卑其禮而廣其業,以啟發智慧和禮儀之道德大業。
德業崇高者莫如天,聖人以智慧仁慈的德性,效法天無私覆,無量無邊,自強不息,發育萬物而超乎萬物之上的崇高至德。謙卑低下者莫若地,聖人則效法地無私載,謙卑包容、厚德載物,至精至微無一遺漏的無私德性。(知:音智)
乾天設於上,坤地設於下,天地定位,乾健坤順,二氣運行,為天地造化之本,陰陽變化,往來不窮。易與天地準,天地既成,易道存於其中,貫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都在易道的範圍內。
孔子領悟道之本體,為一,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最後歸於一,才能回歸自身的自性本體,如果能瞭解自性本體的真如實性,是如如不動,沒有生滅,永遠常存於天地之間,無得無失,不離相對,又跳出相對之外。達到聖人這樣的領悟,能隨順其本體自性的自然之道,不因一念而失崇德禮卑之義,才算是進入易經大道的門徑。


繫辭上傳 (第四章)


第四章
章旨:
本章論至大者莫天地,凡覆載於天地之中的萬物,除了易經,沒有可以與天地齊準比擬的。 以及述明易經對萬事萬物中陰陽對立與互變的哲學,瞭解神無方、易無體的真諦,和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以曲成萬物之心。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陰陽之道無不包括在卦爻的文辭之中分陰分陽之理皆有脈絡條理,和天地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萬物並育互不妨害的自然法則一樣,渾然不漏,井然有序。中庸言天地之所以為大,是「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而易之道,大能彌滿六合、小則藏於密,可以和每一部經典融合貫通,各種宗教都包含在裡面,卻能跳出宗教之外,天下所有的科學、哲理、法度、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教育倫理,都在易經的範圍內,不僅小可獨善修身,亦可大而兼善天下。
古聖先王用易理仰觀日月星辰的循環移轉俯察山川河海大地,草木萬物,凡兩眼所見皆為形而下之器,皆為陰陽對待,深觀細查各種奧妙變化,豁然貫通,了解晝明夜暗也是陰陽變化的原故。
天下萬物從形而上的無到形而下的有,由有至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都是陰陽對立與互變。 要瞭解從萬事萬物的開始可以推測萬事萬物的結果,如同圓滿周詳的計劃為始,就能預測執行的結果,慎始才能善終。 生命的輪迴也是終始迴圈,生死流轉無始無終,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以易理探究精與氣可以凝聚成無形無體的能量,能量自無而有,集結為有形有體的物質,為神之來也,為伸,是陰變陽。精氣神消散就變成遊魂,沒有形體,自有而無,為變,為鬼之往也,為屈,是陽變陰。由此可知幽明為陰陽之顯晦、死生為陰陽之消息、鬼神為陰陽之聚散,皆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所謂的鬼神不過是人的吉凶禍福之心態,沒有假體形狀可見。
易理效法天地之道,大智慧大覺者的德性能和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和天地自然法則相似不會違背陰陽的原理法則。
孔子在易經系辭傳中流露出妙智大慧的文學哲理,盡乎其知的貫通天文地理,對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窮究其極,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教化眾生匡濟天下,非淪於空虛或騖於高遠,因此不會招致過失。
瞭解真理的人,遇旁門左道也能固守原則不同流合污,樂天道,知天命,自然不會有憂愁顧慮。 瞭解易經的法則,就能安住在中央戊己土的中心那一個「信」上,即中道、中理, 「信」可統四端,用「信」流露出的仁慈敦實之心安定國土,就能普施大愛於天下黎民百姓。
天地萬物演化的原理法則都在易理的陰陽二氣範圍之內,在天成象,在地成行,無不適中而不過,猶如鑄金造器有其範,疆土城郭溝池有其邊圍,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而無所遺露。
易能成就萬物生生不息,圓通一切的相互關係,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委曲周全而沒有遺缺,因此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二氣的法則。
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都要顧及一體兩面和相對的層面,如果能徹底了解晝夜的原則,就能豁然貫通死生、幽明、鬼神、光明黑暗的變化,都是陰陽相對之道。
因此鬼神沒有時空、沒有方位、沒有形體,既在此又在彼,忽於陽又忽於陰,無所在亦無所不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易理也沒有形體,就像不生不滅,無得無失的真靈性,是形而上,如如不動的本體、本性,看不到,摸不著,為動亦為靜,無為而無不為,變化莫測,奥妙無窮。

心法:
一、
易與天地「準」,易經法天地之道,為易之道,故曰「準」。
二、「彌」為聯合、圓滿之意。萬物合一,渾然不漏,為自其外以統觀。
三、「綸」為條理之意。萬物燦然有序,為自其內而細觀。
四、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中的「知」,為智慧的「智」。
五、精重濁者為陰,氣輕清者為陽。 
六、「遊」為散去之意。
七、大能彌滿六合(為東南西北上下)、小則藏於密(為玄關竅) 。
八、「原始反終」:始為終之發端,終為始之歸宿。 陽之變即為陰,陰之變即為陽。 無形無象到有形有象,最後還會歸於無形無象。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九、安土:為所處的環境,安居之處。聖人重樂天知命、安土敦仁。
中庸:「知、仁始於好學力行。 」
孟子:「知者、仁者,無不知、無不愛,必以當務為急,親賢為務」。
十、萬物,為陰陽之形。 萬物賦形,難以周遍,如有缺失或遺漏,聖人則以曲成之。
曲成:委曲以成周到,使萬物各有所得、各有成,沒有遺缺。

道德經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如果能做到物欲革除盡淨,無私無我,與萬物萬事相輔相成,補缺彌新應用自如,天理自然流行,不易之易自存於心中。

十一、「樂天道,知天命」,命非宿命,而是規律,天道運行有其規律,知命即知規律,有規律就有預見性,但是規律也有相對的失序,當下的作為就埋下未來結果的種子,因此凡事要有預見性,知規律,知道未來的發展,也會計劃並處理好以防後患。 所以知命就能樂天道,不會憂慮不安。



繫辭上傳 (第六章)


第六章
章旨 : 
本章叙易之道極其廣大及奥妙,皆源於乾坤動静之變。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易書這部經典,是依據生生不息的陰陽易理而作,所包含的學問,森羅萬象廣闊無窮,偉大奧妙且變化莫測!往遠處而言,伸展開來可以彌滿整個宇宙,遠至蒼穹之外無邊無止,沒有範圍可禦。
從近處而言,無所不載而含蓄其中,收攝起來,可以藏在最隱密、靜默的地方,甚至心中的意念也瞬息可現,說它縱橫貫通在天地之間,包藏天道、地道、人道,皆一理可通。 萬事萬物無不完備俱足。
孔子說到易經的乾,乾代表天、為陽,為震動伸展。乾道始物,動靜生焉。乾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萬物在萌芽之初是寂靜專注的,受乾陽之氣慢慢向上突破,生長壯大而茂盛,從這個道理可以了解「靜極必動,動極必靜」,動由靜生,皆是大自然一切萬事萬物的生息法則。
關於坤,坤代表地、為陰,為靜。坤能順從乾而安然內斂,也能順承乾而化育萬物,坤至大至廣,無所不載,有養育群生的德行。
易的廣大備悉具乾坤之德,與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的天地德性相配,易的陰陽變通和四時變化的循環不斷也是配合一致的,乾坤代表天地代表陰陽,陰陽代表日月,也代表晝夜,這些現象一看就明白,易理就是這麼簡單平凡,和乾坤至高至廣的德性一樣相配。

心法:

一、

易之為書,廣大備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放諸東南西北上下的萬事萬物之中,沒有比易經包括的範圍還大的,也沒有比易經更細密精微的。

二、

易理一陰一陽之謂變,變而不窮之謂通,變通即「變易」。

三、

易之廣大,莫如天地,乾坤之理,生化萬物。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配乎天地,一陰一陽配乎四時,變而不窮。

四、

「易廣大配天地」,即「易與天地準」之義。

五、

「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就像種豆芽一般,在靜態的培育中,專一而發生作用,誕生萌芽,並向上突破生長。

六、

翕:順合、收斂之意。 闢:伸展之意。「其靜也翕」:坤靜的狀態,就像飛鳥休息時把羽翼安然柔順的翕合起來。「其動也闢」:坤動的狀態,就像飛鳥要翱翔時,會向外開展羽翼用力拍打。

七、

天道運行,日為乾、為陽,月為坤、為陰,天地的動靜即陰陽,易之卦爻稱陰稱陽。陰陽之義與日月配合,乾坤配合天地至高無上的德性。至高之德,就是最簡單平凡,最自然,最容易實行的。 因此,天道、地道、時序、處境、人的德性修為,乃至因果,無一不包含在易書裡。

八、

易簡為盛德之根,易簡之善配置至德。道德經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易簡之道也。 (一:即"道") 九、

夫:音"扶"。





繫辭上傳(第一章)

繫辭傳
研究易經必須從心中除去一切雜念,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無為而為,剎那間體悟天地自然不變的法則,就能豁然貫通易經的體和用了。 而孔子的四傳(系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就是研究易經的重要基石

繫辭傳是孔子研讀易經的心得,從不同角度研究周易全經的脈絡、結構、通則,闡揚人文與哲學思想的意義和易道體用合一的妙用智慧。 因此,後世只要勤學易理瞭解天地的運行規律及陰陽的變化法則,並遵守卦德、卦意及爻辭的原則,作為處事為人的依循方針,就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了。

第一章 章旨:

闡述乾坤的本體和六爻卦象的綱領,陰陽交互摩擦相蕩,由八卦蕩出八八六十四卦,從宇宙架構敘述易經的創著過程、天地的功能,以及人和天地並立的道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音現)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在混沌時期,森羅萬象未顯,萬物未生之前,仍為形而上之無極,沒有上下,天地、尊卑之分,無極為太極之本源,太極一動生出乾坤兩儀,天地始分才確定宇宙八大現象之高低、貴賤、尊卑的自然陳列位置。
研究易經,首先要瞭解伏羲八卦的重點,伏羲用乾坤兩卦代表天地。 乾為高遠的天,天在上廣大無邊,剛強尊貴,無所不覆坤為萬物親近的大地,地在下,厚德載物,親和謙卑,無所不載,天地作用自然運行,無所為而無所不為。

動靜者陰陽也,乾為陽,陽為剛、為白日,陽為進,主動,動為變,變而有常。坤為陰,陰為柔、為夜晚,陰為退,主靜,為不變,動靜皆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動,了解陽剛陰柔的道理,就能判斷出形而下的陰陽消長及變化的規律,都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即"動靜有常"的原理。

天地間的四方萬物,性質、性向皆有不同,各以品類聚合,以族群分門別派,這就是宇宙自然的相對之理,也會因為物質的相生相剋而衝突爭鬥,生出吉凶禍福。

宇宙在天呈現日月星斗和四季、十二節氣、七十二候的天文現象,在地有山川河海的高低起伏和潮汐漲落,以及萬物不同性質所呈現的形象。天地間萬象萬物的陰陽交互作用產生錯綜複雜的變化,也就是易經六爻所象徵的現

太極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生出"日、月、水、火、風、雷、山、澤"八個卦,再由陽剛陰柔相對性質的摩擦碰撞,交互作用而產生宇宙萬物,這種運行的自然變化,由一來一往、一卦一蕩,蕩成八個卦,再由八個卦交互變化而蕩出六十四卦。

就像驚蟄時節,春雷鼓動萬物的復甦,天氣由上降於下,地氣由下交於上,天地之氣上下交孚,萬物得雨水滋潤,風則推動天下萬物的生長,而欣欣向榮,生生不息,這些隨著日月升降,以及一年四季的寒來暑往交替變化,都是依照宇宙的自然法則運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為純陽,代表父之陽剛、主動。 坤為純陰,代表母之柔順、配合。 乾坤兩卦生六子,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的原理法則,都是由乾坤兩卦的卦爻陰陽交錯而產生。

乾也是科學家所說的生命動能,乾掌管萬物的培養醞釀,剛健不息、自動自發,依四時變化自然運行,氣一至而萬物俱生; 坤柔順配合乾,承乾之氣而化成有形的生命物質之形態。 天地的造化,不出易理之乾坤二象,乾的創始功能和剛健之德,一目了然,坤只須繼承乾的德性,簡單的配合乾運行,就能完成化育萬物的使命。

乾剛健不息、自動自發,坤順從配合而運行,只要簡單的依規律實行,就能完成化育萬物的功能。這樣簡單平常的天地自然法則是很容易瞭解的,也是簡單順從就容易實行的。

因為容易瞭解,所以天地萬物不變的自然規律是何等的親切,也因為古聖先王參透易經的大智慧,用易理教導天下百姓,讓人人都能安分守己,遵從天地的自然規律修身養性,這樣簡單的實施教化,就能成就安邦定國的大功業。

而天地以不變的自然法則育養及親近萬物,使萬物永久的生生不息,天地造化萬物的大功業真是無量無邊。

古聖先王效法天地之德,利益眾生,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並持之恆久的光大教化世人,這樣的千秋功業,受到萬代的尊崇。

所以明白了天地之間最簡易、不變的自然法則,就等於領悟了天下一切事物的高深學問。 因為平凡簡單,所以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含藏在易理之中,掌握了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和形而上的道,並融會貫通,也就能確立人在天地間的地位是與天地並立,與萬物合一。

心法:

1、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之 「卑」、「賤」為低之義,天高地卑,天地定位,

顯現陳列在那裡不會變。

2、剛柔斷矣。 斷,為判斷、決斷。

3、變化見矣。 見,音現,為顯現、看見之意。

4、知,管之意。作,造之意。成,就也。易,容易。

5、易則的「易」,為平常之意,易知的「易」,為容易之意。易者存理而已,簡者循理而已。易簡則天下之理莫不貫通於我心。

6、「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換成現代來解釋則為:如果生意做到人人都喜歡親近你,事業就能長久並壯大。易理就是這麼簡單! 能把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及事業上,並持之以恆,必能掌握圓滿成功的人生。

7、易之為書,廣大備悉,以乾坤為首、為至要,乾坤為天地、為陰陽,瞭解了天地運行規律及陰陽的變化法則,並遵循自然之道,效法「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霜露無私墜」之德,就能立天地之間而無咎。

8、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天地人),人立于天地之中,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9、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定位,是確定的法則,不能變 動。 幼學瓊林:「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沉者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 孚作用滋潤萬物,萬物才得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這就是天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德性。人也要效法天地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 25章)

10、六爻的階段與特徵(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5)

11、先天八卦,及蕩出方圓圖的六十四卦(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3,有詳細圖解)

12、南方乾卦蕩到北方坤卦下面,成為地天泰卦,坤卦蕩到乾卦下面則成為天地否卦。八卦相蕩,蕩出方圓圖的六十四卦。


#易經心法筆記part1開啟易經的第一把鑰匙#先天八卦歌及掌中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2後天八卦掌中訣#方圓圖掌管宇宙次序 #易經心法筆記part3上古星圖河圖密碼#河圖天地數的生成 #易經心法筆記part4神秘的369九九方陣圖#洛書九宮數排序秘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5爻位的特徵與相應關係#卦中卦取法

繫辭上傳 (第二章)

繫辭上傳第二章

章旨:
說明聖人設卦觀象的由來和剛柔的變化,從而瞭解六爻的變動關係,都離不開"天地人"的三極之道,以及學習觀象和玩味卦爻辭的重點。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聖人做易之前只有圖像沒有文字,有圖無文,人民無法理解,伏羲設三爻卦的符號,以彰顯宇宙間的八大現象,藉此觀察大自然的變化。 文王、周公統觀這八個三爻卦象,再重疊而演變到六十四個六爻卦,定卦名並繫以文辭,解釋吉凶禍福和大道的不變真理。
吉凶禍福皆由陽剛陰柔互相推動交替而產生變化,順天理者為吉,逆天道者為凶
所以天地間的吉凶、禍福、得失、進退,都是相對的現象,各具陰陽剛柔的道理。 而吉凶悔吝之事,都是因為執着于利害得失而產生的憂慮安逸之象。
由剛柔相推而言,變化的結果是好是壞未可知,要觀察吉凶的徵兆,據以做出進退的抉擇。日剛夜柔是晝夜自然循環,也是宇宙間陽動陰息的變化法則。
六爻分天、地、人三才,天有陰陽、人有仁義、地有剛柔,六爻剛柔相推產生的變化也都離不開天地人三才,故三才各一太極,太極各兼陰陽,有陰陽則有剛柔、動靜之變化,為三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因此具有智慧及道德的君子,立身處事都能效法易理的法則精神,遵循卦爻消長盈虧的條理次序,並應用于處世的應對進退之依據,而安然理得。
君子反覆研究三百八十四爻所繫的文辭,並樂此不疲的玩味琢磨其中奧妙之變化規則,所以君子觀察卦爻的現象及動爻之後的變化去探索爻辭含意,即可居於室而知天下事,觀察變化后的吉凶悔吝,琢磨判斷占卜的結果,做出審慎的抉擇以趨吉避凶。
因此研究易經的卦象爻辭及六爻的消長盈虧,就能了解人生的成敗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把握動進静退的原則,固守中正之道,自立自强,這樣自助就得人助、天助,自然吉无不利。

心法:
1、六爻卦之五、六爻為天位,三、四爻為人位,初爻、二爻為地位;卦中卦(、三、四爻及三、四、五爻)也都離不開三、四人位"
2、設:假設之意,卦:符號

3、三極之道是易理的根本原則,也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一切應用

和變化,研究易經一定要瞭解一卦六爻的動靜之變,都符合三極之道。 初

爻、二爻為地道,三 爻、四爻為人道,五爻、上爻為天道。 三而一、一而

三,各安其位,卦中卦(二、三、四爻,及三、四、五爻)也都離開"三、

四人位"。 所謂的"不三不四",就是指不正之徒。 三才圖解請點擊#易經心法

筆記part5。

4、剛推柔為「變」,剛推去柔變為陽(如乾卦初九交於坤,成為地雷

復)。柔推剛為「化」,柔推去剛化為柔(如坤之初六交於乾,成為天風

),簡言之,陰陽互相變化,而爻一動則卦就變,變則吉凶生

5、太極生兩儀,兩儀即乾坤,乾坤代表天地、剛柔、陰陽、父母。 宇宙萬

物皆由乾坤變化而來,其他的六十二卦也都是從乾坤兩卦交互相推而來。 兩

儀亦為相對,有正面就有負面,有好就有壞、有盈就有虧、有得就有失... 有

心就有善惡,人有這身假體就有吉凶,因此本心本性本體要不思善、不思

惡,如如不動,惟靜得以生慧,才能透徹明白「不易」的道理,學習跳出陰

陽,跳出吉凶、得失、利害、悲喜... 等的相對之外,以不變應萬變。 

「不易」、「簡易」、「變易」的說明,請點擊#易經心法筆記part2。

6、研究易經的重點在六十四卦下面每一爻的爻辭,包藏宇宙萬事萬物的變

化和吉凶禍福,爻一動則卦就變,可謂牽一髮可動全身,爻辭吉的時候不要

得意,有凶也不必擔憂,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冷靜應對就是趨吉避凶

的良方。

7、宋儒張載:「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

繫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 」易經是為君子謀略所用,不適用於小人,

所以易經將「中正之德」繫於卦爻辭中。 雖然爻有陽大陰小之別,但是聖人

在三百八十四爻繫以文辭時,必定以君子之道做為誡諭,以免犯下小人之

過。 所謂《爻有小大》,大者為陽,為君子。 小者為陰,為小人。者為陰,為小人。

繫辭上傳 ( 第三章)


第三章 :解讀卦象時的

章旨 : 

本章以彖辭、爻辭、象辭的變化過程,以及卦的貴賤、小大、悔吝的吉凶。 說明不可因小善而不為,亦不可小惡而為之,只要守住卦爻辭的原則,不需問卜也能知道吉凶禍福,即「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彖辭為孔子所寫,解釋文王卦辭,並對全卦的整體卦象做出更肯定判斷的文辭爻者交也,爻辭是周公觀察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繫以文辭說明宇宙森羅萬象各種事物交互變化的關連。瞭解了爻辭研究易經就非常簡單了。
爻變則產生吉凶兩個現象,就是所謂的得失,易經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凶的,研究爻辭可以讓人明白得失的道理和趨吉避凶的方法,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只要堅持正道,心存善念,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若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悔吝雖然還不致於到有凶的程度,只是小毛病小過錯,但是小過不改也會變成大過為人處事要達到爻辭所說的無咎,仍須時時反觀自省,改掉弊病和惡習性,堅守正道,內心真誠向善以補不足之過,就算卜到不好的卦,也可以無咎。
所以研究易經要特别注意,易經講的是「時」與「位」,「位」是每一爻所代表的位置高低、地位貴賤所處之位的安危,都分别存于一卦六爻,要各善其位而處 。
彖辭所言之卦象分大小,陽爻為大,陰爻為小,皆存于六十四卦中,錯綜更迭不相雜,無論卦的大小皆有吉凶得失的現象,彖、象爻所繫的文辭中都有辨別萬事萬物吉凶之理以告誡我們趨吉避凶之道。
卦爻辭一遇悔吝必有憂慮,凡悔吝之事必介於吉凶之間,不可不慎,要注意細微之處是否偏離中道界限,即使只是小弊病小過錯,也不可為之,只要堅持中道,不偏不倚,遇惡也會逢凶化吉,否則悔吝遺憾就會變成災咎之凶。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要達到無咎,只需存悔悟之意,改過自新並且奮發修善以補過。
因此研究易經要瞭解卦爻分陰陽,分大小,文辭有兇險和坦易,可以做為趨吉避凶的依據,知所畏懼而警惕迴避。卦辭爻辭都各有不同的變化道理,能為我們指點迷津。以化危為安。只要守住卦爻辭的原則,不需問卜也能知道吉凶禍福,即「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心法:

斷卦時的五項應用重點--對應後五句


前後相繫。懂得善用陰陽,不被陰陽所綁。

1、列貴賤者存乎位

2、齊小大者存乎卦

3、辨吉凶者存乎辭

4、憂悔吝者存乎介

5、震無咎者存乎悔

一、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分別在六爻的位置上代表所處的安危、好壞,可作為應對進退的依據悔吝為遺憾之意,還未達凶。震代表行動之意。無咎為沒有災禍過失

※六爻的特徵與代表之身分地位說明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5。

二、

彖決斷之意(彖的是一種很小的動物,牙齒尖銳可斷鐵物)彖辭是孔子對一卦全象的肯定之辭。

爻為交之意。代表宇宙森羅萬象的交互變化,皆環環相扣。在彖辭、爻辭的文辭裡就可以分辨萬象事物的吉凶,告誡要小心謹慎才能亨通,守正才有吉,而吉凶的選擇都在自己。

三、

齊為分別、比較之意。易經六十四卦中,乾、坤、坎、離是四大卦(四正卦),其餘六十卦都是小卦,但是每一卦的全卦都存在吉凶的現象,沒有絕對。

※陽為乾、為大,陰為坤、為小,一卦陽爻多者為大,陰爻多者為小,但是風天小畜卦,下乾上巽為一陰畜五陽之象,力量不足,仍為小。

四、本章前五句:

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

對應後五句:

是列貴賤者存乎位。

齊小大者存乎卦。

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前後相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