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第一章)

繫辭傳
研究易經必須從心中除去一切雜念,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無為而為,剎那間體悟天地自然不變的法則,就能豁然貫通易經的體和用了。 而孔子的四傳(系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就是研究易經的重要基石

繫辭傳是孔子研讀易經的心得,從不同角度研究周易全經的脈絡、結構、通則,闡揚人文與哲學思想的意義和易道體用合一的妙用智慧。 因此,後世只要勤學易理瞭解天地的運行規律及陰陽的變化法則,並遵守卦德、卦意及爻辭的原則,作為處事為人的依循方針,就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了。

第一章 章旨:

闡述乾坤的本體和六爻卦象的綱領,陰陽交互摩擦相蕩,由八卦蕩出八八六十四卦,從宇宙架構敘述易經的創著過程、天地的功能,以及人和天地並立的道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音現)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在混沌時期,森羅萬象未顯,萬物未生之前,仍為形而上之無極,沒有上下,天地、尊卑之分,無極為太極之本源,太極一動生出乾坤兩儀,天地始分才確定宇宙八大現象之高低、貴賤、尊卑的自然陳列位置。
研究易經,首先要瞭解伏羲八卦的重點,伏羲用乾坤兩卦代表天地。 乾為高遠的天,天在上廣大無邊,剛強尊貴,無所不覆坤為萬物親近的大地,地在下,厚德載物,親和謙卑,無所不載,天地作用自然運行,無所為而無所不為。

動靜者陰陽也,乾為陽,陽為剛、為白日,陽為進,主動,動為變,變而有常。坤為陰,陰為柔、為夜晚,陰為退,主靜,為不變,動靜皆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動,了解陽剛陰柔的道理,就能判斷出形而下的陰陽消長及變化的規律,都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即"動靜有常"的原理。

天地間的四方萬物,性質、性向皆有不同,各以品類聚合,以族群分門別派,這就是宇宙自然的相對之理,也會因為物質的相生相剋而衝突爭鬥,生出吉凶禍福。

宇宙在天呈現日月星斗和四季、十二節氣、七十二候的天文現象,在地有山川河海的高低起伏和潮汐漲落,以及萬物不同性質所呈現的形象。天地間萬象萬物的陰陽交互作用產生錯綜複雜的變化,也就是易經六爻所象徵的現

太極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生出"日、月、水、火、風、雷、山、澤"八個卦,再由陽剛陰柔相對性質的摩擦碰撞,交互作用而產生宇宙萬物,這種運行的自然變化,由一來一往、一卦一蕩,蕩成八個卦,再由八個卦交互變化而蕩出六十四卦。

就像驚蟄時節,春雷鼓動萬物的復甦,天氣由上降於下,地氣由下交於上,天地之氣上下交孚,萬物得雨水滋潤,風則推動天下萬物的生長,而欣欣向榮,生生不息,這些隨著日月升降,以及一年四季的寒來暑往交替變化,都是依照宇宙的自然法則運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為純陽,代表父之陽剛、主動。 坤為純陰,代表母之柔順、配合。 乾坤兩卦生六子,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的原理法則,都是由乾坤兩卦的卦爻陰陽交錯而產生。

乾也是科學家所說的生命動能,乾掌管萬物的培養醞釀,剛健不息、自動自發,依四時變化自然運行,氣一至而萬物俱生; 坤柔順配合乾,承乾之氣而化成有形的生命物質之形態。 天地的造化,不出易理之乾坤二象,乾的創始功能和剛健之德,一目了然,坤只須繼承乾的德性,簡單的配合乾運行,就能完成化育萬物的使命。

乾剛健不息、自動自發,坤順從配合而運行,只要簡單的依規律實行,就能完成化育萬物的功能。這樣簡單平常的天地自然法則是很容易瞭解的,也是簡單順從就容易實行的。

因為容易瞭解,所以天地萬物不變的自然規律是何等的親切,也因為古聖先王參透易經的大智慧,用易理教導天下百姓,讓人人都能安分守己,遵從天地的自然規律修身養性,這樣簡單的實施教化,就能成就安邦定國的大功業。

而天地以不變的自然法則育養及親近萬物,使萬物永久的生生不息,天地造化萬物的大功業真是無量無邊。

古聖先王效法天地之德,利益眾生,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並持之恆久的光大教化世人,這樣的千秋功業,受到萬代的尊崇。

所以明白了天地之間最簡易、不變的自然法則,就等於領悟了天下一切事物的高深學問。 因為平凡簡單,所以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含藏在易理之中,掌握了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和形而上的道,並融會貫通,也就能確立人在天地間的地位是與天地並立,與萬物合一。

心法:

1、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之 「卑」、「賤」為低之義,天高地卑,天地定位,

顯現陳列在那裡不會變。

2、剛柔斷矣。 斷,為判斷、決斷。

3、變化見矣。 見,音現,為顯現、看見之意。

4、知,管之意。作,造之意。成,就也。易,容易。

5、易則的「易」,為平常之意,易知的「易」,為容易之意。易者存理而已,簡者循理而已。易簡則天下之理莫不貫通於我心。

6、「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換成現代來解釋則為:如果生意做到人人都喜歡親近你,事業就能長久並壯大。易理就是這麼簡單! 能把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及事業上,並持之以恆,必能掌握圓滿成功的人生。

7、易之為書,廣大備悉,以乾坤為首、為至要,乾坤為天地、為陰陽,瞭解了天地運行規律及陰陽的變化法則,並遵循自然之道,效法「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霜露無私墜」之德,就能立天地之間而無咎。

8、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天地人),人立于天地之中,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9、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定位,是確定的法則,不能變 動。 幼學瓊林:「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沉者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 孚作用滋潤萬物,萬物才得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這就是天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德性。人也要效法天地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 25章)

10、六爻的階段與特徵(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5)

11、先天八卦,及蕩出方圓圖的六十四卦(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3,有詳細圖解)

12、南方乾卦蕩到北方坤卦下面,成為地天泰卦,坤卦蕩到乾卦下面則成為天地否卦。八卦相蕩,蕩出方圓圖的六十四卦。


#易經心法筆記part1開啟易經的第一把鑰匙#先天八卦歌及掌中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2後天八卦掌中訣#方圓圖掌管宇宙次序 #易經心法筆記part3上古星圖河圖密碼#河圖天地數的生成 #易經心法筆記part4神秘的369九九方陣圖#洛書九宮數排序秘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5爻位的特徵與相應關係#卦中卦取法

繫辭上傳 (第二章)

繫辭上傳第二章

章旨:
說明聖人設卦觀象的由來和剛柔的變化,從而瞭解六爻的變動關係,都離不開"天地人"的三極之道,以及學習觀象和玩味卦爻辭的重點。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聖人做易之前只有圖像沒有文字,有圖無文,人民無法理解,伏羲設三爻卦的符號,以彰顯宇宙間的八大現象,藉此觀察大自然的變化。 文王、周公統觀這八個三爻卦象,再重疊而演變到六十四個六爻卦,定卦名並繫以文辭,解釋吉凶禍福和大道的不變真理。
吉凶禍福皆由陽剛陰柔互相推動交替而產生變化,順天理者為吉,逆天道者為凶
所以天地間的吉凶、禍福、得失、進退,都是相對的現象,各具陰陽剛柔的道理。 而吉凶悔吝之事,都是因為執着于利害得失而產生的憂慮安逸之象。
由剛柔相推而言,變化的結果是好是壞未可知,要觀察吉凶的徵兆,據以做出進退的抉擇。日剛夜柔是晝夜自然循環,也是宇宙間陽動陰息的變化法則。
六爻分天、地、人三才,天有陰陽、人有仁義、地有剛柔,六爻剛柔相推產生的變化也都離不開天地人三才,故三才各一太極,太極各兼陰陽,有陰陽則有剛柔、動靜之變化,為三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因此具有智慧及道德的君子,立身處事都能效法易理的法則精神,遵循卦爻消長盈虧的條理次序,並應用于處世的應對進退之依據,而安然理得。
君子反覆研究三百八十四爻所繫的文辭,並樂此不疲的玩味琢磨其中奧妙之變化規則,所以君子觀察卦爻的現象及動爻之後的變化去探索爻辭含意,即可居於室而知天下事,觀察變化后的吉凶悔吝,琢磨判斷占卜的結果,做出審慎的抉擇以趨吉避凶。
因此研究易經的卦象爻辭及六爻的消長盈虧,就能了解人生的成敗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把握動進静退的原則,固守中正之道,自立自强,這樣自助就得人助、天助,自然吉无不利。

心法:
1、六爻卦之五、六爻為天位,三、四爻為人位,初爻、二爻為地位;卦中卦(、三、四爻及三、四、五爻)也都離不開三、四人位"
2、設:假設之意,卦:符號

3、三極之道是易理的根本原則,也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一切應用

和變化,研究易經一定要瞭解一卦六爻的動靜之變,都符合三極之道。 初

爻、二爻為地道,三 爻、四爻為人道,五爻、上爻為天道。 三而一、一而

三,各安其位,卦中卦(二、三、四爻,及三、四、五爻)也都離開"三、

四人位"。 所謂的"不三不四",就是指不正之徒。 三才圖解請點擊#易經心法

筆記part5。

4、剛推柔為「變」,剛推去柔變為陽(如乾卦初九交於坤,成為地雷

復)。柔推剛為「化」,柔推去剛化為柔(如坤之初六交於乾,成為天風

),簡言之,陰陽互相變化,而爻一動則卦就變,變則吉凶生

5、太極生兩儀,兩儀即乾坤,乾坤代表天地、剛柔、陰陽、父母。 宇宙萬

物皆由乾坤變化而來,其他的六十二卦也都是從乾坤兩卦交互相推而來。 兩

儀亦為相對,有正面就有負面,有好就有壞、有盈就有虧、有得就有失... 有

心就有善惡,人有這身假體就有吉凶,因此本心本性本體要不思善、不思

惡,如如不動,惟靜得以生慧,才能透徹明白「不易」的道理,學習跳出陰

陽,跳出吉凶、得失、利害、悲喜... 等的相對之外,以不變應萬變。 

「不易」、「簡易」、「變易」的說明,請點擊#易經心法筆記part2。

6、研究易經的重點在六十四卦下面每一爻的爻辭,包藏宇宙萬事萬物的變

化和吉凶禍福,爻一動則卦就變,可謂牽一髮可動全身,爻辭吉的時候不要

得意,有凶也不必擔憂,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冷靜應對就是趨吉避凶

的良方。

7、宋儒張載:「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

繫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 」易經是為君子謀略所用,不適用於小人,

所以易經將「中正之德」繫於卦爻辭中。 雖然爻有陽大陰小之別,但是聖人

在三百八十四爻繫以文辭時,必定以君子之道做為誡諭,以免犯下小人之

過。 所謂《爻有小大》,大者為陽,為君子。 小者為陰,為小人。者為陰,為小人。

繫辭上傳 ( 第三章)


第三章 :解讀卦象時的

章旨 : 

本章以彖辭、爻辭、象辭的變化過程,以及卦的貴賤、小大、悔吝的吉凶。 說明不可因小善而不為,亦不可小惡而為之,只要守住卦爻辭的原則,不需問卜也能知道吉凶禍福,即「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彖辭為孔子所寫,解釋文王卦辭,並對全卦的整體卦象做出更肯定判斷的文辭爻者交也,爻辭是周公觀察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繫以文辭說明宇宙森羅萬象各種事物交互變化的關連。瞭解了爻辭研究易經就非常簡單了。
爻變則產生吉凶兩個現象,就是所謂的得失,易經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凶的,研究爻辭可以讓人明白得失的道理和趨吉避凶的方法,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只要堅持正道,心存善念,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若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悔吝雖然還不致於到有凶的程度,只是小毛病小過錯,但是小過不改也會變成大過為人處事要達到爻辭所說的無咎,仍須時時反觀自省,改掉弊病和惡習性,堅守正道,內心真誠向善以補不足之過,就算卜到不好的卦,也可以無咎。
所以研究易經要特别注意,易經講的是「時」與「位」,「位」是每一爻所代表的位置高低、地位貴賤所處之位的安危,都分别存于一卦六爻,要各善其位而處 。
彖辭所言之卦象分大小,陽爻為大,陰爻為小,皆存于六十四卦中,錯綜更迭不相雜,無論卦的大小皆有吉凶得失的現象,彖、象爻所繫的文辭中都有辨別萬事萬物吉凶之理以告誡我們趨吉避凶之道。
卦爻辭一遇悔吝必有憂慮,凡悔吝之事必介於吉凶之間,不可不慎,要注意細微之處是否偏離中道界限,即使只是小弊病小過錯,也不可為之,只要堅持中道,不偏不倚,遇惡也會逢凶化吉,否則悔吝遺憾就會變成災咎之凶。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要達到無咎,只需存悔悟之意,改過自新並且奮發修善以補過。
因此研究易經要瞭解卦爻分陰陽,分大小,文辭有兇險和坦易,可以做為趨吉避凶的依據,知所畏懼而警惕迴避。卦辭爻辭都各有不同的變化道理,能為我們指點迷津。以化危為安。只要守住卦爻辭的原則,不需問卜也能知道吉凶禍福,即「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心法:

斷卦時的五項應用重點--對應後五句


前後相繫。懂得善用陰陽,不被陰陽所綁。

1、列貴賤者存乎位

2、齊小大者存乎卦

3、辨吉凶者存乎辭

4、憂悔吝者存乎介

5、震無咎者存乎悔

一、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分別在六爻的位置上代表所處的安危、好壞,可作為應對進退的依據悔吝為遺憾之意,還未達凶。震代表行動之意。無咎為沒有災禍過失

※六爻的特徵與代表之身分地位說明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5。

二、

彖決斷之意(彖的是一種很小的動物,牙齒尖銳可斷鐵物)彖辭是孔子對一卦全象的肯定之辭。

爻為交之意。代表宇宙森羅萬象的交互變化,皆環環相扣。在彖辭、爻辭的文辭裡就可以分辨萬象事物的吉凶,告誡要小心謹慎才能亨通,守正才有吉,而吉凶的選擇都在自己。

三、

齊為分別、比較之意。易經六十四卦中,乾、坤、坎、離是四大卦(四正卦),其餘六十卦都是小卦,但是每一卦的全卦都存在吉凶的現象,沒有絕對。

※陽為乾、為大,陰為坤、為小,一卦陽爻多者為大,陰爻多者為小,但是風天小畜卦,下乾上巽為一陰畜五陽之象,力量不足,仍為小。

四、本章前五句:

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

對應後五句:

是列貴賤者存乎位。

齊小大者存乎卦。

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前後相繫。

繫辭下傳( 第一章)


第一章
章旨:本章說明天下事物變動複雜,萬變不如一貞,聖人憂心世人不知變通趨時,而效法天地之德,作易以教導百姓變通之道。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伏羲法象天地,設卦立象,將宇宙大自然的乾坤之純陽純陰,及兌、離、震、巽、坎、艮陰陽相雜之象,都在八卦中次第成列而顯露無遺。因為世人生活的演變日益複雜,伏羲先天八卦已不足以盡顯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周文王將八卦兩兩重疊,相盪相推,演成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為一百九十二爻,在卦中相互交錯變化。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爻之陽剛陰柔在往來推移中產生變化,由陽變陰、由陰轉陽,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包含在卦象裡面了。聖人再根據陰陽相推相應的變動繫以文辭,進一步說明萬事萬物的一切動靜得失吉凶悔吝就是由剛柔相推的變動中產生之卦象可以做為世人行事的進退準則。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
吉凶悔吝是由剛柔相推相應之變動而生出的卦象,也是人的言行意念所生之象,心一動,善惡立見而吉凶生,因此聖人將吉凶悔吝繫以文辭文句,讓世人做為動靜取捨的判斷依據。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錯綜複雜,所有的變化都是從陰陽剛柔變易而來,所以,陽剛陰柔是萬物之本,也是易理的根本。

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
易經的變通之道為窮則變、變則通,趨順時機以進退取捨才能逢凶化吉。所謂的吉凶是无常的,只要瞭解吉凶的原理原則,就能善於變通運用在處理事物上,堅守正道不怕逆境就能長勝不敗。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天剛地柔、陽健陰順,為天地之德,雖盈虛消長不同,皆固守其正道規律以變化四時,能讓世人長久的觀察效法。日月之道,晝夜更迭,光明普照,運轉不息而萬古長明,就是永恆不變的貞正之道。天下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動,繁雜不定,唯一貞固不變的真理,就是天地恆久不變的規律。

心法:
一、八卦成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二、陽為剛、為奇,陰為柔、為偶,剛柔相推而陽變陰,陰變陽,爻動卦就變。

三、六爻之位固定,但時機不定,能應天順時而變通,並固守貞正之道,自然吉无不利。

四、爻者,交也。變,指陰陽變化。動,指卜筮者所占之爻的變動之象,爻動卦就變,而吉凶生。因此孔子說明:易理盡於吉凶,吉凶則寓於象爻之變動,雖有萬變,不外一貞,每一個人的吉凶悔吝是隨著個人的環境和自己的一念之動而產生,因此守貞則吉勝於凶,不貞則凶勝於吉。

五、趣時:為趨時、適時、識時務之義,即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貞:為正、為堅守之義。一:為永久不變之理。勝:為得到、不敗之義。

六、天无私覆、地无私載、日月无私照、霜露无私墜、四時无私行,皆為貞固其德,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息,何況為人處世,更要與天地合一,心誠无二、固守正道,才能長勝不敗。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關於這個乾的法則,其性剛健專一,單純平易不複雜,无為而无所不為,造化自然成就萬物,无不以剛健中正之道示於人。坤的法則,則順應乾的自然,其性靜翕動闢,不管事物多繁雜簡單的單的以安靜柔順之道示於人,天地之道就是這麼簡單平易的顯示給天下人觀察效法。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爻的相應變化是效法天地之動,剛柔相雖千變萬化亦不離正道,六十四卦的卦象代表乾坤各種不同的現象,都和所象徵的萬事萬物相似。爻象的陰陽變化都在揲蓍求卦時的四營之內,所產生的吉凶悔吝,就呈現在所卜筮之卦之爻辭上。

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世人只要加以善用這些變化,在目前所處的位置上配合時機,順時運作,功業也可做到應變求通,聖人設卦立象繫辭,以教化世人處世的道理,需順天應時,固守正道以建功立業,聖人仁民愛物的情操都顯現於卦辭彖辭和爻辭裡。

心法:
一、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從爻辭可知吉凶禍福。

二、確然,為剛健、信實、堅定之意。隤然,為柔順之意。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天地最偉大的德性是无心而成化,寂然无為,而无所不為,陰陽合和生機流行不已而萬物得以生生不息。聖人最大的珍寶在於有崇高的功業地位,可與天地並立,並效法天地之道,贊育群生。
而聖人如何恪守其位呢? 他們貫徹天地之德,以仁心仁德施惠天下,利益眾生,教導百姓恪守本分,修身立德,人人富足安寧,則其位可守。聖人何以財富聚集眾人。用法令及正當方式教導百姓錢財的用度,禁止非法斂財,這就是有德有位的聖人,效法天地以仁德治世的道義之學。

心法:

一、天地无心而生化萬物,德之所被无所不覆,无所不載,故言天地之大德。聖人要效法天地之德,必以身處君位為大用,才能與天地並立,行安邦富國,遠近歸心之功業,故言地位為聖人之大寶。

二、夜子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泰,陰陽二氣自然合和,天降甘露,萬物得以生生不息,永續不斷。

三、易之大用,在天地為造化,在聖人而言為功業。

四、孔子自知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其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古聖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五、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從爻辭可知吉凶禍福

繫辭下傳 (第二章)


第二章
章旨:本章說明聖人瞭解制器尚象的原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及引用十二個卦教導百姓為人處事的原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上古時代的仁德聖君伏羲氏,以通曉宇宙萬事萬物各有其本體造化的大智慧治理天下,仰觀日月星辰經緯之象,及四時的自然變化,俯觀山海大地的自然法則,觀察鳥獸的行為習慣及生存文化,了解萬事萬物都是順應天時地理,與天地合一,以制人類生存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近則取象於諸身的形體性情,遠則取象於諸物的飛潛動植,驗證陰陽消息之理、剛柔動靜之用,無不具備於天地萬事萬物中,於是依此而設先天八卦,以不同性質卦象的符號代表,融合貫通天地造化之德,以相似的形象來比擬萬事萬物的實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上古時代禽獸魚類多而人民少,伏羲因應百姓生存需要而教以編繩結網,做為狩獵及捕魚之用,結繩網是取象於離卦的離中虛之象。

心法:
一、文,指羽毛,比喻飛禽的生活文化及習慣。
例如:觀察鳥頭的朝向就知風向,從羽毛的脫換,就得陰陽消息。觀察老虎平時柔軟的爪子,遇到獵物時就變剛強,就了解剛柔並用的道理。

二、日講易經解義:觀天地之宜,春夏則陽之息,秋冬則陰之消,高者陽之息,下者陰之消。

三、天有日月、人有兩眼,宇宙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年有12個月運行、人有12經絡,一年有365天、人有365塊骨節,宇宙星斗有84000粒、人有84000毛細孔,人就是小宇宙。

四、離為目,網罟為兩目相接而成網。
離中虛,外實中空可盛物,離卦的卦中卦為上兌下巽,巽為柔木、黃麻皮結成繩子,做成網罟,用以獵獸捕魚。兌為喜悅,百姓捕到魚獸而喜悅之象。

五、佃,為耕種之意。古同「畋」,打獵之意。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較天下,蓋取諸益。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開啟農耕時代,把硬木砍削成銳利的犁頭,再將木頭以火槁彎曲做成犁柄,以利除草耕作,教導天下百姓種植五穀之法,使生活所需不于匱乏,這是取象於風雷益卦。

心法:
一、神農氏發明農業、做生意,嚐百草以藥草治病。

二、風雷益卦上巽為風,為伏入、插入、為柔木。下震為震動、為震木。初爻為陽爻,象徵硬木做成的犁頭插入土中翻動鬆土,並將秧苗種入土中。

三、斲,為削木之意。耜,為鏟土除草的犁頭。揉,以火槁彎曲之意。耒,為犁柄。耨,為鋤草之意。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嗜嗑。
神農時代,由漁獵生活發展到農業生活,人民有的得到漁獲獵物,有的得到雜糧穀物,以致餘有或缺無,缺者无處可取,餘者無處可散,於是神農氏教導人民以日中之時開始市集的商業活動,讓天下百姓各自準備貨物器具,趨集於市,以物易物,互通有無,各自換取所需之物後就退散回去,以解決生活問題,這是取象於嗜嗑卦。

心法:
一、嗜嗑,食也,為頤中有物,象徵口張開咬物,和吃食有關。民以食為天,食乃斯民之大命,生養乃王致之大端,聖王圖治,沒有捨此而以他為先圖者。(日講易經解義)

二、嗜嗑,上卦為麗明、為日,象徵日中之明。下卦為震、為動,象徵市集之交易活動卦中中艮為山、坎為水,有山珍水產等貨物

三、風雷益卦上卦為風,為伏入、插入,下卦為震動、初爻為陽爻,象徵硬木做成的犁頭插入土中翻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神農時代,人民的糧食貨物足以生養,但是社會的風氣型態及人心已開始變化。神農氏歿,軒轅黃帝、堯、舜三皇相繼接管天下,隨時代的文明演化,及因應人民所需,將神農時代製作的器具和制度加以變通修改,功能也化陳腐簡陋為神妙,使百姓生活所用更加適宜便利,不再奔波疲憊。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就是聖人效法易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黃帝、堯、舜三聖因時制宜,因勢而通變,變而合乎易理,即合乎天理,人民受到生活便利之宜的鼓舞而勤奮不倦,因此自然能得到天助之庇佑,一切都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了解易經的變通及運用,革除上古簡陋蔽體之俗,定上衣下裳之制垂之於身,並分上下尊卑貴賤訂禮儀制度,這是取象於乾坤之天尊地卑,訂立教化人民的禮法而天下大治。

心法:
一、乾為衣,是上衣。坤為裳,是下身輔佐的衣服。黃帝妻嫘祖教人民養蠶製衣裳,黃帝時代發明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曆法,分12月48節氣,四時八節、羅盤等,以供百姓日用。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由於大地有山川澤水的阻礙,聖人恐典制禮法與風氣文化無法通傳天下,於是教導百姓將木頭中間剖開挖空做成舟,用以載物,將硬木兩邊削平作為槳,用以行舟於水上,利用舟楫之便,兩地能互相往來流通,以利天下,這是取象於風水渙卦。

心法:
一、風水渙卦,上卦為巽、為風、為不定,下卦為坎、為水,如水上行舟,隨風飄渙沒有目標。

二、刳,為挖空。剡,為削銳。弧,為弓。

三、卦中卦山雷頤之上卦為艮卦、為手,下卦為震卦,為震木,可製成堅實的舟楫。

四、渙,為渙散、飄渙之意。巽卦在外卦,會受外界影響,沒有主見。渙卦是修行卦,要有目標的整合,使渙為和,轉渙為喚。喚,為喚醒之意。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雖然有舟楫的便利,可以流通兩地的人文及貨物,仍有曠野山林難以行遠,於是馴服牛馬作為載物及乘坐的工具,可以負載重物跟隨人行走遠地,讓百姓享安驅之便,以利於通行天下,這是取象於澤雷隨卦。

心法:
一、隨卦上卦為澤,本屬乾體,為乾馬之象。下卦為震,屬坤體,為坤牛之象。上兌為喜悅,下震為動,有馴服之牛馬負重而動,人在上安驅而悅之象。卦中卦巽為股、兌為金(馬鞍)、為背(馬背),乘馬可致遠。

二、隨卦之一爻~四爻,可看作離卦,離為車,卦中卦(三~五爻)之上卦為巽、為繩,下卦為艮卦、為手、為鼻,本卦上兌為金,為用手拉鼻環的韁繩以牽制牛馬之象。


重門擊柝,以代暴客,蓋取諸豫。
遠近便利通達之時,難免人事複雜,或有盜匪小人趁機作亂,需要把門戶加上重重門鎖和木閂,夜晚以敲木梆示警,做好禦外的準備,以對付惡人盜賊的侵入,這是取象於雷地豫卦。

心法:
一、雷地豫卦,上震,為木。卦中卦上艮,為門。下坎,為盜、為陷險;艮之上爻為陽爻,象徵門栓。豫,為預,預備之意。豫則立,不豫則廢,喻先做準備,有備而無患。

二、柝,為古時巡夜人敲擊的木梆。暴客,指強盜土匪。

三、雷地豫卦,豫為富裕。豫不可明,財不可露白,有錢不能對外顯露,因此要把門關好,以預防盜賊。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耒耜已開五穀之原,但是人民不知脫粟的好處,於是教導百姓削斷木頭做成舂米的杵槌,挖地作成舂米的臼,臼杵的便利在於舂穀為米,益於萬民之濟養,這是取象於雷山小過卦。

心法:
一、雷山小過卦,上震,為木,為震動,下艮為石、為土、為止,用震木做杵,用石土做成平穩的臼,上動下止,為舂米時,杵動臼止之象。

二、卦中卦為大過卦,小過不改會累積成大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社會風氣日益文明,人心反而慾念叢生,奸詐狡猾,行巧取豪奪之惡,百姓雖然對外有了重重的門衛,仍不足以防範更危險的賊寇,於是又用堅韌柔軟的繩子綁在曲木上,做成弧形的弓,將木桿削尖做成箭矢,弧矢是用以狩獵及對抗賊寇和敵人的武器,利於威嚇天下不軌之人,這是取象於火澤睽卦。

心法:
一、火澤睽卦,上卦離,為中女,下卦兌,為少女,卦中卦為坎,為中男,有二女搶一男之象,喻不同心。上火下水,火性向上、水性向下,亦為背道而馳之象,因此應該要反睽為和,以異求同

二、火澤睽卦之上交互卦,上離為戈兵,下坎為弓輪、為陷險。製作弓輪時,需用火烤,使木彎曲,再浸水以冷卻定型,為弧之取象。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百姓生活日用之事物,由生至死,無一不與易理有關;上古時代的人類冬藏於洞穴,夏則宿於野外,游移不定也無法躲避颶風暴雨,後世聖人為了讓百姓有安寧的居所,於是改變居住方式,教導百姓建築屋宇宮室,上有屋頂棟樑,下有覆蓋屋舍的簷宇椽木,居室堅固可以遮蔽風雨以安寧生活,這是取象於雷天大壯卦。

心法:
一、易,為變通、改變之意。棟,為屋脊。宇,為屋簷。書,指文字記載。契,為合約。

二、大壯卦,上震,為雷、為木,震卦上面二陰爻為覆蓋的茅草。下乾,為天、為堅,為堅固的房屋。雷在天上震動,雷雨交加,堅固的房舍可以避風雨之象。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宮室既成,生者得到蔽蔭,而往者喪葬,只用樹皮樹枝覆蓋包裹,置於荒野空地,不造墳、不樹立墓碑,也沒有守喪的期限,後世聖人觀察這種現象後制定出喪儀禮法,改變以棺槨殯葬,讓逝者入土為安,這是取象於澤風大過卦。

心法:
一、大過卦,上兌為喜悅,下巽為伏入,有入土為安之象。全卦二三四五爻為陽爻,象徵棺槨,內為棺、外為槨,初爻和上爻為陰爻,似抬棺之人。

二、澤風大過,上澤為水,下巽為木,澤滅木之象,如樹浸泡在死水中,必然腐爛。

三、大過卦,陽為大,陽爻過盛則過剛,易有大過錯,需以柔克剛。

四、後世守孝三年是孔子訂的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古時代的百姓生活簡單,沒有文字時,是靠結繩記載以治理事物,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風氣複雜,為了避免小人無信,巧詐欺善,後世聖人根據伏羲氏所創的八卦符號,發明文字,刻在竹板上代替結繩記事作為書契證明,由此百官用以紀錄制度、稽查功過,做為推行政務治理百姓的依據,百姓則用以決斷日常事務的依據,這是取象於澤天夬卦。

心法:
一、澤天夬,夬為決定、決斷之意。上兌,為金、為毀折、為言語,下乾,為金。

二、初九到九五均為陽爻,象徵竹板,上六陰爻象徵在竹板上刻字,作為信守的決定,即書契簡策,簡記小事,策記大事。



繫辭下傳( 第三章)


第三章
章旨:
說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變動複雜,皆在易之彖、象、爻及文辭中。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天地萬物的複雜變化皆在易經的彖、象、爻及辭中,聖人觀象玩辭以知趨避。易的卦爻不外乎象,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各有其陰陽之象。象者,像也,象是易經重要的特徵,因此研究易經的關鍵在於觀察卦象、爻象
所包含的意思,及了解卦爻的文辭文句
彖是對全卦六爻所作的論斷說明,彖辭是裁決肯定文王之卦辭,包含卦德、卦象、卦義、動靜之變。六爻是模擬天下事物的一切動靜變化,依遠應近比、愛惡相感、陰陽互變而動,爻動卦就變,而生出吉凶悔吝,悔則吉、吝則凶,都顯露在六爻之動裡。

心法:

一、易理最重要的關鍵都在卦象和爻辭之中,要了解易理,就要先了解觀象玩辭。

二、彖辭是裁決卦象的文辭,說明全卦的意義。觀象要先了解文辭文句以及動爻之變,玩辭必先明白四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傳是研究易理學問的重要途徑,研究易理的真正目的在於修德及提升處世之智慧。

三、六爻之應為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為相應關係,親比則為比鄰關係。

四、著:為顯著之意,明顯的表現出來。

五、

卦辭:文王拘羑里七年作。

彖辭:孔子寫。在卦辭後面,講全卦,是裁決論斷卦體、卦象、卦德、卦義、卦變的文辭。

象辭:孔子寫。為事象的模擬,大象辭講一卦六爻的象,小象為一爻的象,解釋爻辭

爻辭:周公作。講萬事萬物的動靜變化之得失、吉凶、悔吝。

十翼:至春秋晚期孔子作, 對周易予以全面詮釋。

繫辭下傳 (第四章)

第四章
章旨:本章說明陽卦多陰,君子之道,陰卦多陽,小人之道。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八卦分出震、坎、艮三個陽卦,皆為一陽爻、二陰爻。巽、離、兌三個陰卦,皆為一陰爻、二陽爻。陽卦陰卦為何以此而分呢? 奇數代表陽卦,偶數代表陰卦。陰卦、陽卦的德行是如何呢?
陽卦多陰爻,如一君王二臣民百姓,代表一君統二民,象徵萬民歸心,其道大公義正,國家容易治理,這是君子之道的展現。
陰卦多陽爻,代表二位君王爭一個臣民,氣焰過高,一民從二君,讓臣民無以為主,其道小而私,不知所從就會天下大亂,這是小人之道啊。


 心法:
一、陽爻為乾,為君,為父、為君子。陽尊貴而統陰,有君之象。
陰爻為坤,為臣民百姓、為母、為小人。陰卑賤而從陽,有民之象。

二、一陽為一畫、一陰為二畫。

三、三陽卦,為震、坎、艮,皆一陽二陰,合三畫為奇,為陽卦多陰之陽卦,本屬坤體一陽二陰,小人雖多,君子執事,小人為君子所制則治,其象為陽。

震卦:陽爻入坤體之初爻,為長男。
坎卦:陽爻入坤體之中爻,為中男。
艮卦:陽爻入坤體之上爻,為少男。

四、三陰卦,為巽、離、兌,皆一陰二陽,合四畫為偶,為陰卦多陽之陰卦。二陽一陰,君子雖多,小人執事,君子受小人所制則亂,其象為陰,本屬乾體

巽卦:陰爻入乾體之初爻,為長女。
離卦:陰爻入乾體之中爻,為中女。
兌卦:陰爻入乾體之上爻,為少女。

繫辭上傳 (第五章)


第五章   
章旨 : 
本章敘易理與天道無他,一陰一陽而已,陰陽之道無所不在,為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聖人以「顯仁藏智」教化人心,以及陰陽變易無窮為來者可佔之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聖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宇宙本體在萬物未生之前,是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善無惡、無得無失的絕對真理,是形而上的道之本體,寂然不動的最高境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一動則產生相對的力量,露出形而下,盈於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皆有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
宇宙一切現象的變換互移,錯綜複雜,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相輔相成變化而來大則一闔一闢,小則一呼一吸,天理流行,動靜相續,能化生萬物,就是善。萬物各具其道,人之為人,物之為物,各有其所生之理,所賦之命。天道存於如如不動的本性中,人要繼承天道,替天地闡揚善的真理,以成登峰造極的至善。
君子悟出道就是本性中這個道理,持之以恆的效法,以修心立德,有仁心的君子體悟「道為仁」能從本性流露慈悲博愛之心。有智慧的大覺者,體悟「道是智慧」,皆以仁愛、智慧教導眾生修身立德。而一般百姓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之中運用它的道理卻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能夠象君子一樣體悟易經真理和變化的人太少了。
陰陽化生之道,為天地之仁,仁在內,自內而外顯,天顯露仁慈無私的天地之心,恩澤普施於天下,如春夏鼓動萬物生機,一本散萬殊,無一私覆。用在外,自外而內藏,天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如秋冬之收斂,萬殊歸一本。
天地之道能鼓動萬物,賦予生機,生生不息的神妙功能自然流露,這和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而悲天憫人,並憂思天下眾生福祉的仁德是不同的,天地之道於顯仁見盛德,於藏用見大業,盛德大業,表裡互根,皆無為而無所不為,是至高善德啊!
天地藏用之時,萬物一一歸根覆命,靜斂生化之機,然萬象已具,大業何其富於有啊!其顯仁之時,萬物生機勃勃,源源而出,自強不息,以日新現盛德。
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道一動而生陰陽,易經之成象首卦為乾。一劃開天,三劃成乾,幹道運轉,生生不息,為氣之聚,為無中之有,而成象。 坤效法乾,順承乾道的生機,為氣凝而形,以成物。乾坤運轉更迭,生生不息而變易無窮,宇宙的一切道理都包含在內了。
易用極數九、六的動爻變化作為占卜推算之用,以預測未來之變。將未定之事,從觀察卦爻之陰陽演變的跡象,判斷事物的發展變化,在將變未變之前,把握住易經卦爻通變的法則,以適趨吉避凶之宜。
道無所不在,道之本體、本性皆超出陰陽之外,其用為陰陽運行周流不虛,沒有形質,神奇奧妙的變化難以測度,道之妙,乃天下之至神也。因此,要把心回復到本性,體用合一,如如不動,一念不生之時,即可跳出吉凶悔吝。

心法:

一、

第四章曰:「易无體」,「易」雖然没有可見的實體,而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天地萬物皆是易的實體,一陰一陽就是易的大道,有繼往開來的力量,讓陰陽變化無限延伸,就是「善」。

二、

此章所述之「繼善成性者」、「見仁見智者」、「顯仁藏用者」、「成象效法者」、「極數通變者」,凡天下萬事萬物皆不離一陰一陽之道也。 孔子亦教導我們,道就存於心中,是主窄人的中心點。

三、

「顯諸仁」:即天地顯露如如不動的本性、本體,仁慈無私,恩澤普施於天下,雖然內斂卻無處不顯。

四、
「顯仁」,陽也,顯其所藏之仁。
仁者,德也。顯仁為德之發也。由顯仁以言盛德,德盛於內也。
「藏用」,陰也,藏其所顯之用。
用者,業也。藏用為業之本也。由藏用以言大業,業大於外也。盛德大業,互為體用,表裡、陰陽互根。 (出自:日講易經解義)

五、

陰陽變化無限,無限中含有限,有限是可以預測的未來,充滿變數,只要瞭解易經的陰陽法則,知道「窮則變」,「變則通」的原則,觀察卦爻的陰陽變化,在將變未變之時,把握卦爻的原則,不需占卜預測,也不受陰陽所制,亦可趨吉避凶,即所謂「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六、

變易是由乾坤而出,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而有不同的通變之法。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二氣上下不交,以至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到地天泰卦這樣的吉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若是卜到火澤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審慎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無論吉凶,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守中用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與時俱進,必能化險為夷。

七、

人生短短幾十年,當大覺大悟,並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要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 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將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並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又新的精益求精,以達至高之盛德。

八、

易用九、六之說明,請點擊《易經心法筆記part4》。

占卜之老陰、老陽的變化,以及文王卦的卜筮方法將在《易經心法筆記之繫辭上傳第九章》有詳細介紹。




「藏諸用」:天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而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雖外露,也隨處皆可隱藏。

一顯一藏循環無端,一出一入變化莫測,這就是一陰一陽之道,已互為表裡含藏。 君子之道以顯仁藏用為修持,行仁德於天下,天下莫不歸仁焉。






宇宙一切現象的互變互換錯綜複雜,都是陰陽相互對應的作用,由相對的相輔相成變化而來,萬物未生之前是宇宙的本體、真理,即是無極,為太極之母;无形无體,為一,絕對,不變,是形而上的道。無陰無陽,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得無失,寂然不動,為體,是道的本體最高境界,道的用和象都在易經裡面,道一動,一陰一陽相對的力量就跑出來,有自然規律,為形而下的道,就是器,就是用,就有象,道的用與象都包含在易之中。天陰陽之道化生萬物,充滿在萬事萬物之內,有繼往開來的力量,就是善,天道存在人性中,人要替天地闡揚善的真理,人人都能崇善,讓陰陽之道無限延伸,達到登峰造極的至善,這就是本性的功能。君子體悟道就在本性中這個道理,持之以恆的修為本性以修心立德,而由本性自然流露出仁慈博愛。對於陰陽之道的了解,見仁見智,有仁心的人體悟天道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悟天道是智慧,而一般百姓每天都用於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曾離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經常運用卻沒有發現,所以能夠體悟道的君子實在太少了(全面了解易經真理和變化無窮的人太少了) 。有智慧的人在本性中發出惻隱之心,即是性善中的仁,發現是非的分別,則是性善中的智,就像天地一樣顯仁藏智,大智若愚,天顯露仁慈無私的心,恩澤普施於天下,對萬物一律平等,又把不可思議的功能深藏不露,賦予大地去發揮作用,效法天的功能,進一步呈現具體的象,天地之道能鼓動萬物賦予生機,生生不息的神妙功能卻又自然流露,這和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而悲天憫人憂慮天下眾生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具有崇高的德性,和普施天下萬物的盛德大業,已經達到至善至美了。
人生短短只有幾十年,要自心中大覺大悟,發揚天地養育萬物的德行,除了基本的人倫責任及克盡孝道,還能夠以妙智慧為眾生說法,傳揚聖人的經典真理,貢獻社會,讓人人都能下定決心修身養性,讓娑婆世界化為大同世界,成就富有大業,如果能效法天地的造化及聖人的教誨,自強不息,日新新的精益求精,達到至高的盛德,易經的變易之易是以天地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為道之準則,一劃開天,三劃成乾,易經的成象一開始為乾卦,乾卦的自強不息就是天的運轉現象,坤厚德載物之功能就是繼續效法乾而成象,以推乾坤之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把數字的變化無窮,發揮到極至,易用
(老陽)、六(老陰)極數之動爻變化作為占卜,以推算過去預測未來,用方法器具及智慧判斷加以通變運用以了解吉凶悔吝。變易是由乾坤而,在將變未變之間要把握住變通運用的原則及觀察卦爻陰陽演變的跡象,譬如:天地否卦為天地氣上下不交流,萬物不生,人事不合,是阻塞不通的現象,要用智慧去變通運用,將氣機轉化為地天泰,以反否為泰;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得意忘形,就算卜道泰卦,也會有泰極否來的悔吝凶險;卜到睽卦有火焰向上,澤水向下的背離現象,就要以異求同,反睽為和;如此融會貫通氣機的變化法則,以智慧判斷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同樣的卦也會因人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通運用。陰陽運行周流不息,沒有形體,神奇奧妙的境界難以揣測,元神、佛性、本體、本性皆已超出陰陽之外,無法預測,要把心回復到本性,回復到心性合一,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就能跳出吉凶。

繫辭下傳(第六章)

第六章
章旨:聖人作易,以明乾坤陰陽造化之理,以及世間之盛衰、善惡、邪正、得失之報。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孔子說:學易的人首先要把乾坤兩卦研究清楚,易理在乾坤之前,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易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故乾坤是打開易經奧妙深遠的關鍵!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為剛健,代表天及所有陽剛物質,是道的本體,看不到、摸不著,不生不滅、不得不失的自性,貫乎天地,永遠存在。坤代表地及所有陰性物質,是假體,有生有滅。陰陽交錯往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互相並存而合其德乾坤交泰變化出六十二卦,剛柔相互對待,以具體之形,象徵天地所創造的萬事萬物,以健動順止貫通天地造化的奧妙之理,以達到神明的德性。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六十四卦的名目雖然繁雜,卻有條不紊,不論物象或事類都不出乾坤往來的範圍,從大小、善惡、邪正的特性稽察分類,所盡不外陰陽之變。在商殷末期的衰亂世代,百姓迷謬愈甚,聖人憂心後世之意深切,因此畫卦作易繫辭,以明示吉凶,萬事萬物之變皆包含其中。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閳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關於易道的應用,既能彰顯過去的善惡之因,又能預測未來的演變結果,讓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的細微事務變得容易察覺,將幽深奧秘的理數也闡敘盡明
擴大來看,天下不可亂者為君臣父子之名份,上下尊卑貴賤各當其位,天下不可混者為物類,各有其分辨之象,易書所有的卦象和卦名無不代表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所言皆中正不偏以明卦爻之義,所繫皆以得失之情決斷吉凶的文辭,無不圓滿完備啊。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易經三百八十四爻的名稱雖然都是平常所見的小事小物,但是所取象的都是本於乾之陽、坤之陰,何其廣泛。因為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盡在各卦和各爻辭之中,蘊含了內聖外王之學,宗旨極為高遠,從古至今都可通用,爻辭文雅巧妙,敘事條理分明,卻又似顯而隱,要用心體會捉摸,所說的事理委婉恰當且合乎中庸之道。


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書所敘述一切事物的道理都具體顯見,但是所蘊含的易理卻隱藏幽深要用心體會。因為後世生活演變複雜,人心善惡難分,事物吉凶相雜,聖人了解百姓疑慮而不知所從,於是作易以定吉凶,行善則吉,行惡則凶,作為人民的行為準則,幫助人民明辦因果得失之報,以避凶就吉。

心法:

一、周易禪解:雜,為大小善惡邪正吉凶,各有不同。

二、日講易經解義:一卦有一卦之名,一爻有一爻之名,或言物象,或言事變,其稱名,可謂紛然雜出,而總不出陰陽之變,稱名雖雜,而未有逾越。

三、日講易經解義:孔子曰:易既雜而不越,則理無不備,如天道之已然者謂之往,人事之未然者謂之來。易書卦爻之變象,於陰陽消息已然之理皆有以彰之,易書卦爻之占辭,於吉凶悔吝未然之幾,皆有以察之。

四、肆,為陳顯之意。貳,為疑慮不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