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風火家人卦—論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正外莫先正內,立家規、重倫理,以防患於未然,並嚴守規範,身教重於言教,才能建立家業。 明夷受傷害後,需回家靜養,得到家人的溫暖。序卦傳:「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所以次明夷。」 卦象--巽上離下。巽為風、為木。離為火、為...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轉分享:九宮姓名學筆記 從九宮學理可預知前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無論男女相處、教育子女、人際、事業,...都能得心應手,無所畏懼。 請複製以下目錄搜尋影片-- 一、九宮學理長生運程篇 part1流年周期運勢圖 part2長生運程-胎 part3長生運程-養、長生 part4長生運程-冠帶 part5長生運程-臨官 part6長生運程-帝旺 part7長生運程-衰 >part8長生運程-病 part9長生運程-死 part10長生運程-絕 二、九宮學理五行篇-- >part1命格基本架構與時空 part2木生火、金剋木 part3土生金、木剋土 part4土剋水、水生木 Part5火生土、水剋火 Part6金生水、火剋金 三、選擇篇-- 選擇篇Part1要與不要、何去何從 選擇篇Part2命宮機會點 選擇篇Part3父母宮機會點 選擇篇Part財宮機會點 選擇篇Part5子女宮機會點 四、流年機會點篇-- Part1胎、養 Part2長生、冠帶 part3臨官、帝旺 Part4衰、病 Part5死、絕 五、發動 PART1發動的由來與算法 Part2命宮、父母宮、疾惡宮發動 Part3奴僕宮、遷移宮發動 六、數字及磁場關係 part1歲值數字的力量 part2子女宮數字星座 part3疾惡宮數字星座 part4命宮數字星座 part5五行磁場關係 part6局差與財差的影響 七、婚姻關係 Part1最佳配偶組合、最愛 Part2最佳配偶組合、坐入、來電、另類搭配 八、九宮環境氣象學 喜用與宅氣

六爻階段與特徵和相應關係

請點閱YouTube#易經心法筆記part5爻位的特徵與相應關係 有更詳細的文圖解說,不在此重複。

文王後天八卦

請點閱 #易經心法筆記part2後天八卦掌中訣 #方圓圖掌管宇宙次序 有更詳細的圖文解說,不在此重複。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由來

請點閱YouTube
#易經心法筆记part1先天八卦歌及掌中訣#開啟易經的第一把鑰匙
#易經心法筆記part4神秘的369九九方陣圖#洛書九宮數排序秘訣
#易經心法筆記part3上古星圖河圖密碼#河圖天地數的生成
皆有圖文詳解。不在此重複。






先天八卦方位圖









文言傳--乾卦(第三遍)


乾卦文言第三
理義分明,或以象釋辭、或以辭釋象,或合象辭釋意,正是天人合一,止於至善的境界。

君子以成德為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而未而未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將已成就的品性德業做為行事標準,並展現於日常的言行舉止,則行功立業之機指日可待。

乾卦初爻居於下,雖其德已成,仍隱藏未顯,故以潛稱之。因行功立業之時機未到,涵藏在內的德性還不能顯現於世,所以告誡君子暫時還不要有所做為。

心法:

一、周易集注:「德」者行之本。「行」者德之用,二者相因,不容偏廢。「成德」者已成之德也。「日可見」者,猶言指日可待之意。蓋聖人出世,必有德有時。人之所能者德,所不能者時。故位厄之時,占者之君子,當如之而勿用也。

二、君子修身養性,動靜得宜,動則利益眾生,靜則藏養德性,日常所行所為均以道德為主。

三、日講易經解義:潛之初九,剛德既成,而猶以勿用,自守何哉?蓋德以行彰,而行以時顯。雖負大有為之才,而時位不足以濟之,則終不可枉道以求用。是以君子上觀天時,下度人事,寧歛其德以自守,而不敢急於用以失身。此其所以為龍德也。不然聖人志在用世,豈樂於隱遁,而不欲立大業以成哉?


君子學以聚問以以居以行之。易:龍在大人德也。

君子知天下之理,盡寄於萬物,故修心學道,探索古今事物之變,廣學多聞以匯聚才識,遇到疑惑必虛己下問,思考分析以明辨其理,晰辨既明,則優游漸進,坦然據守,除了萃聚學識與才德,還要行沒有私心欲念的仁義之舉。

乾卦九二爻辭曰:君子的才德已經顯現於世,利於受到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以行其道,彼此呼應。因為九二具備的學聚、問辨、寬居、仁行,皆為君王應有的德性風範。

心法:

一、周易集注:「之」者,正中之理也。「聚」者,多見多聞,以求會聚。「辨」者,講學也。「寬」者,優游漸進,從容不迫之意。「居」者,守也、據也。「仁行」,為所行以無私之仁。居者,居其所辨,行者行其所居,故必「寬以居之」,而後方可「仁以行之」。

二、日講易經解義:聚與辨,入德之始事也。居與行,進德之終事也。君子積學成德,雖未涉尊位,而君臨天下之德已具,此大人之所由稱,萬物之所利見也。

三、周易集注:若學聚問辨之餘,涵養未久,粗心浮氣,而驟欲見之於實踐,則居之不安、資之不深,安能左右逢源,而大公以順應哉!此為學一定之序也。

四、孔子釋乾卦九二:九二此所以為大人也,未居大人之位,而天下人皆以大人尊之。非以其位,而以其德也。

五、君子透過學習,上達下學,來聚學識與,多問多思以明辨是非,待人處事寬厚仁慈,這就是君長及領導者必備的德性。


九三剛而不中。上不在不在乾乾因惕。雖危无咎矣。

九三陽爻居陽位,陽剛過重又不在中位。上不近君,下不與居田野者親,居危懼之時,是易生猜忌與誹謗的多凶之位,處世行事必需因時順處,隨時隨地戒慎警惕,不可自恃其德,不自誇其功,而實行進德修業之事,縱然有危險也會逢凶化吉,沒有災咎了。

心法:

一、周易集注:九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接剛,故曰:「重剛」。九四陽居陰位,亦曰:「重剛」。位非二五,故曰:「不中」,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也。九三以時言,九四以位言,故曰:「乾乾因其時」。

二、君子居上之下,如果過於剛強銳利,就有以下逼上之嫌;又居下之上,則有驕橫跋扈之慮。如果能因時順處,警惕自守戒慎行事,這樣即使身處多凶之危境,也不會有大過失。

三、上不在天,指九五天位。下不在田,指一、二爻地位。

四、日講易經解義:從來事變無窮,所以處事之道,剛與柔而已。剛與柔沒有界定之位,唯善用中道。易經所說的中與不中,有針對時位而言,也有針對德性而言。乾卦三、四爻,所處之位皆失中,所行一有不當,則其咎即在人事。故三四,隨時修德以善處其位,此君子處危之道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不在不在或之。或之無咎

九四剛健,陽爻居陰位,非正位亦不居中。屈於尊位之下而不在天位,又遠離百職之地而不在田,因為已完成進德修業之事,可以開始有所作為,而居人位之上,君子處此,要進一步建功立業,又恐失於躁動,要退守本位又恐失於時機,故而猶疑不決。這樣進退不定,是因為局面不清還有疑慮而審時度勢,所以不會有過咎。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疑「重」字為衍文。

二、九四具剛強之質,居五、六天位之下,進德修業已終,當乘時而進之際,而離開中之人位。

三、日講易經解義:或之者,正其熟思審處,疑而為決,務求天時人事之歸,以為樹功立業之本者也。慮善而動,所往合宜,何咎之有?夫天下事,率意逕行者,動而多悔。遲回却顧者,績用弗成。故始貴乎能疑,繼貴乎能斷。

四、日講易經解義:乾之九四,獨利於用疑者,其負陽剛之才,居得為之位,不難於遇事勇決,而難於觀變審時也。不然聖人豈欲人識疑生玩,致阻其任事之心哉?

五、周易禪解:「或」不是疑惑的意思,而是在認知的過程中做方向的調整,是變化中必要的階段。

六、言此時居於上下狀況,有疑惑要慎思不會有危險。


夫大人天地合其日月合其四時合其鬼神合先天而天弗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而況於人? 於鬼神?

乾道向上發展,從初爻演變到九五,已成為具備盛明德性的君子大人,其剛健中正之德和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萬物生成無私的德性契合。其誠明之德與日月的光明無私照相合。其施理政事的作風和四季運轉一樣井然有序。其彰善懲惡與鬼神的吉凶禍福一樣相合。

凡天下有其理而無其事,是天之所未為者,九五大人極盡思慮先天而創其未有之事,所行皆合於天理,天的法則也不會違逆大人的做為。天下有其理亦有其事,是先天已有然之理者,九五大人則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奉天而動。天尚且不會違背自然法則和變化規律,何況是得天之道以生之凡夫俗子何況鬼神承天道以造化循環?當然也不違於九五大人。

心法:

一、言九五大人德配天地,做事順應自然法則,與天地萬物相應契合,能順時乘勢,也有洞燭先機的智慧,行事能慎始於先天,善終於後天,所以為天下所以利見也。

二、先天,為創建未有之事。後天,為效法已然之理。

三、日講易經解義:天之從違不可見,可見者,人事之順逆耳。人事順,則天心亦順。人事拂,則天心亦拂。君子大人但求其事之有順無拂,而幽明上下,自無不應。其修德也,盡人以合天,其出政也,奉天以治人。總不外此大中至正之道而已。

四、周易禪解:九五飛龍在天,像天覆蓋了大地,大地承載了萬物,像日月朗照日夜,四季依序生長萬物,也像鬼神的吉凶貫徹在生命之中,沒有分別,萬物在時空中既然同屬一理,不相違背,那麼凡人與鬼神也當同屬此理,怎麼不相隨順而成為人人所利見的「大人」呢?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聖人 ! 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唯聖人乎!

為何說上九是亢位,是因為已經到了進無可進的極位,卻仍然前進求取而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貪圖眼前所擁有的祿位,不明白也會有失去權勢的危機,只知去獲取想擁有的財富,不知道也會有失去的時候。只有大智大慧的聖人才懂進不忘退,存不忘亡,得必有失的這些道理嗎!

明白進退存亡之間微妙的關鍵,在於行事不失中正之道;能夠不偏於利害得失,不以吉凶禍福而論,而以是非道義為決擇,因應順逆,凡事預防於未然,謹慎戒惕,惟義是從,潛見惕躍,乘時而動,順時而止,皆合於天道法則,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啊!

心法:

一、進、退,是以身而言。存、亡,是以位而言。得、喪,是以物而言。有進必有退,有存必有亡,有得必有失,皆自然之理。

二、處於極盛之地,惟有退守且不失正道




文言傳--乾卦(文言第二遍第3段)


乾卦文言第二
3
反覆重述元亨利貞的奧妙天道運行的不變守常,才能讓萬物得其利,造化各取所需,天不語、不居功、不自誇,所以君子要效法天道的精神,培養剛健中正的美德。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卦為天地萬物生長的總根源,元者善之長也,萬物自無而有,自微而著,發展繁榮,萬物資始之時即是亨通的開始。
利貞,是萬物於滋長亨通之時,收斂歸藏和固守貞正的性情已表露於外,故利貞即乾元之性情,亦是萬物與時偕行的純樸天性。
乾為善之始,含養陽氣動機,能使庶物生成,無不嘉美,無物不利,萬物從元亨的長養亨通到利貞的收斂歸藏,自成其形,自成其性,這樣利益天下萬物,卻不自居其所利之功績,真是偉大呀!
乾元之德為什麼這麼偉大呢!乾德純粹至極,四德運行通達不偏不倚,剛健中正無過亦無不及,沒有陰柔相雜,亦不染私欲邪念。
乾卦的六爻陳列,時與位各有不同,凡天道循環動靜,皆於六爻之時位中發揮,錯綜複雜推演變化,以觸通萬事萬物,曲盡各種性情,無有遺漏。

聖人君子效法乾之六爻純粹無瑕的剛健德性,時乘而動,御天道而行。

以元亨利貞四德於民生政事而利益百姓,沒有私心欲念,如天之雲行雨施,德澤廣披,天下無不平和順服,則乾道之大不在乾,而在聖人矣。

心法:

一、乾元,即乾始。中正,所行得中,所立為正之義,無過不及也。

二、日講易經解義:孔子形容乾德至此已極,而其本不外一誠。宋儒周敦頤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蓋天地之內,無非實理流行。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自性而發則為情。情之善,由於性之善,性之善由於天命之無不善。是以剛健中正之德,全具於人,而元亨利貞之理,無物不有,惟視人能法乾而已矣。

三、周易集注:「性」者,百物具足之理。「情」者,百物出入之機。春作夏長,百物皆有性情,至秋冬,百谷草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一物各具一性情,是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的確。故「利貞」者,即「乾元」之性情也。

四、周易集注:「純粹」,指乾德純陽不雜且良美。「精」,為純粹至極。「發揮」者,為陳列之意。指每一爻辭之發揮。「旁通」者,曲盡也,推之伸展而竭盡通達之意。凡事有萬殊,物有萬類,時有萬變,皆該括曲盡其情而無遺漏也。



文言傳--乾卦(文言第二遍第2段)


乾卦文言第二
2
乾卦六爻來解釋天道天體運行的法則六龍來駕馭天道運行四季運行的變化現象說明道理,以象明理,表明六爻含藏的意義,文短有力。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初爻潛龍之所以勿用,因為陽氣未通,生意仍收斂潛藏,是處於尚未發動的狀態,君子當效法天道造化的收斂,「天地閉,賢人隱」,故以龍德潛藏伏處而勿用。

九二陽氣已經出潛於地面,萬物滋生,大地回春,天下皆可見欣欣向榮,文明亮麗的新氣象。

九三居危懼之時,需兢兢業業、戒惕謹慎,與天之剛健依時偕行,進德修業終日不息。

九四已由內卦上升到外卦,接下乾之終,為上乾的開始,是乾道適時變革之時,無論要繼續向上進升還是保持現狀,皆須做好準備,並依循天道運行,審時而變。

九五陽氣已升到天位,無阻無礙,為飛龍在天之尊位,天位宜有天德者居之,能普濟天下,有功而不居其德,如天道無為而為,自然運行無阻,以利群生。

上九陽氣已終盡,時間和位置都到達極端,已是天時之窮,如不能通人事之變,必有悔。

純陽用九,為陽數極位,乾卦六爻純陽剛健中正,沒有爻位的尊卑之分。「元」是天道變化的起點,天道造化萬物,不支配萬物。乾居六十四卦之首,用九而不被九用,體天之道,同天之化,效法天道法則,與時偕行,剛健不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無過亦無不及。

心法:

一、龍代表陽氣。潛藏,指造化之收斂。

二、九二爻變為離,故以「文明」言。「革」者,由內卦上升為外卦之位。

三、周易集:龍之為物,春分而升於天,秋分而蟄伏於潭。曰「亢龍」者,言秋分亢舉於上,而不能蟄也。

四、以「春、夏、秋、冬」配「元、亨、利、貞」四德。

五、初九:十一月子月一陽來復,為一陽始生,萬物萌動。
        九二:一月寅月,地天泰,上下交孚。
        九三:三月辰月,澤天夬。健而說。
        九四:五月午月,天風姤。一陰遇五陽。
        九五:七月申月,天地否。天地不交。 
       上九:九月戌月,山地剝,陰剝陽,陰長陽消,為秋交冬之際,萬物皆
                毀折。
       用九:體天之道、同天之化,效法天道法則,與時偕行剛健不息,沒有
                起點,也沒有終點,無過亦無不及。








文言傳---乾卦(文言第二遍第1段)


乾卦第二
人事來點破天道訣竅,文短有力,廣義高深

分三段1 
孔子以爻之時位呼應前面的爻辭,以告誡君子處在各種環境應持有的態度。

潛龍勿下也龍在終日行事也躍在飛龍上治也龍有之災元用天下治也。

初九並非其德不足以用,而是處在六爻最下面的位置,陽氣正潛藏涵養,還不是發揮的時候,只能安於下,以伺機而動。

九二並非其德不足以居尊位,而是潛伏的龍現出地面,雖然時至運通,也只能暫止於此,以待時機成熟,才可施展,而且會得到貴人培植。

九三並非無事徒增無益之慮,而是以剛健之毅力,努力不懈,終日以誠懇敬慎之心,行進德修業之事。

九四並非遲疑躊躇,而是審時度勢,自我檢試可進之機,當機會來時,準備好了就向上躍進,否則就守安在原來的本位。

九五為陽剛之主,處至尊天位,是有道明君,居上以普施天下雲雨之澤,萬民皆受其利,而天下大治。

上九居乾卦的終爻,已經到達最高亢的窮盡之位,如果還不懂得功成身退,就難免會有盛極必衰,動輒而來的災難發生。

乾元用九,代表陽剛中正,圓滿又有德性的君德。乾六爻皆陽,其數皆九,能以柔濟之,不專恃於陽剛,並各善其用,故皆以乾元之德,體仁以長人,以信誠惻隱之心,通權達變,因時制宜,行大中至正之道,天下自無不治。

心法:
一、易經重「時」與「位」 ,九二居中且正,當位,得中道、行中理。

二、「舍」:為止息之意。「行事」:指進業修德之事。「試」:審時度勢之意,非試其德,試其時也,非「自試」則必妄動矣。「窮」:極盡之意。

三、「乾乾」:兩卦重疊,有連續不懈之象。「終日」:九三爻為下卦終,動爻為離、為火、為日。

四、九四由下卦躍到上卦,是由人位到天位。 或,為不定之意。九四動爻上交互卦為風澤中孚卦。巽為風,風代表變動、不一定。兌為澤、為淵,淵指本位、原位。

五、九五為乾卦卦主,飛龍在天,喻得到時機又處在尊位,雲行雨施,天下太平,有兼善天下和獨善其身的德行。

六、「窮」者「亢」,「災」者「悔」。上九處窮極之位,不免有盈滿之虞,這時須運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道,當機立斷,退居幕後,以持盈保泰。

七、用九,六爻皆陽,或錯卦或皆變,皆能以柔濟之,剛柔相兼不受爻位的變化左右,運用天德「無為」的自然法則,處理天下事,自然天下大治。

八、日講易經解義:大抵乾六爻,各有用九之義,潛見惕躍,皆依時而進,不敢自恃其剛,至於五,則德位時俱,得其中矣。上稍過乎中,因以亢悔告戒。聖人之意,恐後世不知以柔濟剛,故特繫以用九,又恐不知所以用九,故特冠以乾元,明於乾元之義,而諸爻之克當其位者,沒有不本於剛柔之相濟者。

文言傳---乾卦(文言第一遍)

文言傳主旨:

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二爻構成,純陽為乾卦,純陰為坤卦,乾坤兩卦,其道至大,六爻之義至廣,道義清楚了,六十四卦就通了。孔子針對乾、坤兩卦的彖辭、象辭,特別作文言進一步說明其未盡之蘊妙,以儒家理論來闡述人的德性修養;乾卦文言分三遍,其含義甚廣,已含極之道義(無極、太極、皇極),有在天之「元亨利貞」有在人之「元亨利貞」。


文言第一
解釋卦辭之真義,其文以儒學闡明人道進德修業的原則

文言:元者之長亨者之會利者之和貞者之幹也。
君子體足以嘉會足以利物足以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元亨利貞。

文言曰:天德配四時,元是萬物生長的開始,而賦於人則為仁,為善之發端,義、禮、智皆從仁出,眾善悉備,至善莫過於施生萬物,為善之長也。亨代表天德亨通萬物,欣欣向榮,而賦於人則為禮,為禮的發端。人事之品節,嘉美各有不同,萬物都發展到最好最完美的聚合時機,為嘉之會也。利為天遂萬物的德性,為正義之氣,能利益萬物,使物各得其宜,也是收割時機,而賦於人則為義,義者利之理,和者義之宜,利即人心之義,義安處即是利也。上下各得其當然之分,歸其所宜,不相乖戾而自然祥和,為義之和也。貞為天之守藏涵養以成萬物之德,而賦於人則為智,智可明理察辨並守之以正,以預立萬事不可動搖之主幹、根本,為事之幹也。

君子體天之元德,以仁為心之德,實踐泛愛施生,所往无不在於仁,自足以居高教導眾人。君子體天之亨德,以禮為規範,萃集眾善,秩序周備完善有節有度,必至善嘉美,无一欠缺偏頗,足以合於禮制。君子體天之利德,以義利益萬物,因物付物各得其利,而後可以言和,和必有利,利則必和,處物得宜,上下尊卑之間相攝相容,不相衝突,就是足以和協的義。君子體天之貞德,以智明擇正道為一切法的根本,恆守不移,貫徹始終,足以作為立身處世之本,而天下之事,既制裁有方,行之有本,自然無礙,則事無不成。這便是君子效法天行之健,實行「體仁」、 「嘉會」、 「利物」、 「貞固」四種德性,則與乾元合其德,完備其身,以彰顯乾卦剛健的本性,故曰:「元亨利貞」。

心法:
一、日講易經解義:大抵在天則有理氣,在人則有性情。元亨利貞,理也。生長收藏,氣也。有是理即是有氣,仁義理智,性也。測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有是性即是有情。惟天之理氣,全具於人。故人之性情,無一不善,易書教人盡性而推本於天命,正以天人,本无二理,而人不當以氣拘物蔽,自遠於天也。

二、元亨利貞是乾的性德,原為天德而具備於人,為君子實行乾卦的四種德性。

三、日講易經解義:文者,釋也。言,指彖爻之辭。嘉,美之意。會,聚集之意。和,無乖戾背離之意。幹,主軸,支撐之意,如木之身也。

四、足以長人。「長」為「克君克長」之長,為教誨不倦之義。

五、和義,指各得其利,守分相安之意。貞固,為堅守正道。


初九潛龍勿 何謂也?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成名遯世不見是而无則行則違確乎其不可龍也。
       
初九爻辭說:待時而動的龍,暫時潛伏不作為。其義為何?

孔子說:龍德剛健無欲,自守其德。比喻有德行的君子,潛藏在下,不會因為外物和世俗的誘惑而變節動搖,也不會汲汲營營於追逐虛名,避世潛藏沒有作為,也坦然處之,不生煩悶,不受重視時也堅守信念不求表現,不會介懷鬱悶,道有可行之機,則樂於行龍德之事,霖雨普施天下,道無可行之機,憂事有拂逆本心之時,則守其龍德,不輕易嘗試,如此安於所遇,獨善其身,確然不移,不舉用於世,就是龍處於潛藏時機的德行。

心法:
一、易,指變動所守之事。見,認同、重視之意。

二、周易集注:「不易乎世」,邪世不能亂,不為世所移。「拔」,擢也,舉而用之也。「不可拔」即「勿用」也。

三、日講易經解義:用捨之權在人,行藏之道在我,身可隱而不可屈,道可潛而不可枉。知之既明,守之復固。確乎其不可拔,豈尋常隱遁之學所能及哉?既欲行道於天下,必審天時度人事,實能有濟於世,然後出,而為人所利見。故六龍之德,有隱顯而無淺深,其不同者,時位而已。

四、周易禪解:即使一個人被煩惱所困,也不隨世俗改變自己,尚未彰顯自己時,也不會去追逐名利,即使無路可走,也權且抓住隱世的心情,不會感到苦悶。做自己開心的事,不做給自己添增憂愁煩惱之事,不論開心與否,都在佛性中,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九二見龍在大人 何謂也?
: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行之邪存其世而不博而化。易:龍在大人也。        

九二爻辭曰:潛伏的龍,已處於出潛未躍之際,雖非人君之尊位,其剛健中正之龍德已經顯現出來了,利于得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何以這樣說呢?

孔子曰:九二居於下卦,雖不如九五位尊,但中正不偏,是具備龍德的的賢能君子,德行漸盛,時處出潛未躍之中。以其言行觀之,雖如外人一般平常,但其言必定中肯信實,則其言無一不誠信,所作所為必定謹言慎行,則無一行不謙恭謹慎,不敢懈怠。言行如此信實謹慎,自能警惕防範有不善的起心動念,而越發存養信實謹慎之心。雖然以善德利益天下,作為世人效法的典範,也謙卑自牧不張揚,由於剛健的乾德能順應時機,以廣博的德行化育世人,改變風氣。易曰:九二雖身處下位,而霖雨普施之德已顯現於世,上格君心,下正民俗,利於九五大人的委任重用,為善世君子具備九五大人的君德。

心法:
一、「正中」,謂處潛躍之中。「閑」:門中有木,防也。為門閂,是預防、防範之意。「閑邪」防範不善之意。「伐」:誇耀、張陽之意。

二、荀九家說卦曰:乾為言。

三、九二陽爻居陰位,雖不正位,不正為邪,須防範不正之言行。然得下卦中,有得中和之義,能剛柔雙兼,不偏不倚,故能存誠信。

四、九家易:陽居陰位,故曰「謹」。「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也」 。

五、九二於三才為地道,中庸言「地道」,為「博」也。乾為德,故曰:德博。

六、陽變陰化,九二動爻得坤之正,以乾交坤,故曰化。

七、乾卦九二旁通坤卦六二,坤六二爻辭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方大有田之象,田在地面,喻顯現於天下。

八、周易禪解:從佛法來看,謙恭不自滿,不以德博自居,不侷傲我慢,就是對日常言行的謹慎,避免了殺、盜、淫的身業,和妄語、綺語、兩舌、惡言等七種過失,做到法性無染的功夫,圓滿身、口、意三業的善根。


九三君子終日乾惕若厲,无何謂?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所以居業也。知至至與幾終終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下位而不憂乾因其時而雖危咎矣。      

九三爻辭曰:君子處於危疑憂懼之位,言行舉止需從早到晚都小心謹慎,即使在夜晚也要像白天ㄧ樣警惕,像這樣行世小心謹慎,剛健行事,不投機取巧,才能沒有過咎。這是何意呢?

孔子說:君子惟精進品德修持道業,以為自全之道,不論是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德性,都能秉持忠信之心恭敬行事,以增進德業。以誠懇敬慎之心修飾言談舉止以表達誠心,這樣言行一致,內外融合,就是君子為人處事及建功立業的根本。知德業的至高至理,察知微渺之機將至,可以掌握進取的先機。當功業已到至極,則以誠敬之心知所終止,功成身退,則事事皆當,這樣進退不失其時,才能保存道義情操的全始全終。所以君子能做到處於高位而不驕傲,居卑下之位也不會憂戚,而是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做好當下的角色。故隨時因時制宜的警惕自己,即使遇到危機也沒有災禍過錯,此君子所以「終日乾乾」也。

心法:
一、周易集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非无事而徒動也,勤於進德修業也。

二、「至」,德之至極也。「終」,業之歸宿也。「幾」,微渺之意,為心之初動也。心之萌動,必有其「幾」。

三、「進德」,指日新又新以求德業增長。「修業」,指修習言行、學問,以增益功業。「德」者,貞實之理也。人不忠信,則此心不實,安能進德?故「進德」者,即貞實之事。言不顧行,則事皆虛偽,安能居業?言行相顧,所居之業,自居安而不遷矣,故「所以居業」。

四、周易集注:九三爻變,卦中卦為巽,有進象。又為兌,有言詞象,又為離,有知象。以三畫卦論,三居上。居上位象。以六畫卦論,三居下,在下位象。

五、日講易經解義:君子處於危疑憂懼之地,惟有恃德業以為自全之道。故九三之乾乾、惕若,非徒憂而已,實欲進其德、修其業也。存於心者,無一念之欺,動於慮者,無一事之妄。修省言辭,一言之發,必有一行應之。出言之時,即為誠信所植之地,言無虛罔,行有實效。

六、日講易經解義:德之極致謂之至,業之歸宿謂之終,三之「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為君子知至之所在,而本忠信之心,以至心與理相合。知終之所在,而本立誠之心以終之,是故德愈盛而禮愈恭,業愈大而心愈小。居上位以臨下,則持盈而不驕,忘乎其為上也。居下位以事上,則勝任而不憂,安乎其為下也。故其身處危地,而終日乾乾,無時不惕,則上安下和,處無不當,雖為無咎矣。三之得免於咎,豈幸致哉?

七、日講易經解義:知至知終,即格物致知之事。忠信立誠,即正心誠意知事。進修不已,為日新又新之功,乾乾、惕若,為言行謹慎恭敬之心。故九三一爻,為內聖外王之學皆須具備的自全之道。

八、周易禪解:知道並做到該做的事是妙觀,即時結束該結束的事是妙止,「止」、「觀」雙行,變是「定」、「慧」圓成。


九四或躍在无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无為邪進退无恆,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及時无咎。
       
九四爻辭曰:潛伏的龍是向上躍升,飛上天際翱翔,或是仍然潛藏於下,這樣上下躊躇不定,只要能見機而行,俟時而動就沒有災咎。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曰:九四位逼九五,處於多懼之位,不決於進又不安於退,無論上去是飛龍在天可以大展鴻志,或是往下夕惕若厲,退回潛藏,或上或下雖無恆常之理,皆不可用投機取巧、奸險邪惡的手段去達到目的。而不決於進又不安於退,躊躇於進退之間,無論積極進取或退守修業,也沒有不變的規則,皆不應離群獨立,而是為了貢獻社稷百姓。具備龍德的君子須及時進德修業,無論上下進退皆順天應時,見機而行,就不會有災咎了。

心法:
一、此為孔子借用九四爻辭(四多懼)說明立身處世,進退之間要有智慧的抉擇,隨時進德修業,以伺機而動或是以不變應萬變。

二、周易集注:在「田」者安於下,在「天」者安於上,有常者也。進而為飛,退而為見,有恆者也。蓋「恆」即常字。

三、「邪」,為枉顧中道而冒進之意。「群」,指位處下卦之同類。

四、日講易經解義:蓋天下躁進者有咎,失時者亦有咎,躁進而至於僨事,失時而至於廢事,其咎不同,而其為害則一也。

五、九四動爻上交互卦為風澤中孚卦,無論躍進或退藏,皆應行忠實誠信之道。

六、易經教導世人的重點,無非「時與位」,人生在世總有起落,時不予我乃十之八九,當這八九的時間和空間不屬於自己的時候,任憑如何拼命爭取也不能成就,然退一步,只想一二之幸,亦可海闊天空,因此,領悟易經的「時與位」,掌握一二、隨順八九,當進則剛、當退則柔,剛柔並濟,進退得時,則「或躍在淵,无咎」。无咎則无悔无憾!~與您共勉之~


九五飛龍在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氣相求。水流聖人作萬物! 乎天者親乎地者親各從其類也。
       
九五爻辭曰:龍飛騰於天際,雲行雨施,滋潤群生,猶如九五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垂衣裳而天下治,萬民无不瞻仰其德,而得天下各備其才的能臣賢士輔佐。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凡是聲音氣息相似同類的,自然會彼唱此和,无不相應,相同氣息的則交感相求。水性是往低窪潮濕處流動、火性是就著乾燥的物質而燃燒,龍興而雲生,雲氣隨龍騰而聚,風隨虎嘯而烈動。大智慧的聖人看清楚一切眾生彼此都有相同的聲氣,便以此闡明萬事萬物的至理,以為萬民的模範,讓世人體會天下各類事物的性質,雖層次高低不同,都能夠相應共處。天屬陽,在上,輕清者也,凡本乎天之輕清成象而屬陽者,皆親之而從其纇。地屬陰,在下,重濁者也,凡本乎地之重濁成形而屬陰者,皆親之而從其纇。皆憑藉著各個種類性質的自然規則而聚合相從。人的禍福也各有風雲際會相生相剋的機緣。因此九五聖人有見於此,則推其人性之本原,普施恩澤於天下,正民德、厚民生、重民牧,順天應時以培育同德相應相從的賢才。

心法:
一、周易集注:陽從其陽,則君子與君子同類而相親;陰從其陰,則小人與小人同類而相親。然則以九五之德位,豈不「利見」同類之「大人」,所以「利見」者此矣!

二、日講易經解義:人主之於天下,常如呼吸之相通,而一體之相恤也。此所以為利見之大人也與!


上九亢龍有何謂也?
子曰:貴而无而无賢人在下位而无以動而有悔也。

上九爻辭曰:六龍之首已居最高亢的位置,如果還不懂得謙虛低下、功成身退,就會後悔莫及。為什麼這樣說呢?

孔子說:上九已經來到上卦的極位,身分尊貴卻無實權,位置高卻沒有臣民百姓的擁護,雖然賢能的人皆居其下之位,上九卻自專自用得不到他們輔佐,无位則無以安其身,无民則無以率其下,无輔則無以立於上,因此在任何行動決斷時,必有悔吝之事發生。

心法:
一、周易集注:上九為六龍之首,故曰「高」、「貴」。非君非臣,故曰「无位」。純陽無陰,故曰「无民」。九五以下皆相從九五以輔,而莫為之輔,故曰「无輔」。 「无位」、「无民」、「无輔」,則離群孤立,如是而動,其誰我與,必有悔矣。

二、孔子借用上九爻位來告誡世人盛極必衰,應懂得順應天道,功成身退,修身養性,以德性普化萬民,若處在最高的位置還亢高自大,自專自用,就容易有悔吝之事發生。

三、上九在上卦極位,九三在下卦極位,上九與九三均是陽居陰位沒有相應,得不到賢人幫助,處境不利,動而有悔,故不宜動,守住本位即可。
上九爻動為澤天夬卦,兌為悔折。

四、上九陽爻,下无陰爻,坤陰為眾、為人民百姓,為「高而无民」之象。「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指九五以下具龍德之陽爻。

五、孔子曰:滿招損、謙受益,天之道也。上九當盈滿之地,而以亢處之,則其悔有不可勝言者。

六、日講易經解義:易書以道義配福禍,故不以福禍之至,推諉於天,而必歸咎於人事之不善。上貴而知懼,則有位。高而善下,則有民。屈己以求賢,則有輔。窮上反下,何悔之有所謂古今有不能盡之人事,而无不可挽之天時者,此也。


乾卦--成功之道

  乾卦 
論剛強者的進取哲學;乾是剛健自強,生生不息,四面八用,動而有償,運
用得當就能通達無礙。習易可了解宇宙的萬法萬象,及如何用易以應對萬
象,而不被易用(束縛),並將易理用於人生中,以見性自如,坦然豁達。一
如研讀佛法亦須用法不被法用。古人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
切心,何用一切法」。
聖人以乾卦擬諸物類為龍,以潛、見、惕、躍、飛、亢,為應時之六爻,皆
聖人之事;從潛藏準備,到顯現才華被人發掘,然後穩健謹慎的成長,到脫
穎而出至一飛衝天,最後戒盈滿招損,皆為聖人對世人的告誡,並針對每個
階段位置的表現,作出最適宜的應對之策,即易理最重要的“時與位”,及“與
時俱進”的進退之道。

原象:天。伏羲一畫開天,三畫成乾,純陽至健,有天之象。
四德為元亨利貞,四象乃春夏秋冬。
卦意:剛健、堅、圓、白。
卦象: 為天,為陽,元亨利貞為總義。
乾,健也、天也、為圜、為君、為龍、為父、為首、為馬、為玉、為金、為
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老馬、瘠馬、駁馬、為木果。
人事:父、男兒、長輩、年長男子、老人。
物形:大河、大平原、寺廟、高樓大廈、金屬。
季節:晚秋、初冬。
時刻:下午九時至十一時。
氣候:晴、高溫。
月份: 四月。 

乾。元亨利貞。

文王卦辭曰:乾。元亨,利貞。是乾卦的綱領意義,圓融萬物,代表春夏秋冬
四象,也是乾之四德。乾六畫皆陽,至純至健,故不言天而言乾。乾,在天
為陽,在地為剛,在人為智、為義。乾者,健也。能健於正道根本,則所行
順暢無礙,無所不至,故元亨。但是所健需為仁、義、禮、智之事,並堅守
正道根本,就能成功,故利貞。

心法:

一、周易集:乾,健也。元,大也、始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

二、六十四卦中乾、坤、屯、隨、臨、无妄、革這七個卦,皆有元亨利貞四德,皆為大亨而利于正。

三、元、亨,適由內往外出去。利、貞,宜由外往內收。

四、蓋元亨利貞之道,即仁義禮智之德。元亨利貞,運于天而本乎乾。仁義禮智,具于心而原乎性。

五、元。為春,陽氣始生,草木發芽生長。為仁,仁之發端,為萬事萬物生化的根本。乾元代表天下一切事務的元始根源,萬事萬物以仁為本,則可和平共榮。

六、亨。為夏,陽氣茂盛,草木青翠,是由內往外發展。代表謙虛(如稻穗滿實而垂)。為禮,以禮為本,一切美好匯集,則萬事圓融,亨通無礙。

七、「利」 。為秋,代表收成,萬物各得其所,祥和而無害,是由外往內收歛,為秋天萬物豐收後陽氣翕合的時候,需收割成果得利。為義,凡事以義為用,反求諸己,以革除弊端,利己利人。

八、「貞」 。為冬,由外往內收藏,萬物歸根覆命(如秋天落葉為冬天的肥料,春天才有發芽的機會)。為智,收藏成果並堅守正道根本,以待恢復的時機。

九、日講易經解義:天以元德始萬物。天以亨德長萬物。遂萬物者,利之德。成萬物者,貞之德。

十、周易禪解:「健」是乾的關鍵字,能健,才能無所不至,而 「健」的重點該放在哪裡?聖人給我們最重要的告誡,就是「利貞」。健於十惡者必墮地獄、畜生、惡鬼,健於十善者必成修羅,必生人道、天上。
對講究健行功夫的人來說,「利貞」二字對修道成功的告誡,真切合實用。

十一、從法界看乾卦之龍,為法界之物,是心創造出來的影相,為心的變化所生,乃眾生心也。初為潛龍;自性清淨常寂,不起作用,心未顯,故勿用。二為見龍;自性遇緣起心,心起作用可現出森羅萬相,故在田。五為飛龍;心普周法界,萬象出生無盡,故在天。六為亢龍;心著相到極點,未回歸自性,仍攀緣貪瞋癡,必難脫六道,了無出期,故有悔。

初九,潛龍勿用。

乾卦初九,陽氣初萌,居於卦之下,猶如潛藏在深淵的龍,因為時機未到,
或實力不足,根基不穩,暫不可輕易出潛展露,只能隱藏德性,養精蓄銳,
充實內涵,等待時機成熟才可以發揮。

心法:

一、初九陽爻占陽位,得正位,變爻下卦為巽卦,巽為伏入,有「潛」之象,天體虛而無形,所以六爻純陽,龍性屬陽,以「龍」為代表,巽之錯卦為震,震卦的動物象亦為龍物。

二、潛,藏也,有初象,龍為陽物,變化莫測,猶乾道之變化,故象九。 「勿用」者,不可施用也。

三、初爻、二爻為三才之「地」位,初九居於下,代表尚未出「潛」,雖有可為之德,但時機未到,不能強出頭,故有「潛龍」之象。如潛藏的龍不能有所作為,宜靜以自守,故聖人特別以「潛龍勿用」啟示君子要「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四、日講易經解義:此一爻是言有德無時者,宜退而不宜進也。抱龍德者,慎勿急求用世,若不能藏器待時,而稍有露才躁進,鮮有不致僨敗者矣。以此爻而論,未仕者處之,則當隱以俟時。已仕者處之,則當奉身而遠遯。等而上之,以天子之尊而玩此爻,或時當主靜,或事當謹密,皆潛之義也。

五、周易禪解:龍之為物也,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故以喻乾德焉。乾卦是從「見天地之心」的復卦變來的,而復卦之錯卦為天風姤卦。復卦為十一月卦,節氣為冬至,帝王需閉關保養,姤為五月卦,節氣為夏至,百姓需存糧過冬,皆為潛龍勿用的涵義。

六、初九爻動,變卦為天風姤,錯卦地雷復卦,綜反卦澤天夬卦。姤為遇也,一陰遇五陽,小人在內,君子在外,因為一動就會遇到小人從中破壞,如果君子能團結一致,要快快把小人決除出去,才不會被小人所害,待時機成熟,便可恢復生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二象徵本來潛伏在深淵的龍,撥雲見日,時機已到,開始浮現在地面上。
九二具中正之德,藏潛時所涵養的才德可以出世展現,為盛德濟時之君子大
人,利於見九五至尊大人,得以委任重用,以行其道,彼此呼應。

心法:

一、周易集:見,現之意。田,為有水之地,以六畫卦而言,二爻為三才之地道,地上即田也。大人,為有大德性之人,陽大陰小,乾六爻皆陽,故為「大」 。以三畫卦而言,二爻為人道,大人之象也,故稱「大人」。俱陽剛中正之德的九二與應爻九五至尊皆稱「大人」。

二、九二爻代表前面經過養精蓄銳,如今已具備成功的條件,如潛伏的龍浮現在地面上,嶄露頭角,應適時進取,還有甚麼比受到居高位者的賞識提拔還有利的。

三、日講易經解義:九二以陽剛中正之德,當出潛離隱之時,位雖未尊,其德已著,上可致君,下可澤民,如龍顯見於田,而霖雨足以及物之象,此為盛德濟時之大人也。人君見之則資其謀猷,下民見之則資其教養,何利如之?九二有見龍之德,則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也。

四、日講易經解義:九二為抱德用世之士,非得人主推心委任,則無由普施於天下而成霖雨之功。

五、九二陽爻居陰位,剛柔相濟,得中。九二大人為臣、為君子,是尚未擁有實權,但是有道德有作為的人,九五大人則是君王、居最尊之位,有德有位,可以造福大眾,二五皆具龍德,相輔相成。

六、周易禪解:二、五「大人」和九三「君子」,都是指世人對功業的追求。

七、龍自現,表示陽氣已上升浮出地面,如春天之時,地面上的五穀萬物都欣欣向榮,生生不息,是以陽氣生長茂盛來比喻「見龍」之象。九二為地面(初爻和二爻在三才地之位),九二爻錯、變為坤,地是取坤卦六二直方大,亦為田之象,故曰「見龍在田」。

八、九二陽爻占陰位,得下卦中,是剛柔雙兼,不偏不倚,九二變爻,下卦為離,離為日、為光明,代表太陽,如撥雲見日,旭日東昇,呈現無限光明和機會;離為目,為見,喻眼睛要睜亮,之前的努力和善德皆被發現,可以開始發揮,嶄露頭角,能得到名師栽培及貴人的牽引,追隨有盛德的上位者,故稱「利見」大人。

九、九二爻動變卦為天火同人卦,同人錯卦為地水師卦,綜反卦火天大有卦。平時廣結善緣,寬容大度,結合志同道合的人,同心協力,形成團隊,跟隨才德兼備之人的領導,可事半功倍,當機會來臨時就會如旭日東升,大有進展及收穫。如果前面沒有廣結善緣,就會有人出來爭奪。(同人、大有、師卦均為歸魂卦,需祈求神明庇佑)

十、做生意卜到乾卦動第二爻,會有貴人相助,至少有三倍的利潤(離為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三陽居陽位,又處於下卦之上,上卦之下的險境,幸為有德君子,能法乾
的剛健德性,終日努力不懈,即使到了晚上仍然戒惕自厲,安不忘危,才不
會有災咎過錯。

心法:

一、九三為人位,故不稱龍,稱君子,因為君子亦是人中之龍。

二、九三變爻互卦為離、為日,九三位於下卦之終,有「終日」之象。乾乾,為戰戰兢兢,剛健不懈怠之義。九三處於上乾下乾接續之處,故有「乾乾」之象。終日乾乾:言警惕之心,終日不懈。

三、九三變爻下卦為兌,兌為西方,日落西山,有「夕」之象。「惕」,憂也。九三變爻互卦為離,離錯為坎,故有憂之象。「若」為助語詞。

四、九三為多凶之位,當戒慎恐懼。九三陽剛居陽位,過剛,雖得正位,但是處下卦極位,需防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應該剛健自持,自勉自勵,終日不可懈怠,安不忘危,保有憂患意識,警惕戒懼,才不會有禍端。

五、日講易經解義:九三才既過剛,又居高位,此危地也。若一念不慎,則尤悔叢生,豈能無過?九三性體剛健,有履危能戒之象,所以終日乾乾警惧,時時思過,即時時求所以寡過;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雖身處險地,而可以無功高震主之嫌,與恃才絕物之患矣,何咎之有?

六、日講易經解義:聖人教人學易,歸於知懼,不獨處危地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於敬而敗於肆者,凡卦言惕、言厲、言慎、言艱貞,皆危其辭,以使人免過者也。故曰:懼以始終,其要無咎。

七、九三爻動變卦為天澤履卦。履者,禮也,為實行,實踐之義。錯卦為地山謙卦,綜反卦為風天小畜卦。腳踏實地的實踐道德禮儀,待人謙遜和睦,就能慢慢蓄積而小有成功。

八、卜車子不見,看外卦找尋方位;女生看內卦,男生看外卦。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四告誡君子要知進退,不可妄進。在轉變的時運,是跳躍上去一展長才,
還是潛伏原地不動,都要依當時自身的條件與狀況,若時勢可為,亦需審慎
評估,謀定而後動。時止時行皆以妄進為戒,才不會有災咎。

心法:

一、九四變爻上卦為巽,巽為風,風性不定,為進退、為不果,故有「或」之象。「或」,為欲進未定之辭。巽為「伏入」,卦中卦為兌,兌為澤、為潭,有伏入潭中為「在淵」之象。巽錯卦為震,震為奮動,有「躍」之象。如龍之或躍而起,欲進而仍未離於淵,故曰 :「或躍在淵」。

二、周易集:九四以陽爻居陰位,陽志於進,陰則不果於進。居上之下,當改革之際,欲進未定之時也,故有「或躍在淵」之象。

三、周易禪解:乾卦初之勿用,是因為處於深淵,時機未到,是靜態的隱藏;四亦在淵,是動態的隱藏,惟時勢不同,暫求迴避的用心是一樣的。

四、九四陽爻居陰位,剛柔相兼,已經從內卦的上爻進入外卦的
初爻,是四多懼位置,在上下轉變時,未必順利,有進退維谷之象,仍然要審時度勢,每ㄧ步都要戒慎恐懼,不能盲目作為;時機成熟時需審視自身條件,如果萬事具備,就要把握機會,脫穎而出,否則還是停在原地繼續精進學習,潛藏不露以不變應萬變,就不會有甚麼過錯,故曰:「無咎」。
(
第三、四爻在人位,都要如履薄冰,謹慎小心,審時度勢)
 

五、日講易經解義:凡勢位崇高,身任天下之重者,皆可以此爻擬之。為勢處多懼之地,能常存難進之心。則其樹大勳、立大業,皆自度乎力之所能為,與時之所不得不為,而非僥倖以立功名者,所可得而妄擬也已。

六、九四爻動變卦為風天小畜卦、錯卦為雷地豫,都有如箭在弦,待時而動,以退為進之意。因為時機未到,累積的能量不足,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實踐仁義道德之事,不間斷的畜功畜德、蓄才蓄物,以等待適當的時機勝任發揮,才會小有成就,自然身心愉悅,此為綜反卦為天澤履之象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九五象徵龍翱翔在天,無邊無際,雲行雨施於天下以恩澤廣被,為德位兼隆
之大人,居尊臨下,利見具備中正大德的九二賢臣君子,以禮賢待之,同德
相濟,共圖治世,何不利之有?

心法:

一、九五為全卦主,陽爻居陽位,又居上卦之中位,以剛健中正之德居至尊之位,得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為得時勢的「應時運」,可任其發揮,功業能發展到最好最圓滿的境界。乾卦九五是三百八十四爻最好的一爻,以李世民為代表。

二、九五為天位,天是虛无的,代表沒有拘束阻礙,可任由翱翔。九五變爻,上卦為離,離的動物象為雉鳥、飛鳥,有「飛」之象;六爻純陽,以龍為代表,故曰:「飛龍在天」。

三、離為日、為光明、為目,光明可見,有「見」之象。乾與離先後天同位,為天人合一,乃聖人在位之象,可逢凶化吉。第五爻可得到九二這位君子賢臣的襄助,共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合一。故曰:「利見大人」。(九五爻的大人是指九二這位賢臣君子,包含對九五有幫助的賢士能人)

四、卦主不能有凶險之事,要趨吉避凶,得人和,切不可驕傲跋扈,否則會有毀折之事,因九五動爻後為離,離為火,脾氣大,要注意收斂,不可自大忘形,卦中卦為兌,兌為毀折、為喜悅,如果能和氣謙虛得人和,就會有豐盛收穫的喜樂。
五、日講易經解義:九五居尊臨下,汲汲得賢以自輔,較之九二得君而事者,其利更有不同,尊卑異位故也。
六、九五爻動變卦為火天大有卦,上離為日、下乾為天,如日高掛於天上,日正當中,光明普照,為大有光明、收穫。在大有收穫之時,需要有賢德之人的親比輔助,為錯卦水地比卦之象。能聚集志同道合之人,同心同德共成大事,則為綜反卦之天火同人卦之象。

上九:亢龍有悔。

上九已到了極位,在高亢的窮盡之位,物極必反,當知所變通。凡事戒之在
滿,滿招損,如果一味過分追求,無法適時返下潛藏修整,就會有盛極而生
悔之事。

心法:    

一、上九陽居陰位,為乾卦之終,已超越九五登峰造極的尊位,處於高亢之地,故曰「亢龍」。「亢」為過於上而不能下也,為高而失中的位置,象徵到了至盛極之位,失了中心方向,必會橫飛直撞,當適時變通,反下潛藏,以免動而有悔。

二、上九變爻上卦為兌,兌為毀折、悔恨之象;因物極必反,必會由盛轉衰,上九時運已過,戒之在滿,滿則招損而有悔。故曰「亢龍有悔」。  

三、第五爻飛龍在天是最好的位置,超過第五爻就太極端,而上九超越君王位,已至窮極之位,無權無勢,高而無位、下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如果不知功成身退就有物極必反之悔。

四、上九陽居陰位,不中不正,只知進不知退,終至有懊悔之事發生;當適可而止,功成身退,以滿為戒,避免亢高自大,當知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應居高思危,自我警惕,不可再追名逐利,應藉修身養性來預防樂極生悲的結果。

五、日講易經解義:既知有悔而以亢為戒,則持惕以返於潛,庶幾不失其為龍德也矣。蓋易之大義,最忌盈滿。日中必昃,月盈必虧,天道之不容亢也。物窮必變,器滿必溢,人事之不容亢也。聖人不能不處亢之時而有善處乎亢之道,故天不能窮聖人,而聖人常能御天,亦曰隨時處中而已。

六、上九爻動變卦為澤天夬,夬者,決也。夬卦綜反為天風姤、錯卦山地剝。應當機立斷,決心除害,也要把自己得意忘形的心性決除,以免小人 趁機滲透活動,破壞體制而受到剝奪。

七、周易集:陰陽之理,處極必變。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消長盈虛,此一定理數也。龍之為物,始而潛、繼而見、中而躍、終而飛。既飛於天,至秋分又蛰而潛於淵,此知進知退,變化莫測之物也。九五飛龍在中正天位,得時勢之極,若過於此,則窮極而亢矣。

八、周易禪解:統論六爻的表現,世間和出世間都通用。原則上,世間法和出世法中任何事物,不論大小、邪正、善惡,都可以用六爻來做規範。不會找到任何一爻不統攝一切法,也不會找到任何一法不統攝一切爻。

周易禪解:用佛法解釋,龍是神通變化之物,象徵佛性。如果只言修德,那麼陽代表智慧,也就是慧行。初九是淺慧,不可用,需要「定」的功夫。九二陽在陰位,除了「定」,還需「慧」的調適,才能見佛性,因此要離開深淵,廣結善慧大德之人,所以有「利見大人」的妙慧,開啟佛的知見。九三在陽位,宜變觀諸法,力求上進,增長妙智慧,看見佛的知見。九四再居陰位,動盪之間,應實事求是,不惜翻江倒海,上下求索,得求「定」水的滋潤,悟到了佛的知見,以自我頤養。九五地尊勢顯,又居中道,當以正慧之心,斬斷無明,進入佛的知見。上九慧過於定,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亦不可用。

十、日講義經解義:乾卦三居人位,故不稱龍,上處極陽,不能無悔,而處得其正,則變悔為吉也。文言反覆申明,不越此理。大抵合乎時,則不過剛。而群龍無首,不合乎時,初陽在下,急於出潛,即宜有悔,不待上九之亢矣。故曰: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純陽,陽之極數為九,故用九,是乾卦六爻的大用。乾卦六爻純陽以龍
為代表,純陽亦為天徳,天的德性不需領導。一如剛健有力的團體,各負創
建之才而不自矜其才,各具絕物之智而不驕其智,誰也不爭強好勝,以首自
居,而是仁以輔義,愛以濟威,平等共存,以柔濟剛,這樣的處事態度當然
大吉。

心法:

一、群龍,指乾之六陽爻,潛見飛耀之龍也。

二、用九,為陰陽互變,六爻兼顧,無論卦與爻都勢在必變,所以全卦和六爻沒有不受其變的可能,只要懂得通權達變,因時制宜,善用法則,就能夠掌握變化。

三、善於運用乾卦六爻的變化,當潛則潛、當顯則顯、當躍則躍、當飛則飛、當退則退,順時而行,不被變化所拘束,即用九,不被九用。

四、六爻均為龍,各自擅用陽九的潛能,誰也不爭居領導的首位,不逞強不妄動,自然就沒有各爻變化的吉凶現象,如此歸真返璞,固守貞正的原始本位,自然是大吉。

五、日講易經解義:帝王治法,剛柔相濟,必無偏勝之理。刑名法律之治,剛勝而偏者也。虛無清淨之治,柔勝而偏者也。以操切為剛,必流於殘忍,則並不得謂之剛。以姑息為柔,必流於萎靡,則並不得之謂之柔。內健而外順,體嚴而用和,庶有得於用九之義,而無失中之弊矣。

六、周易禪解:周易六十四卦只有乾、坤有「用九、用六」。乾坤為陰陽,代表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皆從天地而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九、六各有一百九十二爻。陽爻用九不用七,是因為七是少陽,少陽靜而不變。九是老陽,用九是用有變化的九,不用無變化的七,陽動而變陰,正是慧變而為定的過程。

七、《華嚴經》說:「智慧達到最高境界時,境同三昧。」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亦即「禪定」。如此不執著於「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常亦无常」的皮相爭辯,就是群龍無首的吉利。

八、周易集:乾為首,卦初為足,上為首,則上九即「群龍」之首。群龍之剛在於首,陽變為陰,剛變為柔,則不見其首,故曰:「無首」,無首則其用不測。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喪,不為窮災,不「與時偕極」,所以無悔而吉。

九、乾全卦六爻均為陽爻,其數皆九,九為陽數之極,陽極則亢,當以柔濟之,以善其用,故曰:「用九」。如居九而為九所用,不能為我所用,故至於「亢」。惟「見群龍無首」,此「用九」之道也。

十、日講義經解義:乾坤為純陽純陰以同德應,不以陰陽應也。乾坤二卦之陰陽,無專於一偏,而不相為濟者。故於六爻之後,復以用九、用六說明,此為其餘六十二卦所不得而同之處。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
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
物,萬國咸寧。

孔子彖傳對乾卦讚曰:偉大的乾元啊!廣大備悉,無所不包,為天德之大始,
是萬物的總根源,元德無窮,不獨為萬物之始,亦合亨利貞之天德,統貫天
德之始終,故統天。天地陰陽二氣氤氳,蓄而為雲,泄而為雨,各品各類的
萬物,得此生機滋養而亨通不息。萬物之循環,每一個時間、階段,見其
始,便能即始見終,始終只是一理,無不大明於四德貫通之義。乾卦六爻變
動不居,潛、見、惕、躍、飛、亢之時位,各有不同,代表萬事的發展變化
皆依不同時間和位置而運行。聖人各依其時乘此六龍之德,當潛則潛,當顯
則顯,當躍則躍,當舒則舒,當歛則歛,以天道消長的規則運行,則所行無
不亨通。乾道運行的過程,由變而化,萬物生機充足,各自呈現所受於天之
性,延續所賦於天之命,守正無偏。陰陽氤氳會合,應天時化育萬物,一物
各一太極,和諧生氣保存凝聚於天地間,反復循環,成始成終,這種生生不
息的利益,圓融的美德就是利貞的意義了。
聖人為天下開太平,拱首出於臣民之上,法乾之元亨以生萬物,法乾之利貞
以成萬物,仁澤深厚,萬物各正保合,天下萬邦皆呈現安寧祥和的太平景
象。

心法:

一、彖傳是孔子對文王六十四卦各卦卦辭的肯定,為擴大闡明文王卦辭的全部涵義所作,並借卦來顯象,以天的法則解釋元、亨、利、貞四種德行。
【註】:彖獸的牙齒鋒利,可斷硬器,周易取其能斷,以作六十四卦的決斷文辭。

二、周易集: 「品」者,物各分類。「流」者,物各以纇而生生不已也。 「品物流行」者,物隨造化以亨也。物之亨通其實乾德之亨通。

三、「六位」,指六爻之位。「時」者,六爻相雜。「乘」者,憑據也。「御」者,運用也。「御天」者,行天道也。太和,為天地之生氣。

四、南懷瑾易經雜說:「大明終始」就是講時間,從早上開始,到晚上結束。「六位時成」是把白天和晚上各分成六個階段,成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兩點鐘,所以成為六位。

五、周易禪解: 「大明終始」,聖人從看見萬物之資始,便能看見萬物的終結,知其由終有始,道理都是一樣的。

六、周易禪解:乾卦彖傳是專門解釋「元亨」,彰顯本自具足的德性,無始無終,無去無來。

七、周易集:「變」者「化」之漸也。「化」者「變」之成也。「保」者,常存而不虧。「合」者,合聚而不散。

八、「太和」者,氣也,陰陽會合,中和之氣也。氣之輕清,上浮者為靝(),氣之重濁,下凝者為黑氣()。太陽照射地上的水氣,蒸發上升累積成天上濃厚的雲霧(如水天需的卦象為雲上於天) ,陰陽合和而成為實質的雨下降於地面。

九、「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唐玄宗曰:「沖者,中也,是謂大和。」道為陰陽二氣之大和。萬物皆有陰陽,陰陽二氣會合,互相交沖,調成和諧的狀態而化生萬物,故曰:「保合太和」。

十、首,乾為首。出,生出之意。庶物,為萬物。「首出庶物」,為乾元生萬物之意。

十一、周易集:乾元者,乾之元也。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又為四德之首,統四德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統天」。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非以萬物之始即「元」也,言萬物所資以始者,此乃四德之「元」也。此言氣不言形,若涉於形便是坤之「資生」矣。「統」,包括也。

十二、周易集:統四德則「統天」矣。「資始」者,無物不有也,「統天」者,無時不然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為大也,此釋「元」之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大象傳曰:天道運行一日一周,剛健自強,運而不息,天理周流,始終無間,
君子效法乾天之德,與天同運,克己自強日進不已,以達至善聖德。

心法:

一、象者,像也。大象傳是一卦上下二體的全象叫大象,六爻之象為小象。

二、彖傳之後為大象傳,是孔子從觀察心性的角度,為全卦之象所作的解釋,及敘述道德仁義、處事法則或施政治國之要諦,言簡意賅。明白大象傳和彖傳,就能了解全卦的意義了。

三、乾,天德也。上下皆乾,有天道運行至剛至健之象。

四、日講易經解義:君子克己自強,靜專以立體,而所以為萬事之根本者,無一時或息也。動直以致用,而所以善萬事之化裁者,無一時或息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初九小象辭曰:陽爻居在卦體的最下爻,猶如潛伏的龍,雖有可為之德,然未
遇可發揮的時機,不能有所作為,這是因為實力尚不足以用,就好像陽氣還
在地底下潛藏,故君子要養精蓄銳,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小象辭曰:剛健之德漸盛,雖陽占陰位,不當位,但居中位,能剛柔相
兼。潛伏的龍已現出於地面上,龍之霖雨可普施於物,猶如一個人的才華德
性已經展現出來,無不利益眾人,廣結善緣。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三小象辭曰:九三雖已嶄露頭角,受人提攜,也要朝夕戒惕,努力不懈,
無時無刻不反復體驗並踐行於道,精益求精,以求處危而无咎。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四小象辭曰:九四在可進可守的階段,欲進之際,更需審時度勢,實事求
是以謀萬全,時機一到即適時而進,不會因躁動而生出災難過錯。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九五小象辭曰:九五具大人之德,已經發展到最高的境界了,應乘勢而出,
猶如飛騰在天際的龍,雲行雨施,澤及萬民,萬物皆利見,也代表聖人居天
位,有德配天地的風範作為。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上九小象辭曰:上九已大功告成,到至極高位,是不可久居的高亢之地,如
果自得其滿,就是棄德退轉的開始,亦是致悔之由,因此要心懷謙讓,戒慎
天道忌盈,盛極必衰,進極則退,過度盈滿高亢的事物,理與勢皆不會長
久。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乾六爻皆陽,大剛必折,當濟之以柔而有功,故繫以用九,善用純陽不受
變化所拘,用九而不被九用,超然物外,原始返終,不爭先,一氣流行於
全體,猶天之德,雖尊亦不以首自居。

心法:

一、「反復」,往來,重複於實踐天道。「造」,作也,謂在天位,釋「飛」字 。「大人」,釋「龍」字。

二、日講易經解義:大抵易之為道,陰陽消長而已。聖人扶陽而抑陰,故遇陽則進,遇陰則退。而於乾之六爻,予其潛、戒其亢。復教以無首者,非謂陽不當貴也。誠以陽德至健,而一有恃剛自用之弊,則反為欲所屈也。故論天道,則曰下濟。論君道,則曰下交。論處世,則戒壯往。論濟險,則在需時。皆以柔濟剛之道。蓋必如是,然後陽德為無弊耳。