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
一、周易集注:乾,健也。元,大也、始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
二、六十四卦中乾、坤、屯、隨、臨、无妄、革這七個卦,皆有元亨利貞四德,皆為大亨而利于正。
三、元、亨,適由內往外出去。利、貞,宜由外往內收。
四、蓋元亨利貞之道,即仁義禮智之德。元亨利貞,運于天而本乎乾。仁義禮智,具于心而原乎性。
五、元。為春,陽氣始生,草木發芽生長。為仁,仁之發端,為萬事萬物生化的根本。乾元代表天下一切事務的元始根源,萬事萬物以仁為本,則可和平共榮。
六、亨。為夏,陽氣茂盛,草木青翠,是由內往外發展。代表謙虛(如稻穗滿實而垂)。為禮,以禮為本,一切美好匯集,則萬事圓融,亨通無礙。
七、「利」 。為秋,代表收成,萬物各得其所,祥和而無害,是由外往內收歛,為秋天萬物豐收後陽氣翕合的時候,需收割成果得利。為義,凡事以義為用,反求諸己,以革除弊端,利己利人。
八、「貞」 。為冬,由外往內收藏,萬物歸根覆命(如秋天落葉為冬天的肥料,春天才有發芽的機會)。為智,收藏成果並堅守正道根本,以待恢復的時機。
九、日講易經解義:天以元德始萬物。天以亨德長萬物。遂萬物者,利之德。成萬物者,貞之德。
十、周易禪解:「健」是乾的關鍵字,能健,才能無所不至,而
「健」的重點該放在哪裡?聖人給我們最重要的告誡,就是「利貞」。健於十惡者必墮地獄、畜生、惡鬼,健於十善者必成修羅,必生人道、天上。
對講究健行功夫的人來說,「利貞」二字對修道成功的告誡,真切合實用。
十一、從法界看乾卦之龍,為法界之物,是心創造出來的影相,為心的變化所生,乃眾生心也。初為潛龍;自性清淨常寂,不起作用,心未顯,故勿用。二為見龍;自性遇緣起心,心起作用可現出森羅萬相,故在田。五為飛龍;心普周法界,萬象出生無盡,故在天。六為亢龍;心著相到極點,未回歸自性,仍攀緣貪瞋癡,必難脫六道,了無出期,故有悔。
初九,潛龍勿用。
心法:
一、初九陽爻占陽位,得正位,變爻下卦為巽卦,巽為伏入,有「潛」之象,天體虛而無形,所以六爻純陽,龍性屬陽,以「龍」為代表,巽之錯卦為震,震卦的動物象亦為龍物。
二、潛,藏也,有初象,龍為陽物,變化莫測,猶乾道之變化,故象九。 「勿用」者,不可施用也。
三、初爻、二爻為三才之「地」位,初九居於下,代表尚未出「潛」,雖有可為之德,但時機未到,不能強出頭,故有「潛龍」之象。如潛藏的龍不能有所作為,宜靜以自守,故聖人特別以「潛龍勿用」啟示君子要「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四、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有德無時者,宜退而不宜進也。抱龍德者,慎勿急求用世,若不能藏器待時,而稍有露才躁進,鮮有不致僨敗者矣。以此爻而論,未仕者處之,則當隱以俟時。已仕者處之,則當奉身而遠遯。等而上之,以天子之尊而玩此爻,或時當主靜,或事當謹密,皆潛之義也。
五、周易禪解:龍之為物也,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故以喻乾德焉。乾卦是從「見天地之心」的復卦變來的,而復卦之錯卦為天風姤卦。復卦為十一月卦,節氣為冬至,帝王需閉關保養,姤為五月卦,節氣為夏至,百姓需存糧過冬,皆為潛龍勿用的涵義。
六、初九爻動,變卦為天風姤,錯卦地雷復卦,綜反卦澤天夬卦。姤為遇也,一陰遇五陽,小人在內,君子在外,因為一動就會遇到小人從中破壞,如果君子能團結一致,要快快把小人決除出去,才不會被小人所害,待時機成熟,便可恢復生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心法:
一、周易集注:見,現之意。田,為有水之地,以六畫卦而言,二爻為三才之地道,地上即田也。大人,為有大德性之人,陽大陰小,乾六爻皆陽,故為「大」
。以三畫卦而言,二爻為人道,大人之象也,故稱「大人」。俱陽剛中正之德的九二與應爻九五至尊皆稱「大人」。
二、九二爻代表前面經過養精蓄銳,如今已具備成功的條件,如潛伏的龍浮現在地面上,嶄露頭角,應適時進取,還有甚麼比受到居高位者的賞識提拔還有利的。
三、日講易經解義:九二以陽剛中正之德,當出潛離隱之時,位雖未尊,其德已著,上可致君,下可澤民,如龍顯見於田,而霖雨足以及物之象,此為盛德濟時之大人也。人君見之則資其謀猷,下民見之則資其教養,何利如之?九二有見龍之德,則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也。
四、日講易經解義:九二為抱德用世之士,非得人主推心委任,則無由普施於天下而成霖雨之功。
五、九二陽爻居陰位,剛柔相濟,得中。九二大人為臣、為君子,是尚未擁有實權,但是有道德有作為的人,九五大人則是君王、居最尊之位,有德有位,可以造福大眾,二五皆具龍德,相輔相成。
六、周易禪解:二、五「大人」和九三「君子」,都是指世人對功業的追求。
七、龍自現,表示陽氣已上升浮出地面,如春天之時,地面上的五穀萬物都欣欣向榮,生生不息,是以陽氣生長茂盛來比喻「見龍」之象。九二為地面(初爻和二爻在三才地之位),九二爻錯、變為坤,地是取坤卦六二直方大,亦為田之象,故曰「見龍在田」。
八、九二陽爻占陰位,得下卦中,是剛柔雙兼,不偏不倚,九二變爻,下卦為離,離為日、為光明,代表太陽,如撥雲見日,旭日東昇,呈現無限光明和機會;離為目,為見,喻眼睛要睜亮,之前的努力和善德皆被發現,可以開始發揮,嶄露頭角,能得到名師栽培及貴人的牽引,追隨有盛德的上位者,故稱「利見」大人。
九、九二爻動變卦為天火同人卦,同人錯卦為地水師卦,綜反卦火天大有卦。平時廣結善緣,寬容大度,結合志同道合的人,同心協力,形成團隊,跟隨才德兼備之人的領導,可事半功倍,當機會來臨時就會如旭日東升,大有進展及收穫。如果前面沒有廣結善緣,就會有人出來爭奪。(同人、大有、師卦均為歸魂卦,需祈求神明庇佑)
十、做生意卜到乾卦動第二爻,會有貴人相助,至少有三倍的利潤(離為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心法:
一、九三為人位,故不稱龍,稱君子,因為君子亦是人中之龍。
二、九三變爻互卦為離、為日,九三位於下卦之終,有「終日」之象。乾乾,為戰戰兢兢,剛健不懈怠之義。九三處於上乾下乾接續之處,故有「乾乾」之象。終日乾乾:言警惕之心,終日不懈。
三、九三變爻下卦為兌,兌為西方,日落西山,有「夕」之象。「惕」,憂也。九三變爻互卦為離,離錯為坎,故有憂之象。「若」為助語詞。
四、九三為多凶之位,當戒慎恐懼。九三陽剛居陽位,過剛,雖得正位,但是處下卦極位,需防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應該剛健自持,自勉自勵,終日不可懈怠,安不忘危,保有憂患意識,警惕戒懼,才不會有禍端。
五、日講易經解義:九三才既過剛,又居高位,此危地也。若一念不慎,則尤悔叢生,豈能無過?九三性體剛健,有履危能戒之象,所以終日乾乾警惧,時時思過,即時時求所以寡過;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雖身處險地,而可以無功高震主之嫌,與恃才絕物之患矣,何咎之有?
六、日講易經解義:聖人教人學易,歸於知懼,不獨處危地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於敬而敗於肆者,凡卦言惕、言厲、言慎、言艱貞,皆危其辭,以使人免過者也。故曰:懼以始終,其要無咎。
七、九三爻動變卦為天澤履卦。履者,禮也,為實行,實踐之義。錯卦為地山謙卦,綜反卦為風天小畜卦。腳踏實地的實踐道德禮儀,待人謙遜和睦,就能慢慢蓄積而小有成功。
八、卜車子不見,看外卦找尋方位;女生看內卦,男生看外卦。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心法:
一、九四變爻上卦為巽,巽為風,風性不定,為進退、為不果,故有「或」之象。「或」,為欲進未定之辭。巽為「伏入」,卦中卦為兌,兌為澤、為潭,有伏入潭中為「在淵」之象。巽錯卦為震,震為奮動,有「躍」之象。如龍之或躍而起,欲進而仍未離於淵,故曰 :「或躍在淵」。
二、周易集注:九四以陽爻居陰位,陽志於進,陰則不果於進。居上之下,當改革之際,欲進未定之時也,故有「或躍在淵」之象。
三、周易禪解:乾卦初之勿用,是因為處於深淵,時機未到,是靜態的隱藏;四亦在淵,是動態的隱藏,惟時勢不同,暫求迴避的用心是一樣的。
四、九四陽爻居陰位,剛柔相兼,已經從內卦的上爻進入外卦的
初爻,是四多懼位置,在上下轉變時,未必順利,有進退維谷之象,仍然要審時度勢,每ㄧ步都要戒慎恐懼,不能盲目作為;時機成熟時需審視自身條件,如果萬事具備,就要把握機會,脫穎而出,否則還是停在原地繼續精進學習,潛藏不露以不變應萬變,就不會有甚麼過錯,故曰:「無咎」。
(第三、四爻在人位,都要如履薄冰,謹慎小心,審時度勢)
五、日講易經解義:凡勢位崇高,身任天下之重者,皆可以此爻擬之。為勢處多懼之地,能常存難進之心。則其樹大勳、立大業,皆自度乎力之所能為,與時之所不得不為,而非僥倖以立功名者,所可得而妄擬也已。
六、九四爻動變卦為風天小畜卦、錯卦為雷地豫,都有如箭在弦,待時而動,以退為進之意。因為時機未到,累積的能量不足,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實踐仁義道德之事,不間斷的畜功畜德、蓄才蓄物,以等待適當的時機勝任發揮,才會小有成就,自然身心愉悅,此為綜反卦為天澤履之象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心法:
一、九五為全卦主,陽爻居陽位,又居上卦之中位,以剛健中正之德居至尊之位,得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為得時勢的「應時運」,可任其發揮,功業能發展到最好最圓滿的境界。乾卦九五是三百八十四爻最好的一爻,以李世民為代表。
二、九五為天位,天是虛无的,代表沒有拘束阻礙,可任由翱翔。九五變爻,上卦為離,離的動物象為雉鳥、飛鳥,有「飛」之象;六爻純陽,以龍為代表,故曰:「飛龍在天」。
三、離為日、為光明、為目,光明可見,有「見」之象。乾與離先後天同位,為天人合一,乃聖人在位之象,可逢凶化吉。第五爻可得到九二這位君子賢臣的襄助,共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合一。故曰:「利見大人」。(九五爻的大人是指九二這位賢臣君子,包含對九五有幫助的賢士能人)
上九:亢龍有悔。
心法:
一、上九陽居陰位,為乾卦之終,已超越九五登峰造極的尊位,處於高亢之地,故曰「亢龍」。「亢」為過於上而不能下也,為高而失中的位置,象徵到了至盛極之位,失了中心方向,必會橫飛直撞,當適時變通,反下潛藏,以免動而有悔。
二、上九變爻上卦為兌,兌為毀折、悔恨之象;因物極必反,必會由盛轉衰,上九時運已過,戒之在滿,滿則招損而有悔。故曰「亢龍有悔」。
三、第五爻飛龍在天是最好的位置,超過第五爻就太極端,而上九超越君王位,已至窮極之位,無權無勢,高而無位、下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如果不知功成身退就有物極必反之悔。
四、上九陽居陰位,不中不正,只知進不知退,終至有懊悔之事發生;當適可而止,功成身退,以滿為戒,避免亢高自大,當知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應居高思危,自我警惕,不可再追名逐利,應藉修身養性來預防樂極生悲的結果。
五、日講易經解義:既知有悔而以亢為戒,則持惕以返於潛,庶幾不失其為龍德也矣。蓋易之大義,最忌盈滿。日中必昃,月盈必虧,天道之不容亢也。物窮必變,器滿必溢,人事之不容亢也。聖人不能不處亢之時而有善處乎亢之道,故天不能窮聖人,而聖人常能御天,亦曰隨時處中而已。
六、上九爻動變卦為澤天夬,夬者,決也。夬卦綜反為天風姤、錯卦山地剝。應當機立斷,決心除害,也要把自己得意忘形的心性決除,以免小人趁機滲透活動,破壞體制而受到剝奪。
七、周易集注:陰陽之理,處極必變。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消長盈虛,此一定理數也。龍之為物,始而潛、繼而見、中而躍、終而飛。既飛於天,至秋分又蛰而潛於淵,此知進知退,變化莫測之物也。九五飛龍在中正天位,得時勢之極,若過於此,則窮極而亢矣。
八、周易禪解:統論六爻的表現,世間和出世間都通用。原則上,世間法和出世法中任何事物,不論大小、邪正、善惡,都可以用六爻來做規範。不會找到任何一爻不統攝一切法,也不會找到任何一法不統攝一切爻。
九、周易禪解:用佛法解釋,龍是神通變化之物,象徵佛性。如果只言修德,那麼陽代表智慧,也就是慧行。初九是淺慧,不可用,需要「定」的功夫。九二陽在陰位,除了「定」,還需「慧」的調適,才能見佛性,因此要離開深淵,廣結善慧大德之人,所以有「利見大人」的妙慧,開啟佛的知見。九三在陽位,宜變觀諸法,力求上進,增長妙智慧,看見佛的知見。九四再居陰位,動盪之間,應實事求是,不惜翻江倒海,上下求索,得求「定」水的滋潤,悟到了佛的知見,以自我頤養。九五地尊勢顯,又居中道,當以正慧之心,斬斷無明,進入佛的知見。上九慧過於定,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亦不可用。
十、日講義經解義:乾卦三居人位,故不稱龍,上處極陽,不能無悔,而處得其正,則變悔為吉也。文言反覆申明,不越此理。大抵合乎時,則不過剛。而群龍無首,不合乎時,初陽在下,急於出潛,即宜有悔,不待上九之亢矣。故曰: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心法:
一、群龍,指乾之六陽爻,潛見飛耀之龍也。
二、用九,為陰陽互變,六爻兼顧,無論卦與爻都勢在必變,所以全卦和六爻沒有不受其變的可能,只要懂得通權達變,因時制宜,善用法則,就能夠掌握變化。
三、善於運用乾卦六爻的變化,當潛則潛、當顯則顯、當躍則躍、當飛則飛、當退則退,順時而行,不被變化所拘束,即用九,不被九用。
四、六爻均為龍,各自擅用陽九的潛能,誰也不爭居領導的首位,不逞強不妄動,自然就沒有各爻變化的吉凶現象,如此歸真返璞,固守貞正的原始本位,自然是大吉。
五、日講易經解義:帝王治法,剛柔相濟,必無偏勝之理。刑名法律之治,剛勝而偏者也。虛無清淨之治,柔勝而偏者也。以操切為剛,必流於殘忍,則並不得謂之剛。以姑息為柔,必流於萎靡,則並不得之謂之柔。內健而外順,體嚴而用和,庶有得於用九之義,而無失中之弊矣。
六、周易禪解:周易六十四卦只有乾、坤有「用九、用六」。乾坤為陰陽,代表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皆從天地而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九、六各有一百九十二爻。陽爻用九不用七,是因為七是少陽,少陽靜而不變。九是老陽,用九是用有變化的九,不用無變化的七,陽動而變陰,正是慧變而為定的過程。
七、《華嚴經》說:「智慧達到最高境界時,境同三昧。」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亦即「禪定」。如此不執著於「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常亦无常」的皮相爭辯,就是群龍無首的吉利。
八、周易集注:乾為首,卦初為足,上為首,則上九即「群龍」之首。群龍之剛在於首,陽變為陰,剛變為柔,則不見其首,故曰:「無首」,無首則其用不測。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喪,不為窮災,不「與時偕極」,所以無悔而吉。
九、乾全卦六爻均為陽爻,其數皆九,九為陽數之極,陽極則亢,當以柔濟之,以善其用,故曰:「用九」。如居九而為九所用,不能為我所用,故至於「亢」。惟「見群龍無首」,此「用九」之道也。
十、日講義經解義:乾坤為純陽純陰以同德應,不以陰陽應也。乾坤二卦之陰陽,無專於一偏,而不相為濟者。故於六爻之後,復以用九、用六說明,此為其餘六十二卦所不得而同之處。
心法:
一、彖傳是孔子對文王六十四卦各卦卦辭的肯定,為擴大闡明文王卦辭的全部涵義所作,並借卦來顯象,以天的法則解釋元、亨、利、貞四種德行。
【註】:彖獸的牙齒鋒利,可斷硬器,周易取其能斷,以作六十四卦的決斷文辭。
二、周易集注: 「品」者,物各分類。「流」者,物各以纇而生生不已也。 「品物流行」者,物隨造化以亨也。物之亨通其實乾德之亨通。
三、「六位」,指六爻之位。「時」者,六爻相雜。「乘」者,憑據也。「御」者,運用也。「御天」者,行天道也。太和,為天地之生氣。
四、南懷瑾易經雜說:「大明終始」就是講時間,從早上開始,到晚上結束。「六位時成」是把白天和晚上各分成六個階段,成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兩點鐘,所以成為六位。
五、周易禪解: 「大明終始」,聖人從看見萬物之資始,便能看見萬物的終結,知其由終有始,道理都是一樣的。
六、周易禪解:乾卦彖傳是專門解釋「元亨」,彰顯本自具足的德性,無始無終,無去無來。
七、周易集注:「變」者「化」之漸也。「化」者「變」之成也。「保」者,常存而不虧。「合」者,合聚而不散。
八、「太和」者,氣也,陰陽會合,中和之氣也。氣之輕清,上浮者為靝(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黑氣(地)。太陽照射地上的水氣,蒸發上升累積成天上濃厚的雲霧(如水天需的卦象為雲上於天) ,陰陽合和而成為實質的雨下降於地面。
九、「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唐玄宗曰:「沖者,中也,是謂大和。」道為陰陽二氣之大和。萬物皆有陰陽,陰陽二氣會合,互相交沖,調成和諧的狀態而化生萬物,故曰:「保合太和」。
十、首,乾為首。出,生出之意。庶物,為萬物。「首出庶物」,為乾元生萬物之意。
十一、周易集注:乾元者,乾之元也。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又為四德之首,統四德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統天」。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非以萬物之始即「元」也,言萬物所資以始者,此乃四德之「元」也。此言氣不言形,若涉於形便是坤之「資生」矣。「統」,包括也。
十二、周易集注:統四德則「統天」矣。「資始」者,無物不有也,「統天」者,無時不然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為大也,此釋「元」之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心法:
一、象者,像也。大象傳是一卦上下二體的全象叫大象,六爻之象為小象。
二、彖傳之後為大象傳,是孔子從觀察心性的角度,為全卦之象所作的解釋,及敘述道德仁義、處事法則或施政治國之要諦,言簡意賅。明白大象傳和彖傳,就能了解全卦的意義了。
三、乾,天德也。上下皆乾,有天道運行至剛至健之象。
四、日講易經解義:君子克己自強,靜專以立體,而所以為萬事之根本者,無一時或息也。動直以致用,而所以善萬事之化裁者,無一時或息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心法:
一、「反復」,往來,重複於實踐天道。「造」,作也,謂在天位,釋「飛」字 。「大人」,釋「龍」字。
二、日講易經解義:大抵易之為道,陰陽消長而已。聖人扶陽而抑陰,故遇陽則進,遇陰則退。而於乾之六爻,予其潛、戒其亢。復教以無首者,非謂陽不當貴也。誠以陽德至健,而一有恃剛自用之弊,則反為欲所屈也。故論天道,則曰下濟。論君道,則曰下交。論處世,則戒壯往。論濟險,則在需時。皆以柔濟剛之道。蓋必如是,然後陽德為無弊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