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二爻構成,純陽為乾卦,純陰為坤卦,乾坤兩卦,其道至大,六爻之義至廣,道義清楚了,六十四卦就通了。孔子針對乾、坤兩卦的彖辭、象辭,特別作文言進一步說明其未盡之蘊妙,以儒家理論來闡述人的德性修養;乾卦文言分三遍,其含義甚廣,已含三極之道義(無極、太極、皇極),有在天之「元亨利貞」有在人之「元亨利貞」。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文言曰:天德配四時,元是萬物生長的開始,而賦於人則為仁,為善之發端,義、禮、智皆從仁出,眾善悉備,至善莫過於施生萬物,為善之長也。亨代表天德亨通萬物,欣欣向榮,而賦於人則為禮,為禮的發端。人事之品節,嘉美各有不同,萬物都發展到最好最完美的聚合時機,為嘉之會也。利為天遂萬物的德性,為正義之氣,能利益萬物,使物各得其宜,也是收割時機,而賦於人則為義,義者利之理,和者義之宜,利即人心之義,義安處即是利也。上下各得其當然之分,歸其所宜,不相乖戾而自然祥和,為義之和也。貞為天之守藏涵養以成萬物之德,而賦於人則為智,智可明理察辨並守之以正,以預立萬事不可動搖之主幹、根本,為事之幹也。
君子體天之元德,以仁為心之德,實踐泛愛施生,所往无不在於仁,自足以居高教導眾人。君子體天之亨德,以禮為規範,萃集眾善,秩序周備完善有節有度,必至善嘉美,无一欠缺偏頗,足以合於禮制。君子體天之利德,以義利益萬物,因物付物各得其利,而後可以言和,和必有利,利則必和,處物得宜,上下尊卑之間相攝相容,不相衝突,就是足以和協的義。君子體天之貞德,以智明擇正道為一切法的根本,恆守不移,貫徹始終,足以作為立身處世之本,而天下之事,既制裁有方,行之有本,自然無礙,則事無不成。這便是君子效法天行之健,實行「體仁」、 「嘉會」、 「利物」、 「貞固」四種德性,則與乾元合其德,完備其身,以彰顯乾卦剛健的本性,故曰:「元亨利貞」。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大抵在天則有理氣,在人則有性情。元亨利貞,理也。生長收藏,氣也。有是理即是有氣,仁義理智,性也。測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有是性即是有情。惟天之理氣,全具於人。故人之性情,無一不善,易書教人盡性而推本於天命,正以天人,本无二理,而人不當以氣拘物蔽,自遠於天也。
二、元亨利貞是乾的性德,原為天德而具備於人,為君子實行乾卦的四種德性。
三、日講易經解義:文者,釋也。言,指彖爻之辭。嘉,美之意。會,聚集之意。和,無乖戾背離之意。幹,主軸,支撐之意,如木之身也。
四、足以長人。「長」為「克君克長」之長,為教誨不倦之義。
五、和義,指各得其利,守分相安之意。貞固,為堅守正道。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名乎,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孔子說:龍德剛健無欲,自守其德。比喻有德行的君子,潛藏在下,不會因為外物和世俗的誘惑而變節動搖,也不會汲汲營營於追逐虛名,避世潛藏沒有作為,也坦然處之,不生煩悶,不受重視時也堅守信念不求表現,不會介懷鬱悶,道有可行之機,則樂於行龍德之事,霖雨普施天下,道無可行之機,憂事有拂逆本心之時,則守其龍德,不輕易嘗試,如此安於所遇,獨善其身,確然不移,不舉用於世,就是龍處於潛藏時機的德行。
心法:
一、易,指變動所守之事。見,認同、重視之意。
二、周易集注:「不易乎世」,邪世不能亂,不為世所移。「拔」,擢也,舉而用之也。「不可拔」即「勿用」也。
三、日講易經解義:用捨之權在人,行藏之道在我,身可隱而不可屈,道可潛而不可枉。知之既明,守之復固。確乎其不可拔,豈尋常隱遁之學所能及哉?既欲行道於天下,必審天時度人事,實能有濟於世,然後出,而為人所利見。故六龍之德,有隱顯而無淺深,其不同者,時位而已。
四、周易禪解:即使一個人被煩惱所困,也不隨世俗改變自己,尚未彰顯自己時,也不會去追逐名利,即使無路可走,也權且抓住隱世的心情,不會感到苦悶。做自己開心的事,不做給自己添增憂愁煩惱之事,不論開心與否,都在佛性中,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爻辭曰:潛伏的龍,已處於出潛未躍之際,雖非人君之尊位,其剛健中正之龍德已經顯現出來了,利于得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何以這樣說呢?
孔子曰:九二居於下卦,雖不如九五位尊,但中正不偏,是具備龍德的的賢能君子,德行漸盛,時處出潛未躍之中。以其言行觀之,雖如外人一般平常,但其言必定中肯信實,則其言無一不誠信,所作所為必定謹言慎行,則無一行不謙恭謹慎,不敢懈怠。言行如此信實謹慎,自能警惕防範有不善的起心動念,而越發存養信實謹慎之心。雖然以善德利益天下,作為世人效法的典範,也謙卑自牧不張揚,由於剛健的乾德能順應時機,以廣博的德行化育世人,改變風氣。易曰:九二雖身處下位,而霖雨普施之德已顯現於世,上格君心,下正民俗,利於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為善世君子具備九五大人的君德。
心法:
一、「正中」,謂處潛躍之中。「閑」:門中有木,防也。為門閂,是預防、防範之意。「閑邪」防範不善之意。「伐」:誇耀、張陽之意。
二、荀九家說卦曰:乾為言。
三、九二陽爻居陰位,雖不正位,不正為邪,須防範不正之言行。然得下卦中,有得中和之義,能剛柔雙兼,不偏不倚,故能存誠信。
四、九家易:陽居陰位,故曰「謹」。「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也」 。
五、九二於三才為地道,中庸言「地道」,為「博」也。乾為德,故曰:德博。
六、陽變陰化,九二動爻得坤之正,以乾交坤,故曰化。
七、乾卦九二旁通坤卦六二,坤六二爻辭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方大有田之象,田在地面,喻顯現於天下。
八、周易禪解:從佛法來看,謙恭不自滿,不以德博自居,不侷傲我慢,就是對日常言行的謹慎,避免了殺、盜、淫的身業,和妄語、綺語、兩舌、惡言等七種過失,做到法性無染的功夫,圓滿身、口、意三業的善根。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九三爻辭曰:君子處於危疑憂懼之位,言行舉止需從早到晚都小心謹慎,即使在夜晚也要像白天ㄧ樣警惕,像這樣行世小心謹慎,剛健行事,不投機取巧,才能沒有過咎。這是何意呢?
孔子說:君子惟精進品德修持道業,以為自全之道,不論是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德性,都能秉持忠信之心恭敬行事,以增進德業。以誠懇敬慎之心修飾言談舉止以表達誠心,這樣言行一致,內外融合,就是君子為人處事及建功立業的根本。知德業的至高至理,察知微渺之機將至,可以掌握進取的先機。當功業已到至極,則以誠敬之心知所終止,功成身退,則事事皆當,這樣進退不失其時,才能保存道義情操的全始全終。所以君子能做到處於高位而不驕傲,居卑下之位也不會憂戚,而是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做好當下的角色。故隨時因時制宜的警惕自己,即使遇到危機也沒有災禍過錯,此君子所以「終日乾乾」也。
心法:
一、周易集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非无事而徒動也,勤於進德修業也。
二、「至」,德之至極也。「終」,業之歸宿也。「幾」,微渺之意,為心之初動也。心之萌動,必有其「幾」。
三、「進德」,指日新又新以求德業增長。「修業」,指修習言行、學問,以增益功業。「德」者,貞實之理也。人不忠信,則此心不實,安能進德?故「進德」者,即貞實之事。言不顧行,則事皆虛偽,安能居業?言行相顧,所居之業,自居安而不遷矣,故「所以居業」。
四、周易集注:九三爻變,卦中卦為巽,有進象。又為兌,有言詞象,又為離,有知象。以三畫卦論,三居上。居上位象。以六畫卦論,三居下,在下位象。
五、日講易經解義:君子處於危疑憂懼之地,惟有恃德業以為自全之道。故九三之乾乾、惕若,非徒憂而已,實欲進其德、修其業也。存於心者,無一念之欺,動於慮者,無一事之妄。修省言辭,一言之發,必有一行應之。出言之時,即為誠信所植之地,言無虛罔,行有實效。
六、日講易經解義:德之極致謂之至,業之歸宿謂之終,三之「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為君子知至之所在,而本忠信之心,以至心與理相合。知終之所在,而本立誠之心以終之,是故德愈盛而禮愈恭,業愈大而心愈小。居上位以臨下,則持盈而不驕,忘乎其為上也。居下位以事上,則勝任而不憂,安乎其為下也。故其身處危地,而終日乾乾,無時不惕,則上安下和,處無不當,雖為無咎矣。三之得免於咎,豈幸致哉?
七、日講易經解義:知至知終,即格物致知之事。忠信立誠,即正心誠意知事。進修不已,為日新又新之功,乾乾、惕若,為言行謹慎恭敬之心。故九三一爻,為內聖外王之學皆須具備的自全之道。
八、周易禪解:知道並做到該做的事是妙觀,即時結束該結束的事是妙止,「止」、「觀」雙行,變是「定」、「慧」圓成。
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孔子曰:九四位逼九五,處於多懼之位,不決於進又不安於退,無論上去是飛龍在天可以大展鴻志,或是往下夕惕若厲,退回潛藏,或上或下雖無恆常之理,皆不可用投機取巧、奸險邪惡的手段去達到目的。而不決於進又不安於退,躊躇於進退之間,無論積極進取或退守修業,也沒有不變的規則,皆不應離群獨立,而是為了貢獻社稷百姓。具備龍德的君子須及時進德修業,無論上下進退皆順天應時,見機而行,就不會有災咎了。
心法:
一、此為孔子借用九四爻辭(四多懼)說明立身處世,進退之間要有智慧的抉擇,隨時進德修業,以伺機而動或是以不變應萬變。
二、周易集注:在「田」者安於下,在「天」者安於上,有常者也。進而為飛,退而為見,有恆者也。蓋「恆」即常字。
三、「邪」,為枉顧中道而冒進之意。「群」,指位處下卦之同類。
四、日講易經解義:蓋天下躁進者有咎,失時者亦有咎,躁進而至於僨事,失時而至於廢事,其咎不同,而其為害則一也。
五、九四動爻上交互卦為風澤中孚卦,無論躍進或退藏,皆應行忠實誠信之道。
六、易經教導世人的重點,無非「時與位」,人生在世總有起落,時不予我乃十之八九,當這八九的時間和空間不屬於自己的時候,任憑如何拼命爭取也不能成就,然退一步,只想一二之幸,亦可海闊天空,因此,領悟易經的「時與位」,掌握一二、隨順八九,當進則剛、當退則柔,剛柔並濟,進退得時,則「或躍在淵,无咎」。无咎則无悔无憾!~與您共勉之~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孔子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凡是聲音氣息相似同類的,自然會彼唱此和,无不相應,相同氣息的則交感相求。水性是往低窪潮濕處流動、火性是就著乾燥的物質而燃燒,龍興而雲生,雲氣隨龍騰而聚,風隨虎嘯而烈動。大智慧的聖人看清楚一切眾生彼此都有相同的聲氣,便以此闡明萬事萬物的至理,以為萬民的模範,讓世人體會天下各類事物的性質,雖層次高低不同,都能夠相應共處。天屬陽,在上,輕清者也,凡本乎天之輕清成象而屬陽者,皆親之而從其纇。地屬陰,在下,重濁者也,凡本乎地之重濁成形而屬陰者,皆親之而從其纇。皆憑藉著各個種類性質的自然規則而聚合相從。人的禍福也各有風雲際會相生相剋的機緣。因此九五聖人有見於此,則推其人性之本原,普施恩澤於天下,正民德、厚民生、重民牧,順天應時以培育同德相應相從的賢才。
心法:
一、周易集注:陽從其陽,則君子與君子同類而相親;陰從其陰,則小人與小人同類而相親。然則以九五之德位,豈不「利見」同類之「大人」,所以「利見」者此矣!
二、日講易經解義:人主之於天下,常如呼吸之相通,而一體之相恤也。此所以為利見之大人也與!
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上九爻辭曰:六龍之首已居最高亢的位置,如果還不懂得謙虛低下、功成身退,就會後悔莫及。為什麼這樣說呢?
孔子說:上九已經來到上卦的極位,身分尊貴卻無實權,位置高卻沒有臣民百姓的擁護,雖然賢能的人皆居其下之位,上九卻自專自用得不到他們輔佐,无位則無以安其身,无民則無以率其下,无輔則無以立於上,因此在任何行動決斷時,必有悔吝之事發生。
心法:
一、周易集注:上九為六龍之首,故曰「高」、「貴」。非君非臣,故曰「无位」。純陽無陰,故曰「无民」。九五以下皆相從九五以輔,而莫為之輔,故曰「无輔」。
「无位」、「无民」、「无輔」,則離群孤立,如是而動,其誰我與,必有悔矣。
二、孔子借用上九爻位來告誡世人盛極必衰,應懂得順應天道,功成身退,修身養性,以德性普化萬民,若處在最高的位置還亢高自大,自專自用,就容易有悔吝之事發生。
三、上九在上卦極位,九三在下卦極位,上九與九三均是陽居陰位沒有相應,得不到賢人幫助,處境不利,動而有悔,故不宜動,守住本位即可。
上九爻動為澤天夬卦,兌為悔折。
四、上九陽爻,下无陰爻,坤陰為眾、為人民百姓,為「高而无民」之象。「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指九五以下具龍德之陽爻。
五、孔子曰:滿招損、謙受益,天之道也。上九當盈滿之地,而以亢處之,則其悔有不可勝言者。
六、日講易經解義:易書以道義配福禍,故不以福禍之至,推諉於天,而必歸咎於人事之不善。上貴而知懼,則有位。高而善下,則有民。屈己以求賢,則有輔。窮上反下,何悔之有? 所謂古今有不能盡之人事,而无不可挽之天時者,此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