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說卦傳--第二章(三才之道)

第二章
章旨:六畫卦分三才之道而發揮天人貫通之真意,非卜筮之用而已。

昔者聖人以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遠古時聖人畫卦作易,都是順乎天所賦萬物性命的道理。因此立天之道講陰陽,陽以施生、陰以成物,陰陽二氣日夜交替變化,運行不怠,萬物得生機。立地之道剛柔,剛可承載山川河海和萬物,柔可生養萬物生生不息。
天地既立,人立於其間,立人之道為仁義,行仁義之道可濟人利物。

聖人畫卦,三畫已具三才之道,又兩兩相疊,分上、中、下,各得其兩,分陰陽、仁義、剛柔三才六位,成一卦六爻之體。

六爻有次序有條理的交互變化,或以柔居陰、或以剛居陽,所居當位。或以柔居陽、以剛居柔,為居不當位。亦有剛柔互居陰陽之位,為剛柔得中。故聖人作易六位剛柔交錯,陰陽相雜而構成不同意義的經緯章法,無非順性命之理也。

心法:

一、性,為人之理。命,為天地之理。

本性為先天的,命是後天,性命之理,即陰陽、剛柔、仁義。陰陽以氣言,為寒暑往來之類。剛柔以質言,為山川河流之類。仁義以德言,為事親從兄之類。性命之理根於天地,亦是萬物生存的關鍵。

二、日講易經解義:易為盡性至命之書,不徒備卜筮之用也。為學貴乎剛克、柔克,為治貴乎有執、有容。過剛易折、太柔易廢,必不競不絿乃為無弊之道。古帝王開天明道,即具有此理。

三、天人地三才。初剛、二柔為地,三仁、四義為人,五陽、上陰為天。初、三、五爻為陽位,二、四、上爻為陰位,分出陰陽、仁義、剛柔三才六位。

四、周易集:天地間不外乎〝形、氣、神〞,以人倫言,骨肉者剛柔之體也,呼吸者陰陽之氣也,與形氣不相離者,五性之神也理也,三才故如此分爾。天無陰陽則氣機息,地無剛柔則地維墜,人無仁義則禽獸矣。故曰立天、立地、立人,兼三才而兩之。

說卦傳--第一章(易的運用關係)

說卦傳--為研究六十四卦的解卦重點

第一章
章旨:以蓍策之法,盡易道的奧秘。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遠古時聖人所創作的易經,是為了探討天地間的奧秘及道理,而創蓍策之法,用蓍草和神明溝通,以達到與天地同參的境界。

揲蓍求卦必有數字,數源於天地,參天兩地從河圖之陽九陰六,陽順陰逆而來,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法自然。陽啟動陰、陰成就陽,陽化陰、陰生陽 ,一生一成而相倚。有蓍而有數,因數而定卦,數有奇偶,卦有爻,爻有陰陽,剛柔,揲蓍求卦時,參伍錯綜,聖人觀察陰陽變化,或純或雜,而設立六十四卦。

發揮剛柔或動或靜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三百八十四爻的應用法則,並繫以文辭文句,教導我們以順應道德義理為準繩,治理事務能守中正之道,因時因事各得其宜。

如果要窮究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要竭盡我們的本性本能,融會貫通易理的進退存亡之道、健順動止之德,並溯源根本,合而無間,既能進德修業,又能貫通理性,以達天道真理為目標。

心法:

一、數字有奇偶,爻位有陰陽,物性有剛柔。

二、日講易經解義:孔子備陳卦位、卦德、卦象之說,將繫辭傳未詳盡之處一一推究明言,以垂訊後世,故名「說卦傳」。首論生蓍、倚數、立卦、生爻,為作易之本源。卦爻既具,然後言道德、義理、性命,以明作易之極功。

三、河圖1、2、3、4、5在內圍,為五行之生數、五行之發端;6、7、8、9、10在外圍,為五行之成數、五行之結果,一生一成而相倚,外圍7、8、9、6之數皆倚內圍之1、3、5、2、4而起。

四、河圖內圍三個陽數(天一、天三、天五,相合為九)為叁天,二個陰數(地二、地四,相合為六)為兩地。萬物之數皆此叁兩。

五、易用9、6(老陽、老陰),不用7、8(少陽、少陰),為陽用9,陰用6。1、3、5、7、9為陽順,9為陽之極數,物極必反從4、2、10、8、6逆返,6為陰之極數。

六、日講易經解義:天之體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各為一奇,是天有三數也,故為叁天。地之體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合為二偶,是地有兩數也,故為兩地。

七、周易集: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

八、夏商殷以前用龜甲和牛骨占卜,到周朝則盛行用蓍草。

九、河圖洛書解說,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  part2。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章旨:
本章說明乾易坤簡之理,以知險、知阻。聖人觀察卦爻的變動,不藉卜筮就能知天下事物的吉凶。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孔子說易道就是乾坤而己啊,天下至剛至健者名乾,代表天,乾的至健之德,顯見於宇宙的萬事萬物,日月星辰,四時運行,皆至純無私不複雜,而平易尋常中也暗藏艱險,乾以恆久不變的至純坦蕩之衷洞燭其微,故不待險至,自能知險而不陷其險。
天下至順至柔者名坤,代表大地,坤的至順之德,顯見於安貞無為順乾而行,簡單到了極致,能洞悉在簡單中暗藏的一切阻礙,而以謙卑敬慎之心處之,恆久不變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可以消除在簡單中暗藏的一切阻礙,不待阻至,自能知阻而不受其困。

心,能研諸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易簡之理,能讓天下人所思所慮解除疑惑而悅服,明白吉凶之理素藏於心,洞察一切險阻之兆趨吉避凶,才能成就下人勤勉追求各種事業。
所以了解易理就會明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平易簡單又深奧莫測,天道人事各有吉,於天道,有盈虛消息之變化,於人事,有語默動靜的言行動作,皆可從徵兆和垂象判斷吉凶禍福,也可以透過器具占卜,從卦象觀察各種事物變化的軌跡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自天地定位,易理便流露其中,聖人從乾易坤簡中觀察各種事物的變化軌跡和吉凶禍福,畫卦繫辭以闡明此理,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以成天地之能,然百姓愚昧,智謀不足以易知險、以簡知阻,無法預知吉凶而趨避不決,若了解吉凶悔吝產生的關係,跟從聖人就可以知險知阻。

心法:

一、恆易、恆簡,為乾坤無私之德。

二、阻者,壅塞也。說:同悅。

三、知險、知阻,豈是知之而已,聖人要讓天下人明白平易、簡單,艱險、阻礙,不過是人心的狀態。天下萬事萬物的現象都有徵兆和因果,只要應事之時,思慮深遠周到,吉凶之理素藏於心,清楚明白,無所參雜,險阻與否,皆可先知,吉凶也就得以趨避,自然人人可心悅而服,處之泰然。

四、亹亹,勤勉不倦、不倦於趨避之意。

五、云為。云:言語之意。為:行為、動作之意。

六、成能者,成之以此易、此簡之意。

七、與能者,不外乎以易知險、以簡知阻之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吉凶悔吝的決斷和卦象有關,聖人用八卦的陰陽告知所象徵事物的險阻,以爻辭彖辭來表達萬物的情狀及蘊含的險阻道理,象所告、情所言,不過是讓人知險知阻,以趨避吉凶。
六爻之剛柔交錯相雜,當位則理得,不當位則理失,於卦爻中吉凶昭然可見。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卦爻的變化是事物的利害關鍵所在,言吉固然有利,言凶可使人趨避,亦為利。文辭的吉凶會隨著事物的孚信而理順、乖逆而理拂之情變動,合理則吉、違情則凶。
所以人與人之間會因為貪婪憎惡的衝突而產生吉凶,爻位之間也有因為遠近的位置不同,而互相爭奪或結盟,以致生出吉凶悔吝之事,感情有真有偽,以真誠正道交感則利生,以虛偽私心相合則害生,這些都是卦爻的現象。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 ,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

一般而言,易道的卦爻特性,貴在親近融合是吉,或遠而不合,也無害。近卻以惡相互攻擊,就有凶。因此即使親近也要保持禮儀,才不會互不相讓而發生禍害和後悔之事。
所謂的情狀變化,並非只有卦爻之辭可以顯見,從人的行為言語也可以看得出來,蓄意叛離正道的人在言詞上會心虛。心中多疑的人言詞會雜亂分岐沒有章法。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有修養有智慧的良善之人,不妄言多語,能心平氣和簡明扼要,以存養其德性。無德之人心浮氣躁,說話輕陋,思考,言多必失容易意氣用事,言不由衷。
會誣害善良的人,不擇手段,看形色行事,說話游離不實。失去操守本分的人,言辭則理不直氣不壯。

心法:

ㄧ、象告,顯象以表示險阻之意。情言,以文辭說明險阻之情狀。

二、日講易經解義:吉凶未判,曰悔吝。吉凶方萌,曰利害。

三、相攻,互相牴觸衝突之意。相取,相互爭奪或結合之意。相感,情偽利害之呼應。

四、日講易經解義: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凡此皆人之辭,以情遷者也,由人之辭以推卦爻之辭,則險阻自無所遁情。此為聖人所以成能,百姓所以與能,其為知險知阻一而已矣。

五、枝,分歧之意。

六、周易禪解:禍福吉凶來自自己的心頭,除卻自心,哪裡還有其他的來源呢? 所以易理看來幽深,其實都在日常生活範圍之內,聖人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








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章旨:
本章說明易經興於周朝初盛時代,文王處憂患而作易,教導百姓心存戒懼。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當文王與紂之事! 

孔子認為易經的興起,正當商殷末期之世,商湯滅夏桀到武王伐紂總共29代644年,記載周文王以德服人和小舅子商紂以暴治世的事蹟!當時文王被荒淫無道的紂王拘於羑里獄中七年,運用蓍草,依據天地間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反覆推演伏羲八卦而演繹周易。

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因此玩味其辭,皆有危懼警戒之意,無論在建國方略、治世法則、安邦定國、齊家處世及為人立身之道上,皆告誡上至君王下至販夫走卒,處處需小心謹慎,時時存憂患意識,言行警惕戒懼,並且堅守中正之道才可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如果鬆懈疏忽,驕傲怠惰,安逸自滿就容易遭到傾覆。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大,凡天下事物之理,無不因危懼而得平安,輕慢放逸而至傾覆。為人處事始終都能保持謹慎戒懼,就是能達到平安亨通,沒有災咎的要領。這就是孔子對易學之道的總結,也是聖人與民同患之心。

心法:

一、來知德周易集:〝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為聖人傳心之言。

以小而一身論,一飲一食,易而不謹,必致終身之疾;一言一語,易而不謹,必致終身之玷,此一身易者之傾也。

以大而國家論,越王臥薪嘗膽,卒擒吳王,此危者之平也;玄宗天寶以前,海內富庶,遂身居宮禁之中,貶賢相張九齡,重用口蜜腹劍、忌賢妒能的李林甫,以聲色自娛,以致安祿山之變,此易者之傾也。

二、物者,事也。

繫辭下傳(第十章)

第十章
章旨:本章說明易經的內容及天地人三才六位的真諦。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經這部經典涵蓋的內容廣大完備。有天道分陰陽,無所不包無所不掛,有人道講仁義,仁代表陰,義代表陽,人頭頂天腳踏地,有地道分剛柔承載山川和海,包容萬事萬物,代表環境、處事、為人剛柔並用。天地人三才相對相生,分陰陽、剛柔,兩爻為一才,兩兩陳列,故為六爻。六爻成一卦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三才之道,陰陽氣化流行生生不息,交錯相雜變動不居,故曰爻。爻有剛柔、遠近、貴賤之等級,每一爻都有不同的意義,陰陽剛柔判然清晰,可以表象森羅萬物,故曰物。六爻之剛柔交錯互變,皆以文辭文句闡明得失,故曰文。若以柔居剛、以剛居柔皆為不當之位,位得當就吉,不得當就有凶,而生出吉凶禍福。

心法:

一、來知德周易集: 〝才〞 ,能也。天能覆、地能載、人能參天地,故曰〝才〞。

二、變動,非指陰陽老少之變,而是六爻由下而上衍成一卦之體。

三、物,指陰陽而言。相雜,為交相錯雜之意。不當,指爻位所處之位不正。

四、天地人三才六爻,天道分陰陽,無所不包無所不掛。人道講仁義,頭頂天腳踏地,仁代表陰,義代表陽。地道分剛柔,承載山川河海,包容萬事萬物,剛柔相兼。

繫辭下傳(第九章)

第九章
章旨:說明易經各爻的作用及精神,六十四卦之卦爻的變動錯綜複雜,觀察爻的適當時位與萬事萬物的配合而知吉凶禍福。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易經這部書看似複雜,其實很簡易,是探討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從追朔原始到終了的過程,以探求卦體之「時」與「位」,陰陽的相對意義及因果的實質關係。
從卦立而爻生,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卦有定體,爻無定用,或陽居陰位,或陰居陽位,六爻上下變動,內外錯綜相雜,不過是某件事物在某個時間和所處的空間位置,恰當與否以決定吉凶而已。
爻位次序由下而上,在初爻之時還難以了解事理的發展,順六爻次序完成全卦,到了上爻就顯而易知了,就如萬事立本困難,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就能顯見結果,這就是本末之分。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 !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以一卦而言,初爻之文辭必比擬所占卜之事的開端,卦體意義未明,無法判斷結果,到了上爻才能終成全卦要表達的內容。世間的事物繁雜,萬物皆有陰陽剛柔,卦有純陽、純陰、陰陽相雜,六爻有各自的德性,如果要了解全卦的意義,就要了解卦德及功過作用,並辨別六爻的是與非及當位與不當位,只看初爻和上爻是無法全面瞭解,易經重視中爻之守中用中,因此還要斟酌二、三、四、五爻的含意,二、五爻得上、下卦之中,三、四爻為卦中卦之中,以及上下交互卦,錯綜複雜,皆具重要意義。六爻面面觀,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質及變化,天道存亡、人事吉凶之理皆具。
啊!世人若要探討卦中的吉凶存亡,從六爻的陰陽推移,大概就能洞悉無疑,就算居於室也能知天下事。更何況具有妙智慧的人,明白了存亡吉凶和是非進退之理,只要在彖辭上加以琢磨玩味,全部的易理卦義多半就明瞭了。

心法:

一、所占得之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以絕對的不好,原則是要守住卦辭和爻辭的原則,行中道事理,改變想法和做法,即可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二、內卦代表內在情緒思想,外卦代表外在的客觀環境。卦中卦、交互卦可觀察隱藏的吉凶變動。

三、質:指卦體而言。時:指爻位所處之時空。物:指陰陽。中爻:指全卦的二至五爻。

四、噫,為感嘆詞。亦要,為大概之意。

五、易經研究透徹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能豁然開通,不需卜卦,也能從事物的開端就知道後面發展的結果,這就是「善易者不卜」,「見微知著」的大智慧,也是儒家所說的「神而明之」,佛家所謂的「神而通之」。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書卦爻的涵義,無不完備,二與四皆為陰爻,同具柔順之功,然而所處地位不同,所產生吉凶悔吝的遭遇和結果也就不同了,第二爻屬外臣位,離第五爻之君王遙遠,處於下卦之中爻,能以柔順之德守中正之道,容易建立功勳,故讚譽多。
第四爻為近君王之內臣位,伴君如伴虎,因此言行多需戰戰兢兢、戒慎恐懼。陰爻應以柔順為行事之本,必附於陽剛之後,但是遠不濟及,不利於離得太遠,但是太近又容易遭受猜忌之秧,因此第二爻沒有過咎的要領,在於以柔順及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行事,以柔取中道,沒有不成功的。

心法:

一、近,指近君位。

二、二之位多譽,由於得中。四之位多懼,因其位不中,豈獨是近君王位之故。

三、以乾卦言,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機會展現,有遠景,故為「二多譽」。九四爻或躍在淵。要更上一層樓還是留在原地,需謹慎戒懼以免錯失良機或全盤皆輸,故為「四多懼」。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以三、五爻而言,三與五同具陽剛之功,所處地位卻有尊卑貴賤的差別。第三爻位置低下,卻因位居下卦之極位而內心高亢,容易剛愎自用,自然容易有凶險,第五爻高居中正之君王位,獨操大權,有文武百官護持,所有功勳都歸於第五爻這位君王,時間不同、位置不同,爻位的貴賤等次在三、五爻就分別出來了。三、五爻皆為陽爻居陽位,以陽剛處於陽位,得正位之當,足以濟事,若以柔居陽位,則懦弱無能難有作為,但是陰爻占陽位就一定危險嗎?只要守正就沒有危險。陽爻占陽位就一定吉嗎?只要過剛就有凶啊。

心法:

一、時位的貴賤不同,用處也不同,吉凶要看卦的變化和有沒有守住卦爻辭的原則,因為易經變化無窮,〝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不是只用柔,也要用剛。

二、卦之譽、懼、凶、功,皆備於中四爻。

三、求的的卦若不好,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改變想法和做法,行中道事理,求變則通,以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繫辭下傳(第八章)

第八章
章旨:本章說明易道之變化法則,以及對人生的應用依循。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聖人作易成書,所載之萬事萬物乃至世人日常生活的道理,皆為平易淺近的天地自然之理,都不離開易道的範圍。宇宙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卻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易道以變而有常的原則,隨時間空間而變
動不止,無所不在而圓滿充實的流行在六虛之中,或由下而升或由上而降,變化無常,或柔來而剛往,或剛來而柔往,兩相互易,剛陰柔互相推移而發生變化,不可受法則拘束而固執不知變通,唯有應時制宜以適變、從變,靈活發揮以適得其宜,才是變中不變的道理。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宇宙萬物變動無常,隨時都要心存戒懼,易道既然唯變所適,則卦體之出入亦應遵守陽長陰消、陰長陽消的盈虛法則,內卦、外卦、上下交互卦、卦中卦之內隱外患,亦明白指示造成憂患的種種原故。因此世人知所戒懼,並嚴守中道法則,行止有度,不會過與不及,就算沒有師長和父母在旁教導,也可以靠自己坦然應對,易經就如父母臨上關照,居安之時亦能知所敬慎畏懼,不敢怠忽妄作。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研讀易經,一開始就要瞭解卦辭象辭爻辭的涵義和原則,從中揣度變化法則及發展方向,了解變亦有其不變之道,而出入之度和憂患之故,確有法則常道可依循。研究易經的人若非用心參研,深入領會卦爻辭中的易理法則,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在人生智慧之上,易道就不能盡其神妙之用,以自利利他虛妄。

心法:

一、不可遠:為不可離之意。不居,不限止之意。六虛,指東西南北上下之六合,也是指六爻之位。

二、出入:指卦之內外而言。出:為自內往外。入:為自外往內。揆:揣度之意。方:道之意。「茍」:音「及」,自我要求之意。亦有用「苟」字,如果、假設之意。

三、道不外陰陽,爻分陰陽,講變化,變而不離「不變」的原則。


繫辭下傳(第七章)

第七章
章旨:
孔子用九個卦,各講三遍,即「三陳九德」或「三陳九卦」,以見聖人之體用無不備,易理之無往不宜,作為世人反身修德之依循。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易學興起於中古夏商周時代,是文王囚於羑里時,憂慮天下混亂百姓受苦之心甚深,而推演出周易六畫之卦,定卦名、寫卦辭,做為生處衰世的天下百姓修身立德,避凶就吉的依據。文王以憂患之心作易,垂教世人安處憂患,反身修德之道,無不備於易中,而修德必有其序。因此,孔子用九個卦各講三遍,加以說明。

第一為九德的實質,是教人人要行道德仁義

1、天澤履:作為道德修養的起點。修德必先立基,立基要腳踏實地去實行。

2、地山謙:建立德行的基礎後,為人處事必持守謙退之德,謙順、不亢高、不自大,因此謙就是實踐反身修德的關鍵。

3、地雷復:既能持守謙德,也要時刻反省,革除私欲和脾氣毛病,恢復本來天真純樸,即良知良能的本性本體。

4、雷風恆:道之本體需常守不失,修心立德,恆久不變,有始有終,才能固守其德。

5、山澤損:修養德行以損其過,需革損私欲和脾氣,損之又損,以達無惡可損之地步。

6、風雷益:若革損未盡,則應改過善,使德行日進圓滿,豐裕德性才能益己益人。

7、澤水困:德性充裕之時,最能反觀其德,自我檢驗,處在窮困之時,是否知進退取捨,堅定志氣,如果經得起考驗,才能置死地而後生。

8、水風井:教人德行如井,處於困境仍可堅定其德,施教於人,一如井水可濟人利物,人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應變不窮,可謂道德之寶地。(井之定性為不可移,不可改變,即所謂邑不改,亦智慧可取之不盡,愈用愈靈活)。

9、巽為風:巽為巽順、和順、傳播、命令。修德至此,凡事必能用心入微,順理而行,君子以申命行事建立道德制度周行天下,則無往不利。


第二遍:孔子說明君子如何實踐九德,九卦之體用兼備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1、天澤履:履為禮也,立身處世不論尊卑上下,皆以祥和有禮,從容節制各得其所,平易近情之中,無非以天理民彝為準則,實踐至極,故曰「和而至」。

2、地山謙:謙之道,必以謙卑自制,君子雖處高位愈謙虛內斂,言行必合於禮儀規範,品格德性愈光顯尊貴不可掩,故曰「尊而光」。

3、地雷復:復卦一陽動于五陰之下,微陽,勢力雖小卻能明辨,反覆分析,不會被群陰所擾,觀察事情的細微之處,就知道發展的趨勢,即“見微知著”。

4、雷風恆:恆卦是恆守常定的意思,修德之道在於始終如一,雖然處於困難雜亂之時,也不受干擾,不起厭惡之心,有始有終,終而復始,如此堅定不移才能達到成功的目的。

5、山澤損:修德之道在於用損,損掉一切欲念習性,開始必定有所困難,只要恆心變,克制日久,習慣成自然,爾後就有成功的喜悅隨之而來。

6、風雷益:修德之道在於用益,遷善改過並施益於人,長久充裕智慧及德性,不用虛偽造作。

7、澤水困:君子困於逆境時,也要禁得起考驗,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以不動應天下之動自處,要懂得窮則變、變則通,盡其在我,隨遇而安,終會有豁然通達之日。

8、水風井:井雖定於一處不動,但井水可源源不窮的利益萬物,君子用井之道以處世,居其所亦能隨時隨地遷善於人

9、巽為風:巽,順乎天、應乎人,以巽順之道廣被天下,以適萬物之宜,稱物平施,以潛移默化深入民心。


第三遍:孔子說明九卦的求智方法,為內聖外王的智慧境界及至善至正的道理。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1、天澤履:履卦是以實踐禮儀為本勸人為善,以和為本,發真正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慈悲祥和廣結善緣以得人和。

2、地山謙:謙卦是勸人在定中求慧,言行以禮謙卑自制,並尊重他人,節止有度,不會逾越規範。

3、地雷復:復卦是勸人自覺自省,用一陽戰五陰的毅力破除迷惑,以所存一念之善,恢復本來固有的德性。

4、雷風恆:恆卦是勸人修心立德要始終如一,不受任何事物影響,堅持貫徹以通達無礙。

5、山澤損:損卦是勸人減損慾念調整習性,損其惡就可遠離災害,修心立德以達超脫一切煩惱的境界。

6、風雷益:益卦是勸人增長智慧、善德,益己利人而得事理兩全。

7、澤水困:困卦是勸人反觀自省,看清自己的順逆處境以應對進退,不怨天尤人。處於困難之中,也能守分安命,自立自強,則能困而不失其亨。

8、水風井:井卦是勸人培養智慧和耐力,能分辨是非正邪,不會混淆不清,並默默施人以惠。

9、巽為風:巽卦是勸人能夠斷絕執著,順應時宜,權衡應變。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 ( 第十二章)


繫辭上傳第十二章
章旨:本章講火天大有卦上九的爻辭意義,及繫辭上傳各章節的總結論。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易經大有卦上九爻辭說: 「能獲得上天的庇祐,是吉祥而且沒有不利的。」但是上天怎麼會獨厚大有上九呢? 孔子說: 「祐,有外來幫助的意義,是來自天賜的庇祐。上天所幫助的,必是順天理而行的人;而世人會幫助的必是誠信篤實的人。因此做人要言顧行、行顧言,信實不欺,思維及言行均順從天理,遵守正道綱紀,崇尚並跟隨有德性的賢能之人,學習一切事理。因此能得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天助、人助。」

心法:
一、火天大有,上為離、為日、為火,為光明。下為乾、為剛健、為天。卦象為太陽高掛天上普照下來,猶如日正中天,大有光明。於人事而言,下卦乾為內卦,代表內心要剛健自強,努力不懈。上卦離為外卦,代表對外處世要光明正大,才能大有成就。也要注意態度需謙遜有禮,因為離為火,有盛氣凌人之慮。上九陽爻是天位,六五陰爻為君王,一柔應五剛,能達到履信思乎順”,又能崇尚陽剛賢臣。所以對外謙卑以得人和,內則以剛健自強,就會有上九自天佑之的成功。

二、上九陽剛居極位,在天位,能高而不亢、滿而不溢,並崇尚六五君王的誠信賢德而順行之。上九心之所動,順乎天理,則身之所履,必以信實,如此自助而後人助天助,故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三、雖天人殊途,但天理一致。為人處事當知「舉頭三尺有神明,赫赫神明分曲直」,玄天上帝垂訓:「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人當以為警誡,但凡起心動念做到不悖天理大道,為人誠信不欺、忠厚篤實,則不需問天求人,也必得天助人助。

四、履,為實行、實踐之意。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孔子說:易經雖然記載了流行於天地萬物的大道真理,以及變化莫測的宇宙萬象,但是實在無法完整表達,形容終盡,也難以用言語文辭貫通易理的的深奧要意。如此聖人闡明天道及警世的良苦心思,難道就被湮滅而無法讓世人明瞭了嗎?

子曰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孔子體會到易象易理的奧妙,高深莫測,是難以形容完備,表達盡意的,因此,聖人創立象數以表現無法盡意的宇宙之繁雜萬象,設六十四卦以完整傳達宇宙變化莫測的陰陽順逆,及萬事萬物的情態及真偽正邪,又怕世人無法見象即會意,因此在卦爻下繫以文辭,盡其所言的詳細詮釋吉凶悔吝,用卦爻來闡明窮變通久的道理,讓世人了解「天顯像,人作用」的意義,靜則觀其象玩其辭,動則觀其變玩其占,以盡趨吉避凶之利,鼓舞世人撥揲蓍草以盡陰陽變化,發揮卦爻之神妙運用,啟示不可測、不可知的吉凶禍福。(陰陽不測謂之神)

心法:
一、象,指卦之陰陽剛柔而言。聖人了解天地萬物之理,不外陰陽,因此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皆包括其中。

二、舞之,為撥揲蓍草的動作。

三、吉凶源於善惡,善惡根於情偽。情為順、為陽、為君子、為正、為真。偽為逆、為陰、為小人、為邪、為假。順其性則情,拂其性則偽,故從來純忠至孝只求愜乎於情,而元惡巨憨總以行其大偽。(日講義經解義)

乾坤其易之緼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易得乾坤而成易,易經的大用完全在乾坤兩卦,乾坤陰陽是易理的精髓蘊藏所在呀? 乾天坤地,乾陽坤陰定位成列,生機流行,化育萬物,伏羲八卦以乾坤兩卦變化的排列順序演變成六十四卦,一本散萬殊,變化无方的易之原理原則全部確立在其中了。

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若破壞乾坤陰陽之理,也就破壞了易理,陰陽變化之妙就無從看出端倪,如果易理的根源不見了,則乾坤的作用,天地的陰陽變化也就隨之消失,生機幾乎熄滅

心法:

一、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二氣相合,才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如果乾坤毀滅,天地之道無法作用,則陰陽生機從此止息。

二、易之原理為大道之原理,是形而上的道。易之體為如如不動的太極本體,不會變。乾坤之陰陽互變,則為易之大用,可感而遂通。

三、乾坤毀,則天地无造化之生機,天地止息,則无法了解易理,也看不到不易、簡易、變易的作用,易理的陰陽變化不可見,則乾坤就止息不能作用了。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形而上是在形體之外,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無聲無息,只能用心領會,是宇宙的真理,化育無窮之大道,主宰有形萬物,也是人的自性本體。有形有象的物質,是乾坤作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萬物,且內涵形而上的道,為形而下的器。道和器互相感應乾坤剛柔相推,陰陽互變,適當的修裁事物達到應用的目的,這就是再進一步推演,施行於百姓日常生活的動靜之間,以發揮作用,叫做通。舉此變通之法措置於天下,以教化人民都能明吉凶、知變通,就是聖人道濟天下的事業。

心法:

一、乾坤,為天地、陰陽、剛柔、奇偶,在天成象,在地成器。

二、易學的原理即大道的原理,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道與器不可分,无道則器不顯,无器則道不存;道代表自性,器為有形之物,受陰陽所束縛,器代表假體,如果假體裡面沒有自性,豈不成了行屍走肉。

三、道可以成器,器可以依所需而裁度利用,即為「變」,道藏於器,透過器可以進入探究道的玄妙,即為「通」

四、化而裁之謂之變,指適當的變化剪裁,以達到應用的目的,為「去故」之義,將心思及作為轉化提升,並裁減掉一切私心慾念。推而行之謂之通,為「取新」之義,推陳出新以達到應用的目的,即窮則變、變則通。

五、明吉凶知變通,則事无疑而決斷不滯。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因此易經所說的卦象,就是聖人了解天地間複雜萬象的奧秘,是看不見的道,因此用模擬的方式畫卦立象,以代表宇宙萬事萬物相宜的各種現象,讓世人了解複雜的萬象,這就是卦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聖人看到天下的萬事萬物變動無常,卻有一定的大道法則和自然規律,萬變不離其道,則統觀萬象生滅的動靜並融會貫通,以制定典章禮法,裁度合宜的規範法則,並繫以文辭文句,明示順天道者吉、逆天道者凶,作為世人判斷吉凶的根據,就是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卦講象,爻講變,天下繁雜的事物都在卦象中顯示極盡。能鼓動天下人勤奮不倦,建功立業,能知吉凶趨避的啟示都在彖辭爻辭中揭露。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化裁事物之變,在於七八九六陰陽老少的變易之道,宇宙萬事萬物之陰陽動靜變化無窮,聖人藉易理窮變則通久的變化之用,去故取新,動靜合宜,以推行無阻。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要透徹了解易理的玄妙,精通易理的深奧大道,達到明察毫微,出神入化的境界,在於運用易理的人具備德行修為,致力於修持定慧之道學,虔誠洗心,能發揮自性本體之大道,思維和天地萬物合一,做到寂然不動,无思无為,感通而成,即使不言亦可取信於人。

心法:
一、化裁,謂之變。易理中包含化裁之變、揲蓍之法,作為世人決斷動靜行止之依據。

二、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寂然不動,感而隨通。

三、宇宙萬事萬物不停的變化,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所不變,藉易理變通的變化之用,把易學的原理運用精通達到明察秋毫出神入化的境界,重點在於運用易理的有沒有思想和易理合一,做到無為而成,不靠言詞取信於人,做到這樣,都是存於個人平日的德行修為

繫辭上傳 ( 第十章)


第十章
章旨: 
本章說明聖人精研宇宙的深密奧妙,以及錯綜複雜之變化,以「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尚其占」,應用於修身治事之道,也是易經整個的精華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聖人本道作易以修身治事,易有聖人之道,即「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尚其占」,聖人以道繫於辭,商榷事物之深淺詳略,所發之言都是以卦、象、爻所繫的文辭做為準則聖人以道裁度事物,行事之時,必觀察陰陽變化,不拘泥於一,窮則變,從而掌握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時機。而下的宇宙森羅萬象,陰陽各異,動即生變,聖人觀察研究陰陽動靜之象,而制定萬事萬物不變之易理,並製作卜筮器具,盡物之用形成卦象,以成天下之務,遇疑惑不明之事需要決斷時,即以卜筮之法,斟酌揣摩陰陽變化及卦爻決斷之辭,以洞察吉凶得失。

孔子非常讚歎易理的智慧,是大千世界所有事物的原理原則,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君子己身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之時,會先虔誠透過卜筮問易,以指示不可預知的吉凶禍福。其所思所惑也會立即得到回應,不論何時何地不分古今遠近,還是幽冥鬼神,都不出易經的範圍,一切都能感應通達,未來的變化也無不周知,如果不是上窮天道之深蘊奧密,下至萬事萬物之精微博大的易經,還有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心法:

一、 器,指一定之理。 變,為老陽老陰之變,即奇偶數陰陽之變。 象,指陰陽動靜之象。 命,為占卜者所問之言。 如向,向即響,為回應之意。

二、 爻動則卦變,心動則五官變、鬼神知。 如果能融會貫通易理,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心念如如不動,就可以觀象即知禍福,感而遂通,達到「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的境界,進而安守中正之氣,不動如山,亦可跳出陰陽之外,不受鬼神所制。

三、卜筮時需一事一問,不可一事一問再問,在請卦之前,要先擬好所問之事的時、地、物、求卦之人的基本資料,心存正念,虔誠祈請四大聖人賜卦解惑,所得之卦必不會答非所問,結束時再感謝賜卦。

四、卜卦恭請文範例:恭請八卦祖師、四大聖人及諸天神聖上。今天弟子(姓名、虛歲年月日、住址)有一事(事由重點) 吉凶禍福未明,祈請賜文王卦(或金錢卦)以明示,請賜初爻、再賜二爻... 再賜上爻。

1.金錢卦:取三個銅錢,先決定好正面(為陽爻)、反面(為 陰爻)。

2.搖一次為一爻(共搖六次,從初爻開始往上紀錄)

3.老陽(做○記號)、老陰(做x記號),老陽和老陰皆為動爻,再做變卦(請點閱第九章範例說明)。

4.文王卦:請點閱第九章大衍之數的步驟說明。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卦始于一變,六爻十八變皆以参伍之法,開始分左右,各揲蓍其數,繼而將扐數相合,多則八九,少則四五,而變出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三變成一爻,皆此參伍以變,雖然參酌相錯,其數仍然行列整齊,不影響錯雜變化的排列。

六爻錯綜複雜,陽變陰、陰變陽,六十四卦非覆即變,卦中卦、上下交互卦,左右、上下、八方四面圓通無礙,萬事萬物之理,無不存於通變之中,如此老少四象相雜,如天地經緯燦然成章。

天地極數的陰陽動靜,遂萬物之演化而定天下萬象。若非天下至為完美圓通的變易原理,還有甚麼能做到如此成文定象呢?

心法:
一、
参,為彼此錯綜参酌之意。
伍,為行列整齊互合之意。

二、
錯,為卦爻相反變化,陽變陰、陰變陽之意。
綜,為卦爻上下顛倒覆置的變化,錯綜亦即「非覆即变」。

三、
九六為老陽老陰,七八為少陽少陰,老少四象各有不同的動靜。

四、
九為天數之極,六為地數之極。

五、
老陽老陰之數與錯綜變化,請點閱第九章,大衍之數範例。


易无思也,无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易的本體是形而上的道,為體,至純至靜不複雜,自然不造作,如如本體寂然不動,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聖人以道作易,易書既成,道即存於易書之中,然易无思而无不思,无為而无不為,寂亦不終寂,只要虔誠透過揲蓍之法與天地萬物合一,而感應貫通,從蓍策所回應的徵兆,就能判斷出隱於無形而未可知的吉凶禍福。如果不是至精微神妙的易理,誰又能做到呢?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孔子說易學是宇宙最深奧莫測的至理真諦,所以聖人對宇宙根本的奧秘,極深入的專研探究到最精微之末。唯有這樣細研深究到最難測識之處,才能融會貫通到天下所有的志業。
唯有觀察到最精細微末,難以剖析的地方,才能成就天下所有的事物。深奧莫測、精細微末皆出於自然,然神無方、易無體,唯有全神貫注達到這樣神妙的境界,雖然看不到疾行變化也能很快速的感而遂通不需行動也可以從細微徵兆,劍及履及的知道結果,以防微杜漸,慎始而善終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孔子说:易為聖人修身治世之道,以无思无為,寂然不動為體,以「辭、變、象、占」四焉為用,體用合一,唯深、唯幾,感而遂通。 就是這樣的道理。

心法:

一、萬物有心則有思有為,易无心,自无思无為,因此,未蓍策求卦之前,辭、變、象、占皆寂然无跡。

二、深,為天下吉凶禍福之理,隱於無形,難以測識謂之深。幾,為陰陽老少徵兆微渺,極難剖判,謂之幾。深之難測,而易之卦爻無不備也,幾之難判,易之蓍策則無不具也。(日講易經解義卷十六)

三、寂然不動是完全靜止到極點,是形而上如如不動的本體,修道之人能革除物慾,精、氣、神三寶集聚,性、心、身合一,頓悟「无思、无為」的奧妙,流露真如實性的妙智慧,愈悟愈深入,即可達到感而遂通的境界。

四、「唯深、唯幾,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下萬事萬物之深奧莫測、精細微末之處皆出於自然,能將易理細研深究到最難測識之處,觀察到最精細微末難以剖析的地方,就能對事物的現象感而遂通。

以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作最簡單的比喻; 如雙腳踏在霜雪上,立即知道結冰的日子馬上要到了,要防範於未然。這麼簡單自然,不需占卜就能知道結果。

五、本章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義、周易禪解、易經之道。

繫辭上傳 ( 第十一章)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章旨:
天顯像、人作用,聖人遵循效法,以立易成書制器,藉蓍、卦、爻以
通志、成務、斷疑,開啟世人明吉凶、知進退的智慧大用。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說:易經到底是甚麼,有何用處? 聖人了解世人對天下一切事物的變化都蒙昧不知,就借易理理、卦象和爻辭來啟發世人的智慧,讓人人都能明白萬事萬物的現象,開創萬事萬物的功能,以成就天下事務,易理包藏宇宙所有變化的規律和定理,上自天地造化之大,下及人心思慮之微,無論遠近幽深,鉅細靡遺,無所不在,所有大小事物及金科玉律都不離易經的範圍,就是如此而已。
所以聖人立易成書,將易理、易道,藉著卜筮、卦象和爻辭和世人溝通,以幫助天下人對無法決定的事務,提供合理的思考依據,通曉明白後勇於趨避而達成心志,奠定天下之功業,並藉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以判斷天下所有的吉凶禍福、是非疑惑,不會誤入歧途。

心法:
一、易,指蓍、卦、爻而言,經伏羲、文王、周公三位聖人而成書。
冒,為包藏、統括之意。通,為達之意。物,指人而言;開物,為開啟世人智慧之意。
務,為使人知趨避進退而成就事務之意。

二、易經能幫助世人釋疑解惑,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安身在適當的時機與位置上,判斷人事物的正確後再行動,以趨吉避凶。

三、一理通,萬理徹,研讀易經,要做到无思无為,寂然不動,達到感而遂通的境界,自然就能繼往聖、開來學,以通天下人之志,定天下人之業,斷天下人之疑。這種境界就如佛法的「心即是道」,「道」是指這念菩提心,具足「定、慧」,「定」是指如如不動的這念心,是為「寂」。「慧」是這念心在定中,時時刻刻都清楚、明白、作主,也稱為「照」,定則生慧,照則事理感通。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所以聖人藉蓍草空心的圓通之德,用49支的四營變化,參伍錯綜,圓通無礙,來顯現占卜的神妙莫測。每一卦的德性都是昭然若揭的中正之理,宇宙八方的盈虛消長無所不覺,吉凶得失之理無所不知。六爻的變化包羅萬象,爻各有其位,位各有其適宜之時,事因時變,位依時遷,六爻時位、階段之義,簡單明瞭,容易判斷,可以貢獻世人做為立身處事的指導方針。
古聖先賢皆以此韜養淨化自己的心性,洗滌盡淨,歛視返聽,一念不生而流露真如實性,凝精聚神而達退藏於密的境界,也以此教導百姓「善必先知其吉,不善必先知其凶」,无論吉凶皆與人民同甘共患。
聖人一心澄定至純,與天地萬物感通,從卜筮的徵兆就能推知不可見的未來,也能追溯既往已定之事,卻隱密內斂,一如平凡百姓,如果不是有大睿智、大定慧的人,又有誰能做到无所不知,卻不顯山不露水的境界。而古聖先賢聰明睿智又神勇威武,卻能藉揲蓍之法的神妙功用,不殺伐即可治世。

心法:
一、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心圓空

二、智慧是含藏於內的,不會表露於外。

三、圓而神,為變化莫測,圓通无礙之意。方以知,萬事萬物變化之定理昭然之意。易以貢,用變易示人以提供指導之意。

四、孔子的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若非洗心至純,如何能做到如此境界。

五、八卦之卦德:
乾,為剛健。坤,為柔順。震,為奮動(震動)。巽,為伏入。坎,為陷險。離,為麗明。艮,為靜止。兌,為喜悅。

六、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易。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因此聖人洞悉天地萬物陰陽變化,觀察盈虛消長的現象,而明白自然規律的道理,也了解世人愛惡攻取的社會現象及百姓的蒙昧無知,是無法感悟到宇宙奧妙的真理,以致所行所為皆吉凶難料,因此創造蓍草龜殼等神奇的卜筮器具及揲蓍之法,以神道設教作為普濟世人之用,教導百姓在行事之前先琢磨判斷以趨吉避凶,做為世人通志、成務、斷疑之用。聖人設卦、立象、興神物之時,必戒除一切雜念,洗心至純,不受外誘,肅然虔誠,感而遂通天地神明之德。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型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天道循環,陰長陽消、陽長陰消,易經卦象皆由乾坤變化而來,以闔闢代表乾坤,闔極而闢,闢極而闔,乾坤交替變化,一闢一闔往來不窮,通行無礙。
宇宙八大現象(天地、日月、山澤、雷風)顯見觀象就能明瞭,有形體有質量的是形而下的器。聖人效法乾坤之道,闔闢之變,以制揲蓍之法,做為百姓日常利用出入往來,如果人人懂得遵循陰陽變化的法則,就能透過卜筮,判斷不可知的未來,這就是聖人利用闔闢的神妙變化,教導世人明善惡、識吉凶,以通志成務、斷疑解惑。

心法:
一、興神物,為興制揲蓍之法。齋,為去除內心雜念之意。戒,為持守清淨不受外界誘惑之意。

二、戶,為門戶。闢,為亮、動、出、打開之意,指氣機發動而言。闔,為暗、靜、入、收合之意,指氣機收斂而言。見,為顯現之意。形,為物象形體之意。

三、繫辭傳中一切事物的卦象都是從乾坤兩卦變化而來,是以闢為乾、為陽,闔為坤、為陰。乾坤陰陽之氣互相交流往來的發展,即一闔一闢的變化規律。繫辭下傳第五章: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即日月相互交替產生光明)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即寒暑交替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時的次序為一歲)。往者屈也,來者信(音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這些都是陰陽一往一來、一闢一闔的相互交流變化,自然推移循環而往來不窮,通達無阻。

(可參閱#part2十二辟卦的陰陽升降)

四、蓍草若非聖人制而用之,如何知其為神物?故神物非神,必經由聖人裁制,而後成為神物。聖人制器皆為藉助於蓍策之神,與民吉凶同患,用以鼓舞世人通志、成務、斷疑。

五、閉而靜止是「闔」,開始行動是「闢」,一闢一闔即是「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兩眼所見皆有「象」,有形之物皆為「器」,能運用的是為「法」,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是「神」。因此易理是一切事理的根本,易理之源為太極,太極生出陰陽兩儀。有陰陽就有剛柔、動靜之變化,有變化就生出吉凶,都是自然發展的現象,也是易經所講的重點「變、通」,窮則變、變則通,往來不窮矣。

六、本節是孔子將抽象的「變、通」,用簡單通俗的門戶闔闢作比喻。

七、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易、周易禪解。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聖人既興神物、制器以妙其用,必先畫卦以成象,立易以成書。易包羅萬象,變化無窮,其中必有不變之理,為生生不已之本源,即為太極,太極一動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陰陽相盪相從而生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繫以文辭,說明「時機與地位」是否合宜適當,以及得失的徵象,據以判斷吉凶。吉凶既明,即可知趨避,知趨避即可通一生之志,成萬世之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所以世人觀法取象,了解宇宙之間大自然的法則和所包含的萬象,沒有比天无不覆、地无不載的德性更宏大了。天地變化莫測,能流通不止的莫過於四季寒暑的循環往復。高懸於上普照萬物,能令天下光明的莫大於日月。世間沒有比富有天下,貴為九五至尊的天子,具有愛護人民普濟百姓的德性更崇高了。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萬物皆備於我,依其性質,以利益世人經邦濟世所致用的,莫過於聖人效法四時之變通,創立卜筮之器更聰明睿智了。能無所不至的探索複雜之萬象和隱藏的奧秘事理,洞悉幽深不可測的未來,以教導天下世人明辨吉凶得失,趨善避惡,或是得到鼓舞而勤勉不倦,亦能增進德業而通志成務的器物,沒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龜甲之神妙功用還大的。

心法:

一、太極為道的本源,是混沌之初,乾坤未定、天地未分、萬象未顯、萬物未生、陰陽未判之前,是宇宙的原始,是唯一、絕對,沒有形象,生生不滅,獨立而不改,是道的本源,為天地萬物之母。无極是極於无,包羅萬象,與太極為一體兩面。

二、陰陽兩儀,為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總根源,周行而不怠。

三、四象,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即春、夏、秋、冬四時,也代表木、火、金、水。

四、八卦為乾、坤、離、坎、震、巽、艮、兌,代表天、地、日、月、雷、風、山、澤等八大自然現象。

五、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三國志陳思王植傳:「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六、天地萬象都有變通之道,現象變通最大的莫過於四季,最細微神妙的莫過於卜筮之器、揲蓍之法。因此天顯像、人作用,聖人立易成書制器,以蓍、卦、爻,開啟世人明吉凶知進退的智慧大用。

八、禮記•曲禮上曰:「龜為卜,策為筮」。可知古代燒灼龜甲,從觀察裂紋的形狀可顯見吉凶徵兆,是為卜。用蓍策之數推斷吉凶得失則為筮。

九、繫辭下傳第二章有更廣泛說明「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蓍草是天生的靈性神物,聖人效法其圓通德性,藉以建立卜筮的法則。天地陰陽運行的闔闢變化,有一定的自然規律,聖人據以畫卦立象,演義出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變化,及生生不息的道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顯現各種陰陽變化之象,聖人模擬成卦,藉以推測吉凶,琢磨得失,並繫彖爻之辭,作為世人趨避的準則,即是「天顯像,人作用」的道理。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上古伏羲時代,黃河出現龍馬負圖,是為河圖,圖有十數,代表宇宙的元素,為體,伏羲據圖創立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時河南洛陽出現神龜負書,是為洛書,書有九數,代表世間變化之道,為用,大禹以此悟出治平水患的方法,文王則創出後天八卦。聖人依循天地造化及變化的法則而作易經,運用在萬事萬物的哲理上,小則修身立德,以教化世人,大至安邦興國,以利益天下百姓。易有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可以顯示天下萬事萬物的本質,與變化的自然法則。經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依卦爻所顯示的現象,繫以文辭說明,依卦之陽大陰小、辭之險易得失,定出吉凶禍福進退之理,告訴世人何者當趨、何者當避,據以判斷所疑之事,而成天下之務。

心法:
一、變化,指陰陽而言。垂象,指日月星辰而言。

二、蓍之德圆而神,指蓍草的心是圓的,中為空心。代表「无思、无為」感通之神妙,蓍草百莖連一根,下面會有烏龜守著,蓍與龜都是天生之靈性神物。龜背上的圖像包含了宇宙的奧妙,中央有天地人三才、外圍有十天干、二十四節氣,龜殼底部為十二地支。

三、雖然古人占卜以蓍草龜甲並重,然本章專言的筮策之法,聖人所興之神物、所制之器、所效法的圓通之德,皆不離揲蓍。

四、傳說大禹治水時,上天賜予「洪範」,分為「九疇」助其治水。「洪」是人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疇」是類的意思,「九疇」即九條治世規範。

五、伏羲時代黃河出現龍馬,背負圖55點,伏羲據以創立先天八卦,用1-10代表宇宙的元素(為體);大禹治水時河南洛陽出現神龜,背負45悟到了物理的自然法則而治平水患。王據以創造後天八卦,用1-9代表世間的變化之道(為用)。聖人遵循效法,並運用在萬事萬物的哲理上,以教化世人,利益天下百姓。 易經本來都是圖案,後來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加以文字文辭說明,明白告訴天地萬事萬物的陰陽變化,定出行事的吉凶禍福,得以判斷悔吝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