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說卦傳-第六章(萬物變化之作用)

第六章
章旨:說明萬物變化之作用,皆不離乾坤之本體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天地運行的神奇奧妙,無不倚於動撓萬物之生機,為萬物的根本,也是宇宙的真理,以乾坤六子陽變陰化的作用而言。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鼓動萬物生機的沒有比震雷奮動更疾速。萬物既動,推動萬物散播生機的沒有比巽風更能迅速普及。使萬物乾燥而堅實成熟的莫過於離火之乾烈。能讓萬物喜悅,生機舒暢的莫過於澤水之濡。能滋養萬物生長的莫過於充足的雨露之潤。能終藏萬物之成果,同時又開啟萬物之生機,如此終而復始的循環之功莫大於艮的成始成終。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六子皆乾坤之功,六子流行之用相對相生,所以水火性質雖然互相違背但能相互作用。雷風性質雖不同卻能相薄震動以傳播萬物,山澤上下懸殊卻能交相感應,互流通氣,這樣乾坤運行,陰陽流行對待而產生變化,以化成萬物生生不息。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神,為奧妙不可測者,如風雷之類。妙,為動撓之意。動,為鼓動之意。撓者,散也。疾者,速也。燥者,乾也。潤者,土中之水氣也。水者,冬之水,天降雨露之屬也。逮者,及、相濟也。既,盡也。成者,生成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動、撓、燥成萬物之始,說、潤、終始成萬物之終也。可見流行者原本對待,而對待者自具流行。

三、周易集注:言伏羲之對待,曰雷動、風散者,雷風相對也。曰雨潤、日晅者,水火對待也。曰艮止、兌說者,山澤相對也者。文王八卦之流行,曰動萬物者春也,曰撓萬物者春夏之交也,曰燥萬物者夏也,曰說(悅)萬物者秋也,曰潤萬物者冬也,曰終始萬物者冬春之交也。

四、周易集:先儒不知對待流行,而倡為先天後天之說。譬如天之與地,對待也。二氣交感生成萬物者,流行也。天地豈有先後哉?男與女,對待也,二氣交感生成男女者,流行也,男女豈有先後哉?

五、周易集:若止於言流行而無對待,則男女不相配,剛柔不相摩,獨陰不生,獨陽不成,安能行鬼神,成變化,而動之、撓之、燥之、說之、潤之以終始萬物哉!文王之流行必有伏羲之對待而後可流行也;所以伏羲、文王之圓圖不可廢一,孔子所以發二聖千載之秘者此也。

六、周易集:以文王流行之卦圖言之,雷之動、風之撓、火之燥、澤之說、水之潤、艮之始終。其流行萬物,固極其盛, 然必有伏羲之對待,水火相濟、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陰變陽化以運其神妙萬物而生成也。若言流行而不言對待,則男女不相配,剛柔不相摩,獨陰不生,獨陽不長成,安能行鬼神,成變化,而動之、撓之、燥之、說之、潤之,以終始萬物哉! 文王之流行必有伏羲之對待,而後可流行也。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說卦傳--第五章(八卦之循環)

第五章
章旨:本章說明後天八卦帝出乎震圖之循環,以及生成萬物之功用。


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帝出乎震:帝者乃是萬物造化之主宰,帝者陽也,陽為君,故稱帝。萬物之化育發端出於震,震出而氣萌動,萬物則生。居後天八卦之首。

齊乎巽:調和萬物必須由巽風推動生化之機,以齊時生長。

相見乎離:陽光照耀大地,至此化育已成,光輝越發,萬物生長茂盛。

致役乎坤:坤順承天,為陽所委役,大地能載育萬物使萬物都在地上作用並致力長養。

說言乎兌:萬物長養豐盛而歡欣愉悅的收成。

戰乎乾:乾乃至剛至健,陽剝盡,故與陰戰,為化育萬物之成果而辛勤收割。

勞乎坎:博戰收割之後,萬物皆歸藏,歲終當值休息慰勞之期。

成言乎艮:萬物發展到此為止。大功告成,陽氣已生,既成終亦成始。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震居東方,為東方卦,於四時為春三月,草木萌動。春雷震動生機(陽氣),萬物循環生息都有其規律和次序。於人為震開茅廬,震出生命力及自性。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巽居東南,為東南卦,於四時為春末初夏,萬物震出時生長不一,有萌芽者,有未開花葉者,經東南風推動,至此萬物皆齊整如一的生長。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離居正南方,為南方卦,離為日、為火,為五月,於四時為夏,萬物至此皆順暢繁茂,交輝相見。離之德以明盛為義,古聖先王必坐北朝南治理天下,以明德普施黎民百姓,蓋取之於南方與離明之會。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坤居西南,為地之象,五行為土,於四時為夏末秋初,坤承載萬物,坤土不吝惜的盡力長養萬物,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兌居西方,於四時為秋收時期,萬物皆得豐收而喜悅,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乾居西北,為西北之卦,於四時為秋冬之交,陽剝盡,陰盛陽衰,契機轉入陰陽交戰,要努力將豐收的萬物去蕪存菁,以便收藏。於人則需用乾的至剛至健去打拼才能接受環境的挑戰而生存。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坎居正北方,於四時為冬寒,萬物已歸,皆蟄伏冬藏,於人在外辛勤奮鬥所得,都在此歸藏並休整慰勞。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艮為東北之卦,於四時為冬春之交,萬物已歸藏終盡,然一陽復生,故又成萬物之始,故曰成言乎艮。


心法:
一、此章為文王圓圖,前一節為八卦之流行,後一節為八卦流行而生成物之功。勞,音去聲。

二、周易集:致,委之意。"致役乎坤"為坤受陽所委役。陽剝盡,陽與陰戰於乾之方,戰,搏鬥之意。"戰乎乾"非與乾戰也。

三、周易集:文王圓圖,帝出乎震,雖為八卦震、巽、離、坤、兌、乾、坎、艮之序,實屬春、夏、秋、冬五行循環流行之序也。蓋震、巽為木,木生火,故離次之。離火生土,故坤次之。坤土生金,故兌、乾次之。金生水,故坎次之。水非土亦不能生木,故艮次之,水土又生木火,此自然之序也。

四、周易集注:若以四正四隅論,離火居南、坎水居北。震,動也,為物生之初,故居東。兌說也,為物成之後,故居西。此為居四正位者也。巽陰木,居東南巳方。乾陽金,居西北亥方。坤陰土,居西南。艮陽土,居東北。此各居四隅者也。

五、伏羲圓圖之乾,以天地之乾言。文王圓圖之乾,以五行乾金之乾言。

六、
震卦東方卦帝出乎震萬物震醒。
為陽木,春雷震動生機(陽氣),萬物循環生息都有規律。震開茅廬,震出自性及生命力。

東南卦齊乎巽萬物皆生長整齊。
為陰木,春末初夏,東南風推動萬物生長。

離卦南方卦相見乎離萬物皆明而相見。
離為日、為火,古聖先王皆坐北朝南治理天下,光明普照黎民百姓。    

坤卦西南致役乎坤萬物皆致養。
為陰土,夏末秋初,萬物努力生長皆滋養而茂盛。

兌卦西方說言乎兌萬物皆喜悅。
秋收時期,萬物皆因豐收而喜悅。

乾卦西北戰乎乾契機轉入陰陽相博。
即將入冬之際,要努力將豐收的萬物去蕪存菁,以便收藏。用乾的至剛至健去打拼才能接受環境的挑戰而生存。

坎卦北方乎坎萬物皆有所歸。
冬寒時節,勞動一整年需修整,萬物都歸藏儲備並休息。

艮卦東北成言乎艮萬物皆成終成始。為陽土。

                                      

說卦傳--第四章(八卦之對待)

第四章
章旨:八卦相對待以顯物象之功用。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
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乾坤始交而為震巽,震為雷,鼓動萬物的生機,如寒冬生物伏於地下休眠過冬,等待春天驚蟄來臨,春雷震動,萬物振甦開始萌芽。

巽為風,風流動無所不入,無所不貫,散播於萬物,撓動萬物一同生長。

坎爲水、為雨,水之善德可滋潤萬物,使萬物得以滋潤而生長。

離為火,為日,可照耀萬物,使萬物得以茂盛舒展。

艮為山,卦德爲止,山可以蓄止萬物,各得其所。

兑為澤,卦德爲喜悅,為蓄藏的水。如沼澤和水庫的水可以滋潤萬物,以達成生長之功而得到無限的喜悅。

乾爲天,為君,居方圓圖之始,為天地間所有萬物造化的主宰,無所不統。

坤爲地,有蓄藏萬事萬物之功能,無所不容。


心法:

一、此章為八卦對待以成造化萬物之功用,故以乾坤為終。

二、震、巽之位相對,坎、離之位相對,艮、兌之位相對。

觀方圓圖,可見卦位之成列次序,深究方圓圖之義,則為陰陽二氣造化之流行。

三、周易集:乾坤始交而為震巽,震巽相錯,動則物萌,散則物解,此言生物之功也。中交而為坎離,坎離相錯,潤則物滋,烜則物舒,此言長物之功也。終交而為艮兌,艮兌相錯,止則物成,說則物遂,此言成物之功也。(烜,為火盛茂、明之意)

四、震巽萬物始生,坎離萬物漸長,艮兌萬物生成,乾為造物之主,於物無所不統、坤為養物之府,於物無所不容,乾坤無私無為亦無所不為。六子則各分一職,以成萬物造化之功。






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往來之順逆)

第三章
章旨:先天八卦對待之體,流行之用。以及八卦相錯,天地順逆。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於大地,進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先天八卦,設乾南、坤北而確立天地上下之位。艮西北、兌東南,高山海互通氣息,以高山絪蘊之氣下於澤水,澤水以滋潤之氣上於山嶺而霧成,山林草木得以欣欣向榮。
震東北、巽西南,以帶電的雲氣與流動的風,撞擊摩擦而交互相應,震醒萬物生機並推動萬物生長。離東而坎西,日月交替照耀天下萬物,水可濟火之燥、火得濟水之寒,水火性質相異的現象可以互為資助而不相侵害,八卦之間的陰陽對立及交錯的變化就是易經的內容。
聖人作易,彰往而察來,要探求過去的事理可以順着發展的現象去推測就能了解,而判斷難以明瞭的未來,可以從已知的事情逆向推測,從過去的興衰可以預測未來的安危,所以周易可以依據卦爻文辭的判斷以推知未來,成王定鼎,皆以此逆而知之。

心法:

一、相薄,為相激而助其雲雨。不相射,為互不侵害。

二、相錯,陰陽相互變化。故八卦之乾與坤錯、兌與艮錯、離與坎錯,震與巽錯。

三、日講易經解義:八卦對待之體分陰分陽,有順有逆,以乾、兌、離、震為主,自復至乾,為三十二陽卦,成於圓圖之左。以坤、艮、坎、巽為主,自姤至坤,為三十二陰卦,成於圓圖之右,出生之序可按圖而知。

方圖中分左右,中起震巽,始終於乾坤,由左而右,自震、離、兌而乾,皆為已生之卦,從今日即可知往日,為順而易知。自右往左,自巽、坎、艮而坤,為未生之卦,從今日以推未來,為逆而難知。

而以生出之序,皆逆而後順,乾一至坤八,無不自生而及未生,故易之八卦皆逆數。逆,故知來。(方圓圖之詳細圖解,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part3)


說卦傳--第二章(三才之道)

第二章
章旨:六畫卦分三才之道而發揮天人貫通之真意,非卜筮之用而已。

昔者聖人以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遠古時聖人畫卦作易,都是順乎天所賦萬物性命的道理。因此立天之道講陰陽,陽以施生、陰以成物,陰陽二氣日夜交替變化,運行不怠,萬物得生機。立地之道剛柔,剛可承載山川河海和萬物,柔可生養萬物生生不息。
天地既立,人立於其間,立人之道為仁義,行仁義之道可濟人利物。

聖人畫卦,三畫已具三才之道,又兩兩相疊,分上、中、下,各得其兩,分陰陽、仁義、剛柔三才六位,成一卦六爻之體。

六爻有次序有條理的交互變化,或以柔居陰、或以剛居陽,所居當位。或以柔居陽、以剛居柔,為居不當位。亦有剛柔互居陰陽之位,為剛柔得中。故聖人作易六位剛柔交錯,陰陽相雜而構成不同意義的經緯章法,無非順性命之理也。

心法:

一、性,為人之理。命,為天地之理。

本性為先天的,命是後天,性命之理,即陰陽、剛柔、仁義。陰陽以氣言,為寒暑往來之類。剛柔以質言,為山川河流之類。仁義以德言,為事親從兄之類。性命之理根於天地,亦是萬物生存的關鍵。

二、日講易經解義:易為盡性至命之書,不徒備卜筮之用也。為學貴乎剛克、柔克,為治貴乎有執、有容。過剛易折、太柔易廢,必不競不絿乃為無弊之道。古帝王開天明道,即具有此理。

三、天人地三才。初剛、二柔為地,三仁、四義為人,五陽、上陰為天。初、三、五爻為陽位,二、四、上爻為陰位,分出陰陽、仁義、剛柔三才六位。

四、周易集:天地間不外乎〝形、氣、神〞,以人倫言,骨肉者剛柔之體也,呼吸者陰陽之氣也,與形氣不相離者,五性之神也理也,三才故如此分爾。天無陰陽則氣機息,地無剛柔則地維墜,人無仁義則禽獸矣。故曰立天、立地、立人,兼三才而兩之。

說卦傳--第一章(易的運用關係)

說卦傳--為研究六十四卦的解卦重點

第一章
章旨:以蓍策之法,盡易道的奧秘。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遠古時聖人所創作的易經,是為了探討天地間的奧秘及道理,而創蓍策之法,用蓍草和神明溝通,以達到與天地同參的境界。

揲蓍求卦必有數字,數源於天地,參天兩地從河圖之陽九陰六,陽順陰逆而來,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法自然。陽啟動陰、陰成就陽,陽化陰、陰生陽 ,一生一成而相倚。有蓍而有數,因數而定卦,數有奇偶,卦有爻,爻有陰陽,剛柔,揲蓍求卦時,參伍錯綜,聖人觀察陰陽變化,或純或雜,而設立六十四卦。

發揮剛柔或動或靜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三百八十四爻的應用法則,並繫以文辭文句,教導我們以順應道德義理為準繩,治理事務能守中正之道,因時因事各得其宜。

如果要窮究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要竭盡我們的本性本能,融會貫通易理的進退存亡之道、健順動止之德,並溯源根本,合而無間,既能進德修業,又能貫通理性,以達天道真理為目標。

心法:

一、數字有奇偶,爻位有陰陽,物性有剛柔。

二、日講易經解義:孔子備陳卦位、卦德、卦象之說,將繫辭傳未詳盡之處一一推究明言,以垂訊後世,故名「說卦傳」。首論生蓍、倚數、立卦、生爻,為作易之本源。卦爻既具,然後言道德、義理、性命,以明作易之極功。

三、河圖1、2、3、4、5在內圍,為五行之生數、五行之發端;6、7、8、9、10在外圍,為五行之成數、五行之結果,一生一成而相倚,外圍7、8、9、6之數皆倚內圍之1、3、5、2、4而起。

四、河圖內圍三個陽數(天一、天三、天五,相合為九)為叁天,二個陰數(地二、地四,相合為六)為兩地。萬物之數皆此叁兩。

五、易用9、6(老陽、老陰),不用7、8(少陽、少陰),為陽用9,陰用6。1、3、5、7、9為陽順,9為陽之極數,物極必反從4、2、10、8、6逆返,6為陰之極數。

六、日講易經解義:天之體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各為一奇,是天有三數也,故為叁天。地之體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合為二偶,是地有兩數也,故為兩地。

七、周易集: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

八、夏商殷以前用龜甲和牛骨占卜,到周朝則盛行用蓍草。

九、河圖洛書解說,請點閱#易經心法筆記  part2。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章旨:
本章說明乾易坤簡之理,以知險、知阻。聖人觀察卦爻的變動,不藉卜筮就能知天下事物的吉凶。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孔子說易道就是乾坤而己啊,天下至剛至健者名乾,代表天,乾的至健之德,顯見於宇宙的萬事萬物,日月星辰,四時運行,皆至純無私不複雜,而平易尋常中也暗藏艱險,乾以恆久不變的至純坦蕩之衷洞燭其微,故不待險至,自能知險而不陷其險。
天下至順至柔者名坤,代表大地,坤的至順之德,顯見於安貞無為順乾而行,簡單到了極致,能洞悉在簡單中暗藏的一切阻礙,而以謙卑敬慎之心處之,恆久不變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可以消除在簡單中暗藏的一切阻礙,不待阻至,自能知阻而不受其困。

心,能研諸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易簡之理,能讓天下人所思所慮解除疑惑而悅服,明白吉凶之理素藏於心,洞察一切險阻之兆趨吉避凶,才能成就下人勤勉追求各種事業。
所以了解易理就會明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平易簡單又深奧莫測,天道人事各有吉,於天道,有盈虛消息之變化,於人事,有語默動靜的言行動作,皆可從徵兆和垂象判斷吉凶禍福,也可以透過器具占卜,從卦象觀察各種事物變化的軌跡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自天地定位,易理便流露其中,聖人從乾易坤簡中觀察各種事物的變化軌跡和吉凶禍福,畫卦繫辭以闡明此理,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以成天地之能,然百姓愚昧,智謀不足以易知險、以簡知阻,無法預知吉凶而趨避不決,若了解吉凶悔吝產生的關係,跟從聖人就可以知險知阻。

心法:

一、恆易、恆簡,為乾坤無私之德。

二、阻者,壅塞也。說:同悅。

三、知險、知阻,豈是知之而已,聖人要讓天下人明白平易、簡單,艱險、阻礙,不過是人心的狀態。天下萬事萬物的現象都有徵兆和因果,只要應事之時,思慮深遠周到,吉凶之理素藏於心,清楚明白,無所參雜,險阻與否,皆可先知,吉凶也就得以趨避,自然人人可心悅而服,處之泰然。

四、亹亹,勤勉不倦、不倦於趨避之意。

五、云為。云:言語之意。為:行為、動作之意。

六、成能者,成之以此易、此簡之意。

七、與能者,不外乎以易知險、以簡知阻之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吉凶悔吝的決斷和卦象有關,聖人用八卦的陰陽告知所象徵事物的險阻,以爻辭彖辭來表達萬物的情狀及蘊含的險阻道理,象所告、情所言,不過是讓人知險知阻,以趨避吉凶。
六爻之剛柔交錯相雜,當位則理得,不當位則理失,於卦爻中吉凶昭然可見。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卦爻的變化是事物的利害關鍵所在,言吉固然有利,言凶可使人趨避,亦為利。文辭的吉凶會隨著事物的孚信而理順、乖逆而理拂之情變動,合理則吉、違情則凶。
所以人與人之間會因為貪婪憎惡的衝突而產生吉凶,爻位之間也有因為遠近的位置不同,而互相爭奪或結盟,以致生出吉凶悔吝之事,感情有真有偽,以真誠正道交感則利生,以虛偽私心相合則害生,這些都是卦爻的現象。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 ,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

一般而言,易道的卦爻特性,貴在親近融合是吉,或遠而不合,也無害。近卻以惡相互攻擊,就有凶。因此即使親近也要保持禮儀,才不會互不相讓而發生禍害和後悔之事。
所謂的情狀變化,並非只有卦爻之辭可以顯見,從人的行為言語也可以看得出來,蓄意叛離正道的人在言詞上會心虛。心中多疑的人言詞會雜亂分岐沒有章法。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有修養有智慧的良善之人,不妄言多語,能心平氣和簡明扼要,以存養其德性。無德之人心浮氣躁,說話輕陋,思考,言多必失容易意氣用事,言不由衷。
會誣害善良的人,不擇手段,看形色行事,說話游離不實。失去操守本分的人,言辭則理不直氣不壯。

心法:

ㄧ、象告,顯象以表示險阻之意。情言,以文辭說明險阻之情狀。

二、日講易經解義:吉凶未判,曰悔吝。吉凶方萌,曰利害。

三、相攻,互相牴觸衝突之意。相取,相互爭奪或結合之意。相感,情偽利害之呼應。

四、日講易經解義: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凡此皆人之辭,以情遷者也,由人之辭以推卦爻之辭,則險阻自無所遁情。此為聖人所以成能,百姓所以與能,其為知險知阻一而已矣。

五、枝,分歧之意。

六、周易禪解:禍福吉凶來自自己的心頭,除卻自心,哪裡還有其他的來源呢? 所以易理看來幽深,其實都在日常生活範圍之內,聖人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








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章旨:
本章說明易經興於周朝初盛時代,文王處憂患而作易,教導百姓心存戒懼。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當文王與紂之事! 

孔子認為易經的興起,正當商殷末期之世,商湯滅夏桀到武王伐紂總共29代644年,記載周文王以德服人和小舅子商紂以暴治世的事蹟!當時文王被荒淫無道的紂王拘於羑里獄中七年,運用蓍草,依據天地間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反覆推演伏羲八卦而演繹周易。

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因此玩味其辭,皆有危懼警戒之意,無論在建國方略、治世法則、安邦定國、齊家處世及為人立身之道上,皆告誡上至君王下至販夫走卒,處處需小心謹慎,時時存憂患意識,言行警惕戒懼,並且堅守中正之道才可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如果鬆懈疏忽,驕傲怠惰,安逸自滿就容易遭到傾覆。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大,凡天下事物之理,無不因危懼而得平安,輕慢放逸而至傾覆。為人處事始終都能保持謹慎戒懼,就是能達到平安亨通,沒有災咎的要領。這就是孔子對易學之道的總結,也是聖人與民同患之心。

心法:

一、來知德周易集:〝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為聖人傳心之言。

以小而一身論,一飲一食,易而不謹,必致終身之疾;一言一語,易而不謹,必致終身之玷,此一身易者之傾也。

以大而國家論,越王臥薪嘗膽,卒擒吳王,此危者之平也;玄宗天寶以前,海內富庶,遂身居宮禁之中,貶賢相張九齡,重用口蜜腹劍、忌賢妒能的李林甫,以聲色自娛,以致安祿山之變,此易者之傾也。

二、物者,事也。

繫辭下傳(第十章)

第十章
章旨:本章說明易經的內容及天地人三才六位的真諦。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經這部經典涵蓋的內容廣大完備。有天道分陰陽,無所不包無所不掛,有人道講仁義,仁代表陰,義代表陽,人頭頂天腳踏地,有地道分剛柔承載山川和海,包容萬事萬物,代表環境、處事、為人剛柔並用。天地人三才相對相生,分陰陽、剛柔,兩爻為一才,兩兩陳列,故為六爻。六爻成一卦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三才之道,陰陽氣化流行生生不息,交錯相雜變動不居,故曰爻。爻有剛柔、遠近、貴賤之等級,每一爻都有不同的意義,陰陽剛柔判然清晰,可以表象森羅萬物,故曰物。六爻之剛柔交錯互變,皆以文辭文句闡明得失,故曰文。若以柔居剛、以剛居柔皆為不當之位,位得當就吉,不得當就有凶,而生出吉凶禍福。

心法:

一、來知德周易集: 〝才〞 ,能也。天能覆、地能載、人能參天地,故曰〝才〞。

二、變動,非指陰陽老少之變,而是六爻由下而上衍成一卦之體。

三、物,指陰陽而言。相雜,為交相錯雜之意。不當,指爻位所處之位不正。

四、天地人三才六爻,天道分陰陽,無所不包無所不掛。人道講仁義,頭頂天腳踏地,仁代表陰,義代表陽。地道分剛柔,承載山川河海,包容萬事萬物,剛柔相兼。

繫辭下傳(第九章)

第九章
章旨:說明易經各爻的作用及精神,六十四卦之卦爻的變動錯綜複雜,觀察爻的適當時位與萬事萬物的配合而知吉凶禍福。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易經這部書看似複雜,其實很簡易,是探討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從追朔原始到終了的過程,以探求卦體之「時」與「位」,陰陽的相對意義及因果的實質關係。
從卦立而爻生,本卦為體,動爻為用,卦有定體,爻無定用,或陽居陰位,或陰居陽位,六爻上下變動,內外錯綜相雜,不過是某件事物在某個時間和所處的空間位置,恰當與否以決定吉凶而已。
爻位次序由下而上,在初爻之時還難以了解事理的發展,順六爻次序完成全卦,到了上爻就顯而易知了,就如萬事立本困難,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就能顯見結果,這就是本末之分。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 !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以一卦而言,初爻之文辭必比擬所占卜之事的開端,卦體意義未明,無法判斷結果,到了上爻才能終成全卦要表達的內容。世間的事物繁雜,萬物皆有陰陽剛柔,卦有純陽、純陰、陰陽相雜,六爻有各自的德性,如果要了解全卦的意義,就要了解卦德及功過作用,並辨別六爻的是與非及當位與不當位,只看初爻和上爻是無法全面瞭解,易經重視中爻之守中用中,因此還要斟酌二、三、四、五爻的含意,二、五爻得上、下卦之中,三、四爻為卦中卦之中,以及上下交互卦,錯綜複雜,皆具重要意義。六爻面面觀,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質及變化,天道存亡、人事吉凶之理皆具。
啊!世人若要探討卦中的吉凶存亡,從六爻的陰陽推移,大概就能洞悉無疑,就算居於室也能知天下事。更何況具有妙智慧的人,明白了存亡吉凶和是非進退之理,只要在彖辭上加以琢磨玩味,全部的易理卦義多半就明瞭了。

心法:

一、所占得之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以絕對的不好,原則是要守住卦辭和爻辭的原則,行中道事理,改變想法和做法,即可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二、內卦代表內在情緒思想,外卦代表外在的客觀環境。卦中卦、交互卦可觀察隱藏的吉凶變動。

三、質:指卦體而言。時:指爻位所處之時空。物:指陰陽。中爻:指全卦的二至五爻。

四、噫,為感嘆詞。亦要,為大概之意。

五、易經研究透徹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能豁然開通,不需卜卦,也能從事物的開端就知道後面發展的結果,這就是「善易者不卜」,「見微知著」的大智慧,也是儒家所說的「神而明之」,佛家所謂的「神而通之」。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書卦爻的涵義,無不完備,二與四皆為陰爻,同具柔順之功,然而所處地位不同,所產生吉凶悔吝的遭遇和結果也就不同了,第二爻屬外臣位,離第五爻之君王遙遠,處於下卦之中爻,能以柔順之德守中正之道,容易建立功勳,故讚譽多。
第四爻為近君王之內臣位,伴君如伴虎,因此言行多需戰戰兢兢、戒慎恐懼。陰爻應以柔順為行事之本,必附於陽剛之後,但是遠不濟及,不利於離得太遠,但是太近又容易遭受猜忌之秧,因此第二爻沒有過咎的要領,在於以柔順及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行事,以柔取中道,沒有不成功的。

心法:

一、近,指近君位。

二、二之位多譽,由於得中。四之位多懼,因其位不中,豈獨是近君王位之故。

三、以乾卦言,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機會展現,有遠景,故為「二多譽」。九四爻或躍在淵。要更上一層樓還是留在原地,需謹慎戒懼以免錯失良機或全盤皆輸,故為「四多懼」。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以三、五爻而言,三與五同具陽剛之功,所處地位卻有尊卑貴賤的差別。第三爻位置低下,卻因位居下卦之極位而內心高亢,容易剛愎自用,自然容易有凶險,第五爻高居中正之君王位,獨操大權,有文武百官護持,所有功勳都歸於第五爻這位君王,時間不同、位置不同,爻位的貴賤等次在三、五爻就分別出來了。三、五爻皆為陽爻居陽位,以陽剛處於陽位,得正位之當,足以濟事,若以柔居陽位,則懦弱無能難有作為,但是陰爻占陽位就一定危險嗎?只要守正就沒有危險。陽爻占陽位就一定吉嗎?只要過剛就有凶啊。

心法:

一、時位的貴賤不同,用處也不同,吉凶要看卦的變化和有沒有守住卦爻辭的原則,因為易經變化無窮,〝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不是只用柔,也要用剛。

二、卦之譽、懼、凶、功,皆備於中四爻。

三、求的的卦若不好,只要守住爻辭的原則,改變想法和做法,行中道事理,求變則通,以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繫辭下傳(第八章)

第八章
章旨:本章說明易道之變化法則,以及對人生的應用依循。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聖人作易成書,所載之萬事萬物乃至世人日常生活的道理,皆為平易淺近的天地自然之理,都不離開易道的範圍。宇宙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卻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易道以變而有常的原則,隨時間空間而變
動不止,無所不在而圓滿充實的流行在六虛之中,或由下而升或由上而降,變化無常,或柔來而剛往,或剛來而柔往,兩相互易,剛陰柔互相推移而發生變化,不可受法則拘束而固執不知變通,唯有應時制宜以適變、從變,靈活發揮以適得其宜,才是變中不變的道理。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宇宙萬物變動無常,隨時都要心存戒懼,易道既然唯變所適,則卦體之出入亦應遵守陽長陰消、陰長陽消的盈虛法則,內卦、外卦、上下交互卦、卦中卦之內隱外患,亦明白指示造成憂患的種種原故。因此世人知所戒懼,並嚴守中道法則,行止有度,不會過與不及,就算沒有師長和父母在旁教導,也可以靠自己坦然應對,易經就如父母臨上關照,居安之時亦能知所敬慎畏懼,不敢怠忽妄作。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研讀易經,一開始就要瞭解卦辭象辭爻辭的涵義和原則,從中揣度變化法則及發展方向,了解變亦有其不變之道,而出入之度和憂患之故,確有法則常道可依循。研究易經的人若非用心參研,深入領會卦爻辭中的易理法則,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在人生智慧之上,易道就不能盡其神妙之用,以自利利他虛妄。

心法:

一、不可遠:為不可離之意。不居,不限止之意。六虛,指東西南北上下之六合,也是指六爻之位。

二、出入:指卦之內外而言。出:為自內往外。入:為自外往內。揆:揣度之意。方:道之意。「茍」:音「及」,自我要求之意。亦有用「苟」字,如果、假設之意。

三、道不外陰陽,爻分陰陽,講變化,變而不離「不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