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繫辭上傳 ( 第十一章)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章旨:
天顯像、人作用,聖人遵循效法,以立易成書制器,藉蓍、卦、爻以
通志、成務、斷疑,開啟世人明吉凶、知進退的智慧大用。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說:易經到底是甚麼,有何用處? 聖人了解世人對天下一切事物的變化都蒙昧不知,就借易理理、卦象和爻辭來啟發世人的智慧,讓人人都能明白萬事萬物的現象,開創萬事萬物的功能,以成就天下事務,易理包藏宇宙所有變化的規律和定理,上自天地造化之大,下及人心思慮之微,無論遠近幽深,鉅細靡遺,無所不在,所有大小事物及金科玉律都不離易經的範圍,就是如此而已。
所以聖人立易成書,將易理、易道,藉著卜筮、卦象和爻辭和世人溝通,以幫助天下人對無法決定的事務,提供合理的思考依據,通曉明白後勇於趨避而達成心志,奠定天下之功業,並藉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以判斷天下所有的吉凶禍福、是非疑惑,不會誤入歧途。

心法:
一、易,指蓍、卦、爻而言,經伏羲、文王、周公三位聖人而成書。
冒,為包藏、統括之意。通,為達之意。物,指人而言;開物,為開啟世人智慧之意。
務,為使人知趨避進退而成就事務之意。

二、易經能幫助世人釋疑解惑,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安身在適當的時機與位置上,判斷人事物的正確後再行動,以趨吉避凶。

三、一理通,萬理徹,研讀易經,要做到无思无為,寂然不動,達到感而遂通的境界,自然就能繼往聖、開來學,以通天下人之志,定天下人之業,斷天下人之疑。這種境界就如佛法的「心即是道」,「道」是指這念菩提心,具足「定、慧」,「定」是指如如不動的這念心,是為「寂」。「慧」是這念心在定中,時時刻刻都清楚、明白、作主,也稱為「照」,定則生慧,照則事理感通。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所以聖人藉蓍草空心的圓通之德,用49支的四營變化,參伍錯綜,圓通無礙,來顯現占卜的神妙莫測。每一卦的德性都是昭然若揭的中正之理,宇宙八方的盈虛消長無所不覺,吉凶得失之理無所不知。六爻的變化包羅萬象,爻各有其位,位各有其適宜之時,事因時變,位依時遷,六爻時位、階段之義,簡單明瞭,容易判斷,可以貢獻世人做為立身處事的指導方針。
古聖先賢皆以此韜養淨化自己的心性,洗滌盡淨,歛視返聽,一念不生而流露真如實性,凝精聚神而達退藏於密的境界,也以此教導百姓「善必先知其吉,不善必先知其凶」,无論吉凶皆與人民同甘共患。
聖人一心澄定至純,與天地萬物感通,從卜筮的徵兆就能推知不可見的未來,也能追溯既往已定之事,卻隱密內斂,一如平凡百姓,如果不是有大睿智、大定慧的人,又有誰能做到无所不知,卻不顯山不露水的境界。而古聖先賢聰明睿智又神勇威武,卻能藉揲蓍之法的神妙功用,不殺伐即可治世。

心法:
一、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心圓空

二、智慧是含藏於內的,不會表露於外。

三、圓而神,為變化莫測,圓通无礙之意。方以知,萬事萬物變化之定理昭然之意。易以貢,用變易示人以提供指導之意。

四、孔子的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若非洗心至純,如何能做到如此境界。

五、八卦之卦德:
乾,為剛健。坤,為柔順。震,為奮動(震動)。巽,為伏入。坎,為陷險。離,為麗明。艮,為靜止。兌,為喜悅。

六、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易。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因此聖人洞悉天地萬物陰陽變化,觀察盈虛消長的現象,而明白自然規律的道理,也了解世人愛惡攻取的社會現象及百姓的蒙昧無知,是無法感悟到宇宙奧妙的真理,以致所行所為皆吉凶難料,因此創造蓍草龜殼等神奇的卜筮器具及揲蓍之法,以神道設教作為普濟世人之用,教導百姓在行事之前先琢磨判斷以趨吉避凶,做為世人通志、成務、斷疑之用。聖人設卦、立象、興神物之時,必戒除一切雜念,洗心至純,不受外誘,肅然虔誠,感而遂通天地神明之德。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型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天道循環,陰長陽消、陽長陰消,易經卦象皆由乾坤變化而來,以闔闢代表乾坤,闔極而闢,闢極而闔,乾坤交替變化,一闢一闔往來不窮,通行無礙。
宇宙八大現象(天地、日月、山澤、雷風)顯見觀象就能明瞭,有形體有質量的是形而下的器。聖人效法乾坤之道,闔闢之變,以制揲蓍之法,做為百姓日常利用出入往來,如果人人懂得遵循陰陽變化的法則,就能透過卜筮,判斷不可知的未來,這就是聖人利用闔闢的神妙變化,教導世人明善惡、識吉凶,以通志成務、斷疑解惑。

心法:
一、興神物,為興制揲蓍之法。齋,為去除內心雜念之意。戒,為持守清淨不受外界誘惑之意。

二、戶,為門戶。闢,為亮、動、出、打開之意,指氣機發動而言。闔,為暗、靜、入、收合之意,指氣機收斂而言。見,為顯現之意。形,為物象形體之意。

三、繫辭傳中一切事物的卦象都是從乾坤兩卦變化而來,是以闢為乾、為陽,闔為坤、為陰。乾坤陰陽之氣互相交流往來的發展,即一闔一闢的變化規律。繫辭下傳第五章: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即日月相互交替產生光明)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即寒暑交替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時的次序為一歲)。往者屈也,來者信(音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這些都是陰陽一往一來、一闢一闔的相互交流變化,自然推移循環而往來不窮,通達無阻。

(可參閱#part2十二辟卦的陰陽升降)

四、蓍草若非聖人制而用之,如何知其為神物?故神物非神,必經由聖人裁制,而後成為神物。聖人制器皆為藉助於蓍策之神,與民吉凶同患,用以鼓舞世人通志、成務、斷疑。

五、閉而靜止是「闔」,開始行動是「闢」,一闢一闔即是「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兩眼所見皆有「象」,有形之物皆為「器」,能運用的是為「法」,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是「神」。因此易理是一切事理的根本,易理之源為太極,太極生出陰陽兩儀。有陰陽就有剛柔、動靜之變化,有變化就生出吉凶,都是自然發展的現象,也是易經所講的重點「變、通」,窮則變、變則通,往來不窮矣。

六、本節是孔子將抽象的「變、通」,用簡單通俗的門戶闔闢作比喻。

七、參考書籍:日講易經解易、周易禪解。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聖人既興神物、制器以妙其用,必先畫卦以成象,立易以成書。易包羅萬象,變化無窮,其中必有不變之理,為生生不已之本源,即為太極,太極一動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陰陽相盪相從而生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繫以文辭,說明「時機與地位」是否合宜適當,以及得失的徵象,據以判斷吉凶。吉凶既明,即可知趨避,知趨避即可通一生之志,成萬世之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所以世人觀法取象,了解宇宙之間大自然的法則和所包含的萬象,沒有比天无不覆、地无不載的德性更宏大了。天地變化莫測,能流通不止的莫過於四季寒暑的循環往復。高懸於上普照萬物,能令天下光明的莫大於日月。世間沒有比富有天下,貴為九五至尊的天子,具有愛護人民普濟百姓的德性更崇高了。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萬物皆備於我,依其性質,以利益世人經邦濟世所致用的,莫過於聖人效法四時之變通,創立卜筮之器更聰明睿智了。能無所不至的探索複雜之萬象和隱藏的奧秘事理,洞悉幽深不可測的未來,以教導天下世人明辨吉凶得失,趨善避惡,或是得到鼓舞而勤勉不倦,亦能增進德業而通志成務的器物,沒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龜甲之神妙功用還大的。

心法:

一、太極為道的本源,是混沌之初,乾坤未定、天地未分、萬象未顯、萬物未生、陰陽未判之前,是宇宙的原始,是唯一、絕對,沒有形象,生生不滅,獨立而不改,是道的本源,為天地萬物之母。无極是極於无,包羅萬象,與太極為一體兩面。

二、陰陽兩儀,為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總根源,周行而不怠。

三、四象,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即春、夏、秋、冬四時,也代表木、火、金、水。

四、八卦為乾、坤、離、坎、震、巽、艮、兌,代表天、地、日、月、雷、風、山、澤等八大自然現象。

五、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三國志陳思王植傳:「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六、天地萬象都有變通之道,現象變通最大的莫過於四季,最細微神妙的莫過於卜筮之器、揲蓍之法。因此天顯像、人作用,聖人立易成書制器,以蓍、卦、爻,開啟世人明吉凶知進退的智慧大用。

八、禮記•曲禮上曰:「龜為卜,策為筮」。可知古代燒灼龜甲,從觀察裂紋的形狀可顯見吉凶徵兆,是為卜。用蓍策之數推斷吉凶得失則為筮。

九、繫辭下傳第二章有更廣泛說明「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蓍草是天生的靈性神物,聖人效法其圓通德性,藉以建立卜筮的法則。天地陰陽運行的闔闢變化,有一定的自然規律,聖人據以畫卦立象,演義出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變化,及生生不息的道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顯現各種陰陽變化之象,聖人模擬成卦,藉以推測吉凶,琢磨得失,並繫彖爻之辭,作為世人趨避的準則,即是「天顯像,人作用」的道理。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上古伏羲時代,黃河出現龍馬負圖,是為河圖,圖有十數,代表宇宙的元素,為體,伏羲據圖創立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時河南洛陽出現神龜負書,是為洛書,書有九數,代表世間變化之道,為用,大禹以此悟出治平水患的方法,文王則創出後天八卦。聖人依循天地造化及變化的法則而作易經,運用在萬事萬物的哲理上,小則修身立德,以教化世人,大至安邦興國,以利益天下百姓。易有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可以顯示天下萬事萬物的本質,與變化的自然法則。經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依卦爻所顯示的現象,繫以文辭說明,依卦之陽大陰小、辭之險易得失,定出吉凶禍福進退之理,告訴世人何者當趨、何者當避,據以判斷所疑之事,而成天下之務。

心法:
一、變化,指陰陽而言。垂象,指日月星辰而言。

二、蓍之德圆而神,指蓍草的心是圓的,中為空心。代表「无思、无為」感通之神妙,蓍草百莖連一根,下面會有烏龜守著,蓍與龜都是天生之靈性神物。龜背上的圖像包含了宇宙的奧妙,中央有天地人三才、外圍有十天干、二十四節氣,龜殼底部為十二地支。

三、雖然古人占卜以蓍草龜甲並重,然本章專言的筮策之法,聖人所興之神物、所制之器、所效法的圓通之德,皆不離揲蓍。

四、傳說大禹治水時,上天賜予「洪範」,分為「九疇」助其治水。「洪」是人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疇」是類的意思,「九疇」即九條治世規範。

五、伏羲時代黃河出現龍馬,背負圖55點,伏羲據以創立先天八卦,用1-10代表宇宙的元素(為體);大禹治水時河南洛陽出現神龜,背負45悟到了物理的自然法則而治平水患。王據以創造後天八卦,用1-9代表世間的變化之道(為用)。聖人遵循效法,並運用在萬事萬物的哲理上,以教化世人,利益天下百姓。 易經本來都是圖案,後來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加以文字文辭說明,明白告訴天地萬事萬物的陰陽變化,定出行事的吉凶禍福,得以判斷悔吝得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