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賁:論敦本務實,反璞歸真的重要。
卦象-下離,為火、為日。上艮,為山。形成山下有火,光明反照,山川草木百物,照徹出美麗的光彩,象徵物富而得明,有天下文明之象。
卦德:文明以止。下離,為麗明;上艮,為靜止。內離明,外艮止,為君子藏其鋒芒,由內達外,文質彬彬以達賁之道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卦德文明以止,皆有文飾之義。賁雖尚文,然必以質為本。蓋人情自質而趨於文也易,自文而返於質也難。文王於賁深慮未流之失,故亨之。
二、賁為小火,只有一點點光芒,為外在的文采、文飭、裝飾、掩飾之意。
三、賁無色也。賁卦告誡凡事不可太過奢華,要適可而止,並充實內容和文采,否則萬事裝飾到極點時就開始走下坡,故賁卦之後就是剝卦。
四、賁繼噬嗑而來,齧以合之,使上下意見相合,賁之以誠,有合則光,有誠則明。序卦傳:「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也,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所以次噬嗑。苟合指的是「噬嗑」,為執行刑罰以合於禮法的意思。
五、蘇東坡曰:「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際,所謂合也。直情而行之謂苟,禮以飾情之謂賁。」禮以飾情,在乎相與為敬,敬則其合可久,此賁所以次乎噬嗑也。
六、噬嗑、賁卦,是懲治的兩種不同手段,噬嗑卦「利用獄」是以刑罰懲奸除惡,賁卦「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則是偃武修文以減少刑罰。
七、賁卦小事可亨通,但只有小利。私事為小吉,功名大事則不可。問感情,婚姻雖可成,但過程會有小磨擦。
八、高島斷易:賁卦文質交錯,剛柔得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者,日月星辰,光華內煥,不假外飾,自然之文也。「人文」者,人倫庶物,綱紀在先,節文在後,修飾而成文也。
九、高島斷易: 此卦山得火而煥彩,譬如在人,心光透發,面目生輝,內行修明,聲聞卓著,實至而名歸,即賁之象也。
十、雜卦傳:「賁,無色也。」郅治而期於無刑,盛德而極於無為,此治道之原也。如是而事濟矣,如是而化成矣。
十一、高島斷易:賁卦六爻之義,所以治全體之賁也。人事之飾違而亂直,黜美而誣實者,皆當返而自省矣!賁之內三爻,為離之本卦,初、二兩爻,賁猶微,九三爻賁為盛,上卦三爻,自離入艮,其言賁,皆黜華崇實,是救賁之偏而返其本也;故四雖「疑」而 「無尤」,五雖「吝」而「終吉」, 六「無咎」而 「得志」,將使之自文還質,无偏勝之患,為賁道之大成也。
賁,亨。小利有攸往。
賁,上卦為艮山,山蘊質樸,下卦為離火,小火文光。為質而有文,文質交錯,剛柔得中,具有亨通的德性,而離火之明,遇山則止,所進者小,不能大利於天下,故亨不大也。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賁卦離上艮下,內離明而外艮止。是內裕文明之德,而外無逾等之弊。
二、雜卦傳:賁無色。序卦傳:賁,飾也。由此可證明無色是「素色」之義,因此,內卦為離,形成內有光明之質,外卦為艮,為靜止,合為內光明而外靜止,其性質為剛柔並用,具備乾坤之德,實為亨通之理。
三、賁卦,離火不比日月之明,其用在下,非普天之照,麗而止,其德不深,其道不高,雖亨通,僅得小利,不能大利於天下,故曰「小利有攸往」。
四、賁者,文飾也,凡事飾於外者,必由其內有缺乏也。文飾必附質而著,如帛之受采,玉之受琢,有實而加飾,飾之足以增其美也。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彖傳曰:賁,秉持剛柔之德而亨通。天地乾坤交錯運行而造化萬物,坤之上六下來文飾乾之九二,以柔文剛,使文以輔質,質而有文,明德於內,故無不亨通。乾之九二上居到坤之上六,以剛文柔,質反輔文,失其序,而艮止於外,僅有小利而已,這也是日月星辰之運行,剛柔往來輝映,不假外飾的天文自然之道。人道倫常,綱紀在先,節文在後,守紀定份,燦然有禮,文明而有節制,此乃人文之道。聖人仰觀日月星辰之運行,四時之變遷,以法天文,審時定曆,俯觀人倫綱常,制禮作樂,以昭人文,教化天下百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柔來文剛,剛上文柔,剛柔相錯,而文生焉,故通達而無弊。文質失序,則僅可粉飾一時,而終有文勝之虞也。柔來文剛,是能以淳樸為主,而文濟之得其中矣。且離明於內,則制禮作樂,皆斟酌時宜,務求至當,文之至達而不悖也,何亨如之?又剛上文柔,是徒以藻繢為主,而質反輔文,失其序矣。且艮止於外,布政宣猷,皆涂飾文不能經遠。然質為本、為大,文為末、為小;文之可小不可大也,亦小利有攸往而已。文以輔質,此賁所以至亨,文以滅質,此利之所以為小。
二、柔文剛、剛文柔、觀天文、觀人文,皆以文致飾,亦以文得亨,是賁之象也。內崇德性,外敷政教,有本有文,剛柔並用,是賁之善者也。
三、陶唐有憂深思遠之風,夏禹有克勤克儉之美。伊尹有慎乃儉德之規,孟子有賢君恭儉之訓。皆敦本尚實,而專務於其質者也。若徒飾繁文,以長浮偽,又豈所以為賁乎?
四、賁卦由地天泰卦乾坤交錯易位而來,由坤之上六,下來乾之九二,變下乾為離。由乾之九二,上升到坤之上六,變坤為艮。
五、高島斷易:「天文」者,日月星辰,光華內煥,不假外飾,自然之文也。「人文」者,人倫庶物,綱紀在先,節文在後,修飾而成文也。
六、周易禪解:文質互惠,定慧相繼,是自然固有的天性,沒有刻意裝飾安排,是自然的光彩,故稱之為「天文」。以修德的功夫來求取慧中有定,寂然不動的真如本性,稱之為「人文」,即人的光彩。
七、周易集注:山火賁卦綜反為火雷噬嗑卦,「柔來文剛」者,噬嗑上卦之離柔來文賁之剛也。柔指離之陰卦,剛則艮之陽卦也。「柔來文剛」以成離明,內離明則足以照物。動罔不臧,所以「亨」。「分」者,又分下卦也。「分剛上而文柔」者,分噬嗑下卦之剛,上而為艮,以文柔也。剛指震之陽卦,柔指離之陰卦也。剛上而文柔,以成艮止。外而艮止,則內而能知之,外而不能行之,僅可「小利有攸往」而已,不能建大功也。故以其卦綜觀之,「柔來文剛,剛上文柔」,是即天之文也,何也?蓋在天成象,日月五星之運行,不過此一剛一柔、一往一來而已。今本卦剛柔交錯,是「賁」之文,即「天」之文也。以其卦德而言,是即「人」之文也,何也? 蓋人之所謂文者,不過文之明也,而燦然有禮以相接,文之止也,而截然有分以相守。今本卦內而離明,外而艮止,是「賁」之文,即「人」之文也。「觀天文以察時變,觀人文以化成天下」,賁之文不其大哉! 「變」者,四時寒暑代謝之變也。「化」者,變而為新。「成」者,久而成俗。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大象傳曰:山下之火,光明可照耀草木花果、鳥獸萬物,就像光彩明亮的裝飾,此為賁的現象。山在上,則法有所必守;火居下,則明有所不衿。君子體會賁雖以文飾為尚,而貴有實質之義,而法其如艮山般的敦厚仁慈以體恤百姓,如離火般明善惡、辨是非於隱微之處,治獄之時亦再三詳審,不敢輕易明斷訴訟,並謹慎處理國家庶政事務,去粉飾之文,政令清明以利益百姓。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象傳是言人君敷政慎刑,以章文治也。折,辨晰也。
二、高島斷易:文飾必附質而著,如帛之受彩,玉之受琢,有實而加飾,飾則足以增其美也。此卦山得火而煥彩,譬如在人,心光透發,面目生輝,內行修明,聲聞卓著,德潤而體胖,實至而名歸,即賁之象也。譬如為政,內崇德性,外敷政教,輝光照耀,有本有文,剛柔並用,是賁之善者也。
三、高島斷易:《象傳》不曰「火在山下」 ,而曰「山下有火」,有以山止火之象。艮山為質、為止,離火為文、為明,文不可過質;「以明庶政」,明也;「无敢折獄」,止也,皆見「文不過質」之意。
四、周易集注:「明」,離象。「無敢」,艮象。「庶」者,眾也。繁庶小事,如錢谷出納之類。「折獄」輕重出入之間,為民命之死生所繫,乃大事也。「無敢」者,非不折獄也,不敢輕折獄也,再三詳審,而後發之意,此即「小利有攸往」之理。因內明外止,取其象如此,為明因艮而止也。
五、高島斷易:艮,一陽高於二陰之上,陽塞於外而不通,故止;離,二陽之中含一陰,是內虛而含明,故明。「以明庶政」,暗則紊,明則治,取之離,而致政教明矣。虛明之心存於中,而慈祥之政行於外,明其所當明,而不敢過用其明,取之於民,明於是乎止焉。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初九居離之初,在卑下無位之地,時機未顯,當潛藏勿用,以安貧自守,捨車服之榮素履而行。
小象辭曰:初九具剛明之德,足以自麗,雖居於無位的勿用之地,不能行仁義道德於天下之時,寧願安守卑下之節,專心修飾內在的正道德性,不求車服祿位之貴。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君子抱道自守而安貧賤也。士君子處世,既貴其有德,尤重其有守。
二、趾為足,腳趾也。徒,徒行也。易之六爻以初為趾,象徵一開始的行動。離中虛,中虛可坐入,有車象,中互卦震與坎;震,有「趾」之象,初變為艮,為止,有「舍」之象。坎,有「車之象」。賁其趾即「舍車而徒」,言「舍車服」之榮而徒行。
三、周易集注:《易》中言「乘」者,皆在上也。言《承》者,皆在下也。初在下無「乘」之理,故有「舍」坎「車」,而從震「趾」之象。初九剛德明順,蓋內重外輕,自賁於下而隱者,故有舍非義之車,而安於徒步之象。
四、古時從士大夫之後,車是功名祿位的榮飾;初九以陽剛居陽位,得其正道,為有德君子。但是居下離之初爻,有德無位,還不能有所作為,當然要捨象徵祿位的車駕而徒行,故曰「舍車而徒」。
五、高島斷易:賁趾者,是踐仁履義,以仁義「賁其趾」,不以乘車為賁。乘車者,世之所賁,為君子所恥,是以捨之。
六、初九得其正道,有陽剛之德,與六四為正應,寧可捨棄有高貴文飾的六二,而與六四相應,由此可見初九能守忠貞節義,不為榮華富貴之賁所惑。
七、賁卦初九爻動變卦為艮,艮卦之三、四、五爻互卦為震,「卦德」為奮動,「人象」為足,形成足動而行,故有「徒行」之象。艮卦,象徵為人處事,必須實踐「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真理,動靜不失其時,方能獲得喜悅,而成為錯卦兌卦之象。如果這樣實行,就不會有驚慌恐懼之事發生,方能成綜反卦震卦之象。
六二,賁其鬚。
象曰:賁其鬚,與上興也。
六二猶如面上之鬚,雖美不能自主,乃附於面頰以文飾。
小象辭曰:六二柔中居正,九三陽剛得正,皆無應與,六二陰柔才弱,勢孤難鳴,與九三同德相輔,必以柔從剛,陽剛為質,陰柔為,文不能離質,六二從九三而動,動得其時,猶如鬚隨從面頰而動,需適時修整以端正儀表。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人臣同心共濟,能資於人以有為也。鬚,附頤而動者。
二、六二居中得正,處下離黃中之位,為賁卦之成卦主。
三、周易集注:賁卦綜噬嗑,原有頤象。今變陽,則中爻為兌,口旁之文莫如鬚。故以「鬚」象之。「與」者,相從也。「興」者,動也,興起也。
四、《說文》:「鬚,面毛也」。在頤曰「鬚」,在口曰「髭」,在頰曰「髯」。俗語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鬚不能脫離軀體自主獨存。
五、高島斷易:二爻以與上為賁,隨剛而動,賁得其時,是待時而動的君子。
六、日講易經解義: 三居二之上,二附之而動,將以興起有為,則二之與上者乃相須之,非附勢以苟合也。按二以陰不足以有明也,得陽而後明。二以柔不足以有立也,得剛而後立。二以下不足以有興也,得上而後興。此二所以必鬚乎三也。然則欲建功烈於當時,垂聲名於竹帛。豈獨士君子,貴有拔茅連茹之風哉?古之盛世,君明臣良,一德一心,求賢佐理,以興起事功,實為有天下者第一要務也。
七、六二變為大畜卦。大畜,下為乾,「卦象」為「首」;二、三、四爻互卦為兌,「人象」為口,「卦德」為愉悅,形成修飾整理鬍鬚後,儀容端正而喜悅之象,故曰「賁其鬚」。
八、六二爻動變卦為大畜卦,為畜財畜物、畜功畜德,自然能匯聚眾人,成為錯卦澤地萃卦之象。人人都能實行仁義道德,自然沒有狂妄之事發生,為綜反卦天雷無妄卦之象。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九三以一陽居二陰之間,有文飾潤澤的光彩,然上下皆陰又處離明之極,恐過恃其明,令人以貌暱從,而非以道悅之,不可不慮,惟有堅守自身內在的貞正德性,方能起人畏敬,無間可乘,得長保吉祥。
小象辭曰:九三以一陽居二陰之中,當賁之盛,被上下二陰柔來比,而得其潤澤文飾,難免文采過盛,而掩蓋了原有的質樸,然而九三剛明不阿,以正自處,能固守賁飾之道,不博浮華虛名,並持之以貞,守之以永,則人必不能凌侮。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處群才輻輳之會,當示以正大之情也。濡如,潤澤之象。
二、賁如為裝飾、文飾。濡:滋潤。濡如:潤飾之意。賁如濡如:已經文飾了還要過度潤澤,難免文勝質則史,有浮華之嫌了。
三、九三陽居陽位,得其正道,與上九不相應,但九三具有陽剛之德,足以充實六二、六四,滋潤文明的光彩,但是九三與二、四並非正應,恐難持久,惟有誡之以永久剛健,固守貞正的節操德性,方能吉祥。故曰:「永貞吉」。
四、九三居下離之極位,近比六四,為賁之盛也,受六二所承載與文飾,是賁卦中裝飾最為隆盛者,離文自飾,「賁如」之象也。又居中互卦坎之中爻,坎,為澤、為水,坎水自潤,「濡如」之象也。
五、「永貞」者,長永其貞也。九三本貞,教之以永其貞也。自古君子因小人之暱就,不查其詐而狎近之,卒反為所陵者多矣。陵:通凌,凌侮之意。貞而不永,則非有終;剛正而永貞,自無小人凌侮,故「吉」。
六、高島斷易:陰能賁人,亦能溺人。九三居二陰之中,如物入水中,沾濡潤澤,光影益彰,故曰「賁如濡如」。為賁之盛也,然賁飾過甚,外耀有餘,往往內美不足,是溺於賁之流弊也。故宜踐實德,勿博虛名,持之以「貞」,守之以「永」,賁非虛賁,人自莫凌之,終得吉也。
七、九三爻動變卦為山雷頤。頤,為修心養性之象。如果不能修養心性,容易為非作歹,犯大過錯,成為錯卦澤風大過卦之象。若能真心悔過,重新做人而修養身心,又會恢復頤卦之象了。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六四已到上卦之下,賁已過中,當反璞歸真,尚質不尚文,意與正應的陽剛初九相賁,但是受到九三阻隔而不得,只能用素淨無染修飾自己,以等待時機,而往求初九之心迫切,猶如白馬疾馳,然九三之隔非為害,亦欲與六四親善相合,以成賁道。
小象辭曰:六四陰柔居正位,具柔正之德,雖親比九三,實欲往從正應初九,而疑懼九三阻礙。九三剛正,不會為害,乃求婚媾,六四守正,堅持初衷,終與初成婚媾而相合為賁,九三不能求亦無怨尤。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求賢之誠心,惟專於正應也。
二、皤,素白色,為純正、樸素之意。皤如則有純樸不裝飾之貌。
三、周易集注:皤,白也。六四變中互為巽,白之象也。「賁如皤如」者,言未成其賁而成其皤也,非賁如而又皤如也。寇指九三,婚媾指與初。
四、中互上為震,震為馵足、為的顙,馵,白足。顙,白額,白馬之象也。卦體下為離,離為雉。翰,為雉羽,為鳥飛之意。翰如者,馬如翰之飛也。中互下為坎,坎為亟心之馬,「翰如」之象也。
五、匪:非。匪寇:非寇。九三剛正,非寇,乃求婚媾者。婚媾,相合之意。
六、六四以陰居正位,處在多懼之位,又居二、三、四互卦坎之上,坎為憂、為心病,有疑象。
七、周易禪解:一般來說,《易經》上卦的最下一爻,有可上可下的選擇(或躍在淵) ,掌握了較多的自由,不會流於執著和專橫,賁卦六四向下可以親近九三,也可接納初九,向上可求教上九,六四有足夠的良師益友,供她選擇,即使六二和六五也都是同心同德的朋友,能見賢思齊,自我反省。都是虛心求偶的人,不是匪寇。
八、六四與初九正應,本為相賁者,然被九三所隔,而不得其所賁而成為「皤如」之象。六四求初心切,故有如白馬飛翰之象。
九、婚媾本相交之義,可通內外之情,而成一陰一陽之道,以達生生不息之德。
十、六四爻動變卦為離卦。離,為光明正大之象。如果做人處事不能光明正大,就會陷入困難重重,而變成錯卦坎之象。若能在困難中,實現「常德性,習教事」之理,方能漸漸脫離困境,又恢復離卦光明正大之象了。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六五君王為文明以止之主,當賁道將盡之時,下無應與,有溺文滅質之憂,能黜袪奢華,崇尚儉樸,不賁宮室,而留意山林農桑之事,甚至對隱於山林之賢的聘禮也是微薄淺少,顯得寒酸吝嗇,然禮薄意誠,終能得高賢共輔文明之治而吉祥。 小象辭曰:六五柔居尊位,能修柔中之德,黜袪奢華,崇尚儉樸,在世人皆尚文之時,能得上九山林高賢親比,而化成天下,世風返樸還淳,實為可喜之吉。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當文明極盛之時,有挽回世運之微權也。丘園,村野之象。束帛,薄物。戔戔,細小之意。
二、天下之俗成於儉,敗於奢,六五倡黜華崇實,世風可返純樸,好處不僅在於九五,而是有益於移風易俗。
三、周易禪解:六五不以位高傲視於人,而把朝政和丘園之事同等看待,就像大禹為天子時有卑宮室的盛德。人們通常認為質樸的衣裳、簡陋的房屋和儉樸的丘園裝扮,是近乎吝嗇的行為,殊不知孔子對大禹的推崇,說明儉樸就是最高貴的裝飾。
四、周易集注:艮為山,有丘之象。艮居中互震木之上,有園之象。此丘園指上九,上九賁白,乃山林之賢。兩疋為「束」,陰爻兩坼,「束」之象也。坤為帛。戔,傷也。艮錯為兌,為毀折,戔之象也。陰吝嗇,故曰「吝」。兌為悅,故曰「有喜」。
五、六五與六二不相應,但有上九陽剛之賢可親比,若以陰陽相求自然之理,應當承受上九剛明之資以光大文明,但上九品德高尚,又是隱居於丘園之賢,故有丘園束帛之聘。六五雖禮儀淺薄,僅用戔戔束帛,看似吝嗇,實則發自真誠之心。因六五柔得中且正,崇尚儉德,雖然被譏吝嗇,最終仍是吉祥。束帛戔戔:指贈人的禮物很簡薄或零碎的樣子,有吝嗇寒酸之象。
六、日講易經解義:賁為文飾之卦,六五為人文化成之君,反取丘園之賁,蓋治不可以無文,而文不可以太盛,賁至六五已是文勝之時,聖人慮其過而預防之,將驅天下而歸之中也。
七、六五爻動變卦為風火家人卦,若能齊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就變成錯卦雷水解卦之象。如果家人不能團結一致,造成骨肉乖異離散,就變成綜反卦火澤睽卦之象。
上九,白賁,無咎。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上九到了賁之極,處艮體之終,已經文飾到了極點,物極則反,當知有所止,而盡去浮華,反璞歸真,以達到素淨無染的境界,自然就沒有文勝滅質的災咎。
小象辭曰:上九居賁之上,能置身世俗的文飾之外,敦尚樸實無染,而返樸歸真,隱於山林,以挽回自然無飾的本來純淨之質,免於文勝滅質的過咎,而得六五之君以束帛聘之,共成賁道之志。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言文之極而返於質也。
二、上九處外卦艮體之終,是文之至盛而得所止也。艮,為止。
三、白賁:樸素自然,無色而不掩其質。《雜卦》曰:「賁,无色也」。以樸素的白色做為裝飾是最自然的「不飾之飾」。
四、上九變為明夷卦,為太陽墜落在地中之象,形成離火之光彩陷於地中,而歸於無色,故有「白賁」之象。
五、上九爻動變卦為地火明夷卦,象徵名譽遭受損傷之象。有所損傷必發生是非爭訟,這是錯卦天水訟卦之象。若能慎防爭訟,才能晉入光明前途,變成綜反卦火地晉卦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