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章旨:說明易經各爻的作用及精神,六十四卦之卦爻的變動錯綜複雜,觀察爻的適當時位與萬事萬物的配合而知吉凶禍福。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易經這部書看似複雜,其實很簡易,是探討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從追朔原始到終了的過程,以探求卦體之「時」與「位」,陰陽的相對意義及因果的實質關係。
從卦立而爻生,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卦有定體,爻無定用,或陽居陰位,或陰居陽位,六爻上下變動,內外錯綜相雜,不過是某件事物在某個時間和所處的空間位置,恰當與否以決定吉凶而已。
爻位次序由下而上,在初爻之時還難以了解事理的發展,順六爻次序完成全卦,到了上爻就顯而易知了,就如萬事立本困難,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就能顯見結果,這就是本末之分。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 !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以一卦而言,初爻之文辭必比擬所占卜之事的開端,卦體意義未明,無法判斷結果,到了上爻才能終成全卦要表達的內容。世間的事物繁雜,萬物皆有陰陽剛柔,卦有純陽、純陰、陰陽相雜,六爻有各自的德性,如果要了解全卦的意義,就要了解卦德及功過作用,並辨別六爻的是與非及當位與不當位,只看初爻和上爻是無法全面瞭解,易經重視中爻之守中用中,因此還要斟酌二、三、四、五爻的含意,二、五爻得上、下卦之中,三、四爻為卦中卦之中,以及上下交互卦,錯綜複雜,皆具重要意義。六爻面面觀,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質及變化,天道存亡、人事吉凶之理皆具。
啊!世人若要探討卦中的吉凶存亡,從六爻的陰陽推移,大概就能洞悉無疑,就算居於室也能知天下事。更何況具有妙智慧的人,明白了存亡吉凶和是非進退之理,只要在彖辭上加以琢磨玩味,全部的易理卦義多半就明瞭了。
心法:
一、所占得之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以絕對的不好,原則是要守住卦辭和爻辭的原則,行中道事理,改變想法和做法,即可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二、內卦代表內在情緒思想,外卦代表外在的客觀環境。卦中卦、交互卦可觀察隱藏的吉凶變動。
三、質:指卦體而言。時:指爻位所處之時空。物:指陰陽。中爻:指全卦的二至五爻。
四、噫,為感嘆詞。亦要,為大概之意。
五、易經研究透徹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能豁然開通,不需卜卦,也能從事物的開端就知道後面發展的結果,這就是「善易者不卜」,「見微知著」的大智慧,也是儒家所說的「神而明之」,佛家所謂的「神而通之」。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書卦爻的涵義,無不完備,二與四皆為陰爻,同具柔順之功,然而所處地位不同,所產生吉凶悔吝的遭遇和結果也就不同了,第二爻屬外臣位,離第五爻之君王遙遠,處於下卦之中爻,能以柔順之德守中正之道,容易建立功勳,故讚譽多。 第四爻為近君王之內臣位,伴君如伴虎,因此言行多需戰戰兢兢、戒慎恐懼。陰爻應以柔順為行事之本,必附於陽剛之後,但是遠不濟及,不利於離得太遠,但是太近又容易遭受猜忌之秧,因此第二爻沒有過咎的要領,在於以柔順及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行事,以柔取中道,沒有不成功的。
心法:
一、近,指近君位。
二、二之位多譽,由於得中。四之位多懼,因其位不中,豈獨是近君王位之故。
三、以乾卦言,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機會展現,有遠景,故為「二多譽」。九四爻或躍在淵。要更上一層樓還是留在原地,需謹慎戒懼以免錯失良機或全盤皆輸,故為「四多懼」。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以三、五爻而言,三與五同具陽剛之功,所處地位卻有尊卑貴賤的差別。第三爻位置低下,卻因位居下卦之極位而內心高亢,容易剛愎自用,自然容易有凶險,第五爻高居中正之君王位,獨操大權,有文武百官護持,所有功勳都歸於第五爻這位君王,時間不同、位置不同,爻位的貴賤等次在三、五爻就分別出來了。三、五爻皆為陽爻居陽位,以陽剛處於陽位,得正位之當,足以濟事,若以柔居陽位,則懦弱無能難有作為,但是陰爻占陽位就一定危險嗎?只要守正就沒有危險。陽爻占陽位就一定吉嗎?只要過剛就有凶啊。
心法:
一、時位的貴賤不同,用處也不同,吉凶要看卦的變化和有沒有守住卦爻辭的原則,因為易經變化無窮,〝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不是只用柔,也要用剛。
二、卦之譽、懼、凶、功,皆備於中四爻。
三、求的的卦若不好,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改變想法和做法,行中道事理,求變則通,以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