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將上下經依據卦名的含意對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進而演繹說明寫成序卦傳,為邏輯的因果關係,前後環環相扣、非覆即變,為聖人之至精也,非為理設,而為象設,為一體兩面觀。如反需為訟、反泰為否、反蠱為隨、反晉為明夷、反家人為睽,為不善變者。如反剝為復、反遯為大壯、反蹇為解、反損為益、反困為井,此為善變者。
上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屯卦】:水雷屯有雷雨震盪,象辭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屯者難也,上坎為陷險、下震為奮動。天地初開,陰陽始交,萬物生衍,充滿天地之間的是一片荒蕪雜亂的艱難狀況,萬物剛出生時,必定是幼稚無知的。如乾坤陰陽結合生出長子(震)、次子(坎),都需要啟蒙教育。故屯卦之後為蒙卦(為屯卦之綜反卦)。
心法:
一、周易集注:盈者,言乾坤之氣盈,充塞於兩間也,如有欠缺,豈能生物?
二、屯卦,上坎為水、為雲霧,下震為雷、為動;雷一震動動產生氣流,化為雲霧雨水,可以滋潤萬物。
三、萬物初始,條件都不成熟,乾坤氣盈,鬱結不通,因此遇到的都是困難危險和蒙昧不明,卦中卦為山地剝卦,告誡如果一意孤行就會遇到剝損之災,應該運用下交互卦山雷頤卦之修身養性的原則,保持柔順,保守因應以度過困難。
四、萬物形質始生,必純樸未啟,蒙昧無知,需予以啟蒙教育,開發智慧,故屯卦之後為綜反卦之蒙卦。
【蒙卦】:山水蒙,蒙者,蒙也。蒙卦,指蒙昧幼稚,啟蒙也。天地萬物始生時必幼稚無知,蒙昧不覺,如物在穉幼之時要育養照顧,必思其所養之需,「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蒙卦之後是需卦。
心法:
一、蒙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上有山、下有水,前進有山阻,後退有坎險,進退無路以至在原地迷惘,蒙昧而沒有方向,需要找啟蒙之師,或是請益有經驗的人指點迷津以幫助解困。
二、穉者,小也。小者必養而後長。
一、需卦上卦為坎,為水、為加憂,下卦為乾卦,為首、為天。雲霧之氣在天上蓄積,還無法成雨,以解所需之憂。
二、需卦之卦中有兌卦,兌為喜悅。
【訟卦】:天水訟,天在上,水向下流,天水違行,不親、意見不一致,為互相爭奪、爭訟、違背之意。象辭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因各有所需,為了爭奪權力或物資,必會產生背離的問題,必須在事前由德高望重的人出面謀劃協調,以杜絕日後爭訟。訟必有朋黨聚眾相援,若爭端起,當借助眾人的力量以平定爭訟,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故訟卦之後就是師卦。
【師卦】:地水師卦。師憂,上坤為眾、為兵,下坎為加憂,聚眾而無法統領必生禍亂。師為眾,需團結合作,有賢能的領導者帶領,親近民意,才能產生力量,以解決爭端。象辭說:「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人眾就會有高低遠近及親疏的比較,上位者需用智慧去包容並親和臣民,以治天下。故師卦之後是綜反之比卦。
心法:
一、師卦,全卦僅九二為陽爻,為帥、為師長、為統領之君,施政教、申約束,以定眾志。勝利後九二陽爻爬升到第五爻君王位,能畜眾,眾人都快快樂樂地來攀附親比。
【比卦】:水地比。比樂,為親比合作、攀附,互相親附之謂也。象辭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上卦九五為有德性的君王,能施仁政於民,訂田里之制,不強迫百姓無償服役,讓百姓生活富足,並修文懿德,遠近的賢臣百姓都快樂的去攀附他,輔佐他,聽其約束。 比必有所畜,天地之間的事物必有優劣之分,財富及修文懿德必經蓄積,以利優者勝出,故比卦之後就是小畜卦。
【小畜卦】:風天小畜,畜與蓄同。蓄積,蓄德、蓄財之意。百姓經過親比合作而積蓄財富,可得小康富裕。「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民既富之餘,需有彝倫規範及秩序戒律,讓百姓有上下尊卑的禮法制度可依循而行。故小畜之後為綜反之履卦。
【履卦】:天澤履,履者,禮也,為實踐、實行之義。實行禮儀道德,處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腳踏實地依循禮儀道德的制度規範行事,上下有辨,親疏有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自然就能泰然亨通。故履卦之後為泰卦。
心法:
一、履:尸下為復,在絕滅前要趕快恢復本性。
二、日講易經解義:乾、坤者,天地之太初也。屯、蒙者,人物之太初也。有聖人出焉,為之養其穉而平其爭,小罰平以士師,大罰則平以司馬,海隅咸知大一統之義而親附於上,然後畜以養之,履以教之,蕩蕩平平,卒致久安長治之模,豈非王道之大成哉?
三、周易集注:禮義生於富足,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禮蓋人之所履,非以禮訓履也。
泰者,通也,物不可終日以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嗜嗑。
【泰卦】:地天泰,暢通,順利通達、安泰之意。人人依循禮儀道德的制度規範行事,近君子遠小人,自然能安泰通達。但是萬事萬物沒有永遠絕對的好,也沒有永遠絕對的壞,萬事萬物迭相倚伏,無永遠通達之勢,在物極必反的原則下,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處勝不驕,故泰卦之後就是綜反及錯卦之否卦。
【否卦】:天地否,上下乖隔,阻塞不通,不順利之意。天地不交,萬物不生,上下不交,人事不和。象辭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當否運之時,應收斂文德光芒,不受榮祿,明哲保身以避小人之忌。萬事萬物沒有永久處於否塞之理,否極必治,而挽否在人,需與志同道合之人同心協力,必能化不順為通達,故否卦之後為同人卦。
心法:
一、泰卦上坤下乾,為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泰,氣機通而萬物生,上下交則人事和。外柔和而內剛健,於內處事剛健不息,對外溫和包容,自然萬事安泰。
二、日講易經解義:按古今治亂,一泰一否,原自相循,全恃君臣一德,以保泰濟否。
三、周易集注:人有禮則安 ,無禮則危,故受之以泰。治亂相仍,如環無端,無久通泰之理,故受之以否。
【大有卦】:火天大有,為富有之意。眾物歸聚,而成大有。上離下乾,太陽掛在天上照射下來而大有光明,為大有收穫、大富之象。大富最忌驕盈、脾氣暴、好大喜功。驕者必敗,滿盈為害,無法長保其有大,故大有卦之後就是謙卦。
心法:
一、象辭說:「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二、日講易經解義:舜得五臣而拯昏墊之災,武王得十人而致遏劉之烈,用能朝野同風,天下順德,此同人、大有之明徵也。
三、大有卦,外卦為離、為火,脾氣會顯現在外面,容易得罪人。
【謙卦】:地山謙,為謙卑和睦之意。大有又能保持謙虛穩重,宜民宜人,自然可長享其有而樂以天下,故謙卦之後是綜反之豫卦。此君道當如此也。
【豫卦】:雷地豫,為準備、安樂、富裕之意。豫則立,不豫則廢,君子培養才德能力,於行事前先作好準備,並能以謙致豫後利益眾人,則臣民無不喜悅相隨。 故豫卦之後為隨卦。
心法:
一、豫卦,上震下坤,一陽潛於地中奮動出去,發出如鐘鼓之聲,通暢和樂,為豫之象,故豫卦也和音樂有關。
二、日講易經解義:史之讚堯曰允恭克讓,舜之稱禹曰不衿不伐,乃知謙以致豫,千古同道,所以百姓歸懷,百度具舉,居高臨下。教洽刑清,治道之隆,於斯為極。
三、上坤下艮,坤為地、艮為山,山降到比地還低處,象徵山的篤實穩重又謙虛。坤為柔順、艮為靜止,對外柔順謙遜,內心如如不動。
【隨卦】:澤雷隨,為追隨、隨和、隨順、隨緣之意。上兌為喜悅,心甘情願追隨,必上下同心而有事於修文治事。 然人之喜悅非來自苟隨,如果缺乏主見,沒有原則的隨人事而動,就會因喜好盲從而有受蠱惑之害,故隨卦之後就是綜反之蠱卦。
【蠱卦】:山風蠱,蠱者,壞也,為腐敗之意。於國而言政壞必將有所事,於人而言為人處事如果盲從不明察,受人蠱惑則易生疏失之過,必將有弊端之事。既有事若能及時悔悟,親力親為勵精圖治,以上臨下,以大臨小整飭禍害並振民育德,則大功可由此而起。故蠱卦之後為臨卦。
心法:
一、隨卦上兌下震,兌為陰卦為少女,震為陽卦為長男,為三陰三陽之陰陽卦,為姻緣卦。
二、蠱卦,下巽為風、為不定、為長女、為老婦,上艮為少男。巽在內卦,表示內心不堅定易受人影響,如少男受長女的蠱惑。
三、17卦為隨、18卦為蠱,象徵17、18歲的年輕人易受影響、蠱惑。
四、上艮為山,下巽為風,如落山風,將水果吹到地上而有腐爛生蟲之害。
【臨卦】:地澤臨,臨者大也,皆為大之事。象辭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上位者澤被百姓遍臨萬國,以上臨下,親力親為以天道教化眾人,明德光輝照耀於天下,赫然可觀,人人仰之以效法。故臨卦之後就是綜反之觀卦。
【觀卦】:風地觀,風行大地。陽爻為上位者,坤為邑、為百姓。上位者大觀於上,俯察民情及百姓的需要,如巽風吹拂大地遍及萬物,天下百姓則仰觀上位者的德性風範,上下互相觀摩效法,信從者眾,東西南朔,來享來王,无不合志,故觀卦之後為嗜嗑卦。
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負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以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嗜嗑卦】:火雷嗜嗑,食也,為頤中有物。嗑,合也,合而為一,為合攏之意。事之結合不可隨興苟合,應當排除阻礙,以實質的禮義文飾,有真實不虛的合同原則,否則其始雖合,其終必離。故嗜嗑卦之後是以文救質之賁卦。
【賁卦】:山火賁,飾也。為文飾、掩飾、包裝之意。內涵之質要實在,不可只靠外表的過度修飾,應有質有飾,才是亨通之道。然文飾過於奢華,本體本性的實質意義盡失,則亨極而隨之崩壞衰落,如紋飾彩繪,經年累月也會斑剝脫落,故賁卦之後為剝卦。
心法:
一、嗜嗑卦與刑罰有關,訴訟得此卦,恐有牢獄之災。
二、嗜嗑卦,卦象如張開的口中有硬物,要咬斷,嘴才能合攏。卜問事業及合夥,得此卦有凶,做餐飲的生意得此卦則吉。
三、象辭說:「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為了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設立典章制度及刑罰命令以明文約束,故「噬嗑,亨,利用獄。」
四、噬嗑之後受之以賁,為以文救質。然至飾則繁文盛而實意衰,則亨道反盡,故賁之後受之以剝,為質以救文也,質而有飾,亨道也。此文質之變如是也。
五、賁卦上艮為山、下離為火,卦象為山下的火,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剝卦】:山地剝,為剝脫、剝削、剝盡之意。物盡則反,萬物無終盡之理,不能永無盡止的剝脫,剝到極點必定窮於上而反生於下,重新整理之後就可恢復生機。就如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天心隱而復現,人心息而復生,皆為造化之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故剝卦之後為綜反之復卦。
【復卦】:地雷復,復,反本而復於善也。復者為恢復、復甦、反本,東山再起之意。窮上反下,一陽來復,陽氣始生,萬物恢復生機。妄心息而慾念盡除,恢復自性本體,天真流露,天理常存,自然妄念不生,妄想不動,無虛妄矣,故復卦之後就是无妄卦。
心法:
一、剝卦為陰剝陽,剝到上九陽爻,為最後生機,是碩果僅存的種子,不可剝盡,要由上返回到下面,才可重新萌芽生長,成為地雷復之象。
二、上艮為山,下坤為地,剝卦如山覆於地,一陽居二陰之上,陰為虛,山下面都空了,根基不穩而崩塌。
三、復卦上坤為地,下震為雷,雷動於地中,十一月陽氣開始恢復,生機再現。
四、周易集注:善端既復則妄念不生,妄動不萌,而不妄矣。人心一復,則天理之誠常存,人欲之妄盡絕;心既无妄,則善日積而崇高,惡日去而淨盡,而可以畜德而至於大。
【无妄卦】:天雷无妄,為天真純樸、真實不虛之意。
无妄卦是修真實不虛之內聖及外行剛健之德。由內震出天真純樸的心性,對外流露出剛正之健,凡事无妄想、无望念,无妄則誠,誠則明,明則善日積、惡淨盡,然後可以畜德而至於大,行於天下。
无妄之後是綜反之大畜卦。
心法:
一、无妄卦,上乾為天,下震為雷,為天下雷行。雷在天下響,對時而動真實不虛,才能養育萬物,亨通順暢。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大畜卦】:山天大畜,為畜養、涵養,大有畜積之意。无妄以養德,象辭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效法古聖先賢的言行以涵養德性,久蓄必大,止於至善。物畜然後可養,況我之德乎?德既畜於己,則可以優游涵泳以俟其化,而充養之。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故大畜卦之後是頤卦。
心法:
一、大畜卦,上艮為山、下乾為天,卦象為山比天高,天的氤氳之氣都涵養在山中,雲霧在山中蓄積瀰漫。
【頤卦】:山雷頤,頤養、修身養性,為涵養德性之意。謹言慎行以養性命之真常,充實內心的涵養。養則可動,不養則不可動,有大涵養方能擔大任、當大事。以大過人之才,為大過人之事,可見大過人之功,必由於盛養,故頤卦之後是大過卦。
心法:
一、頤卦,上艮為止、下震為動,上靜止、下震動,如張口吃食是下巴動之象。
二、象辭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卦有口象,為自養,上止下動,有節制之義,要節飲食、慎言語,避免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大過卦】:澤風大過,滋養過分,或是超出常理,不符合自養自成之道。萬事貴在得中,當適可而止,如果大過之才過極,恃才妄動,以致功高蓋主,就容易過而失中,有陷溺於之患,故大過之後為坎卦。
心法:
一、、大過卦,上澤下巽,因二陰爻在外而虛,無法負重,有棟粱撓曲之象,象徵頤養到大過人之時,易招來棟撓之災,凡事貴乎得中,應適可而止,遯世獨立。象辭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二、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坎卦】:重水為坎,二坎相疊為重坎(水深),為陷落、危險之意。行大過人之事,必陷重重險阻,陷必有所麗,需依附光明正道及有智慧的人,以了解各種陷阱危難,學習出險之道,則可免陷險之災。故坎卦之後是錯卦之離卦。
心法:
一、坎為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既陷於險中,迷失在權利功勳的慾望之中,必陷入險境而造成身敗名裂,行事應依循中正之道,以化坎為離。並依卦中卦山雷頤的原則修身養性,才能脫離陷險。「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易理是相對待的,福禍必相倚,有缺陷必有優點。
【離卦】:重火為離,二離相疊為重離(火熱、急躁),一陰麗於二陽之間,為依附、附麗、光明、離別之意。凡身外之物,皆會迷失本性,應該去掉妄想妄念,才能露出自性光明的本體。
心法:
一、離卦之卦中卦為澤風大過卦,身處光明發達之時要懂得和顏悅色、謙遜溫順,如果脾氣大、太急功好利,氣焰過人易犯下大過錯。
二、日講易經解義:序卦傳上篇始於乾、坤,終於坎、離,水火共濟為天地間之至理。
三、周易集注:物不可以終通、終否、終盡、終過,理之自然言也,以造化乃如此也。有大者不可以盈,不養則不可動,以理之當然言也,人事乃如此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