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驟變,人類的動靜也隨著時空環境而轉變,未來的世界是何光景?我們未可而知。然而人心與天心已背道而馳,不再相感!人類如果不滅惡從善,致力於地球共榮共存,如何能轉否為泰? 天下感應之理本出自然,一感一應相互往來,理無二理,理根於人心,心無二心,本自唯一,天下之人雖事物殊途,若能同歸一心,皆與天地無私相感,順天理正道而行,做到事理圓融,則天下事何思何慮!未來世界的祥和必可大成,而這一部包羅萬象,精微深妙的群經之首,小則一人一事一物,大至天下萬事萬物治理之道,在2021年開始將逐漸大放光彩,所謂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除了修身養性,自我管理,成為人生方向的一盞明燈。也可以做為從官治世的善法,建國立業的根本。這是世間至廣至博的正知見,而世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緣影唯心所造,如夢幻泡影,當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六祖云:佛法不離世間覺。而眾生卻在世間法的對待分別與習性的攀緣執著之間顛倒迷離。若能從法界看世界,藉著這部世間法的中道經典做為處世治事,進退取捨的戒慎依歸,轉識成智,於諸世間不依不取,進而了悟一切出世間,體悟無為法的真如實性,才是眾生本具不生不滅,本自清境的阿彌陀佛。
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蒙卦--求教的態度與施教之法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為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推崇易經所說。
易經為群經之首,是古聖先賢提示後人的生活指導原則,如何 在無常中守住自己的位置,掌握時機 。
習易可了解宇宙的萬法萬象,及如何用易以應對萬象,而不被易用(綁住),並將易理用於人生中,以見性自如,坦然豁達。如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研讀佛法亦須用法不被法用。
易經的重要及涵意--
易經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事,修身養性,同時培養智仁勇三達德及謙卑的態度,效法天地無私的精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霜露無私墜),並體悟天地自然不變的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剛柔並用、乾坤合一、體用合一 剛柔相兼才能體會易經的真理。
研究易經的三個階段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屯卦--萬事起頭難,要鞏固根基,勿妄念妄動。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坤卦-文言傳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坤卦-輔佐之道(老二哲學)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文言傳--乾卦(第三遍)
君子將已成就的品性德業做為行事標準,並展現於日常的言行舉止,則行功立業之機指日可待。
乾卦初爻居於下,雖其德已成,仍隱藏未顯,故以潛稱之。因行功立業之時機未到,涵藏在內的德性還不能顯現於世,所以告誡君子暫時還不要有所做為。
心法:
一、周易集注:「德」者行之本。「行」者德之用,二者相因,不容偏廢。「成德」者已成之德也。「日可見」者,猶言指日可待之意。蓋聖人出世,必有德有時。人之所能者德,所不能者時。故位厄之時,占者之君子,當如之而勿用也。
二、君子修身養性,動靜得宜,動則利益眾生,靜則藏養德性,日常所行所為均以道德為主。
三、日講易經解義:潛之初九,剛德既成,而猶以勿用,自守何哉?蓋德以行彰,而行以時顯。雖負大有為之才,而時位不足以濟之,則終不可枉道以求用。是以君子上觀天時,下度人事,寧歛其德以自守,而不敢急於用以失身。此其所以為龍德也。不然聖人志在用世,豈樂於隱遁,而不欲立大業以成哉?
君子知天下之理,盡寄於萬物,故修心學道,探索古今事物之變,廣學多聞以匯聚才識,遇到疑惑必虛己下問,思考分析以明辨其理,晰辨既明,則優游漸進,坦然據守,除了萃聚學識與才德,還要行沒有私心欲念的仁義之舉。
乾卦九二爻辭曰:君子的才德已經顯現於世,利於受到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以行其道,彼此呼應。因為九二具備的學聚、問辨、寬居、仁行,皆為君王應有的德性風範。
心法:
一、周易集注:「之」者,正中之理也。「聚」者,多見多聞,以求會聚。「辨」者,講學也。「寬」者,優游漸進,從容不迫之意。「居」者,守也、據也。「仁行」,為所行以無私之仁。居者,居其所辨,行者行其所居,故必「寬以居之」,而後方可「仁以行之」。
二、日講易經解義:聚與辨,入德之始事也。居與行,進德之終事也。君子積學成德,雖未涉尊位,而君臨天下之德已具,此大人之所由稱,萬物之所利見也。
三、周易集注:若學聚問辨之餘,涵養未久,粗心浮氣,而驟欲見之於實踐,則居之不安、資之不深,安能左右逢源,而大公以順應哉!此為學一定之序也。
四、孔子釋乾卦九二:九二此所以為大人也,未居大人之位,而天下人皆以大人尊之。非以其位,而以其德也。
五、言君子透過學習,上達下學,來聚積學識與才德,多問多思以明辨是非,待人處事寬厚仁慈,這就是君長及領導者必備的德性。
九三陽爻居陽位,陽剛過重又不在中位。上不近君,下不與居田野者親,居危懼之時,是易生猜忌與誹謗的多凶之位,處世行事必需因時順處,隨時隨地戒慎警惕,不可自恃其德,不自誇其功,而實行進德修業之事,縱然有危險也會逢凶化吉,沒有災咎了。
心法:
一、周易集注:九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接剛,故曰:「重剛」。九四陽居陰位,亦曰:「重剛」。位非二五,故曰:「不中」,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也。九三以時言,九四以位言,故曰:「乾乾因其時」。
二、君子居上之下,如果過於剛強銳利,就有以下逼上之嫌;又居下之上,則有驕橫跋扈之慮。如果能因時順處,警惕自守戒慎行事,這樣即使身處多凶之危境,也不會有大過失。
三、上不在天,指九五天位。下不在田,指一、二爻地位。
四、日講易經解義:從來事變無窮,所以處事之道,剛與柔而已。剛與柔沒有界定之位,唯善用中道。易經所說的中與不中,有針對時位而言,也有針對德性而言。乾卦三、四爻,所處之位皆失中,所行一有不當,則其咎即在人事。故三四,隨時修德以善處其位,此君子處危之道也。
九四剛健,陽爻居陰位,非正位亦不居中。屈於尊位之下而不在天位,又遠離百職之地而不在田,因為已完成進德修業之事,可以開始有所作為,而居人位之上,君子處此,要進一步建功立業,又恐失於躁動,要退守本位又恐失於時機,故而猶疑不決。這樣進退不定,是因為局面不清還有疑慮而審時度勢,所以不會有過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疑「重」字為衍文。
二、九四具剛強之質,居五、六天位之下,進德修業已終,當乘時而進之際,而離開中之人位。
三、日講易經解義:或之者,正其熟思審處,疑而為決,務求天時人事之歸,以為樹功立業之本者也。慮善而動,所往合宜,何咎之有?夫天下事,率意逕行者,動而多悔。遲回却顧者,績用弗成。故始貴乎能疑,繼貴乎能斷。
四、日講易經解義:乾之九四,獨利於用疑者,其負陽剛之才,居得為之位,不難於遇事勇決,而難於觀變審時也。不然聖人豈欲人識疑生玩,致阻其任事之心哉?
五、周易禪解:「或」不是疑惑的意思,而是在認知的過程中做方向的調整,是變化中必要的階段。
六、言此時居於上下不定的狀況,有疑惑就要慎思,才不會有危險。
乾道向上發展,從初爻演變到九五,已成為具備盛明德性的君子大人,其剛健中正之德和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萬物生成無私的德性契合。其誠明之德與日月的光明無私照相合。其施理政事的作風和四季運轉一樣井然有序。其彰善懲惡與鬼神的吉凶禍福一樣相合。
凡天下有其理而無其事,是天之所未為者,九五大人極盡思慮先天而創其未有之事,所行皆合於天理,天的法則也不會違逆大人的做為。天下有其理亦有其事,是先天已有然之理者,九五大人則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奉天而動。天尚且不會違背自然法則和變化規律,何況是得天之道以生之凡夫俗子? 何況鬼神承天道以造化循環?當然也不違於九五大人。
心法:
一、言九五大人德配天地,做事順應自然法則,與天地萬物相應契合,能順時乘勢,也有洞燭先機的智慧,行事能慎始於先天,善終於後天,所以為天下所以利見也。
二、先天,為創建未有之事。後天,為效法已然之理。
三、日講易經解義:天之從違不可見,可見者,人事之順逆耳。人事順,則天心亦順。人事拂,則天心亦拂。君子大人但求其事之有順無拂,而幽明上下,自無不應。其修德也,盡人以合天,其出政也,奉天以治人。總不外此大中至正之道而已。
四、周易禪解:九五飛龍在天,像天覆蓋了大地,大地承載了萬物,像日月朗照日夜,四季依序生長萬物,也像鬼神的吉凶貫徹在生命之中,沒有分別,萬物在時空中既然同屬一理,不相違背,那麼凡人與鬼神也當同屬此理,怎麼不相隨順而成為人人所利見的「大人」呢?
為何說上九是亢位,是因為已經到了進無可進的極位,卻仍然前進求取而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貪圖眼前所擁有的祿位,不明白也會有失去權勢的危機,只知去獲取想擁有的財富,不知道也會有失去的時候。只有大智大慧的聖人才懂進不忘退,存不忘亡,得必有失的這些道理嗎!
明白進退存亡之間微妙的關鍵,在於行事不失中正之道;能夠不偏於利害得失,不以吉凶禍福而論,而以是非道義為決擇,因應順逆,凡事預防於未然,謹慎戒惕,惟義是從,潛見惕躍,乘時而動,順時而止,皆合於天道法則,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啊!
心法:
一、進、退,是以身而言。存、亡,是以位而言。得、喪,是以物而言。有進必有退,有存必有亡,有得必有失,皆自然之理。
二、處於極盛之地,惟有退守且不失正道。
文言傳--乾卦(文言第二遍第3段)
心法:
一、乾元,即乾始。中正,所行得中,所立為正之義,無過不及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孔子形容乾德至此已極,而其本不外一誠。宋儒周敦頤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蓋天地之內,無非實理流行。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自性而發則為情。情之善,由於性之善,性之善由於天命之無不善。是以剛健中正之德,全具於人,而元亨利貞之理,無物不有,惟視人能法乾而已矣。
三、周易集注:「性」者,百物具足之理。「情」者,百物出入之機。春作夏長,百物皆有性情,至秋冬,百谷草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一物各具一性情,是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的確。故「利貞」者,即「乾元」之性情也。
四、周易集注:「純粹」,指乾德純陽不雜且良美。「精」,為純粹至極。「發揮」者,為陳列之意。指每一爻辭之發揮。「旁通」者,曲盡也,推之伸展而竭盡通達之意。凡事有萬殊,物有萬類,時有萬變,皆該括曲盡其情而無遺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