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噬嗑卦:以切膚之災論懲治之道

火雷噬嗑:以切膚之災論懲治之道。

人己同觀,必有所合,謂之噬嗑。序卦傳云:「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因此繼觀卦之後,為噬嗑卦。

卦象-
下震上離,震為雷,離為火、為電,形成雷電相合;象雷以用威,象電以用明;有害於造化者,天地以雷電治之,以明罰敕法。

卦德-
動而明。雷動也,電明也。雷震而電煽,一時合發,而威耀交彰。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天下事所以不和合者,由讒邪間隔於其間。聖人觀噬嗑之象,推之天下萬事,皆使去其間,隔而合之,則強梗去而德化行矣。

二、去天下之間(音見)在刑罰,小則懲戒,大則誅戮,以除去之。故噬嗑卦取用刑為義。

三、噬嗑六爻皆言「用獄」,初過小,為用獄之始。上惡極而怙終,為用獄之終。中四爻有位,二惟良,為折獄者。三困於強,御者也。四有執法之義。五為矜恤之仁君。俱屬用獄之人,統而觀之,惟四五能盡治獄之道。

四、彖以五之柔為主,主柔而言以仁為治獄之本。爻以四之剛為主,主剛而言以威為治獄之用,剛柔迭用而治獄之道得矣。

五、雜卦曰:「噬嗑,食也。」初九代表下顎,上九代表上顎,九四為中間的梗物,上下顎合則為口。噬嗑即咬而合之義,口中有梗物,咬合不易,必須把梗物咬斷,口方能合。噬即用牙齒咬物之意,嗑是合口,即咀嚼。食下嚥則口合,有梗物則口不合,不合則不通。故噬嗑象徵牙齒齧斷梗物,梗去則口可以隨意開合,而得亨通。

六、周易集注:噬,嚙也;嗑,合也。頤中有物間之,嚙而後合也。上下兩陽而中虛,頤之象也。一陽間於其中,「頤中有物」之象也。頤中有物必嚙而後合,噬嗑之象也。

七、高島斷易:六爻用獄,各有次第,得其當,故皆曰「無咎」、「利艱貞」,則曰吉;用其極,則曰「凶」。 

噬嗑,亨。利用獄。

噬嗑卦,具光明亨通的德性,但是需賞罰分明,明辨善惡,利用刑罰懲治奸邪,以除暴安良才得亨通,猶如食有物梗於中,則口不合,不合則不通,除去梗物則可亨通。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凡事必先去間。而去間之道,又當用折獄之勇也。物有間者,嚙而合之也。凡天下事未得亨通者,皆有物以間之也。噬而去之,則物不得而間之,自亨通也。推之他事,莫不皆然。

二、上卦為離,離卦外實中虛,有「獄」象。

三、高島斷易:噬嗑如物在口,有梗則不通,在家庭有讒邪以梗之,在朝廷為奸佞以梗之,在道路則有強暴以梗之,欲期其通,當先治其梗,治梗者,「利用獄」。

四、六五居上離之本體,得中正之位,為本卦之成卦主,陰居陽位,雖不當位,然天之大用為離日,可代天之光明,使陰陽晝夜分判。人性之大用在於目,能分別善惡,可以公正判斷是非曲直,甚至有利於治理刑獄之事,故曰:「利用獄也」。

五、噬嗑,下震為雷,為動,有威之象。上離為電,為明。離合震,威而有明,則有執法之利。離中虛,有「獄」之象。繫辭下傳:「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與網同,故離卦取象有法網之意。故噬嗑曰「利用獄」。 

六、埤雅曰:「電與雷同氣,雷從田,電從申,陰陽以田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皆天地之怒氣,震發而示威於天下者,有用刑之象焉。」 

七、高島斷易:統言之,物有害於口齒間者,人以噬嗑治之;物有害於造化者,天地以雷電治之;物有害於政治者,先王以刑獄治之,如是而噬嗑濟矣。梗於父子之間,有物以間之,則父子乖;兄弟之間,有物以間之,則兄弟離;夫婦之間,有物以間之,則夫婦怨;朋友之間,有物以間之,則朋友疏,是物之有害於彝(音宜,常理、法理之意)倫也。欲除其害,在治人則用於刑獄,在治己則用內訟(喻反求諸己),其法一也。

八、高島斷易:口中有物,有物則不通,治之利用齒,朝中有奸佞,治之以「利用獄」,主獄者在五爻之君,治獄宜剛,相輔而治獄則在初爻和上爻兩剛。然以剛治剛,遇剛則折,必用二三兩柔,調劑其間,則九四陽剛貼服。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彖傳曰:噬嗑卦之象與山雷頤相似,而九四陽剛獨間其中,猶如口中有物,必嚙而去之,故名之為噬嗑。噬嗑象徵牙齒齧斷梗物,梗去則口可以隨意開合,而得亨通,其卦體三陽三陰,剛柔內外相分,下震為剛,為動,上離為柔,為明,動則能斷,明則能察,形成動而明之象,如雷電相合,雷震電耀,威明相濟而賞罰昭彰。六五陰居陽位,以柔在上,有仁恕之德,為治獄之主,能發雷之動,效離之明,雖不當位,卻剛不過暴,柔不過縱,剛柔得中而無枉無縱,利於治理刑獄鋤奸去惡。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彖辭言去間之道,貴在威明得中。折獄之道,雖貴剛斷而由貴柔中。

二、周易集注:「頤中有物」以人事論,如寇盜奸佞,治化之梗;蠻夷猾夏,疆場之梗;以至君臣父子、親戚朋友離貳讒謗,間於其中者,皆頤中之梗也。

三、高島斷易:頤本合也,因中有物梗,則上下不合,梗去頤合,則亨通也,故曰「噬嗑而亨」。所謂「噬嗑而亨」者,道在此矣,為治天下之大用。

四、此卦五爻以柔居剛,謂心能柔而用剛,則剛柔得中,不失嚴亦不失寬,而內訟之功用全矣。

五、卦名噬嗑,彖辭曰「頤」,為取象於齒頰間,故六爻中,「滅趾」、「滅鼻」、「噬肉」、 「噬胏」、「滅耳」,皆取象於人身,誠為剝膚之災。

六、高島斷易:噬嗑上下雷電二象,為治獄之用。雷以抉伏,電以燭奸,動則能斷,明則能察,合而施之,刑法昭彰。

七、就卦體現之,九四一剛為受刑之人,餘五爻為用刑之人,然爻辭皆主「利用獄」,未嘗有用刑受刑之別也。通觀此卦,全體象「頤」,初上兩剛,像口之上下唇,二三五三柔像齒。四為頤中之物,欲使兩剛上下相合,必噬其間梗物,但兩剛不能獨噬,必合諸柔而共噬,故諸爻各有其所噬,而噬之中,又分其堅柔焉。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大象傳曰:震象為雷,為動,離象為電,為明,動則能斷,明則能察,雷電相合,雷震電耀以去天下之惡,為噬嗑之象。古聖先王體會雷電之象,效電之明,辨察輕重,效雷之威,鋤奸懲惡,嚴明刑罰,以正法紀制度,使人知所畏懼。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象傳是言體威明之象,以見其利用獄也。明者,辨別精審之意。敕者,正也,整齊嚴肅之義。

二、高島斷易:以位言之,五爻為君、以德言之,五爻為心;心所以稱天君也。噬嗑六爻皆取象於人身,誠為剝膚之災也。 在內則物欲去而身心亨,在外則讒邪去而萬事亨,所以善其治者,全在天君也。

三、先王明威並用,平則勸之,過則誡之,慎之至也,故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四、高島斷易:先王取雷電之象以治獄,明以象電之光,敕以象雷之震,罰明使民知避,法敕使民知畏,斯罰無枉曲,法無偏私。 

五、《埤雅》:雷與電同氣,雷從田,電從申,陰陽以田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皆天地之怒氣,震發而示威於天下者,有用刑之象焉。

六、雷出天氣,電出地氣,天地氣合而雷電作,噬嗑以初上二剛為雷電。

七、高島斷易:朝廷之刑罰,一如天庭之雷電。天以好生為德,王以恤刑為心,其道一也,其治隆矣。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初九處施刑之初,受刑之人因為罪過不大,只套上會遮沒腳趾的刑具作為小過之懲誡,以警示他不可再犯,這樣小懲大誡,以免犯下更大的惡行,過而能改,乃小人之福,雖已受滅趾薄刑,亦可謂無咎。

小象辭曰:初九居無位之處,為罪薄過小的初犯下民,套上會傷及腳趾的腳鐐刑具加以約束做為懲治,以警惕他不再行作奸犯科之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見小懲而大誡,為小人之福也。初上無位,為受刑之象。中四爻為用刑之象。

二、初九陽居陽位,雖得其正位,卻處在最下的「勿用」之地,與九四不相應,象徵人格卑下又逞強好勇,沒有得到高尚德性之人的感化,最容易無知犯罪。

三、下震為足。校:為所施之刑具。屨:古代用麻葛製成的鞋。「屨校」:象徵把木製刑具像穿鞋一樣套在腳上。滅:遮滅、滅沒,引申為傷害。「滅趾」:傷及腳趾,象徵小的刑罰。

四、初九居下震之初,象徵行動一開始就因犯錯而受到刑罰,何嘗不是因禍得福,而不至於犯下大錯,故曰:「無咎」。

五、日講易經解義: 按止惡於初,不但為小人之幸,即在上者,亦易於施法,不致釀成禍患,興起大獄,殃及無辜。否則履校不懲,必至荷校;滅趾不戒,必至滅耳。安知罪薄惡小之初,不流於惡極罪大之上乎?

六、高島斷易:初陽猶微,用刑亦寬,小懲之,使不復為惡而已,故用刑與受刑,兩無咎也。古人制刑,有小罪則校其趾,禁止其行,使其不敢復蹈前非,故曰「不行也」。 

七、刑之初,必校之在足,懲誡其不復重犯。校之在足而沒其趾,為桎其小過,誡其大惡,使之過而能改,乃是其福。

八、周易集注:中爻坎,為桎梏,「校」之象也。下震為足,「趾」之象也。「滅」者,沒也,遮沒其趾也。初變為坤,不見震之足,為「滅其趾」之象。

九、初九爻動變卦為火地晉。晉,象徵道德晉升是人生必需追求的真理,成為錯卦水天需卦之象。如果不行仁義道德之事,必受到傷害,又變成綜反卦地火明夷卦之象。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六二居中得位,具柔中之德,當噬嗑之時,有用刑之任,治獄公正無私,剛暴罪犯容易順服,六二以柔乘初九之剛,需施嚴峻刑罰,所噬必深,方能制其剛強,惟聽斷以理,刑所當刑,使剛強罪犯知所戒懼,則無枉法縱惡之咎。

小象辭曰:六二當執法之任,有居中得正之德,能以刑服人,剛暴難治之罪犯容易順服,惟六二乘剛強初九之上,需用噬膚滅鼻之刑,方能制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治獄者能行其罰,可以服剛暴之心也。

二、六二陰爻居陰位,得中且正,象徵是治獄公正的主獄者。

三、膚者,柔軟易噬之肉,喻獄之易治。

四、六二爻變兌,兌為口,「噬」之象也。噬,齧也。齧者,刑克之謂也。初在下,外為膚,「噬膚」之象也。

五、噬嗑二、三、四爻互卦為艮,艮為鼻。三、四、五爻互卦為坎,坎為坎水、陷險,有艮陷於上坎水之下,為滅鼻之象。

六、六二陰柔乘於初九陽剛之上,失柔順之德。然陰爻居陰位,居中且正,故曰「無咎」,繫辭曰:「無咎者,善補過也」。

七、孔氏穎達:「乘剛者,噬膚滅鼻之義。以其乘剛,故用刑深也。」

八、六二爻動變卦為火澤睽。睽,下兌,「人象」為口,口能咬,故有「噬膚」之象。睽卦象徵人情乖異,必遭來災禍,變成錯卦水山蹇卦之象。如果發生災禍,必須回家休養生息,又變成綜反卦風火家人卦之象。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無咎。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六三當用刑之任,既無剛斷之才,又失用刑之道,以此治獄,遇歷久複雜之剛強罪犯,一時難以明察,猶如吃到已經敗壞生毒的陳年腊肉,堅韌難咬,但是天下無長抗之罪犯,只要秉公審判,聽斷不偏,治罪用刑雖有小吝,也終可無咎。

小象辭曰:六三以柔居剛,德薄才疏,當噬嗑之時,治獄過於急躁而用刑失當,無法讓陳年難判的剛強犯人悔過,使罪犯不服而生怨,就像吃到陳年的腊肉,敗壞生毒,堅韌難咬;以致於此,都是六三其位不當,不中不正而聽斷或偏之故。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用刑而不得其中,無以遽服民志也。腊肉,乾肉,獸腊堅韌之物。毒,謂傷於口,治人而人不服之義。(腊:音昔。) 

二、六三是下互卦艮之中爻,艮,為石,有堅硬之象。腊肉,即六五之乾肉,質硬難咬,陳年時久易生毒。

三、六三居下震之極,震為奮動,有躁動之象,象徵治獄之事急躁失當,以致犯人不服,好在沒有惡意,有悔但是無咎。

四、六三居下互卦艮之中爻,艮為堅硬,有如腊肉。亦在上互卦坎之下方,坎為險,有毒象。毒,指腊肉的陳年臭味;比喻剛強難治的犯人,已久積成怨,很難處理。

五、周易集注:「遇」者,逢也。凡《易》言遇者,皆震與離也。噬嗑震雷離火,故言「遇毒」。「毒」者,腊肉之陳久太肥者也。《說文》云「毒者厚也」,「味厚者為毒久」。「噬腊遇毒」者,言噬乾肉,而遇陳年肥厚之肉也。

六、高島斷易:六三以陰居陽,外柔內剛,有腊肉之象,腊肉者,肉中藏骨,人所不察,難噬之物也。腊肉歷久,肉敗生毒,肉毒,如罪人剛暴,治之而遇反噬,是可吝也。治罪用刑非為不當,雖吝,吝亦小焉,終無咎。

七、六三爻動變卦為離,離卦,三、四、五互卦為兌,「人象」為口,為舌,故有「噬腊肉」之象。離,有光明之象。如果做人處事,不能光明正大,有私心偏見,必會陷險,就變成錯卦坎之象。若能實踐「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又能行光明正大之事,方能恢復離卦之象。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九四以剛居柔,其位不正,當治獄之任,由他來聽訟斷獄,不易令人順服,遇到複雜艱難,不易處理的刑案,有如咬乾硬有骨的肉,吃到剛直的箭頭,這時只要堅守像金矢般的剛強正直,無所偏私,終能得折獄之吉祥。

小象辭曰:九四陽剛居柔位,是執法的治獄之人,有剛健謙卑之德,雖不當位,亦能保持剛直的治獄之道,處理艱難棘手的刑案,雖一時還未光大明朗,只要堅守正道,終能得折獄之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得聽訟之宜者,猶未可忘戒懼也。胏,肉帶骨者。金矢,《周禮》獄訟人鈞金束矢而後聽之,言能使其心服也。

二、胏,音子,乾而帶骨的肉。金者,剛也,為剛硬之物,取九四之陽剛,矢為箭頭。金矢堅硬可切食乾硬帶骨的肉,比喻為解決問題的剛強工具;矢有直線往前之義,也比喻為人的正直德性。

三、九四居中互坎卦,坎為月,「月」在古代指肉,九四為坎之中爻,如肉中之剛,為骨也,肉中之骨曰「胏」。九四在本卦上離之初爻,離與乾,先後天同位,乾為「金」,坎為弓輪,弓中之剛曰矢,故稱「矢」。

四、高島斷易:初九一畫為乾,乾為金,故初九有金象;上九一劃屬離,離為矢,故有矢之象。九四近比九五,為治獄大吏,初九和上六皆從之,九四治獄必合初上兩陽剛並治,故曰「得金矢」。

五、高島斷易:金剛、矢直;剛與直為治獄之道,九四得之,有何獄之不可治也! 故乾胏雖堅韌,不至難噬,猶言罪人雖強悍,也不怕他不被治服。

六、高島斷易:九四以柔居剛,剛或過嚴,故利用艱,柔或過寬,故利用貞,艱且貞,則吉矣。九四在六爻中獨稱吉,九四居上離之初,離之明猶微,故曰「未光也」。

七、「未光也」是指治獄的過程艱苦,還沒有最終的分判,只有堅持下去,才有結果。

八、日講易經解義: 以卦體而言,受噬者在四。以六爻而言,四反為噬之主,與三陰同噬初、上。蓋卦言其位,則梗在其中;爻言其才,則剛足以噬。取義固不同也。九四大臣有折獄之任,雖聽訟得宜而爻戒以艱貞,象惕其未光。

九、周易禪解:古時的肉食多是打獵得來的,金屬箭頭常會留在肉骨中,吃肉乾時才會發現,這是暗示我們,有些過錯會在許久之後才發現,要如九四的剛強,堅守正道,就能吉祥。

十、九四爻動變卦為山雷頤卦,頤,上艮,為山,「卦意」為篤實,故有「利艱貞吉」之象 。頤卦,象徵能頤養正氣,如果不能修心養性,過分奢華就會變成錯卦大過卦之象。若是能夠修養心性,又變回頤卦之象。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也。

六五柔居剛位,為天下訟獄之主,至此治獄已成,六五雖履位不正,然處位得中,能以柔用剛,以剛行中,寬而不過,仁而不偏,對積習已深的罪犯,依情節輕重用刑得宜,而得民眾信服,就如噬到乾肉,艱而不難,得意外收穫。然六五不以罪雖已定,人無不服而易以處之,猶慮危守正,聽斷得當,故而無咎。

小象辭曰:六五以柔居剛,為斷獄之君,具剛明之德,雖不當位,仍不失中,能堅守正道,惕勵慮危而得無咎,是其治獄之道為大小輕重皆公正不偏,用刑得當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六五為訟獄之主,非明德慎罰者不能得當也。噬乾肉,難於膚而易於腊胏者。黃,中金色,易謂鈞金也。

二、噬乾肉,比喻事情有點困難又不會太困難,乃所治之獄,匪難匪易之象。

三、黃者中也,為正色、中色,取中正之意。金,剛也,取其剛堅之意。中正剛毅是治獄之人應具備的德性。六五變乾,金之象也。乾錯坤,黃之象也。

四、噬嗑卦除了初九、上九兩爻比喻受刑輕重不同的人,其餘二至五爻皆為治獄之人,而六五居上卦離卦的光明之地,為當權之訟獄之主。

五、高島斷易:以柔用剛,守正慮危,治獄之道,得其當也。

六、高島斷易:五之君,以柔居陽,位雖不當,而能發雷之動,校電之明,雷電交作,治道乃彰。動而明,則刑無或枉;明而動,則罪無輕縱,是以剛柔得中,而獄平矣。

七、高島斷易:乾肉為肉已乾,獄而至於人君親決,必獄之已成,罪雖已定,而人君猶有罪疑惟輕之意,故「貞厲」,如是而用刑,復何有咎? 

八、高島斷易:「得當也」,謂能以柔用剛,守正慮危,為治獄之道得其當也。

九、日講易經解義:按九四以剛噬,六五以柔噬,以剛噬者,有司之守,惟在於法之中。以柔噬者,大君之仁,時行於法之外也。然猶貞厲則無咎。

十、六五爻動變卦為天雷无妄卦。上乾,五行為金,故有「得黃金」之象。无妄卦象徵為人處世,若无狂妄之言行,他的品德定能提升,變成錯卦地風升卦之象。品德晉升之時,必能大畜功德,終能達成綜反卦山天大畜卦之象。

上九,何校滅耳,凶。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上九當治獄之終,已是惡貫滿盈,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因此被套上把耳朵都淹滅的厚重枷鎖,作為儆示天下不聽忠告以改惡從善的後果,這是殺頭的滅耳之凶。

小象辭曰:上九剛而不中,剛強自用,所行罪大惡極,被處以重刑,戴上淹滅耳朵的厚重枷鎖,以此懲治其耳不聰、眼不明,看不清當前治獄的形勢,所犯下的滔天大罪。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惡極罪大之人,罪無可逭。何校,負械於頸也。聰,聞也。謂聽之意。

二、何:荷,負荷、配戴之意,謂在頸上也。校:古人之木校,為刑具。初陽在下,故校之在足,上陽在上,故校之在首。

三、上中互為坎,為桎梏、為耳痛。上離,為戈兵。下中互為艮,為手。手持戈兵之象,加於耳上有,為「滅耳」之象。

四、上九陽居陰位,不中不正,處於上離之終,離為戈兵,有滅之象,失其聰即失其明,聽不進忠告以致不明智的犯下大錯。

五、初上兩爻為受刑者,獨不言噬而言「滅」,初九在下,故校之在足,因為犯罪猶微,以禁足輕罰使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而上九因所犯罪大惡極,聽不進忠告,不知悔改,必須加以重刑懲罰,故校之在首,而有凶。

六、上九爻動變卦為震卦,震,三、四、五上互卦為坎,坎為耳痛,故有「何校滅耳」之象。震卦,具有震奮、決心立志之象,如果心意不堅定,被小人滲入進行活動,就變成錯卦巽卦之象。有小人潛伏,為非作歹,擾亂安寧,就要遏止,實行「時止則止」的艮卦之道,又變成綜反卦艮卦之象。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觀卦:論審時察變,觀己觀人之道

風地觀:論審時察變,觀己觀人之道。

序卦傳云:「臨者,大也。物大而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國家在蠱害之後,整飭弊病之時,必須監臨百官,還要神道設教令行天下,讓百姓仰觀而化,因此臨卦之後就是觀卦。

卦象-
坤下巽上;坤為地,巽為風,形成風行地上,遍觸萬類,周觀之象。巽為命令,坤為眾、為邦,亦有向眾人、邦國發號命令之象。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象徵君子(陽爻)在上,俯觀天下百姓所需;百姓則仰觀君子之德性以效行。

卦德-
順而巽,內順外巽,觀之德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觀化在民,所以為觀者在己。九五居上,四陰仰之,觀之謂也。九五以中正示天下,觀之道也。然巽順與中正,實非有二。順則不假作為,巽則不露形跡。此皆渾然在中不可見也。

二、觀者:瞻望、觀察、觀摩,即觀性、觀心、觀身。卦名之觀,自上觀下;爻辭之觀,自下觀上,各有所取。

三、日講易經解義: 大抵卦以觀示為義,爻以觀瞻為義。下四爻皆所以觀人者,上二爻皆所以為人觀者。天下未有不觀諸己,而能為觀於人者,故五以君道觀天下,而必反觀我生。上以師道觀天下,而必反觀其生。其道要不外中正而已。

四、周易禪解:
《觀己之性》:人之本性具足,為不易不變、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沒有得失,永遠常存,若能觀己之性,即豁然貫通,顯出自性法體本來面目。
《觀己之心》:人心皆有相對而變化無常,因物質、名利生出七情六慾,陷入輪迴,永無解脫之時,如果能下定決心,觀己之本心,把人心回復道心,了悟世間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是觀而悟無生。
《觀己之身》:身是父母所生之色身,身為心所指,善惡心念一動,身即隨之而應,心生邪念,身則為非作歹,若能觀己之身,清淨之身自然本性現前,因此,觀性、觀心、觀身,為觀之義大矣哉! 

五、說卦傳:巽為臭(臭是氣味)。古代君王在祭祀前沐浴薰香以展示虔誠,對下能達到風行草偃的教化功效,並用加了香料味道的酒灑在地上以求神明庇佑,萬民觀仰祭禮而受到教化,這就是所謂的「神道設教」,以宗教感化人心。

六、周易集注:觀者,有象以示人,而為人所觀仰也。風行地上,遍觸萬類,周觀之象也。二陽尊上,為下四陰所仰觀,觀之義也。

七、王弼曰:「觀之為義,以所見為美者也,故以近尊為尚,遠之為吝。」觀卦告誡我們為人處事要多觀摩學習,反觀自省,而觀摩學習之道,在於能夠接近德高望重之人。

八、高島斷易:六四柔居陰位得其正,近九五君王,觀的最真切,能率眾陰以進於五,仰觀其德,為一卦之主。凡下三陰欲進而觀五,必先觀四。

九、高島斷易: 觀卦下坤上巽,巽風、坤地。風本無形可觀,以其觸於物者而觀之,由上之德化無形,以施於政者觀之,下之性情無形,以發於事者觀之,有相觀而化之義也。是以名其卦曰觀。

十、高島斷易: 卦名曰觀,五上兩爻,二陽在上,雖不言凶,一則「觀我生」,二則「觀其生」,皆孜孜反觀內省。其防危慮患,至深且切,凡人涉世持身,時時能敬凜此旨,庶可無咎矣。統觀四陰之意,皆以窺察大君之動作,以為進退。二陽在上,唯以明德新民,孜孜以持盈保泰為慮。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卦,猶古聖先王在祭祀宗廟時,先盥手致潔以表敬意,在酒食祭品還沒有上薦之前,已存虔誠敬慎之心,為天下萬民所觀仰而效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卦坤下巽上,九五一爻,四陰仰之。有觀示天下之象,故名為觀。為天下所觀者,當盡其建極之道也。自上示下曰觀,自下觀上曰觀。卦名之觀,為去聲。六爻之觀,為平聲。

二、上巽,巽為入。「盥」,洗;兩手入皿中洗潔之象,為洗手淨身以表示祭祀之敬意。「薦」,奉獻祭品,盥而薦,藉以表示祭祀之慎重。巽為不果,故曰「不薦」。

三、「孚」,虔誠、信實。「顒」,大頭也,仰也;尊敬之貌,引申形容昂首仰觀之象。「若」,順也。「顒若」,敬仰之意。「有孚顒若」,虔誠而尊敬的樣子。

四、高島斷易:「不薦」、「有孚」,即不動而敬,不言而信,為觀於盥之用潔,而眾情已孚,有不待薦而始感者也。是觀在心不在貌,孚以神不以跡,即此盥手之初,而精誠所注,天下皆見其心焉,故曰「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五、高島斷易:觀在心不在貌,孚以神不以跡。即此盥手之初,而精誠所注,天下皆見其心焉,故曰: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六、文王繫觀彖辭曰:人主以一身蒞萬物之上,斯世無不尊而仰之。觀化者雖在於人,而為觀者實在於己,誠能執中守正。

七、周易禪解:
從世道上看,用美德治世,百姓都敬仰你。
從佛法上看,用正道和慈悲教化,舉世都歸依於你。
從觀心處看,我們應當隨時淨化自己的心靈意志,有如祭祀前的莊嚴盥沐,不論做甚麼事,只要以自利利他為心,都能被人尊敬而仰慕。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彖傳曰:觀卦九五以中正之德居上位,溫恭內順,於理無所違,審察制事,於理無所弗,以巽順中正,修明其德,以昭示天下,此其所以稱大觀也。在祭祀宗廟時,不以貢獻豐盛祭品表示虔誠,而是先淨其身,正其表,展現虔誠慎敬之心,天下觀仰皆順服而化,並洗心革面以修身立德。古聖先王觀天道之神妙不可測,寒暑往來,四時更迭運行,無聲無色,不失其序,正而無偏,而治道通於神道,因此聖人合天之德,法天之行,垂示中正至誠以教化百姓,天下莫不順服。

心法:
一、周易集注:觀皆去聲,惟〝下觀而化〞之觀為平聲。 

二、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觀彖辭,極言觀之道也。大觀在上,以卦體言。順巽,以卦德言。中正,以所觀之道言。下觀而化,以效言。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為觀也。

三、陽為大,觀卦九五在上,居大觀之位,居中且正,為本卦之成卦主。九五與六二中正之德相應,兩者均得時與位,內順而外巽。〝順〞者,心於理無所乖。〝巽〞者,事於理無所弗。

四、高島斷易:「天下」指四陰,皆臣也。統觀四陰,皆以窺察君王,以為進退,二陽爻皆言「君子无咎」,為有德者,惟以明德新民,孜孜以持盈保泰為慮,能至誠精潔,可以格神明,孚黎庶。

五、九五君王以中正之德大而在上,足以觀民,亦足為民觀。有德則無咎,反觀而自明,否則陽德有虧,群陰因而上逼,則危矣。

六、為觀之道,全在精潔誠敬,至中至正,無稍間斷。天下觀感其誠,皆思進而自潔,有不期其化而自化者矣,故曰「下觀而化」。 

七、周易禪解:神者,誠也;誠者,孚也;孚者,人之心也;人心本順(順良)、本巽(通暢)、本中(守中)、本正(守正),以心印心,所以不須藉豐盛的祭品祭拜神明,就能順服奉行聖人所設定的社會規範和禮樂的教化。

八、天道四時更迭循環,氣化流行,沒有偏差,其至神至妙不可測,謂之神道。 

九、高島斷易:天道神妙,故曰「神道」。聖道無殊天道,觀聖即可觀天;天有神道,不言而「四時不忒」,聖有神道,「不薦」而萬民孚順。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大象傳曰:風在地上周流,通暢無阻,萬物沒有不被拂披而鼓動生機的,這就是觀卦的現象。古聖先王效法觀之道,省察四方民情,遍考百姓的生活風俗,而設立綱常禮樂,教化萬民皆以中正誠信修身立德,天下咸歸和平順服。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先王體觀以為治也。

二、高島斷易:風行地上,有施教於民之象。「省方」者,謂省察四方民心向背。「觀民」者,觀察風土民俗所尚。「設教」者,隨其地,察其俗,各有所偏,不能歸中正和平之域,而以中正誠信束其身、導其心,以設教施政也。孟子有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其教之深入民心,猶如風之行遍天下也。

三、周易集注:坤為方,方之象也。巽為申命,設教之象也。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初六觀九五大君道德之光,猶如幼稚童子的懵然無知,沒有資質見識,也不明白祭典的真義,對升斗小民來說不足為怪,還不致有甚麼災咎,對擔當國家大任之有位君子而言,無遠大識見,豈不羞吝可鄙。

小象辭曰:初六居觀卦之初,在大觀在上之時,是距離最遠的昏昧小民,瞻觀九五中正之德甚微,就像無知稚童一般短淺,以其位卑識微,只是升斗小民之資所能做到的程度。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陰柔無識,不獲觀光者也。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以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童觀,如童稚不能遠見。君子小人,以位言。

二、初六陰爻在下,居觀卦之始,距九五最遠,無應無比,位卑才淺,所觀亦微,沒有見識,就像小孩子看祭典一樣,只是看熱鬧,觀察不出祭典的遠大意義,故曰童觀。

三、周易集注:中卦艮為少男,童之象也。小人者,下民也。本卦陰取下民,陽取君子。無咎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無咎也。童觀之象,在小人則無咎,在君子豈無咎哉!亦可羞吝矣。

四、高島斷易:觀卦六爻,各取其義於觀,以地之遠近,分觀之淺深,各隨其分量所至,故其所觀,一爻勝於一爻。

五、初六爻動變卦為風雷益卦,益卦之三、四、五爻互卦為艮,「人象」為少男,故有「童觀」之象。益卦象徵能夠實踐觀卦的真理,才可獲益,進而利萬民,更要堅定恆久不變的心,成為錯卦雷風恆卦之象。如果喪失信心意志,不行正道就會有所損,而變成綜反卦山澤損卦之象。

六二,闚觀,利女貞。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六二以陰柔之質居下卦之中,所見聞之天下事不能及於遠,猶如女子居於門內,向外窺視觀察,對女子而言是貞固守正,而非丈夫之所利。

小象辭曰:六二柔弱,居中守正,猶如女子在閨門之內向外窺觀,但是所見偏狹不廣,只能窺見大概,對女子而言,是貞靜守正,對於志在四方,胸懷萬里,擔當重任的男子而為女子之窺觀,則是局量寡淺,沒有遠見,有失光明正大,則是可恥可羞。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在內者不能觀乎外,其所見者小也。闚,從門內窺外,僅窺一隙之狹者。凡人所見,貴乎遠大。故雖身居一室,而天地民物之事,無不週知,乃丈夫之觀也。

二、卦中卦三、四、五爻為艮,艮為門,初、二、三,為坤,坤為戶(內門),六二爻動變卦為風水渙卦,渙,下坎,為隱伏。坎錯為離,為目。故形成「闚觀」,為藏於門內往外窺視之象。

三、六二雖以陰爻居中正之位,但是其位尚低,見識仍淺,畏怯不敢直前,僅以潛身窺伺,對固守貞靜的閨中女子來說無不利。

四、六二陰柔與剛健九五相應,九五陽剛顯於外,為大觀天下之中正君王,六二以陰居內體,只能在閨門之內闚視九五,對隱藏不露的女子來說是固守貞正之德。

五、高島斷易:在丈夫,當目觀天地之廣遠,心觀萬里之幽微,內觀自己之身心,外觀天下之形勢,豈得以潛探暗窺為得計乎? 「亦」字承初爻「吝」字來,初以小人勵君子,二以女子激丈夫。

六、六二爻動變卦為風水渙卦,象徵事物渙散不能集中,必須要有所節制,這是綜反卦水澤節卦的現象。如果實踐節卦之道,就能漸漸盛大豐滿,成為錯卦雷火風卦之象。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三居下卦之上,其所處之位,在可進可退之際,皆取決於自己。惟反觀內照自己的志向及施為,深思熟慮以知所進退。

小象辭曰:六三陰居陽位,居下卦之極,在上下交界處,可進可退,當觀之時,如前進觀國,則受阻於六四,如果懂得觀察自己的能力和生存環境,做出適當的選擇,不論進退都不失審時度勢之正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君子之出處當自量也。士君子出處之際,既度之人,又度之己。我生,我之所行也。

二、六三的位置距離九五稍近,雖然和上九陰陽相應,有資格參加祭禮,但是前面還有國賓六四,想要進一步觀察祭祀典禮,仍有難處,只能反觀自己的時與位,視狀況而定。

三、六三居下卦之終,上下卦交界,上卦為巽,為進退,為不果,三四五爻互卦為艮,艮為止,有進退不定之象。

四、聖人言: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皆兼進退之義。若大觀之主在上,惟患我之不能用世,不患世之不能用我。故不必問之世,而但當問之己。士君子出處之間,可以之所審矣。 

五、觀卦六三陰居陽位,前後皆為陰爻所蔽,陰為暗,有蒙蔽、遮蔽之象,譬如被名利、物慾蒙蔽心性,皆非大觀之道。但六三地位較一二近於九五,其見識亦稍勝,又與上九陰陽相孚相應,能反觀自省,照見本來真面目,是如如不動的自性,即道之本體,只要明瞭天道運行陰陽消長的道理,順天應時,不論進退都不失其道。

六、高島斷易:一出而成天下之事,是所行之通也,則可從而進;雖出不能成天下之事,是所行之塞也,則可從而退,其出處進退,於己取之而已。

七、高島斷易:度德而就位,量能而居官,審其所宜而進退,故曰「觀我生,進退」。謂審視我志之正邪,我行之通塞,而進退也。「進」者謂往剛。「退」者謂返柔。 

八、高島斷易: 「未失道也」,謂其觀己之才德,察時之可否,以用意於進退去就,雖未得道,亦無誤身及失時之憂也。

九、周易集注:下爻皆觀乎五,三隔四,四已「觀國之光」,三惟觀我生而已。「我生」者,我陰陽相生之正應也,即上九也。 

十、六三爻動變卦為風山漸卦,漸卦,上巽,「卦意」為進退,有不定之象。漸卦象徵漸漸生長,將來必有收穫,也會有好的歸宿,變成錯卦及綜反卦為雷澤歸妹卦之象。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六四賢士受君王以賓禮接待,得近觀一國之君所宏揚的盛德光輝,其柔正之才足以仕於王朝成為肱骨之臣,輔助君王行大觀之道,把道德仁義傳播天下,澤被萬民。

小象辭曰:六四柔居陰位,得其正位,至柔至順,為賢德之才,近觀國家重要的祭典盛事,及國君展現盛德的邦國之光,而志仕於王朝,成為輔佐君王的肱骨之臣,以施展抱負,康濟天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六四近光之盛,而示人以從王之義也。賓,言為王者所賓禮也。

二、六四近君王之位,君王以禮賓之,是觀卦中觀看祭典和君德最清楚的位置,以濟天下為其志,以柔順的德性輔佐九五,君臣同心同德,是得其時位的賢德之臣。

三、六四以陰居柔位,近君之位,不僅能觀察明君所宏揚聖德的光輝,還能以柔順之德輔佐明君傳播道德仁義,使萬民順服,這樣的賢德之仕,明君以賓禮待之。

四、周易集注:「光」者,九五陽明在上,光四方者也。四承五,賓主之象。「賓」者,已仕者朝覲於君,君則賓禮之,未仕則是進於君,君則賓興之也。觀卦利近不利遠,六四柔順得正,最近於五,有「觀光」之利,六二中正,雖與五正應,曰「窺觀」,則不利於遠可知矣。「尚」,謂心志之所尚,其志意願賓於王朝。

五、高島斷易:明主在上,有才德之士,皆願進仕王朝,輔翼君上,以濟天下,此為君子之志也。「賓於王」,謂古有賢者,人君賓禮之,故士之進仕於王朝者謂之「賓」。項氏曰:「履正故為賓,不正即為敵。」是以國有光,可觀,則賓;國無光可觀,則敵。

六、六四為巽體之主爻,柔居陰位,得陰之正,近五位之尊,輔佐王道,光被四表,為一卦之主。巽為「股」,六四居中爻艮體,艮為「手」,故知四為輔佐君王的肱骨之臣。

七、高島斷易:不言君而言國者,君者專屬當陽一人,國則統朝廷百官而言之也。此卦四陰二陽,陰盛逼陽,六四為四陰之魁,進逼君側,九五以賓禮尚之,是隆其禮而不假以權也,可謂善處其觀者矣。

八、六四爻動變卦為天地否卦,否,下卦為坤,「卦象」為地,為國土,故有「觀國之光」的現象。否卦象徵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天地閉塞不通,若能實踐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之道。而且痛改前非,改惡向善,自然能否極泰來,以達成功的目的,這是錯卦及綜反卦為地天泰卦的現象。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九五居尊位,陽剛中正,巍然在上,為天下所仰觀的大觀之主,必自我反觀言行舉止,是否中正不偏,亦無萎靡之失,足以觀示天下,萬民皆觀而化之,誠為履天位而無咎之君子之道。

小象辭曰:九五處陽剛中正之位,為觀之主,其行儀為天下臣民所觀,故能反觀己身之得失,正己以正萬民,然欲觀己身,必先觀天下萬民日常風俗之善惡,皆由我生,從而驗證己身所行是否不負天下所觀仰。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君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觀仰也。

二、六三與九五都說「觀我生」,但兩者其義殊異。以六三的時與位,需要衡量自己的才德,觀察自己的現況以進退。九五是一國之君,為宗廟祭祀慶典的主人,是被萬民矚目觀察及模仿的對象,因此有反躬自省的意義,故不觀人而觀我,民心向背,無不自我,觀我即所以觀民也。

三、九五以陽剛居尊位,得正位又得其時,如日中天,有如乾卦九五飛龍在天,清虛大化,普及眾生之道。下面有萬民(四陰爻)仰觀其行,因此,有盛德的君王,必須經常反觀自我的言行舉止,堅守中正之道,以推而教化人民,讓天下萬民皆為行仁義道德之君子,這樣當然沒有災咎,故曰「君子无咎」。

四、周易集注:「觀我生」者,觀示乎我所生之四陰也,即「中正以觀天下之民也」。「君子無咎」對初爻「小人無咎」言。下四陰皆小人,為民之象,上二陽皆君子,小人當仰觀乎上,故「無咎」;君子當觀示乎下,故「無咎」。 

五、高島斷易:九五陽剛居中履正,為觀之主,四海之內,由我而化,治道之隆替,風俗之美惡,皆由我生而推暨,故不觀人而觀我。觀之而我之教化善焉,則天下皆有君子之風,是可以無咎矣。

六、九五爻動變卦為山地剝卦,剝,上為艮,「卦德」為靜止,形成「靜」生智慧能反觀自省,故有「觀我生」之象。剝卦,象徵受剝削之時,需要團結一致,決心除害,而變成錯卦澤天夬卦之象。把小人決除掉了,方能恢復正常,就變成綜反卦地雷復卦之象。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上九以陽剛之德居極位,雖然自己的一舉一動也同樣為萬民所觀仰,上九不在其位,不任其事,雖不負九五君位觀示天下之責,其言行舉止亦不忝君子之德而無咎。

小象曰:上九以陽剛之德居觀之極,空有觀生之位,無觀示之責,其言行儀表仍受天下萬民所矚目,然時窮數盡,處極必危,而知所戒慎不敢與九五同觀其民,惟反身自觀其生,盡觀之道,以君子之德為依歸,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上九居尊位之上,雖無任事,亦當盡為人觀仰之道也。

二、上九居外卦之地,時窮數盡,欲行道而位不許,故曰「志未平也」。

三、上九具居子之德,雖然高而無位,一舉一動仍受萬眾矚目,所以不能不自觀其生,和九五皆以行君子盛德為志,故無咎矣。

四、周易集注:上九雖在觀示之上,然九五有天下國家之責,所以九五觀示乎諸爻,諸爻仰觀乎九五。下四陰惟九五可以觀示之,他爻不可得而觀示之也。上九不在其位,不任其事,則無觀示之責,曰「觀其生」者,避五也。上九之心志,不敢以四陰為我之民,與九五平觀示之,故曰「志未平」也。 

五、上九爻動變卦為水地比卦,比,下為坤,先天八卦方位為北,上為坎,後天八卦方位亦居北,形成先後天同位,進退无咎,故有「君子无咎」之象。比卦象徵親切親合之意,若能實踐外比於賢,禮求師長指導,就變成綜反卦地水師卦之象。若是再實行師卦之道,那麼前途必有大進展,又會變成錯卦火天大有卦的現象。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臨卦:論循天理正道,慎始而慮終。

地澤臨:論循天理正道,慎始而慮終。

蠱之上六,高尚其事,主事者必親躬以臨。故序卦傳云:「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韓康伯云:「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而盛大。」所以次蠱。

卦象-
兌下坤上;兌為澤,坤為地。
臨卦四陰二陽,陽居於下,陰居於上,二陽漸進四陰漸消,君子道亨,小人自退,為陽長陰消之象。

卦德-
說而順。坤,順也,外有柔順之德,兌,悅也,內有喜悅之情,相合相得。

心法:
一、周易集注:臨者,陽進而臨逼於陰也。天下之物密近相鄰者,莫如地與水,故〝地上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

二、臨卦與泰卦皆由坤宮變化而來,坤一變為復,二變為臨,三變為泰。

三、臨卦以二陽臨四陰,陽雖長而陰猶盛,非協力不足以勝,故人君不貴獨臨,而貴得賢臣以共治。由是司牧有人,司教有人,而敦臨之治,可以垂衣而長享也。

四、地勢卑而下順,澤水浸而上悅,水土本相親近,由人主平易而近民,民皆歡樂而附上也,臨之所以為臨也。

五、周易禪解:從世道看,蠱害經過治理後,便是臨民以治理天下。從佛法看,弊端既已革除,教化之道又回到人間。從觀心看,疑惑沒有了,所以有順利的開始。不論世間法、佛法還是觀心法,必須開始順利而結果圓滿。如果因為時勢所趨,一昧向前鑽營,不知回頭,放任而走向極端,就像十二月的臨卦,到了八月盛極必衰,或是臨卦之綜反卦觀卦時,便會有災害了,因此凡事必先做預防。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

臨卦具備了根元、亨通、利益、貞正四種君子德性,君子之道方盛之始,已有大行亨通之勢,小人可以盡去,當此之時,利於守正,並慎始而慮終,以預防八月陰長陽消之時的凶災。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卦兑下坤上,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名為臨。卦辭言陽道之方行,而又戒其當慎始而慮終也。

二、臨卦是周文王借十二辟卦,來證明天道循環,物極必反之理。臨卦綜反為風地觀卦,觀為八月卦,八月居秋,有殺機,凶之象。陰長陽消,陽消則凶,此八月不利於臨,故「有凶」,臨之凶即為「時之災」也,需未雨綢繆,慎始而慮終,以趨吉避凶,亦為君子退避小人之道。

三、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乾,為天,臨民者也,宜法乎天,故臨亦備此四德。

四、日講易經解義:蓋禍患之形,即伏於方盛之日,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變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而至於不可救也。惟及其盛而戒之,何患保泰之無術乎? 

五、高島斷易:曰「至」者,未至而預防其至之謂也。曰「有」者,未有而預慮其有之謂也。若已至焉,已有焉,凶既臨身,雖欲避之,則已晚矣! 臨民者先於時機防微杜漸,必於未亂而防其亂,未否而慮其否,亦即「履霜堅冰」之意也,則萬事能有吉而无凶,天下可長治矣。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彖辭曰:臨卦為陽氣復生由下漸長,二陽並進,雖挾陽剛之勢,而有內悅外順之德,九二剛中與六五柔中相應。元亨為天道的根元,利於固守貞正,順應天道而行,以此臨人臨事,莫不大亨通,天道之自然法則為陰陽消長,寒暑往來依時序循環變化,臨卦的時運是陽氣逐漸生長,而陰氣消損又豈會長久,天道運行至八月,陰氣漸長而生肅殺秋氣,如果不預先加以防範必有凶。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言當臨之時不可忘戒懼也。 君子宜預為之戒,而思患預防,豈可諉之天運之自然哉?

二、「浸」、「不久」:皆為漸之意。剛浸而長,「剛」指兑下二陽。 「剛中」指九二。應,謂六五應之。

三、高島斷易:人事之害,不失於剛,即失於柔;剛之長能濟以柔,柔之長能濟以剛,剛柔相濟相得,和悅巽順,則萬事亨通,是人事之至善也。

四、高島斷易:「浸而長,說而順」,是道之得其亨;「剛中而應」,是道之得其正,所謂盡人事以合天也。

五、周易集注:「說而順」者,內說而外順也。說則陽之進也不逼,順則陰之從也不逆。雖剛浸長逼迫乎陰,然非倚剛之強暴而逼迫也,乃彼此和順相應也。剛浸長而悅順者,大亨也。剛中而應柔中者,以正也。「天之道」者,天道之自然也,言天道陽長陰消,原是如此。然陰之消豈長消哉?至「觀」,陰復長而凶矣。 

六、日講易經解義:蓋陰陽之消長繫賢奸之進退,聖人深言消之不久也,以見君子難進而易退,小人難退而易進。為君子者但當嚴別邪正,固守其貞,勿使小人得混雜其間,則陽道常亨矣。

七、高島斷易:陽長陰消,以天道言,則謂寒暑之往來;以治道言,則謂君子小人之進退。陰陽消長,天道之循環,在轉移之間,固非人力所能挽,而人事之吉凶伏焉矣。惡未著時,而不自檢攝,則惡必浸增,至惡大而不可復改;邪未盛時,而不自防閑,則邪必浸熾,至邪極而不可復治,皆凶道也。善惡邪正,亦一轉移間耳。

八、高島斷易:陽悅而長,陰順而消,於是天時正,人事和,上下同德,熙熙皞皞,而天下治矣。是誠臨民之極則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大象傳曰:地高澤卑,以上臨下,兌澤滋養萬物,坤地厚德載育萬物,親合相近使萬物生長,這就是臨卦的現象。君子觀此象而效法居上臨下之道,教養萬民,以至誠之思,無窮的澤德教化萬民,則無一人不安其性,用坤地般寬厚無疆的承載德性,保護百姓皆得其養,則無一人不遂其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君子法臨之道,而克盡教養之功也。教思容保,皆臨下之事。臨下不可無教,教思無窮者,兌也。臨下不可無養,容保無疆者,坤也。

二、高島斷易:夫臨下之道,不外教養二者。兌取夫悅,教而能悅,以集其思也。坤取夫順,養而能順,足以容其眾也。

三、高島斷易:教而有思,如澤之浸得其潤;容而又保,如地之厚而能載。「無窮」者,澤之長也。「無疆」者,地之廣也。兌為口,是以能教。坤為腹,是以能容。

四、日講易經解義:按彖言君子臨逼小人,象傳以教民養民為言者,蓋小人之害不啻蟊賊之害稼,君子欲逼而去之,皆為斯民計也。故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在上能盡教養之道,則在下之賢人必多,世皆君子而無小人,道其可以大行矣。

初九,咸臨,貞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初九陽剛位得其正,凡陰柔小人皆其所臨,然居臨卦之始,恐其剛而過進,應守正自持,慮事慎密,動出萬全,則可獲吉。

小象辭曰:初九居臨之始,其力猶微,臨逼小人的措施當以君子之正自持而得吉,初九具剛正之德,位居其正,與六四相應而進於輔佐六五,能自治嚴謹,慮事周全,循理無私,志之所行,莫不正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見臨人者,必先自正其身也。咸,皆也。

二、中爻震,為足,有行之象。「志行正也」,初九陽爻居正位,其志之所行,莫不正也。

三、初九爻動變卦為地水師卦。上坤,先天八卦位居北方。下坎,後天八卦位居北方,形成先後天同位。猶如兩人同心,互相契合,故有「咸臨,貞吉」之象。師卦,為領導群眾之象。團結志同道合之士,同心協力,成為錯卦天火同人卦之象。同心協力,必須外比于賢,接近賢人,互相合作,而成為綜反卦水地比卦之象。

四、「志行正也」,君子臨逼小人的出發點和措施都循乎正道,非發於意氣之私。嚴於律己,以正自持,則無可議之疵;慮事周密,動出萬全,則小人無可乘之隙。不亂於小人之群,亦不至為己甚之行,這就是君子志行之正。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陽剛得中,為剛中之臣,上進臨逼之勢更盛,然所行合宜無私,則可感化小人之心,小人盡去,君子之道大行,是吉祥,且無不利。

小象辭曰:九二陽居陰位,具剛中之德,能循天理正道,所行無私,遍臨天下無不順而從之,得吉無不利,然九二其位不當,如果挾陽剛之勢直臨進逼,小人必暗中破壞,不盡順於君子之命,而正道不伸,故不得不屏絕去之。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陽道得勢上進,而臨人之功益盛也。未順命,謂所臨之小人未順天命。

二、九二以陽居陰位,得中道,有剛柔相兼的德性,為本卦之成卦主。

三、九二陽剛之德漸長,象徵一位文武雙全的青年有臨民臨事的志節,感動六五之君,得其信任,正如賢者得其位,行其德以臨天下,得人民愛戴,天下莫不順之,故吉無不利。

四、上兌綜為巽,有命之象。二與五相應,受五倚任以成治功,九二君子循天理而行,君子之命即天命。

五、高島斷易:直臨必有咎,宜靜待上位之君長,感我才德而後臨之,然後可得吉。

六、九二變為地雷復,下震「卦德」為「奮動」,與臨之本卦的下卦「兌」,「卦德」為「愉悅」,形成下卦為動而悅,象徵二與五相應,故有「咸臨,吉,无不利」之象。

七、九二爻動變卦為地雷復卦,象徵復興事業,必須團結一致,慎防小人進入,變成錯卦天風姤卦之象。如果與小人交往,難免會受剝削禍害,又變成綜反卦山地剝卦之象。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九三居下卦之極,陰柔不中,無實德以臨人,而用甘美喜悅的言詞取悅臨人,以求上進,這樣無誠心實意是得不到好處的,既然得不到好處而產生憂患意識,終究不至有災咎。

小象辭曰:六三陰占陽位,處在不中不正之位,只會用甜言蜜語的方式去諂媚求進,而有失德之慮,如果能知其非而憂之,並反躬自省,去惡從善,就不至繼續犯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無德者不可以臨人也。

二、臨卦六三以陰柔居陽剛之位,不當位,與上六不相應,六三居下卦兌之極位,兌為口,有「甘」之象,象徵用甜言蜜語臨人以求進取,是失德的行為,對六三毫無益處。

三、六三既然了解這種口是心非,是造綺語之過,這樣有知危之憂,而自我反省,何咎之有?

四、五味之中,以「甘」最能悅人。「位不當也」,指六三陰居陽位,其位不正。「咎不長也」,謂六三能有憂患意識,反省改過,就不至於再繼續犯錯。

五、周易集注:「位不當」者,陰柔不中也。「咎不長」者,改過也。 

六、臨卦六三爻動變卦為泰卦,泰卦二、三、四互卦為兌,「卦德」為愉悅,「人象」為口舌,故有「甘臨」之象。泰卦象徵和平安泰之象,物極必反,如果泰極否來,就變成錯卦及綜反卦為否卦之象。若是能實踐「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就會恢復為泰卦的現象。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四以柔順之資尊賢尚德,下應初九剛正賢士,陰陽相得,這樣以至誠之情守正任賢,臨事臨民,自然沒有交疏間隙之咎。

小象辭曰:六四以柔正之德上承六五君王,以至誠之心下應剛正初九,共謀國事,情投意洽,而得无咎,是以其柔居正位,處位得當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見相臨之切至而靡間也。

二、六四以柔居柔,得柔之正位,上承六五之君的信任,又以至誠與初九剛賢之士相應,是以无咎。

三、臨卦上坤為眾、為柔順,下兌為口、為喜悅,象徵用柔順喜悅之至誠以臨事臨民,為臨之至者也,故曰「至臨」。六四以陰居陰,居正位得正道,具柔正之德,故曰「位當也」。 

四、六四變為雷澤歸妹卦,歸妹上震,「卦德」為奮動;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動而悅」。 

五、六四當坤兌之交,地澤親比,陰陽相應之至,故曰「至臨,無咎」。

六、六四爻動變卦為雷澤歸妹卦,象徵善惡必有終結之時,若能實踐「君子以永終知敝」之道,那麼無論任何事情都會漸漸轉好,此時能實行「君子以居賢德善俗」之道,就變成錯卦與綜反卦都是風山漸卦之象。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六五柔中居尊位,是具有智慧的君王,能屈己下賢,知人善任,以合天下之智,任天下之事,利益萬民,這是大君的德性,當然吉祥。

小象辭曰:六五君王具有柔中之德及知人善任的智慧,倚重九二剛中賢臣,以輔己一人之力所不及,君臣上下剛柔相濟,行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足成知臨之功,則君道得而大業成。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臨天下者不自用,而任人所以成其為大智也。知臨,是有任賢以臨下之智。

二、「知臨」:知者,智也,言聰明睿智足以臨事臨民。

三、六五以柔居中,具有柔順中正之德,能知九二剛中賢臣而善用,以明智臨天下,君臣剛柔相濟,上下同心,故有「大君之宜,吉」。

四、高島斷易:所謂「聰明睿知,足以有臨」,此爻得之矣。

五、六五變為水澤節,上坎,「卦德」為智,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君臣相互輝映,故有「吉」之象。

六、高島斷意:六五地澤正應,有智者樂水之象,故曰「知臨」。 

七、臨卦六五爻動變卦為水澤節卦,有節制之意,為人處世若不知節制而為非作歹,將造成流動不定之勢,變成錯卦火山旅卦之象。若是漂泊渙散,流離失所,又成為綜反卦風水渙卦之象。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上六居卦之終,坤順之極,志在從陽,能降高而就下,以敦厚之至親賢取善,這是大吉祥的,當然不會有災咎。

小象辭曰:上六以柔居正位,得其正道,又處臨之至極,臨道之善已成,別無他求,只以敦厚之德從陽尊賢為其志,而無過極之慮,當然吉祥無災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一爻是言上六之能下賢,始終相與而無間也。敦,厚也。內,指下二陽。 

二、周易禪解:以佛法解釋,只有從最深沉的妙定中,才能產生最真實的妙智慧;既然明白心外無法的道理,當然不必在心外另求別法了,因此內心敦厚的意志一定會得到無咎的結果。

三、上六為坤之極,爻本坤土,變為艮土,敦厚之象。志在內卦二陽,曰「志」者,非正應也。 

四、陰爻志在從陽,上六之志在內,能屈高就下,以陰求二陽,以柔順和悅尊賢臨下,這是臨之道最至極的敦臨,不會有過極的憂慮,故曰:敦臨,吉,无咎。

五、臨卦上六爻動變卦為山澤損卦。損,上艮,「五行」為土,有敦厚之象。下兌,「卦德」為愉悅,形成敦厚喜悅以上臨下之象。損卦,象徵受到損失之時,必須虛心求教,相互感應,達到錯卦澤山咸卦之象。既然相互感通,必能有益,就變成綜反卦風雷益卦之象。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蠱卦—論除弊止亂之道。

山風蠱—論除弊止亂之道。

蠱,繼隨卦上六而來,隨之而往則蠱,故隨之上六要拘繫之。
序卦傳:「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卦象-下巽,為風。上艮,為山。巽在艮下,山下有風之象。蠱為風燥於山下,遇山而止,無法暢行,在內鬱塞以致物腐而生蟲。山下風亦稱落山風,落山風強,把果子(艮為果)披靡摧落至地上而內腐生蟲,草木也被撓亂的敗壞之象。

卦德-巽而止,在上者止息不動,在下者巽順無違。內治不決,外行不健
彼此委靡因循,此所以蠱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見亂極當治,所以治之,在人之有所事也,是教人竭力承天,不可自失機會,以責人治蠱。蠱者,事也,乃蠱而治之之事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當蠱之時,不可苟安,要必剛柔得中,乃可轉禍為福。剛而不中,則急治而失之,柔而不中,則緩而不治失之。

三、周易禪解:蠱是指久不使用的器皿中生了蟲,或是長久沉溺在安樂中,缺乏進取活動而生疾。亦或長治久安下的社會,秩序崩壞,產生了弊害。

四、蠱卦巽下艮上,風入於內,山阻於外,無法暢行,風燥不通則物易腐生蟲。艮為覆碗,巽為臭,如臭物藏於覆碗中而腐敗生蟲。

五、序卦傳曰:「蠱者事也」,飭蠱必有事。雜卦傳曰:「蠱者飭也」。故凡遇腐敗之事物,必須整飭修治以治亂。是以卦名取敗壞之義,爻辭用為事之義也。

六、敗壞之事皆由內而生,日久成弊,猶如水果內部生蟲而腐敗、木朽則內生蛀蟲。蠱卦在一開始時就要探究原由後加以整飭,因此初六為蠱卦之成卦主。

七、蠱者,惑也,事情複雜,最易受蠱惑、迷亂、無事生非。

八、從人象觀之,上艮為少男,下巽為長女,長女煽動蠱惑初出茅廬的少男。少男缺乏經驗,心性不定,沒有主見,受迷惑而隨之,以至敗事發生,故蠱者,女惑男也。

九、高島斷易:一蟲化為三,愈生愈多,蟲在皿中無所食,遂至同類相食,是亂之意也。蠱字從三蟲在一皿中。故春秋傳曰:「皿,蟲為蠱。」 

十、蠱卦告誡為人處事,如果盲從跟隨,易患疏忽之過,致使腐敗之事發生,必須要身體力行的整肅治腐,即時悔悟改過,方能成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當蠱之時運,整飭積弊必遇艱難險阻,應任用賢才以圖治,然治蠱之才需毅然勇往直前,力挽狂瀾,以利於渡過困境,撥亂反治,而至元亨。然行事之前要先窮究往昔過中之事,以撥亂革新,做為未來治蠱的依據,之後還要謹慎檢討,修正缺失,才能預防禍端,這樣前後兼顧,先甲救蠱之所以然,後甲治蠱之將然,則前弊可除,後治可長,達成中道治世的理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卦巽下艮上,上下不交,積弊叢生,故名為蠱。

二、甲日之前三日為辛日,甲日之後三日為丁日。辛日與丁日皆為吉日。辛同新,有革新,改過自新之意,丁日則取叮嚀之意,即治理事物的態度要小心謹慎,反覆叮嚀,方能圓滿成事。

三、「甲」為十天干之首,引申「甲」為事之始,為整飭革新,「前三日」與「後三日」意喻行事前要了解原因,加以策畫執行,事後還要檢討得失,以修整改革;這也是告誡行事要慎始善終,才能亨通。「三日」喻多日、一段時間。

四、周易禪解:既然太平久了會帶來混亂,混亂久了也會帶來太平,所以蠱運仍有順暢的希望,但是沒有大勇大猛,敢涉大川的健將,也很難做到除舊布新,因此要把握時間,在開始的前三日催促自己自新,後三天則要檢討得失,才能力挽狂瀾。

五、高島斷易:蠱為後天之卦,艮巽與乾坤易位,是父母年長而由子執事,故六爻中,五爻皆言「家事」,不及治國,上爻則曰「王、侯」,乃國事。

六、周易集注:「先三」、「後三」者,六爻也。「先三」者,下三爻,巽也;「後三」者,上三爻,艮也。先之三爻乃巽,為柔懦,所以成其蠱也,因其柔懦,而矯之以剛果;其後三爻乃艮,為止息,所以成其蠱也,因其止息,而矯之以奮發,斯可以「元亨」,而天下治矣。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彖辭曰:蠱卦,由泰卦而來,泰卦初九往上為蠱卦之上九,泰卦上六往下為蠱卦之初六,陽上陰下,上亢下卑之情乖隔停滯,苟且偷安,日久漸積憂患,事必敗壞成蠱。當蠱之時運敗極之際,實有轉亂為治之機,治蠱之人,能不畏艱難,不辭其濟難之責,撥亂反正,以剛毅果敢對治縮避於下者,以發奮不怠對治在上荒廢止息者,使蠱敗得以整復,蠱塞得以亨通,天下自然大治。往而治蠱必有事,事必有險,這樣勇於承擔整飭腐敗之事,即使艱險如涉大川,也無往不利。治蠱之道,必於事前不荒於策劃革新,事後不怠於檢討改進,則蠱亂不致終亂,亂之終即治之始,皆仿效天道運行之理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蠱彖辭,原所以致蠱之由,與所以治蠱之道也。天行,天運也。

二、蠱是由泰卦變來,泰卦初九往上為蠱卦之上九,泰卦上六下而為蠱卦之初六,即變泰為蠱之象。

三、艮陽剛止於上,為上者因循止息,無必為之志;巽陰柔藏於下,在下者退縮畏避,無敢為之心,兩情隔睽,上下停滯不通,所以積弊成蠱。故曰:「剛上而柔下,巽而止」。

四、就人事而言,我巽而從,彼艮而止,彼我之意氣不能相通而無法成事,因循苟且,則日久內部生弊,勢必敗壞成亂。就物而言,久不用容易腐壞,就身體而言,久不動則抑鬱生疾,都是日積月累而來;因此,無論人、事、物,都需要立即檢討整飭,去弊革新,把握時機,起而行之以撥亂反正。 

五、治蠱之道,有始必有終,有亂必有治,乃泰否循環之理,亦是大自然運行之道,故曰「終則有始,天行也」。

六、「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先、後,即終始也。為蠱卦告誡慎始善終的重要,行事之前要周詳計畫及探討未來的發展,必能防患於未然,事後也要回顧過程,並且上通下達,共同檢討缺失並盡速修正,自然不會有敗壞之事發生。

七、周易集注:「剛上而柔下」者,剛上太尊而情不下達,柔下太卑而情難上通。巽則諂,止則惰,皆致蠱之由。造化之於人事,窮則變矣。治必因亂,亂則將治,故蠱而亂之終,乃治之始也。終始即先後,「成言乎艮」者,終也。「齊乎巽」者,始也,「終則有始」者,如晝之終矣,而又有夜之始;夜之終矣,而又有晝之始,故亂不終亂,亂之終乃其治之始,治亂相仍,乃天運之自然也。

八、周易集注:治蠱者必原其始、推其終,知蠱之為始、為先者乃巽也,則矯之以剛果;知蠱之為終、為後者乃艮也,則矯之以奮發,則蠱治而元亨矣。

九、高島斷易:凡用才以圖治,由用舟楫以涉川,《書》曰:「若涉大川,用汝做舟楫。」此之謂也,故曰「利涉大川」。

十、高島斷易:艮一陽在上,二陰在下,巽二陽在上,一陰在下,內外陰陽不交,內志不決,外行不健,因循作誤,此所以漸積而成蠱也。蠱則安得元亨?故後世君臣,思艱圖治,當凜「先甲、後甲」之懼,守「成始成終」之道,用震之動,以天行之健,不畏艱難,斯「元亨而天下治」矣。

十一、學易筆談新編:易之爻,兼三才而兩之故六,陰陽不過六而盡矣。蠱先甲後甲,亦六日之義。先甲三日者,蠱之先也。新之終而弊之始也。後甲三日者,蠱之後也,蠱之終而新之始也。是為蠱之反也,相與循環而已。甲即蠱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傳曰:山下有風,萬物草木受到撓亂而敗壞,是蠱卦的現象。君子體會蠱之時運,教化衰微,民風萎靡,人人苟且偷安,不知弊端逐漸醞釀,久必生亂,當此之時,應振民如風,育德如山。然振興民德,君子必先涵養自己的智慧與德性,以推己及人,教化人民,並提振萬民的危機意識,培育仁義道德,人人皆能振起而為,除惡遷善,必能整飭蠱敗。

心法:
ㄧ、日講易經解義: 此象傳是言君子體蠱之象,盡自新、新民之道也。振者,興之謂也,猶風之鼓為號令也。育者,涵養之謂也,猶山之養成材力也。

二、振民之本在於自新,育民必先自新己德,上位者有德方能振民,百姓日新其德,天下必有治,此君子飭蠱之能事也。

三、周易集注:「振民」者,鼓舞作興,以振起之,始之日趨於善,非巽之柔弱也,此新民之事也。「育德」者,涵育德性,非艮之止息也,此明德之事也。當蠱之時,風俗頹敗,由於民德不新。民德不新,由於己德之不明。故救時之急在於「振民」,「振民」又在於「育德」,蓋相因之辭也。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初爻象徵為人子者,為重振先考所敗壞的家業,使其不受愆咎,而承擔起克家之責,當此之時,雖蠱壞未深,但處勢見危,需保持戰兢警惕之心,竭盡所能的整治革新,即使過程艱辛,最終能得到吉祥。

小象辭曰:蠱勢之初,幸好有子擔負起整飭敗落的家業之責, 承續先考重振家聲以補過之遺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幹蠱於初者,易為功也。蠱,為前人已壞之緒。幹,如木之主幹,為枝葉所附以立者。

二、蠱卦上艮,人象為少男、為小子,下卦為巽,巽為不果,有失敗之象。初六爻動,下卦成乾,乾為父。

三、「幹」,如木之主體,為骨幹,有負重、承擔、整治之意。故人能任事負重曰「幹事」。「幹父之蠱」,謂承擔先父手上衰敗的家業。

四、初六如大禹治水,承續父業,居外八年,發憤圖強,過門而不入,開創九州,通九道,整飭先父治水圍堵之弊,讓水道通行無阻,大功告成以補父之過而光宗耀祖,萬古流芳。

五、「考」者父也,父歿曰考。蠱者,謂腐敗非一朝一夕而來。

六、初六陰居陽位,不中不正,但是能夠剛柔雙兼,勵志擔當重振家業的大事,為蠱卦之成卦主。

七、周易禪解:蠱害不是一天造成的,需有長時間的醞釀才會顯現,所以蠱卦談害,是假借父子關係來說明。初六是剛開始,傷害不深,先父即使有錯,也過去了,兒子檢討父親的過失,不是批評,而是要夕惕若厲的繼承父志,光揚父德。

八、日講易經解義:按幹蠱之時,與天下更始,不得不反前人之覆輒,豈可姑息不容己者以遂先人之過,貽宗祀之憂乎?

九、初六爻動變山天大畜卦,象徵畜功畜德,才智具足,自然不會有狂妄的行為,這是綜反卦天雷无妄卦之象。若是沒有狂妄之事發生,自然心清神朗,精氣匯聚,變成錯卦澤地萃卦之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在艱難困苦中也要發憤自勵,整飭弊端和過失,最終能蓄積能力得到成功。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蠱卦九二象徵為人子者,要整飭母親持家的過失,當以柔順勸導,不可堅持己見而矯枉過正。

小象辭曰:九二居中正之位,剛而得中,要整飭母親所蠱敗的持家過失,如果剛強上諫會傷害母子之情,不匡諫又恐家風日益敗壞,故治母之蠱不可過剛,亦不可過柔,需秉持中正之道,婉轉周旋,方為治母之蠱的善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幹蠱者以得中為貴,幹母之蠱尤難於幹父之蠱也。母,指六五,柔順在上,有母象。初言考,二言母,為父歿而母存也。

二、貞為堅定,堅持之意。「不可貞」,謂不可堅定此事。九二剛中,以陽剛承六五之柔,恐過於直遂,故戒之以「不可貞」及「得中道」的重要 。 

三、蠱卦九二陽爻居陰位,為陽剛之子,能剛柔相兼,與六五顛倒相應,象徵替柔弱的母親處理蠱敗的家風,應當從容和順的勸告,不可堅持己見,亦需自正其身,克盡孝道,不能過分指責,才不會傷害母子之情。

四、高島斷易:此爻剛而得中,故能衡量損益之宜,有用剛之實,無用剛之跡,以柔濟剛,彌縫得法,不致蠱之復熾,故曰:「得中道也」。

五、蠱卦下巽為長女、為婦,上艮為少男,有婦與幼子主家政之象。二為大臣,則五為幼主或母后。

六、九二爻動變卦為艮卦,艮之卦意為「門闕」,象徵家內事務錯綜複雜,故有「幹母之蠱」的現象。艮卦亦象徵性命雙修之人,動靜合宜,自身剛柔雙兼,能得自性的甘露而無限喜悅,這是錯卦兌卦的現象。若能身性合一,不生無明。剎那間一陽震動,豁然貫通,震出妙智慧,又變成綜反卦震卦的現象。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九三過剛不中,為改革其父積累之蠱敗,更張之心難免過急而失序,以至有小小悔吝,所幸居陽剛正位,又處巽順之體,得以抑制剛愎之心,補處事不中之失,而沒有大的過咎。

小象辭曰:九三陽爻居正位,具陽剛之才,承擔整飭父之蠱敗重責,雖然個性剛直急躁,但是非肆意妄為,在修補改革蠱敗之弊,以掩蓋父親過失的過程中,雖然小有事親不周之悔吝,最終沒有大過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急於幹蠱者,雖有小悔而終無深咎也。悔,以心言。咎,以理言。

二、九三處多凶之位,爻動成坎,坎為心病、為加憂,象徵「有悔」。

三、九三陽剛居陽位,得其正,不得中,重剛而失中,有過剛之象,又與上九不相應,處理父親蠱敗的過程中,難免執拗而發生悔吝之事,但是上有六四、六五姊妹良友的協助,最後沒有大的過咎。

四、九三志氣剛強,具陽剛之才,努力挽救父親敗壞已深的家業,但是過剛不中,做法偏執,而小有悔恨之事,還不至於有大過咎。

五、蠱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山水蒙卦,蒙卦,互卦二、三、四爻為震,震為長男,下卦為坎,坎為中男,上艮為少男,形成長男、中男、少男三兄弟能治理父親敗壞之事,故有「幹父之蠱」的現象。

六、蠱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山水蒙,象徵蒙昧不清之時,需要啟蒙改革,變成錯卦澤水革卦之象。改革蒙昧必須實踐「君子以經綸」之道,又變成綜反卦水雷屯卦之象。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六四柔弱無能,對於治理父之蠱敗日深的家業,用寬容偷安的方式進行整飭,因循怠惰,以至讓蠱敗的狀態更顯羞吝。

小象辭曰:六四柔弱無才,已處於蠱壞過半之位,需救蠱急切,雖然有心整飭父之蠱敗,但是缺乏果敢智慧,不足以擔當治蠱大任,如果不知己身不足之失,仍以寬容苟且的方式進行整飭,緩不急事,蠱敗只會日甚一日,無法得治。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怠緩者不能幹蠱之失也。

二、蠱卦六四以陰柔之質居陰位,雖得其位,但是治蠱之道,必需剛柔相濟;六四陰柔又居艮止之地,柔弱無力又寬容怠惰,非治蠱之才,故有「裕蠱」之象;四與初不相應,沒有應援,如果執意前去治理父親的蠱敗之事,必然立見羞吝,故曰「往見吝」,

三、高島斷易:「裕父之蠱」者,謂因循苟且,憚於整治改革,是寬容其蠱而致蠱亦深也。 

四、蠱卦至四爻已過半,腐敗積累日久,需要迅速整飭,但是六四陰柔,氣弱力薄,不能振作有為,因此「見吝、不得」。初六同為陰柔,因為居蠱之初,蠱敗不深,其功易成,因此「終吉」。

五、蠱卦六四爻動變卦為火風鼎卦,鼎是烹煉的器具,象徵修德之士,能治理繁雜之心,實踐「君子以經綸」之道,而變成錯卦水雷屯卦之象。最後自然雜念革除怠盡,又變成綜反卦澤水革卦之象。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六五以柔中居剛,正值蠱敗傾頹之時,當承擔起治理蠱敗之事,並虛己任賢以輔助其振興祖德盛譽。

小象辭曰:六五柔居尊位,具柔中之德,能虛己尊賢,任用具剛中之德的九二輔弼整飭蠱敗,九二承順六五,剛柔相濟,上下同心協力,擔起匡救蠱敗頹勢之責,以成重振祖德榮譽之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君能任賢以幹蠱,光大業而永令名也。譽,聞譽也。

二、六五以柔居剛,剛柔相濟又得尊位,下應九二,內外相得,能任用陽剛之賢,以輔助幹父蠱敗之事,可整飭成功,重振家風,所以六五以剛柔相濟之德,成幹蠱用譽之功,故曰「用譽」。

三、六五爻動,上卦成巽,巽為市利三倍,五為多功位,故「譽」。

四、周易集注:「用」者,用人也。「用譽」,因用人而建立好的名聲。 「二多譽」為譽之象。周公曰「用譽」,孔子「二多譽」之言蓋本於此。

五、九二以五為母,六五又取子道,可見《易》為面面觀,沒有恆常不變的準則。

六、九二以剛中之才居巽體,承順於五,以剛建大中之德治蠱,可得聞譽,五非自能譽也,用人而得其譽也。 

七、高島斷易:五爻君位,爻辭曰「父」,知帝王必有父也。五不特其父無過,且因而得譽,善補其過,更揚其名。惡歸己、善歸親,其曲委彌縫,非善者不能臻此。「幹蠱」可以才濟之,「用譽」則必以德成之,故曰「承以德也」。 

八、蠱卦六五爻動變為巽卦,三、四、五爻互卦為離,離為明,形成萬物文明相見,象徵聲譽揚名昭著,故有「用譽」之象。巽,入也,和順之意。以和順行事,也要震起實踐道德行為之事,方能達到兌卦的喜悅之象,而變成錯卦及綜反卦皆為震卦之象。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上九居蠱敗之極,雖有陽剛幹蠱之才,然上有用譽治蠱之君,下有剛中幹蠱之臣,因而無需承擔整飭國家蠱敗之責,得以優游事外,只頤養自身德性,以尚行道德之事。

小象辭曰:上九處蠱運之終,整飭蠱敗已成,其雖有陽剛之才,亦不復從事天下之治,淡泊名利,從容無事,而以道德潔身自守,其功雖不及於治蠱之君、幹蠱之臣,其高節之志足以教化人心,震醒頹廢,成為天下後世的榜樣。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無幹蠱之責者,可以超然事外也。

二、蠱卦上九以陽居陰柔之地,淡泊逍遙,自身清淨,不貪求高官厚祿,超然於功名利祿之外。「可則」,可為法則、榜樣也。

三、上九爻動變卦為地風升卦,下巽上坤,坤錯為乾,乾為君,有「王侯」之象。巽為命令,有「從王命」之象。蠱卦上為艮,艮為靜止,有「不事而高尚」之象。以上合而言之,故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象。上「事」者,為事王侯,以治蠱也。下「事」者,以高尚為事也。

四、周易集注:初至五,皆幹蠱。以家事言,上為父、五為母,眾爻為子,故諸爻以幹父之蠱、幹母之蠱言,可知矣。以國事言,則五為用譽之君,二為剛中之臣,上爻為不事之臣,故上爻以王侯言可知矣。

五、高島斷易:上九以剛明之才,居艮止之極,逍遙於外,不關事之毀譽榮辱,其高尚志節,足以振起頹勢,激勵人心,不僅治一時之蠱,實足治萬事之蠱也,其志可則,故曰「志可則也」。 

六、高島斷易:上九居極位,獨以「不事王侯」言之,蓋非君非臣,亦非子,是身居父位者也,故高尚其志,不復事天下之事,而其志之所存,實足為天下法則矣。

七、蠱卦上交互卦為山雷頤卦;治蠱已成,當修身養性,節制生活,行道德之事,致力於培養高尚品德為志,記取過往的弊端教訓,以免蠱壞再生。

八、上九爻動變卦為地風升卦。升,德性升高必無妄念、妄想之心,這是錯卦无妄卦之象。既然无狂妄之心,能精神聚集,與道合真,而變成綜反卦澤地萃卦之象。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隨卦--論相隨之道。

澤雷隨:論相隨之道。
豫樂之道,必有喜隨。故序卦傳曰:「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能謙以致豫,則能悅以隨時,此隨之所以次於豫也。

卦象:
震下兌上,震為雷,兌為澤,形成雷震於澤中,雷一震動,雨則隨之,為隨之象也。
震之人象為長男,兌之人象為少女。上下相從,內外相應,內剛外柔,陰陽和順,為喜悅相隨之象。猶如長男對少女能屈居其下,少女亦悅而唱隨,少女隨長男,相從相比,隨之義也。

卦德:
下震,為奮動,上兌,為愉悅。內動以德,外悅以言。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隨,取悅從之義,此動彼悅得名。蓋上有徽柔之德,則剛明之臣來而下也。卦德之所謂隨也,大抵物之相隨,與己能致物之隨,以德孚則一於貞,以私合則難免乎咎。隨卦言「物隨」,爻言「隨物」,所指不同。 

二、隨之卦中卦為風山漸,巽為風、為不定,隨時會變。

三、高島斷易:隨卦六爻,各以隨人立義,取「相比、相從」,不取相應爻。其義其象,皆取以陽下陰,陰必悅隨,以高下卑,物來隨我,我亦隨物,是隨之象也。

四、隨卦,由下而上,初、二、三為震,初至四為大離,四、五、上為兌,三至上為大坎,為春、夏、秋、冬四時之象,四時相隨,隨之意。

五、周易禪解:從觀心處看,既然法喜充滿,便能隨順進入諸法真實非妄的法性,這都是順暢必經的道路,然而必須看結果是否成功,才算功德圓滿,否則便會有害。

六、隨也有追逐之義,兌為毀折,震為動、為足。然「隨必有事」,如果追隨到不好的就會失足有咎事。聽信甜言蜜語就放任追隨,易敗壞、墮落,因此緊接在後的就是蠱卦。

七、謙卦告戒大有之君子當自省修身,卑以自牧,豫卦是樂而有制,居安思危。隨卦則在於時,適時而變,當順時推移。

八、高島斷易:君能虛己以從臣,臣能恭順以從君,是以初爻則「有渝」而不失其正,二爻有「繫」則不免於私,三爻以「居貞」而「有得」,四爻則以「有孚在道」而無咎,九五「孚於嘉」則吉,上爻則以「從維」而「用享」。

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之道,為上者能虛己從善,以高下卑,順理無私,上下感悅,以誠相隨,可以致大亨通。相隨相從,利出於正道,不徇人以枉己,無愧於隨之時義,何咎之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隨,從也。元亨,以事言。無咎,以理言。

二、高島斷義:人臣隨君,以誠相通,是以「元亨」;事必在道,以正相從,是以「利貞」。 

三、日講易經解義: 按天下之為隨不一,而莫大乎君臣之相隨。君之致人隨,固貴乎正,而臣之隨君,尤宜審擇天命之所歸,人心之所向。若所隨非正,則為非道以相與,雖可致亨,而亦未免有咎也,可不慎哉?總之,從正則吉,從邪則凶;非隨之咎,其所以隨者自取其咎也。

四、雜卦傳曰:「隨無故也」,上下各從其所處而安,不待有所為也。無故則無事,無事則何咎之有?然苟於柔順,或過於容悅,則失之貞正,必致枉道徇人,易於有咎,亦足戒也。

五、高島斷易:隨之時義甚大,推之天地造化,各隨其時而動。天下之理,不動則無所隨,不悅則不能隨,是隨之義也,人事莫不皆然。其動其悅,悉隨夫時,內不失己,外不失人,隨得其正,咎何有焉!故曰「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彖傳曰:隨卦,是由否卦陽剛上九,以高卑下,居柔之後,陽剛自下震動,陰柔喜悅相隨,動靜相合,措時得宜,此動而感乎彼,彼悅而從乎我,上下悅而相隨,就是隨卦與時追隨的意義。君子適時而動,所行必合乎正道,所為無不通達,沒有災咎,而致隨之道,惟出於正,順其理、當其時,從宜適度,則天下人無思不服,皆悅而相隨,隨之時義如此,豈不大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釋隨卦彖辭,極言隨之貴於正也。說通悅。〝隨時〞之〝時〞當作〝之〞。後〝隨時之義〞當作〝隨之時義〞。

二、隨卦從否卦來,否之上九入下坤之初爻,為震,否之初爻上入乾之上爻,為兌。為以陽下陰,以高卑下,剛來而下柔。陽動陰悅,以動而隨,不動則不能隨;以悅而隨,不悅則不欲隨,物來隨我,我亦隨物,隨之以正,隨之義也。

三、隨之道,有正有邪,從正則吉,從邪則凶。君從善、臣從君、子從父、弟子從師、事從理、邪從正,為隨之善也。隨之道利貞正,君子隨時宜而動,隨動而悅,各宜其時,守其正而隨,故所行無不亨通。反之則凶,凶非隨之咎,為隨者自取其咎,故曰:「隨,大亨貞,无咎」。 

四、在人事而言,若能以剛下柔,以高卑下,不專己之私,捨己從人,取人為善,措置得宜,內不失己,外不失人,眾人必隨,隨得其正,不過亦無不及,事業必成,何咎之有? 

五、周易禪解:天下事都含有「與時相隨」的警惕,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中庸「君子而時中(時時居於中道)」,或是佛法中「時節若到,其理自彰」所說的話,凡事皆有時間與感應的結合,便是「時機」,因此「與時相隨」的意義極為重大。

六、高島斷易:隨時之義甚大,推之造化,則震者春也,萬物隨之而生;兌者秋也,萬物隨之而成,故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藏之,各隨其時也。總之,隨之道,宜合時而動,從宜適度,隨之以正,並處之以誠,以動感悅,以悅應動,上下相隨,天下隨時之義,豈不大哉。

七、周易集注:「動而悅」者,下動而上悅。

八、周易集注:「時」者,正而當其可也。言「大亨貞」而「無咎」者,以其時也。「時」者,隨其理之所在,理在於上之隨下則隨其下,在於下之隨上則隨其上,惟其時則通變宜民,近悅遠來,故「天下隨時」。此與日講易經解義之〝時〞當作〝之〞,〝隨時之義〞當作〝隨之時義〞的見解不同。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大象傳曰:陽氣之動是隨著節氣變化,藏伏於地中蓄勢待時,雷一奮動震出,雨澤隨之,這是隨卦的現象。君子從卦象體會,當效法天地的造化循環,應時而行,一動一靜皆與天道運行相符,日出奮動而作,日落則宴安而息,起居適時之宜,以養精蓄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 此象傳是言君子隨時靜養之道也。嚮晦,日暮之時。窮冬閉塞,雷隱澤中,造化之宴息也。日入冥晦,君子處內,人事之宴息也。故日出群動皆作,則以作為正。日入群動皆息,則以息為正。 

二、周易集注:〝嚮〞與〝向〞同。〝晦〞者,日沒而昏也。宴通安,〝宴息〞者,宴安休息,即日入而息也。雷藏於澤,此〝嚮晦〞之象也。造化之理,有晝必有夜,有明必有晦,故人生天地,有作必有息,有出必有入。其在人心,有感必有寂,有動必有靜,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當然也。

三、隨卦兌上震下,兌為澤,震為雷,雷主動,澤主靜,震居澤下,為澤中有雷之象,雷動雨施,有澤水滋潤萬物。後天八卦,震在東方屬春,兌在西方屬秋,帝出震動則發雷,秋則雷藏,故震雷藏伏在兌澤之中,隨其時而奮動或止息,是隨卦的現象。

四、雷發於下,雨水隨之而降,是澤隨於雷,上隨於下,上下相隨必合時宜,推之天下,陽剛陰柔,莫不皆然。

五、高島斷易:澤中有雷,不曰雷之動,而曰雷之伏藏,故君子不言動,但言「冥息」。以形息者,民之所同。以心息者,君子所獨。君子雖才德兼備,亦當隨時適宜,否則亦必有咎,是以遇隨之時,韜智藏德,辭祿不居,養晦以遵時,抱道而伏處。

六、雷之藏伏在寒冬,人之安息在「嚮晦」,為向晚、日暮。宴:通「安」。「時」是時間、時機,也是天道,隨時就是隨著天道之法則、自然的推移而動。

七、隨之互卦三、四、五為巽,巽為入。二、三、四為艮,艮為止,即入而止息之象。

八、隨卦六爻,專取相比相從,不取相應。

九、得隨卦,凡事宜清靜無為,若是造作虛假,必有咎,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初爻陽剛得正,以剛卑下,為隨之主官,能虛己從人,趨時從變,從之惟以正道則吉,隨之時運初始,應出門廣結善緣,有正則從,博聞多見而事無不成,業無不就。

小象辭曰:初九處隨之時運初始,應以正為善,隨時宜而變,選擇跟從居中守正的六二,而得相比相從之益,是吉祥的。當隨之初,應不溺己私,見善則隨,隨不失正,以此出外交天下之士,得廣見多聞之功,無有所失。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隨人者不可不正,而又當廣其集益之道也。官,猶主也。

二、「渝」,變也,趨時從權也。震為奮動,有「渝」之象。震為長子,主器,有「官」之象。初九陽剛居正位,渝而不失其正,出門交亦有功,為隨卦之成卦主;主者不可隨人,故初九言「交」不言「隨」。

三、高島斷易:「官」,謂心之官,凡人做事,皆以心官主之。

四、從佛法觀之,人之初始,本具清淨自性,自性起妙用而生心,心遇緣則變出生滅、邪正、善惡、悲喜、取捨…等二元對立的有為法,因此,本自清淨的這念心當時時作主,不思善、不思惡,不隨外境起伏,遠離戲論,於諸法無所住,認知世間有為法進入本心,皆是鏡中花、水中月,如夢幻泡影,本來無一物;如是觀,則能心淨、心明,心能作主,所行必不失正,自然無咎。

五、「震」利於動,初九陽爻主動,動則下卦成坤,全卦成萃,萃為聚、為匯集。二、三、四爻為艮,艮為門、為止;三、四、五爻為巽,巽為柔順、為伏入,上卦為兌,兌為喜悅。象徵出門在外,能存巽順虛己之心,和悅待人,韜智藏德,惟善是從,以此廣交天下,必得人隨,故曰「出門交有功」。

六、官貴在有守,處隨之時運,當權衡應變,只要變而不失其正,就能吉祥。

七、隨卦六爻,隨人立義,專取相比相從,不取應爻。故初隨二、二隨三、三隨四、四隨五、五隨上。六二陰爻居中得正,與初九陰陽相隨,同為正道,隨不失其正。

八、陽為主,陰為從,陽爻主進,進而被陰爻所阻,應適時權宜而變,變主為從,以陽從陰,是虛己從人之象,從人則人必從之,故:「出門交有功」。

九、隨卦初九以陽居下,為剛來下柔,是震之主,亦為全卦主。卦主無凶。官有渝,也有官場多變之象,只要固守正道,自然吉祥。

十、隨卦的錯卦和綜反卦都是山風蠱,如果自心無主見,盲目跟隨而受人主使,或所行違反道德之事,終必因蠱惑而受害,形成隨的錯卦和綜反卦蠱卦之象。

十一、初九爻動變卦為澤地萃卦,萃卦下為坤,坤的後天八卦方位在西南。上為兌,後天八卦方位在正西,形成卦氣交接,兌為秋收,說言乎兌,必有收穫的喜悅,為「交有功」之象。

十二、初九爻動變卦為萃卦,象徵聚集之意。譬如修行之人,匯集精氣神,蓄功、蓄才、蓄德,蛻變成錯卦山天大畜卦之象。如果精氣神養足,德性升高,得人和,又成為綜反卦地風升卦之象。

六二,繫小子,失丈夫。
象曰:繫小子,弗兼與也。

隨卦六二陰柔沒有遠見,選擇與身旁初出茅蘆的初九小子,維繫比從關係,從所當捨,捨所當隨,顧此而失彼,以致失去九五大人的正應提攜。

小象辭曰:六二雖陰柔得正位,但是沒有耐性等待遙遠的九五大人正應提攜,而和權位尚微的初九小子苟合牽繫,顧此失彼,因小失大,無法兼與。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之失其所隨為不正也。繫,牽也。小子,陽之微者,指初爻。丈夫,陽之壯者,指九五。

二、天地之道,無兩全之義,六二本與九五相應,但在「隨」卦的六爻關係不取正應,而以相比相隨為先,六二與初九小子比鄰而繫,失隨之正。孔子告誡為人處事要謹慎取捨追隨的對象,當以邪正為取捨,不可以遠近為親疏,若選擇與小人為伍,就會失去正人君子的提攜。

三、初九陽猶微小,謂之小子;陰陽為夫婦,六二陰爻為婦,九五陽爻中正有德有位,為六二之丈夫。

四、周易禪解:六二柔順中正,但是沒有慧力,難免有棄大取小的錯判。

五、日講易經解義:六二柔順中正,與五應之,則為孚嘉,而六二情牽初九,情之所牽,必以私廢公,以欲滅理,而所得者微,所失者巨,推而廣之,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或小不忍則亂大謀,或貪近功而忘遠害,孰非此一念致之哉?

六、中互巽為繩,有「繫」之象。六二爻動下卦成兌,兌為毀折,故有「失丈夫」之象。

七、周易集注曰:陽大陰小,陰爻稱「小子」,指六三。陽爻稱「丈夫」,指初也。六二中正,當隨之時,義當隨乎六三,然三不正,初得正,故繫三而失初,有「繫小子失丈夫」之象。 

八、另一說,六二與六三為同類相牽相繫,而失去了正應的九五大人,陰為小,故為「繫小子」而「失丈夫」,譬如與小人為伍,就失去跟隨君子的機會,因此為人處事,必須戒慎。繫所非正,雖無凶咎,其不吉可不言而知。

九、高島斷易謂:初、四、五,剛足以自立,不言繫,故謂之隨。二、三、上皆柔,不足自立,謂之繫。隨則公,故無失,繫則私,故有失。

十、高島斷易:初為卦主,何得曰小子?五為君位,何可曰丈夫?且陽爻為丈夫,初陽爻也,曰為小子,其說亦反。

十一、綜合上所言,可知易之面面觀,不限一隅。惟以中道,君子貞固。

十二、六二爻動變卦為兌卦,兌為喜悅,人逢喜悅之時,要避免樂極生悲,當知「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變成錯卦艮卦之象。若能依正道而行,就能一帆風順,這是綜反卦巽卦之象。

六三,繫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繫丈夫,志捨下也。

六三追隨九四丈夫維繫關係,為近之所從,無暇及於初九小子而捨棄。六三不中不正,雖然向上追隨有權有勢之九四,所求必得,所欲必獲,亦應固守正道,不苟且僥倖,攀緣富貴。

小象辭曰:六三與近君之權臣九四相繫,毅然捨棄非其當隨之初九,這樣舍下從上,志在隨順於上,以求貴得貴,求富得富。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之得其所隨,而又戒之必出於正也。丈夫,謂九四。小子,亦謂初。

二、六三以陰爻之質居陽剛之位,下有初九已被六二所繫,因而去親比同處人位,陰陽合一的陽剛權臣九四,六三承載九四為順為吉,這種捨棄尚無權勢的初九小子,而順從君子權臣之九四丈夫,所求必得。(小子指尚未成氣候,而非小人)

三、周易禪解:六三近九四,以他為丈夫,六三的位置剛好進入中互之巽卦,巽為「近利市三倍」,故「有得」,得到從上則順」,「隨有求得」的好處,因此周公卦辭告誡六三要「居貞」才會有利。而孔子象辭則讚美他的志向,能捨棄偏遠,反而得到更好的東西。

四、六三的「隨」,應取「追逐、跟隨」之義,追隨優秀對象而有得。

五、六三失正、失位,又居三多凶,應追隨正道,自己也要堅守正道。

六、周易禪解:六三雖不中不正,卻還聰明,懂得棄小取大的道理,不過,他怎能真的看輕簡易的東西,而不力求在生活上的堅貞正道呢?

七、隨卦雖為剛來而下柔,在爻則為:陽爻曰「隨」,陰爻曰「繫」。陽為動,陰為靜,故六三陰爻不中不正,有攀緣的嫌疑,應固守正道,故曰「利居貞」。

八、隨卦爻與爻之間以前後相隨為優先,故捨下而隨上,六三承載權臣九四為順為吉,牽繫而隨,求而可得,故「繫丈夫,志舍下也」。

九、隨卦爻動變成澤火革卦,革為改革、變革、革新之意,革卦彖傳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隨眾人之心革命皆有得。

十、隨卦爻動變成澤火革卦,革,象徵改變革新之意,如果沒有守住爻辭的原則,就成為錯卦山水蒙卦之象。啟蒙要有茍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方能成為大器之用,成為綜反卦火風鼎卦之象。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四具陽剛之德,能獲得天下人心,眾人皆來隨之,權勢上陵九五,引起君王的猜忌,九四雖然剛柔雙兼,所行皆出於正,亦不能免凶,若是能心存誠信,以天理正道自守,以明其率眾人隨君之志,何咎之有呢?

小象辭曰:九四以柔居剛位,位高權重,能大有為於天下,受眾人所追隨,所圖無不獲,但是近君多懼之地,其震主之勢,難免下得民心,上失君心,知其義有危疑之凶。幸而九四剛柔並濟,其內心所存,竭誠信以事君,外之所行,奉正道以自守,洞見所處時勢而得保身之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為臣者不可以權勢上陵,惟當盡誠正之道也。在道,以理自守。明,明哲也。

二、卦辭有元亨利貞四德,四德有前後之分,為內貞、外悔;下三爻重「利貞」,九四已在外卦,又在互卦巽之中爻,居後天八卦春夏交接之位,春夏為元亨,應由內往外,才會得吉,如果還是守正則凶,利貞在秋冬,應由外往內,則宜固守。 

三、隨卦九四陽爻居陰位,雖不當位,卻具有剛柔相兼之德,九四居上兌之初,是第一個得到眾人心悅誠服的大臣,故曰:「隨有獲」。(二、三、四互卦為艮,艮為手,為「有獲」之象)

四、九四變爻,上卦為坎,有孚之象(兩陰爻孚一陽爻),下為震,震為大塗、為道,坎錯卦為離,離為光明,故有「有孚在道,以明」之象,為告誡之辭,隨道而行,何咎之有?

五、上交互卦有澤風大過之象,大過為棺槨,象徵有滅身之凶。

六、「有孚」為九四的為臣之道,為臣之道無他,惟有內心以誠相孚,誠則明,明則無疑,外則堅守正道,守正則無凶,故曰「在道」。

七、九四如私據隨之所獲,而不歸於五,有失臣道,雖為陽剛賢才,位高權重又得人心,不免有挾功凌上之嫌,而致上下猜忌,必遭凶禍,因此要誠信守正以防凶,故曰「貞凶」。

八、周易禪解:九四雖剛不正,地位高,身負弘法的重任,卻心存名利,雖有收穫,卻暗藏災難,他必須堅守正道,以明心志。

九、高島斷易:「有孚」,是有孚於九五。「明」者,謂自明其志、明哲保身。自古人臣處功名之際,不能保持中道最後的原因,多是心無誠信,又不能自明其忠心之志,久則積疑生嫌而不免禍。若得民之隨,相率而共隨於君,足以成君之功,致國之治,皆在此相孚有道耳,復何有咎?

十、隨卦九四爻動,變水雷屯。上坎,為陷險,陷入險難之意。

十一、九四爻動變卦為水雷屯卦,象徵君子謀略經營,要實行屯卦的真理,方能達到革故鼎新的精神,成為錯卦火風鼎卦之象。如果相反的情況之下,則效法君子以果行育德之道,就不會受蒙蔽,這是綜反卦山水蒙卦之象。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九五剛健中正,為天下之主,秉持中正誠信以悅從天下之善,對賢臣之嘉言嘉行,從善如流,聽而不疑,用而不二,九五尚賢以誠,上下同心,必得吉祥。
小象辭曰:剛中九五居天下尊位,具中正之德,以至誠至信從天下之善,得上六維繫,又與六二同居中正之位,從善之善,自然吉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君誠信任賢,而見上下同德之盛也。嘉,美也。

二、九五居天位,天者孚於萬物,君者孚於天下。孚者,疼惜、照顧、陰陽相孚。嘉者,善也。君王言孚不言隨,孚於嘉,謂以至誠之心隨嘉言善行以從之。

三、周禮:「以嘉禮親萬民」。嘉禮的「嘉」為美好之義。朱熹曰:「陽剛中正,下應中正,是信於善也。」程子曰:「嘉,善也。自人君至於庶人,隨道之吉,唯在隨善而已。下應二之正中,為隨善之義。」

四、周易禪解:九五剛健中正,自利利他,對他的追隨者有信心,所以吉祥。

五、周易禪解:周易的原則,二、五是合法的配偶,六二陰柔中正,確是佳配。

六、高島斷易:此爻以陽剛,親比上六之柔正,謂上六以柔居陰,有女子之象。九五孚之為婚,是取婚禮為嘉禮之義。蓋隨之道,莫切乎夫婦,天下之政化,始於閨門,故曰「孚於嘉」,亦通。 

七、高島斷易:人主之尊,其所隨之可否,悉繫國家之休戚,尚賢而信之,擇善而從之,從其善者,非隨其人,其所以吉也。

八、隨卦九五陽爻居尊位,得其正道,具有誠信至德,又能執中而行,所以得嘉善之吉。

九、隨卦九五爻動變卦為震卦,後天八卦,震象徵陽氣初動,天地生萬物之機,故有「吉」之象。震為震動,動盪之時,應以和順、和悅之真理,隨順因緣,這是錯卦巽卦之象。若是能夠「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即為綜反卦艮卦之象。

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繫之。上窮也。

上六居隨之極位,象徵隨道已成,不能再任由發展,應拘繫其妄念,而後可維繫天下之隨,就如文王大業功成之後,用至誠之心於岐山設宴以謝天地山川,祭享宗廟,慰勞臣民,以鞏固天下百姓順隨之心。

小象辭曰:上六來到上窮之位,前進無路,已無所隨從,被迫適時而變,以陰隨陽,下從於九五誠信之君,約束其窮極思變的妄念,以穩固天下之隨。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隨道之極,誠意固結者也。拘繫之、從維之,皆固結之意。亨,作享。西山,即岐山。享於西山,取誠意之象。

二、「亨」應作「享」,為享祀、祭祀,通饗,饗宴或祭祀的意思。

三、上六陰爻乘陽剛之上,不順從於陽之象,需加以約束,「拘繫」,為拘束、規範。「從維」,維繫人心。之,指上六。繫之又維之,為繫而又繫,固結而不可解也。

四、「王用亨于西山」,上六爻動變為乾卦,乾為君、為王,指周文王。隨卦上兌,後天八卦在西方。兌錯為艮,卦中卦亦有艮,艮為山,西山亦指岐山。

五、卦中卦為巽、為繩,有「繫、維」之象。上交互卦為澤風大過卦。本卦上兌,為毀折、決絕。下震,為動。上兌為靜止,現因下震而動盪,要用繩子繫住,才不致有大過發生。

六、上六變而成无妄卦,為妄想、妄念。陽剛居上六陰爻之下,亦符合剛來而下柔,動而悅,九五用誠心誠意,感化位極思變的上六,喜悅相隨。

七、高島斷易:至誠之極,可以孚君心,可以享鬼神,是隨之極則也。

八、周易禪解:用佛法解釋,隨卦有三陽、三陰,三陽須有追隨者,說明時機的道理;三陰必須依附於人,說明了隨順的道理。

九、上六爻動變卦為天雷无妄,在無狂妄行事的狀況下,能蓄財蓄德,就變成綜反卦山天大蓄卦之象。自然人格、地位也會漸漸提升,成無錯卦地風升卦之象。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豫卦:論處豫之道

雷地豫:論處豫之道
序卦傳:「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有之時仍能保持謙遜,
必然得人和,而能富裕、喜悅。

卦象—
下坤,為地。上震,為雷。陽氣潛藏於地中,順天應時而動,奮出於地
上,陽氣宣發,震動有聲,陰陽之氣鼓動,萬物生長順暢而和悅,為豫之象。

卦德—
順以動。下坤,為柔順,上震,為奮動。

卦中卦為水山蹇(進退兩難)。因此聖人告誡,對內要柔順,對外則勤奮
不懈怠,更不可得意忘形,以免限於險難之中。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豫,取和樂之義。所以致和樂者,九四一陽統眾陰,其志得行而卦德又順理以動也。然豫有二義,卦之豫,乃萬方和樂之徵,雖建侯行師而亦利。爻之豫,為一己晏安之事,有吉凶悔吝之不同。故天下之豫不可無,而一身之豫不可有。若初鳴其得意則凶,三溺於久安則悔,五處尊位耽樂而致疾,上居震體之極而始渝。皆過於逸樂者也。豫樂當以有備無患為根本,如果沉溺於豫樂,而怠惰鬆懈則凶。 

二、高島斷易:豫卦是「利建侯行師」之卦,「順以動者,就卦象之自然釋之;以順動者,就人事之作用而說」,豫之時義,大矣哉。 

三、象傳:「豫,先王以作樂崇德。」豫亦為預備、準備。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即取預備,有備無患之義。禮記中庸:「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告誡世人,豫之極,危之基也,無論言行處事,都需做好周全的準備,謀定而後動,不懈怠疏忽,就不會陷入困窮之境。

四、周易六十四卦談的都是時機的問題,既有時機,必有時機的意義,時義必然是大的。故曰「時義大矣哉」。傳中用到「時義大矣哉」的共有豫、隨、遯、姤、旅,五個卦。

五、高島斷易:處豫之極,遂至縱情逸欲,流連忘返。聖人憂之,故未豫而先者為「鳴」豫,不動者為「介」豫,坐而觀者為「盱」,當豫而順者為「由」,過豫而不忘者為「疾」,極豫而忘返者為「冥」。「鳴」、「盱」、「疾」、「冥」四者,居豫之咎,所謂失豫者也。

豫,利建侯行師。

當豫之時,萬眾歸心,天下和樂,萬事順暢,利於建立修文備武的公侯基業,君立而民順,以之統馭行師,征伐惡人。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坤下震上,有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之義,故名為豫。蓋天下事以得人心為本,人心未得而妄有作為鮮克濟矣。

二、豫之動必須順天時而動,順應民心,行師征討惡,使其改惡從善,才能建立公侯的基業,建立侯國必有善惡賞罰,這是安天下之道。

三、坤為邑國,震為長子,主器,為「建侯」之象。下坤為眾,九四一陽統眾陰,為「行師」之象。坤為眾、震為行,亦有行師之象。日講易經解義:建侯,謂立君。行師,謂命將。 

四、高島斷易:豫,和悅也,震動也;坤,順也。上動而下順,故「利」。主萬邦,集大眾,非豫不能也。

五、高島斷易:上卦震之方伯。動而俱進,下卦坤之眾民,悅而順從,謂之「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彖傳曰:豫卦的意義在順而動,所動不順,則人心不應,人心不應,則志不能行,九四陽剛大臣,上與六五之君陰陽相合,下應民心,以剛適柔,得人和則朝野順服,這樣順天應民,而建侯行師之志得行,坤順震而動,就是豫卦的現象。豫卦之順以動,是主豫者九四之所念所行皆順理而動,事得宜則人心和樂,天地亦順自然之定理而動,更何況建侯、行師呢! 日月升降之晷、四時節候往來,皆順應天地陰陽作用而動,長短闔辟沒有絲毫差錯,古聖先賢依天理常道,制定刑獄之準則,用以教化百姓,善賞惡罰,不偏不過,則刑罰自清而萬民悅服。豫卦順時機而動的諄諄深義之大,真是讚嘆不盡啊!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彖傳是言豫之時義為大也。剛,指九四。應,為上下人心應之。志行,謂九四之志得行。不過,以晷刻言。不忒,以節候言,忒,差錯。

二、九四一陽居全卦之中,有剛明之德,上下廣結善緣,一動而上下順從,可志行無阻。故曰:「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三、「順以動」是以卦象之自然而言,以順為重。 「以順動」則是就作用而言,以動為重。凡動順乎天理,動无過則,所以豫也。

四、周易禪解:順以動,雖豫之德,實所以明保豫之道也。豫卦的特色是順自然而動,周易六十四卦談的全是見時而動的問題,既是時機,必有時義,說到時義,當然是大不是小,哪裡只有豫卦如是呢?豫是歡悅和樂,容易流於懈怠荒忽,需警惕。

五、高島斷易:九四一陽當坤之爻,靜極而始動,閉極而始宣,不先不後,應時順動,故曰豫。夫天下之事,逆理而動者,其心常勞,其事多難,唯以順動,從容不迫,此心安和,故「剛應而志行」,全在順以動之也。

六、高島斷易:順而動,在天則「四時不忒」,在人則動止和順,其「建侯」也,屛藩五國,其「行師」也。

七、高島斷易:易中單稱「聖人」者,即指天子,蓋必有聖人之德者,而後富有四海,尊為天子,是謂順命。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大象傳曰:雷得時機而奮出地上,陽氣宣發,鼓動天地之太和,萬物甦醒而通達和暢,為豫之象。古聖先王取法於雷動出的暢悅之聲,作鐘鼓之樂以宣邦國之盛,法坤之順以崇揚天地之德,用豐盛祭禮敬獻上帝於宗廟,並以祖考配祭同享,是何等悅樂。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先王法豫道也。殷,盛也。

二、周易集注:奮者,奮發而成聲也。作,乃制禮作樂。作樂以崇德,故聞樂知德。作樂乃朝廷邦國之常典,各有所主,其樂不同。人本乎祖,故有廟,是其用樂之最大者,故曰「殷薦」。故冬至祀上帝於圜丘,而配之以祖,必以是樂薦之。秋祀上帝於明堂,而配之以考,必以是樂薦之。

三、殷鑑,說文曰:「作樂之盛稱殷」。「薦,薦蓆也」。殷,有隆重、盛大之義。古代祭祀時進獻祭品,需墊置草蓆,故薦有進獻、供奉之義。

四、中互為坎,坎為樂律,為「樂」之象,坎為「隱伏」,祖宗之象。中互為艮,為「門闕」,《易》常用之為「宗廟」,宗廟供奉祖先,故曰「祖考」。豫卦九四居臣位,為配角,故為「配」之象,九四陽爻變到比卦時,成爲九五之尊,故追溯稱為「先王」。

五、「配」指祭祀時之配享,以利主享受祀。君王祭天,以先祖配祭,祭宗廟則以功臣配祭,稱「配享」。「殷薦之上帝」,以「祖考」為配,故曰「以配祖考」。

六、制禮作樂乃天子事業,以祀告上帝。帝出乎震,為「上帝」之象。 五陰崇一陽德,為「崇德」之象。

七、震為蕃鮮,此為豐盛祭品之象。

八、日講易經解義:昔儒有言,觀上天下澤而禮定於履,觀雷出地奮而樂作於豫。然禮猶可因時制宜,而樂之作必在治定功成,和人心和悅之後,人主當深思豫之為象,而精求作樂之本,豈可徒事於聲音文貌之間哉?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豫卦初爻,象徵小人倚仗九四權臣的支援,而自鳴得意,肆意妄為,沉溺於富貴悅樂,不知盈滿之憂,一旦勢衰,必反樂為凶。

小象辭曰:初六為陰柔無才之小人,處於豫之時運的開始,自恃九四權臣的愛眷,所求無不得,而志盈意滿,肆無忌憚,像這樣一得志就大鳴大放,不知收斂,志已先窮,其凶可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趨炎附勢之小人自取凶咎也。窮,極之謂。

二、豫卦初六,陰居陽位,不中不正,與九四正應,然而九四大臣,任天下之重,豈能只和初六唱和相應,初六逞一己之私,其凶可知。

三、豫之吉在於節制,並防患未然,忌淫逸放縱。初六無才無志,想依靠相應之九四而自恃無恐,於豫之時運一開始,就志窮意滿,不知虛懷自制,因此有凶。

四、鳴人之謙吉,鳴己之豫凶,故曰:「謙可鳴,豫不可鳴也」。「鳴豫」者,自鳴得意之意,猶如炫耀財富,財之露白,必有凶。

五、初六陰爻主靜,處靜宜守,故不可鳴,鳴則有凶。

六、日講易經解義: 按豫卦得名,本為和樂。然樂同天下則吉,樂專一身則凶。小人附權依勢,逞一己之私,肆無忌憚,馴至凶禍而不悟,聖人之垂戒深矣!

七、初六爻動變卦為震,震為雷,卦德為奮動,故有「鳴豫」之象。震卦告誡在進退之時,應當機立斷,順合時宜,而達到錯卦為巽卦(巽順)之象。同時更要實行艮之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而變成綜反卦艮卦之象。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豫卦六二居中得正,其中正之節操堅如磐石,對於安逸豫樂之沉溺,能見始知末,不待悅豫至終日,當下決斷,這樣堅守正道,必能吉祥。

小象辭曰:六二能堅守節操,淡然於外物,不耽溺於悅樂,見機獨斷,不延宕終日,這樣以中正之德自守,則辨理甚明,避禍甚速,自然獲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守正之君子能超於流俗,炳於機先也。不終日,謂見機之速。

二、介為耿介、節操之意。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三、介為柔草。六二陰柔卻節操如石之堅,又無相應相比,不受外物牽絆誘惑,能及早見機而作,且堅貞不移,自立自強。

四、六二互卦為艮,艮為石,故有「介於石」之象。

五、豫卦六二與九四權臣非應、無比,能獨守中正節操,堅定如石,故吉。

六、豫道以節制為吉,六二居互體艮之下,有「止」之象。故「不終日」喻有所節制,不俟延宕終日即止。

七、互卦二、三、四爻為離,離為日、為明。六二在離日初爻,為早上,還未終日,故有「不終日」之象。

八、蘇東坡:六二以陰居陰,又處在上下二陰爻之間,是晦暗之極,也是靜之極。動爻變離明,以暗觀明,以靜觀動,吉凶禍福和長短黑白,會看的一目了然,介如磐石是靜的結果,終日奔忙是動的結果,從一動一靜中就能看出的時機,不需要延宕整日的時間。

九、六二告誡沉溺於富豫安逸,怠則失正,會好逸惡勞而致禍患,要及早覺悟。

十、六二爻動,變卦為雷水解卦。象徵解決一切困難,遇到困境時應當與家人團聚,變為錯卦家人卦之象。如果再冒險就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又成為水山蹇卦的現象。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豫卦的六三無才無德,張大眼睛仰瞻有權有勢的九四,諂媚攀緣以求親比趨附,把豫悅的希望寄託在九四身上,這種心態必須幡然悔悟,如果執迷不悟,遲疑不決,難免會有悔吝之事。

小象辭曰:六三窺探竊視九四以求豫樂,以致有悔吝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六三不中不正,無才無德,只想攀附權貴以恣所豫,為九四所鄙,所以有悔。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附勢之小人,望其及時改過以自新也。盱,上視貌。

二、「盱」:張大眼睛企望。有討好或謟媚之意。如「盱目環伺」、「盱衡」,謂張大眼睛瞻望。盱,誇張之義,故「盱豫」有誇張豫樂的樣子。

三、卦之則;內貞外悔。時過位移,不正則有悔。「豫」以節制為吉,過於誇張的豫樂宜及早停止,否則悔恨莫及,故曰「遲有悔」。「遲」一字如當頭棒喝,提醒及早悔悟。

四、爻辭中的第一個悔是勸戒之辭,即告戒悔改。後一悔字為吉凶之判斷,即悔吝、悔恨。「悔」介於吉凶之間,雖有瑕疵,還不至於凶。若能夠及時改過諂媚求豫的醜態,可轉為吉,否則為凶。

五、豫非溺人,人自溺耳。六三陰居陽位,不中不正,其所盱目環伺的是九四之權勢,而諂媚攀援,其窺探醜態,被九四鄙視,六三若能知悔,並幡然改過,效法六二之介于石,不俟終日,夫復何悔?

六、六三爻動互卦為巽,巽為不果,有遲疑不決之象,故六三知悔而不改,必有悔吝。

七、人到無求品自高。六三無德而居君子之位,不中不正,為圖豫悅安樂,而盱目環伺九四的心意,以求趨炎附勢,這種諂媚攀援的行為,與其位不配,須及時悔改,如果再執迷不悟,等時過位移之後,就後悔莫及了。

八、豫卦六三爻動,變卦為雷山小過。小過二三四互卦為巽,人象為多白眼(討好上面的人,向上看時眼白多),故有「盱豫」之象。小過卦象徵為人處事若有小過,需及時改過,用誠信之心,行中正之道,而變成錯卦中孚卦之現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就不會再陷入小過之中。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豫卦九四負天下之豫的重任,六五君王及萬民所享豫樂,皆由其所致,九四能保天下之豫而大有所得,是賴於聚合同道之朋,開誠布公,不互相猜忌疑慮,群策並效,共同達成致豫之志。

小象辭曰:九四陽爻占陰位,能剛柔相兼,得六五君王的倚任,是天下致豫所望之權臣,任大責重,九四上承君德,下聚同道群才,得行豫國豫民之志而大有所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大臣當國,宜得人以致豫也。

二、「由豫」為豫樂之所由來。九四為成卦主,為豫卦唯一的陽爻,一陽得時勢,是眾陰爻之所豫求,又得六五君王的倚重,任大責重,能群聚眾陰爻上奉君王,因此大有所得,故曰「由豫,大有得,朋盍簪」。

三、四多疑懼,故「疑」,中互卦為上坎、下艮,坎為疑,艮為止,有止而不疑之象。九四是全卦主,為君王倚重,群眾所求,當此易招懷疑忌妒,應開誠佈公,率眾柔以奉上,自然沒有疑慮,故曰「勿疑」。

四、卦中卦為坎,坎為疑,凡事疑則生隙,隙則生亂,亂則眾叛親離,何來太平豫樂?故九四爻告誡:「勿疑」。上下群聚團結,堅貞不疑,得以行豫國豫民之大志。

五、九四一陽統五陰,在豫卦是應時運。一陽專權獨貴,剛柔相兼,陽主動(震之主爻),九四一動,上下眾陰皆悅從,故曰「由豫」。

六、盍:合也,簪:髮簪,用以整束頭髮,引申為聚集的意思。朋:即眾陰爻,九四陽爻居陰位,與眾陰爻為朋相聚,故曰「朋盍簪」。朋:亦為「朋貝」,是古代的貨幣錢財,朋盍簪:亦有錢財匯聚之意,也是豫樂大有得的象徵。

七、九四為全卦主,五陰助一陽,一陽統領五陰,九四上得天時,下得人和,如能在外努力奮動,內心仍保持柔順和悅,就能畜功、畜德、畜財(才)、畜物,而成為錯卦小畜之卦象。

八、九四爻動變卦為坤,坤之大象辭曰:「君子以厚德載物」,故有「朋盍簪」之象。坤卦告誡為人處事要和平柔順,剛健中正,已達乾坤合一之道。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恆不死,中未亡也。

六五當豫之時,以柔居尊,將大權委以九四強臣,眾人皆歸附於致豫的九四權臣,因此君威反受制而勢孤於上,猶如芒刺在背,痛疾在身,而戰兢恐懼,如果能堅守中道,不安逸豫樂,雖失君權,其位猶存。

小象辭曰:六五陰居陽位,以柔乘剛,將大權交付給陽剛九四,不免憂懼受制於專權之臣,成為長疾之患。六五雖然柔弱失權,若能固守中道,戒慎恐懼,不耽溺物欲宴樂,其君王之位猶可虛存,不至逮亡。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君之道,不可過柔,因豫以致疾也。貞疾,猶言痼疾。

二、六五互卦為坎,坎為心病、加憂,為「疾」之象。六五爻動變為兌,兌為毀折、傷害,亦有「疾」之象。

三、當豫之時運,六五柔弱之君,大權委以強臣九四,自己耽溺豫樂,又疑慮受制於九四專權,如痛疾在身。六五只要節制豫樂享受及消除疑慮的心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堅守中道,仍可存其位不至滅亡,故曰「恆不死」。孝經云:「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四、二與五各以中正居其心,都沒有耽溺於豫樂,六二離九四較遠,動靜不失其分,而六五有乘剛之嫌,陰居陽位,優柔寡斷,有賢臣在旁進諫糾正,豫樂會有所節制,而不致失位,但是將大權委託強臣,自己怎麼不會戰戰兢兢因疑生病呢?

五、高島斷易:按六二與六五,並貞者也,貞者不志於利,故不言豫,然其貞不同,六二介於石,本不屑從四,可則進,否則退,故吉;六五陰居陽位,力不能以制四,而心甚疑忌之,故其貞適足為疾而已。六五之貞雖為疾,因守中而未亡,故「恆不死」,可見居貞的重要。

六、高島斷易:夫昇平之久,人主恆耽逸豫安樂,非以剛暴失勢,必以柔懦失權。勢孤於上,權移於下,雖未逮亡,而國事日非,幾乎將至於亡之危矣,為人君者,安可不戒哉!

七、六五爻動變卦為澤地萃卦,萃卦二三四互卦為艮,艮為靜止,故有「恆不死」之象。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爻動變卦為萃卦,象徵聚集,也是畜財畜德,為錯卦風天大畜卦的圓滿之象。人、財、物畜多了,自然氣勢向上升高,變成綜反卦地風升卦之象。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卦上六縱情於逸樂,昏昧沉迷,醉生夢死,如不知幡然悔改,必將樂極成悲,上六豫卦已成,忌在耽溺不覺其非。必須及時醒悟並改過遷善,才不會有災咎。

小象辭曰:上六陰柔居豫樂之極盡之處,昏冥縱情於逸樂,樂極衰生,已無前途可言,甚至離災禍不遠,如果仍不覺醒悔悟,改過自新,歸於正道,逸樂之豫如何能長久呢?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戒人之終溺於豫,而勉其遷善也。

二、渝者變也,凡「易」曰「渝」者,皆以變卦論。上六豫道已成,就要變,變可免於災咎,變則成火地晉卦,晉為光明,而无咎。

三、上六爻辭不責其「冥」之凶,而稱「渝」之「無咎」,是告誡豫之「何可長」,應反省自新,改惡向善,變則去凶而無咎。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後代子孫如果耽溺於坐享祖產,縱情逸樂,不知反省悔改,終將樂極生悲,敗盡家產。

四、下卦為坤,坤為暗、為冥,上卦為震,震為動,動則變,變可無咎。

五、「冥」象徵昏沉,迷暗;上六陰爻居豫卦極位,以陰柔之性,沉溺於豫樂之極,縱欲悅樂,揮霍無度,渾渾噩噩,昏昧不知節制悔悟,猶如居幽冥之境。

六、卦極必變,上六沉溺於追求最大的富裕利益,當知樂極生悲,物極必反,要順應時勢,反省自新,從沉迷中覺醒,改惡向善,回歸正道,才能避免災禍。

七、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上為離,離為光明(冥豫是昏暗,變象為明,則無冥暗之咎),故有「成有渝,無咎」之象。

八、上六爻動變卦為火地晉卦,晉卦象徵往光明晉升,當事業升高進展之時,會需要飲食宴樂的交際及頤養生活,變成錯卦水天需卦之象。如果過份浪費及享樂,就會樂極生悲,則易墜入黑暗的深淵,又變成綜反卦之地火明夷卦之象。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謙卦:論謙遜處世必吉祥亨通


地山謙:論謙德之通達,非徒於一卑

卦象—
地山謙,下卦為艮,卦象為山,上卦為坤,卦象為地。卦象山高地卑,形成峻高的大
山能遜居於坤地之下,是以至高屈於至卑,為有而不居之義。以崇高之德性,能屈居
於卑下,乃謙遜之德,故名為「地山謙」。

卦德—
下艮,卦德為「靜止」,上坤,卦德為「柔順」。形成艮止於內,謙卑斂,其德深
藏不露;坤順於外,以虛己寬厚,包容一切。

心法:
一、謙卦是繼大有卦而來,序卦傳:「有大者,不可盈,故受之以謙。」盈滿必敗,故
大有卦之後就是謙卦。

二、內卦為艮卦,艮為止,外卦是坤卦,坤為柔順包容,止於其內而收斂不伐,順乎
其外而卑以下人,為謙之義。

三、君子能卑下自處,守之以謙,行之以遜,內心收斂靜止,如如不動,其德深藏不
露,對外以虛己寬厚容納一切,必得永遠亨通。

四、謙卦之君子指九三。九三勞謙為卦主,全卦唯一的陽爻,為君子終日乾乾,剛健
自強,又能保持謙虛,與人和樂相處,自然得萬民信服。

五、夏朝連山易,以艮山為首卦,重人道。商朝歸藏易,以坤地為首卦,重地道。周
文王推演卦辭之時,將坤艮合卦(連山、歸藏二易之首),以定人倫道德之本,故稱謙
卦為吉祥之卦。

六、周易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卦的卦、爻辭皆有吉凶消長之象,唯獨謙卦是六爻皆
吉,反此則凶。由此可見,謙遜之德是重要的處世之道。

七、孔子啟示:「為人處事 以忍讓謙虛為德行之把柄。」孔穎達曰:「謙者,屈躬下
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

八、謙卦並非要我們消極退讓,而是要用平和的態度,找出有益的方式,積極的有所
作為,只要為人處事做到恭讓、謙遜,何處不通達?

九、日講易經解義:君子德以謙著,天下莫能掩其光。望以謙崇,群品莫能加其上。由
其秉心抑畏,盡人道而合德於天地,乃為君子之終,而非以退為進,以屈為伸者所可
擬也。

十、高島斷易:初六謙之始,卑以自牧也。六二謙之中,積中以發也。九三謙之至,以
功下人也。六四謙之過,不失其則也。六五謙之尊,以武服柔也。上六謙之極,反而
自治也。蓋自初至三,自謙而進之;自四至上,自謙而反之。進至三而止,能濟險、
能揚善、能立功,一以謙行之,有以進為退之象;反至六而止,能順則能服人,能克
己,自上反下之象也。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所行無不通達。君子謙虛內斂,卑下不亢,有德而不以德自居,有功亦不以功
自恃,能夠始終堅守謙遜之德,尊而能卑,高而能下,始似屈居於下,終必伸展其
志,通達無阻。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二、後天八卦艮居於東北,依一年四季來分,正是一年之終的冬季。艮成始成終,謙
卦主爻為九三,九三為下艮之終成,因此說「君子有終」。

三、高島斷易:坤曰「大終」,艮曰「厚終」,故曰「君子有終」。在謙卦不言吉,而
吉自在也。君子心愈小而道愈宏,志彌顯,能屈高而居卑,守之以虛,行之以遜,故
亨也;反此則凶。

四、「謙,敬也。」是恭敬、謙虛、謙遜的意思。古人說「謙受益,滿招損」,滿者
難保其終,上一卦是大有卦,告誡生活富裕了之後就容易有不良的敗壞習氣,一定要
保持謙遜,收斂鋒芒。

五、高島斷易:謙者,卑退為義,屈己下物也。止內而順外,謙之意也。屈高而居卑,
謙之象也。

六、艮居內卦,堅厚篤實;坤居外卦,謙柔寬容。形容君子外表和坤地一樣謙和,內
在的德性如山一般的堅實。其德深藏不露,內斂不矜,這就是君子的謙遜之德。

七、周易禪解:凡此皆亨道也,君子以此而終如其始,可謂果徹因源矣。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彖傳曰:謙道至大,亨通無礙。猶如天道彰明,其氣下降,普施萬物以化育生成而光明
昭著。地道卑順,其氣上行交於天,承天時以長養萬物,天生地承,生生不息。於天
道法則,日月之晦明,日中而昃,月盈則虧,四時往來屈伸,盛極必衰,衰極必益反
生。於地道法則,山川河嶽,盈滿則傾陷變動,卑下則流注積聚,皆是天地自然之道
也。於不可測之禍福,驕盈貪滿必多禍害,而謙遜守分則多福佑。於人道法則,盈滿
亢高者必遭人怨懟,謙遜之人則受人喜好。所謂「謙受益、滿招損」,無論天地鬼神
或人事,皆循環自然,損有餘補不足,豪不偏私。因此君子能以謙卑自處,不自以為
尊而越光顯其德,不自以為高而越顯其崇高,無可踰越,這就是君子戒盈守謙,終
奉行不渝的謙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彖辭明天地之道,以謙而亨,而造化、人事俱不外乎謙道也。光
明,謂化育光顯。上行,謂承天時行。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

二、先天艮位,後天乾居之,形成下乾與上卦坤為天地交泰,天施地受,坤地應合天
時而承受順天,乃能資生萬物,使之光明昭著,萬物生生不息。天道乾陽在上,今謙
卦之艮屈居坤下,為天道下濟之象,地道坤陰升至上體,為地道上行之象。故曰:「天
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地自然之道,如虧益、變流、害福、惡好,皆是
自然循環。

三、日講易經解義: 按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據其跡之可見者言之。若人則可知者,故
直言其情之好惡。以其不可知,故常尊而遠之,以其與人無以異,則修吾人事而已。
志自滿,則九族乃離。德日新,萬邦惟懷。人心之所順,則天地鬼神亦豈能外是也
歟。

四、周易集注:〝虧盈〞、〝益謙〞以氣言。〝變盈〞、〝流謙〞以形言。〝害盈〞、
〝福謙〞以理言。〝惡盈〞、〝好謙〞以情言。此四句統言天地、鬼神、人三才皆好
其謙,見謙之所以亨也。流者,流注卑下之地而增高也。逾者,過也,言不可及也。
尊者有功有德,謙而不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天之光明也。卑者有功有德,謙而不
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地之上行也。夫以尊卑之謙,皆自屈於其始,而光不可逾,
皆自伸於其終,此君子之所以〝有終〞也。 

五、謙而不自尊,而人愈尊之,故其道光也;卑而不自高,而其道彌高,故不可逾
也。吳澄:「謙德是當你把人推崇到自己之上,你更顯光彩;自己謙卑地居在他人之
下,則更剛強的不可逾越,這是君子始終秉持的謙道。」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大象傳曰:地處卑下,而蘊藏如山甚高,卻不自以為高,此為謙遜之象。君子效法地中
有山的謙道,為人處世能減損盈滿外露的驕衿之心,增益謙己卑下之德,並且運用在
萬事萬物上,稱量人己之間的貧富與事物輕重,截長補短,減損多餘,增益不足,使
不足者不致大損,有餘者不致過盈,而各得其平。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象傳是言君子治世使謙之象也。裒,謂損,減去之意。益,謂
增。

二、日講易經解義: 按古之帝王皆有謙德,如堯之允恭克讓,舜之溫恭允塞,禹之不
自滿假,皆此意也。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
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斯深得乎裒益之道者歟?

三、周易集注:上下五陰,〝地〞之象也。一陽居中,〝地中有山〞之象也。五陰之
多,人欲也。一陽之寡,天理也。裒人欲之多,益天理之寡,則廓然大公。物來順
應,則物物皆天理,自可〝稱物施平〞,無所處而不當也。 

四、高島斷易:夫地至卑也,百步而上丘陵,人以為高,此咫尺之見而已。四隅八極,
相距萬里,高山峻嶺,不知其幾也。千仞之山,自百里之外而視之,已沒為平地,豈
山之不高哉? 以地之能謙也。蓋其謙也,非以不足而謙,正以有餘而用謙也。故君子
之謙,非委靡也,器大而識遠,基厚而養定。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卦初六以柔居下,是謙中至謙的君子,篤行謙道,能自抑其才,自謙其德,就算是
遇到如涉大川般的險難,也能化險為夷而吉祥。

小象辭曰:謙中至謙的君子,安處卑下,用謙德自養和克己復禮自我約束,不與人爭
先,不求聞達。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謙德能濟險也。牧,養也。

二、初六陰爻居於謙卦之初,是最謙卑自處的一爻,是篤行謙遜之德的君子,能克善
其始,亦克盡其終,有謙遜至極的「謙謙」之象。

三、此爻以謙卑寬容為吉,反之,則如涉水過河,知道危險還輕率急進,蠻橫硬闖,
就會遭至滅頂之災。卦中卦為雷水解,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就可以化解災難。

四、初六陰爻居陽位,能剛柔並濟。是至謙的君子,自知地位卑微,能以謙道克善其
始,自然可以趨吉避凶。

五、高島斷易:夫牧牛馬,守之不使奔逸;君子之牧心,亦猶此也,能安其卑,不與人
爭先。

六、初六也象徵在能力和經驗方面都有所欠缺的階段,一定要以謙卑自我約束,不求
聞達,就算遇到險難也可以順利度過。

七、「用涉」:用謙道以涉之。「牧」:蓄養德性,謙遜自制。「自牧」為君子自修謙
卑之德以牧心。

八、周易禪解: 「牧」是蓄養能力德性,以備而待用的意思。

九、謙卦初六爻動變成地火明夷卦,明夷二、三、四互卦為坎卦,坎為水,有「大
川」之象。三、四、五互卦為震,五行為木,形成木行水上,為舟之象,舟能行大
川, 故有「用涉大川」之象。

十、謙卦初六爻動變成地火明夷卦,明夷象徵光明受到傷害之意。一但受到傷害必有
爭訟,變成錯卦天水訟卦之象。需守住爻辭的原則,用謙遜化解爭訟之事,謙則無事
不通,能有光明進展,又變成綜反卦火地晉卦之象。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謙卦六二柔順中正,其謙遜之德蘊積於中,能上從六五之柔,亦與勞而能謙的九三君
子親比共鳴。六二固守謙道之正,其不沽名干譽之謙德名聞於外,何往而不吉。

小象辭曰:六二具謙遜之資,能固守謙道之正,其謙德盛積而名揚於外,非沽名干譽,
而是發自中正至誠的謙遜之心,不驕不亢,自然蓄積而得,故吉祥。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謙德之盛而得其正也。

二、鳴:宣揚,傳播。六二爻動,二三四爻變為兌卦,兌為口,為鳴之取象。鳴謙:
宣揚謙虛的美德,並且能相互共鳴。

三、學易筆談:爻有動靜,卦有貞悔。論卦體,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論占卜,靜貞而
動悔。

四、高島斷易解:謙卦以山之高,下地之低,故曰謙。以人擬之,為功高而居卑的高節
君子,不顯於世之象。

五、卦之內貞外悔,內卦宜守正才有吉,陰爻為退,主靜,六二陰爻占陰位,得中且
正,德性主靜,乃不失其貞,能固守貞正為謙德之本,是大吉祥矣!故有「鳴謙,貞
吉」。

六、謙卦六二爻動,變為地風升卦,下巽為風,風能鳴,能傳播;三、四、五爻互卦
為震,震之「動物象」為善鳴,故有「鳴謙」之象。鳴者,陽唱而陰和也。荀《九
家》以〝陰陽相應,故鳴〞。 

七、謙卦六二爻動,變卦為地風升,人格品德提升之時,已無妄念、無妄想,天真純
樸,真實不虛妄,成為錯卦无妄卦象。守住爻辭的原則,能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之
人,就變成綜反卦澤地萃卦之象。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九三大臣是建功於天下,仍能以謙遜自處的君子,雖德盛業著,亦不自矜,始終保持
謙恭遜順,必然吉祥。

小象辭曰:九三陽剛居正,任重而量宏,有功亦不自覺其功盛,不恃功驕恣,是始終保
持謙恭厚德的君子,其器度之大,識量之高,足令天下萬民所順服。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大臣有功能謙而常保其盛也。勞:指勛勞。有終:指最
終結果。自古有功之臣,恆不能以謙自處,令終者鮮,皆由器小易盈,恃功而矜所
致,故謙則終吉,不謙則終凶。

二、周易禪解:勞,謂功勞,九三位於下艮之極,又在上坤之下,其責任沉重可想而
知,但是他寂然不動的謙德,可謂登峰造極! 他安履謙順,勞而不怨,有功不居,恆
久不變,其德至盛,是謙恭最完美的表現,所以彖辭稱他為君子,有好結果。

三、蘇東坡說:謙卦之所以能謙恭,全靠謙卦唯一的陽爻九三這位「勞謙」的君子。

四、謙卦下互卦為坎卦,說卦傳:坎者,水也,勞卦也,故曰「勞乎坎」。

五、九三陽爻居陽位,得其正道,本卦五陰一陽,以陽為貴,為謙卦之成卦主,上為
君所信任,下為萬眾所信服而尊敬,有功卻不居其功,這樣的謙遜不矜,恆久不變,
則天下莫與之爭,其位可終保,自然大吉。故曰:「君子有終,吉。」(以周公為代表)

六、九三陽剛,入坤而為謙,故曰「君子」,艮者萬物成終之象,故曰「有終」。

七、有勞而不自居其勞者,故曰「勞謙」。謙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坤。坤卦後天八卦
居西南,「致役乎坤」,故有「勞謙」之象。二三四爻互卦為坎,卦意為「勞」,亦
有「勞謙」之象。

八、陰為眾、為民。謙卦五陰有「萬民」之象。五陰從一陽,故曰「服」。
 
九、謙卦九三爻動,變卦為坤。坤以柔順和平處事,也要實行剛健中正之道,就變成
錯卦之乾卦。若能乾坤一致,剛柔相濟,萬眾一心,最終就能達成大同世界的理想目
標。

六四,無不利,撝謙。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六四陰居柔位,位得其正,上近謙德之君,又凌於九三功臣之上,能謹慎戒懼,發揮
謙恭自守的美德,恪盡輔臣之道,亦不敢以陰承陽,而謙讓退避九三勞謙之賢,使上
無所疑而嘉其謙,下無所忌而服其謙,自然無往不利。

小象辭說:六四德不及六五而輔佐之,功不及九三而位過之,卻能無所往而不利,是因
為六四柔而得正,深知所處多懼之位,對上不慢不欺,恪盡臣道,亦不敢自安於九三
功臣之上,以有容之度,發揮尊賢讓能的謙遜美德,六四之撝謙,未違背謙道的原
則。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大臣之能謙而合乎道也。撝,謂發揮。

二、撝者,亦有謙抑、輔佐、開裂之意。

三、六四處多懼位,和六五君臣無陰陽相合,又有乘九三陽剛之嫌,但是她陰居陰
位,至柔至順,只要發揮謙道之美德,不會有什麼不利。

四、六四陰居陰位,得其正道,在上卦最下位,與九三親比,以陰順陽,合乎陽尊陰
卑之道。三、四在三才的人位陰陽合一,是全卦最吉祥之兩爻,所以「無不利」用於
爻辭之前。

五、周易集注:〝撝〞者,裂也,兩開之意。六四當上下之際,有開裂退避之象。〝撝
謙〞者,以撝為謙也。凡一陽五陰之卦,其陽不論位之當否,皆不違尊其陽而卑其陰
之原則。

六、說文:「撝,裂也。從手爲聲。一曰手指也。」 指者,有配合、輔佐之象。六四
柔居正位,為近君之輔臣,有柔順謙遜之德,以謙恭自守恪盡臣道,故「無不利」。

七、謙卦第四爻動,變成雷山小過卦。如果沒有守住謙道的原則,為人處事難免會有
過失,若要去除過失,必須用發自內心的誠信,小心警慎的作為,就變成錯卦風澤中
孚卦之象。以免再發生綜反卦小過卦之象。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六五以柔中之德居尊位,不自恃君位的崇高富厚之力,而以寬厚之謙德安定臣民諸
侯,天下無不順服相從,同心圖治。對於輕慢不服者,則用征伐以誅暴去惡,何不利
之有。

小象辭說:六五柔居尊位,能用溫和寬厚之謙德安天下,不但得眾心所歸,無往不利,
亦以剛濟柔,威德並著,對輕慢冥頑者,則不得不用侵伐之道,以征其不服。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見居尊能謙而得人心之用也。鄰,眾也。此爻以征伐為利
者,蓋師出無名,謂之黷武。師加不道,謂之義兵。為君者能以謙德綏諸侯,而不以
力征天下,則師之所至,有如時雨。始雖崛強跋扈,終未有不帖然馴伏者。

二、六五陰爻居尊位,又居上坤之中爻,具柔順之德,厚德載物,不以尊高自富,而
以謙德擔起天下「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的責任,臣民莫不順服,但是君王有謙德,
還需有威儀,以防謙柔之過,失去威望,以致有輕慢不服者。

三、高島斷易:謙雖美德,專尚柔和,致有輕慢不服者,故柔宜濟之以剛,則「利用侵
伐」。威德並著,然後能懷服天下,安往而不利哉!(謙卦之上交互卦為地水師卦,為
勞師動眾的征伐之象。)

四、謙卦六五爻動變卦為蹇卦。蹇,上為坎,先天八卦方位居西,下為艮,先天八卦
方位居西北,故有「鄰」之象。對六五而言,眾陰爻皆為鄰,而九三以全卦言是勞謙
君子,於六五則為過剛不服之外臣。

五、周易禪解:攻伐不守法的敵人,也是「裒多益寡」的一種謙道。

六、謙卦初六謙謙,六二鳴謙,九三勞謙,六四撝謙,皆謙遜有禮,六五則擔起「裒
多益寡,稱物平施」的工作,能使人臣順服的理由是她的「不富以其鄰」。但是不得
已時,需要利用侵伐,使那些貢高自大,不知謙虛自愛的人能實踐謙遜之道,也不會
損害她的謙德,因此「无不利」。

七、上坤為眾,六五爻動,變離,為戈兵,眾動戈兵,有侵伐之象。

八、六五爻動變卦為水山蹇卦,蹇卦,有災難之象,發生災難時必遭乖異離散,為錯
卦火澤睽卦之象。乖異不和之時,需求解決方法,實踐「君子以赦過宥罪」,就能解
決一切困難,成為綜反卦雷水解卦之象。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謙卦上六陰柔得正,居謙之極位,謙德之名聲卓著,要宣揚可令天下太平之謙道,但
高而無位又質柔力薄,只能對驕橫不服的封邑,利用行師的力量去傳揚感化,使其了
解謙道的重要。

小象辭說:上六柔居謙之極位,謙德卓著,要宣揚謙道於天下,但高而無位,質柔力
薄,欲借助陽剛九三勞謙君子之力,相應相和,而九三心在親比之六二,因此上六宣
揚謙道的志向不可得,只能利用行師的方式,向不知謙道可貴的封邑宣揚謙道真理。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美其謙德而惜其限於才位也。邑國,謂己之私邑。上六位
極則變,柔極則變剛,而用謙以行師。但質柔無位,才既患其不足,而力又不足以有
餘,故志未得而至於行師也。雖可用行師,亦不過可征己所治之邑國,而不能以及遠
也。

二、上六與六五爻皆用行師去征不服謙德的人,但是六五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利用
行師,征伐不服謙道的鄰國,上六則是利用行師(團隊)在封邑境土廣宣謙道。

三、謙卦上六陰爻居陰位,得其正道,居上卦之高位,為謙德之終的「外鳴之謙」,
與六二謙德之始的「內鳴之謙」不同,上六為謙德之終,名聲遠播(三四五爻為震,震
為雷,為鼓,有鳴象),因此謙德可以宣揚於天下,無所不應,若有不應者,只好利用
行師的力量去宣揚,使不行謙道之封邑諸侯,知道謙德的可貴,而謙虛自處,互相謙
讓,這樣才能達成利人利己,己達達人之世界大同的理想志向!

四、日講易經解義: 按謙之功用,不特可以處常,而正可以濟變,觀初之用涉大川,
五之利用侵伐,上之利用行師,可見謙道非徒一於卑。

五、謙卦上六爻動,變成艮卦,艮卦二三四爻互卦為坎,坎之「卦德」為陷險,故有
「未得志」之象。

六、謙卦上六爻動,變成艮卦,艮為止,為人處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必得成功
而喜悅。喜悅時當知自制,以免樂極生悲,致驚恐動亂之事發生,而有錯卦兌卦之
象。故君子當以恐懼修省,變成綜反卦震卦之象。守住爻辭的原則,宣揚倡導謙德,
讓人人都發揮謙讓美德,自然能和悅相處而天下太平,不會有動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